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是被迫降蜀,為何還死心塌地效忠蜀國,還率軍攻打自己母國?

2020-12-06 文史書院

姜維是蜀漢最後的名將,也是蜀漢後期唯一的擎天之柱。

可如你所知,姜維原本不是蜀國將領,而是魏國臣子。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軍出祁山北伐時,姜維投降了諸葛亮,因而成為蜀漢將領。

值得一提的是,姜維原本不想投降,他是被迫向蜀漢稱臣。

諸葛亮兵臨天水郡時,姜維和上級天水太守馬遵正在巡查途中,他本想率軍攻打蜀軍,可是,馬遵懷疑他心懷不軌,撇下他撒腿而逃。姜維本打算投奔附近縣城,然而這些縣城大多投降了蜀軍,沒投降的也不願接納他。

就這樣,走投無路的姜維只好向諸葛亮投降。

既然是被迫投降,按說,姜維應該一有機會,就會逃回魏國,繼續與蜀軍對抗。

可事實卻是,姜維投降諸葛亮後,便像變了個人似的,從此對蜀國死心塌地,忠心不二。

姜維降蜀時,其母尚在魏國冀縣,沒有跟隨姜維一起投奔蜀國。後來,母親思念姜維,給姜維修書一封,希望他回歸魏國,沒想到卻被姜維拒絕。姜維回信說:「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更令人費解的是,姜維還多次跟隨諸葛亮攻打魏國——自己的母國。諸葛亮去世後,他更是挑起了北伐的大梁,力排眾議伐魏,其對魏國的攻擊性與諸葛亮一般無二,仿佛魏國與他有深仇大恨。

甚至於,在蜀國滅亡後,姜維仍然忠心不減,冀圖助蜀國復國。

當時,他已經六十二歲高齡,早到了該頤養天年的年紀,而且,他只要心悅誠服地降魏,並不會遭到魏國清算,也完全能夠頤養天年。可是,當他得知鍾會有反魏之心時,便立刻聯繫鍾會,企圖借鍾會的力量光復蜀漢。

最後計劃敗露,「魏將士憤怒,殺會及維,維妻子皆伏誅」。

那麼,姜維到底為何對蜀國如此忠心耿耿,為了復國甚至不惜賭上全家人的性命?個人認為,有如下三點重要原因:

其一:為蜀效力,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從姜維的矢志北伐來看,他應該是個比較自信,甚至有些自負的人,總認為自己能夠戰勝魏國。這樣的人,自然希望遇到伯樂,一展大才。然而,魏國並沒有為他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他在魏國,不過是個中郎、天水參軍。

投降蜀漢後,姜維的境遇大大改善,諸葛亮對他非常器重,很快便提拔他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姜維一下子就走上了封侯拜將的人生小巔峰。

關鍵還在於,姜維在魏國前途渺茫,而在蜀國未來清晰可見。諸葛亮多次公開稱讚姜維,並曾向蔣琬表示,姜維是涼州上士,有膽略,又讓姜維統領五六千虎步軍,儼然把他當作接班人培養。

史稱「維為人好立功名」,為了實現自己建功立業的人生價值,姜維只能死心塌地為蜀國效力。

其二,士為知己者死,報答諸葛亮的知遇之恩。

姜維一個降臣,而且在魏國官職也不高,諸葛亮卻絲毫沒有歧視他、輕視他,反而苦心孤詣培養他,力排眾議重用他,這難道不讓姜維感動嗎?

諸葛亮如此器重和培養姜維的目的為何?不正是希望姜維繼承他的志向,為蜀漢盡忠,北伐中原嗎?姜維是個重感情、有道義的人,他難道不能出於對諸葛亮報恩,而死心塌地效忠蜀漢嗎?

何況,除了諸葛亮,劉禪對他也不錯,如果沒有劉禪的許可,姜維能接諸葛亮北伐中原的班嗎?所以,即使只為劉禪,姜維也沒有不忠於王事的理由。

其三,姜維是被迫降蜀,與魏國已經恩斷義絕。

沒錯,在我看來,被迫降蜀非但不會成為影響姜維對蜀漢忠心的不利因素,恰恰相反,它是促成姜維對蜀國死心塌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姜維不是被迫降蜀,而是主動投降,這說明什麼?說明姜維是個貪生怕死,或者見利忘義的人,至少給人的印象便是如此。

這樣的人,豈能不被蜀漢群臣輕視?這樣的人,又怎麼可能得到諸葛亮的器重?如此,姜維降蜀後,必然難以立足,即使能立足,也不可能受到重用。不被重用,姜維就不可能對蜀漢懷感恩之心,也不會發誓對蜀國效忠。

關鍵還在於,姜維不是被蜀漢逼迫投降,而恰恰是被他的母國魏國的太守。如此一來,姜維難免對魏國有情緒,雖然他內心深處也明白,魏國太守不能代表魏國天子,但人都是感性的,既然是被魏國人逼到絕路而降,我又何必再效忠魏國?

姜維的忠誠和抱負,都讓人由衷敬佩,只可惜,他未免有些志大才疏,而蜀國又人才凋零,國力衰弱,這便註定了他不能完成諸葛亮的遺願。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的衣缽傳人姜維,為何死後被人剖開腹部取其膽呢
    導讀:諸葛亮的衣缽傳人姜維,為何死後被人剖開腹部取其膽呢? 文/以史論今 孔明死在五丈原,臨死前,把兵書戰策、排兵布陣的方法都交給了姜維。說姜維繼承了孔明的衣缽這話沒毛病。
  • 此女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外國皇后,登上後位,