蜀漢滅亡後,劉禪為何被優待封公?原來司馬昭有這樣的考量

2020-12-05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提起安樂公國,許多人或許有些陌生,內心會生出這樣的疑問,這是什麼國家?怎麼沒有印象,其實安樂公國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它只是一個國中之國,一個蜀漢皇帝投降被曹魏優待的封國,首任國君相信大家也不陌生,他就是劉備的兒子、蜀漢的最後一位皇帝—劉禪。

公元263年,隨著曹魏大軍壓境,劉禪不顧群臣之意,聽從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向曹魏投降。曹魏兵不血刃的接管蜀漢國都,至此東漢末年分三國的三國時代走向終結,三國魏蜀吳中的蜀漢不在、曹魏也被權臣司馬昭徹底架空,離被取代也只是時間問題,吳國雖在但也是江河日下。聽聞蜀漢劉禪的投降,司馬昭開心至極,立馬遣兵將劉禪以及一些蜀漢重要大臣一起送往洛陽。在洛陽城魏元帝曹奐在司馬昭的授意下接見了劉禪等人,並對他們進行封賞,其中封劉禪為安樂縣公,食邑萬戶以及其他封賞等,對於跟隨劉禪而來的一些蜀漢大臣,曹奐也進行了封賞,具體史書是這樣記載的:皇帝臨軒,使太常嘉命劉禪為安樂縣公……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是。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令郤正、殿中督張通並封列侯。

對一國降臣,如此封賞,不可謂不說曹魏或者司馬昭的大手筆,曹魏(司馬昭)如此優待劉禪等人,自然有其目的性,按說蜀漢已經被滅了,已經被曹魏接管了,司馬昭完全可以在劉禪來洛陽之後一殺了之,可現實情況卻是劉禪被善待了,沒有被賜予毒酒或者其他意想不到的去世之法,這是為何呢?

其實對於劉禪的投降,剛開始司馬昭還是帶著防備之心的,他深怕劉禪不是真心投降,曾多次予以試探,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試探就是劉禪說出「此間樂,不思蜀」的那個經典名言。話說劉禪被送到洛陽之後,有一次司馬昭特意設宴款待劉禪,在宴會上,司馬昭故意命人演奏蜀中樂曲,並以歌舞助興,這時蜀漢的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個個掩面或低頭流淚,唯獨劉禪不為所動,沒有半點悲傷之意。司馬昭很奇怪,故意問劉禪:「頗思蜀否?」劉禪則回答:「此間樂,不思蜀。」之後倆人又閒扯了許多,自此之後司馬昭對劉禪不再懷疑,劉禪也安樂的在自己封國度過餘生。

當然以上只是權臣司馬昭對劉禪的試探,其實更深層次講司馬昭如此優待劉禪其深層含義有以下幾點,其一噁心曹魏政權,蜀漢的投降讓本就是傀儡的曹奐不免生出兔死狐悲之感,作為東漢末年崛起的三國,蜀漢敗在了後人的手裡,連皇帝都投降放棄了先祖的基業。自己先祖創建的曹魏何嘗不是敗在了後人的手裡呢?只是此時還沒有被取代罷了,曹奐知道自己被迫禪讓或者意外身死只是時間問題,可就算知道如此,曹奐還得在司馬昭的授意下賞賜階下囚劉禪,如此情形若是讓曹魏創建者知道該做何感想。

其二不殺劉禪,優待劉禪則是為了彰顯曹魏(在司馬氏的眼中曹魏早已是自己的天下,只是時機不到沒有取代罷了)的仁義和氣度,順便籠絡人心;同時也是做給外面的人看的,那主要是給誰看呢?一個是給蜀漢百姓看的,當時蜀漢雖然在劉禪的帶領下投降了,但還有一些殘部在頑強抵抗,另外曹魏接手了蜀漢,自然要派官員、將領前去治理,若此時蜀國的百姓知道自己的君王在洛陽被優待,那他們的抵抗行為會減少許多,叛變反抗的事情也會大大減少。另外一個是做給東吳看的,當時曹魏實力雖然遠勝於東吳,但想要不費吹灰之力的佔領東吳還是有困難的,此時劉禪的投降可以給東吳做一個表率,潛臺詞就是你看劉禪投降後,被我們如此優待,你也不要做無所謂的抵抗,趕緊投降吧!至少在心理層面上,東吳那種拼死反抗的心理被幹擾,就算不能真的讓東吳直接投降,至少在以後想要討伐東吳時,減少了他們寧死不降、拼死抵抗的決心。

其三不殺亡國之君劉禪,主要是當時的人在意名聲,還有著先秦時期的遺風,講究所謂的滅國不絕祀傳統,即國家可以滅,但該保留的祭祀還是會給你保留,比如曹魏取代東漢時,也是將漢獻帝優待起來,允許漢獻帝在其封地奉漢正朔和服色,建漢宗廟以奉漢祀。劉禪是投降過來的,禮儀稍微是要降低的,但在封國內祭祀先祖還是可以的。後來曹奐禪讓天下給司馬炎後,司馬炎也是允許曹奐在封國內祭祀先祖同樣是這個道理,只是後來的宋武帝劉裕不講武德在逼迫晉恭帝司馬德文禪讓後殘忍地將其殺害,首開惡例,自此之後禪讓的君主很難有善終的了,當然這是後話。

總的來說劉禪投降後被優待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他的必然性在於自從蜀漢的肱骨定軍之神諸葛亮去世後,蜀漢軍心不再,劉禪又志不在收復河山,朝堂又被奸佞之臣幹擾,蜀漢國力每況愈下,在此情況下蜀漢面對國力強盛的曹魏豈有不被吞併之理;他的偶然性在於劉禪投降的時機和時代,他投降曹魏之時,曹魏外有東吳的掣肘,內有司馬氏的篡權,如此劉禪被樹立為典型也在情理之中,再加上當時的時代對亡國之君還比較友好,劉禪就是在這樣的複雜時局中為自己爭取了一個相對完美的結局。

參考資料:《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三·後主傳第三》

《晉書·卷一百一·載記第一》

《三國志·魏書·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等

相關焦點

  • 司馬昭看到劉禪門前的3字,為何殺心全無,司馬昭:反過來讀
    自從蜀漢丞相諸葛亮離世之後,蜀漢後主劉禪就撤銷了丞相的職務並取消北伐計劃。因為沒有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矛盾,蜀漢國內問題慢慢被暴露出來,劉禪為此啟用了諸葛亮推薦的蔣琬、費禕來解決問題。雖然蔣琬和費禕能夠短暫解決問題但卻不能根治,最終司馬昭趁蜀漢內憂外患之際派兵攻打蜀漢,第二年鄧艾大軍兵臨成都城下,劉禪出城向鄧艾投降,蜀漢就此滅亡。司馬昭出於政治需要沒有殺死劉禪,而是把他和蜀漢高官遷移到洛陽養老,但卻在劉禪的府上、周邊安插了大量眼線,想要抓住劉禪的把柄後處死劉禪。
  • 蜀漢國破滅亡之後,劉禪的後代結局怎麼樣了?今天我們來聊一聊!
    (一)伐蜀之戰 國破投降蜀漢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夏,在沓中屯田避禍的大將軍姜維得到了來自曹魏關中一帶的消息。那就是執掌魏庭大權的司馬昭任命鍾會為鎮西將軍領司隸校尉,治兵關中地區。姜維判斷,曹魏之前從未有朝廷大員來到關中治兵,此次竟然調派鍾會前來,很有可能預示著曹魏即將對蜀漢有大動作。
  • 蜀漢帝國滅亡終極解碼:鄧艾堪稱軍事天才,諸葛亮之子或為水貨?
    後又被鄧艾一封信激怒,貿然出擊,被鄧艾打得大敗,與諸葛尚父子一起戰死。諸葛瞻算是智商情商雙低的典型,這也是蜀漢人才狀況的真實寫照。得了綿竹,鄧艾兵臨城下,劉禪投降,蜀漢宣告滅亡。今天,許多人在談到蜀漢滅亡的時候,都感覺蜀漢遠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為什麼就這麼投降了呢?替蜀漢惋惜不已。那麼,蜀漢的滅亡究竟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我們先從蜀漢控制區的自然環境說起。
  • 魏延如果在世,劉禪還會主動開城投降嗎?蜀漢能多延續幾年嗎?
    (這一點和演義中是不一樣的)魏國伐蜀要知道魏延活著,能不能使得蜀漢延續下去,我們先看看劉禪當初為何投降!魏國伐蜀,最開始是準備了三路大軍,他們準備先是圍殲姜維,結果姜維敏銳地發現了事情的不對,率軍撤離到劍閣。雖然曹軍沒能殲滅姜維主力,但是他們成功的攻入了漢中,蜀漢大門被徹底的打開,只剩下劍閣在苦苦支撐。
  • 姜維11次北伐5勝4平2敗,為何蜀漢首先滅亡,看戰績就明白了
    後劉備時代,蜀漢同樣是最好戰的政權,諸葛亮掌權時代五次北伐,諸葛亮之後的三十年時間,姜維前後進行11次北伐,如此頻繁的戰爭,卻發生在三國實力最弱小的蜀漢政權身上,實在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那麼蜀漢為何要連續不斷的發動戰爭呢?
  • 鄧艾偷渡陰平成功,發現一石碑刻有16字,直到死前才明白它的含義
    過了許多年以後,劉禪甚至也覺得諸葛亮其實也沒那麼厲害,他不在了,他劉禪不照樣好端端地維持了蜀漢好多年嗎?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想法,劉禪將諸葛亮派遣駐守陰平的一千駐兵給撤除了,他認為駐防陰平,簡直就是在浪費軍費,這樣的兇險之地,鳥飛來都困難,又怎麼會有人能過來呢。
  • 三國歷史:鄧艾坐擁滅蜀大功為何慘死,其實他犯了三個致命錯誤
    在歷史上的三國後期,我們都知道鄧艾可謂是曹魏最後的大將了,和鍾會相互配合,出奇兵偷渡陰平,直至蜀漢的成都城下,以幾千人馬迫使蜀漢後主劉禪開城投降,讓鄧艾兵不血刃拿下成都,為當時的曹魏開疆拓土,立下了不世之功!
  •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罕見地大怒殺人,因為什麼事情?
    劉禪是一個仁君,不過仁君也有暴怒的時候。在諸葛亮剛剛去世不久,劉禪就罕見地大怒殺人。因為有一個大臣詆毀諸葛亮,劉禪在盛怒之下把他處死。說起來諸葛亮對這個大臣還有恩,但是他不知道知恩圖報,也看不清局勢。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個人物——李邈。
  • 劉禪:敢侮辱相父立即處死
    劉禪:敢侮辱相父立即處死蜀漢後主劉禪被後世戲稱為扶不起的阿鬥,諸葛亮這樣的大才都沒輔佐劉禪成就霸業最終還被司馬家一統天下。雖然劉禪軟弱無能,但也不是沒有優點,他的最大優點就是性格溫順,他主政蜀漢期間竟然沒有出現激烈的政治爭鬥,劉禪也不像其他君主一樣一言不合就大開殺戒。不喜歡大開殺戒不代表不會殺人,性格溫順也不代表沒有脾氣,劉禪做皇帝幾十年很少發火,這一次卻相當令人動容!
  •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何接連敗退,真相終於曝光,太讓人心寒了
    圖為諸葛亮演員劇照新版《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場面讓人印象深刻,那曾助劉備三分天下的諸葛亮,為何在劉備死後就接連敗退呢?其實,很早就有歷史學家說出了諸葛亮屢戰屢敗的原因,該學家表示,劉備死後給諸葛亮留下了其最不想去處理的問題,這就是蜀國多年徵戰所消耗的國力以及孫劉聯盟的破裂,而奉行事必躬親的諸葛亮勢必會因此而最終累死。更讓人觸目驚心的是,諸葛亮在死後甚至都沒有經過真正高規格的厚葬就被後世隱藏了起來,可以說是十分寒心。
  • 蜀漢四相最後都是什麼結局?
    諸葛亮是蜀漢的第一任丞相,或者說,諸葛亮是蜀漢唯一的一位丞相。因為在諸葛亮之後,後主劉禪就把丞相這個官職給廢除了。而所謂的蜀漢四相,說的是諸葛亮、蔣琬、董允,以及費禕等四人,因為他們有相國之才,所以被人稱之為「蜀漢四相」,亦或者是「蜀漢四英」。
  • 姜維是被迫降蜀,為何還死心塌地效忠蜀國,還率軍攻打自己母國?
    就這樣,走投無路的姜維只好向諸葛亮投降。既然是被迫投降,按說,姜維應該一有機會,就會逃回魏國,繼續與蜀軍對抗。可事實卻是,姜維投降諸葛亮後,便像變了個人似的,從此對蜀國死心塌地,忠心不二。姜維回信說:「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更令人費解的是,姜維還多次跟隨諸葛亮攻打魏國——自己的母國。諸葛亮去世後,他更是挑起了北伐的大梁,力排眾議伐魏,其對魏國的攻擊性與諸葛亮一般無二,仿佛魏國與他有深仇大恨。甚至於,在蜀國滅亡後,姜維仍然忠心不減,冀圖助蜀國復國。
  • 諸葛亮的衣缽傳人姜維,為何死後被人剖開腹部取其膽呢
    導讀:諸葛亮的衣缽傳人姜維,為何死後被人剖開腹部取其膽呢? 文/以史論今 孔明死在五丈原,臨死前,把兵書戰策、排兵布陣的方法都交給了姜維。說姜維繼承了孔明的衣缽這話沒毛病。
  • 諸葛亮為何執意要殺馬謖?他的目的不簡單,趙雲知道都後怕
    諸葛亮為何執意要殺馬謖?他的目的不簡單,趙雲知道都後怕 導語:三國時期蜀漢的創立可以說是所有勢力裡面最艱辛的一個,因為當時的諸侯都有身家背景,而劉備這邊只能白手起家,經過幾十年南徵北戰終於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漢。
  • 夷陵之戰劉備最多只損失了5萬人,蜀漢為什麼卻因此一蹶不振呢?
    劉備給關羽報仇,進攻東吳,在夷陵之戰中被打敗;白帝城託孤,蜀漢走上了不歸路。這是《三國演義》裡的情節,仿佛蜀漢滅亡的首犯就是劉備,真實的歷史是這樣嗎?蜀漢有沒有統一中原的機會呢?我認為,夷陵之戰確實是蜀漢興衰的關鍵一戰,但從「興復漢室」的戰略來看,夷陵之敗首責在於諸葛亮的戰略失誤。劉備在失敗後的永安建立行宮,是醒悟之舉;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偏安益州,六出祁山未能成功則是戰略失敗的後遺症。
  • 益州的「李氏三龍」,在蜀漢政權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在漢末三國時期,有很多組合式的人物。有一些名揚天下,比如說"三君",大概是因為在洛陽活動,接近政治權力中樞的原因;有一些則局限於鄉裡,此類的組合可能更多一些,通常以兄弟關係為紐帶。比如"荀氏八龍"、"馬氏五常"、"李氏三龍"等等。或許是因為他們的家族頗具影響力,加上郡書縣誌的褒揚,因此流傳後世。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益州的"李氏三龍",他們在蜀漢政權中扮演怎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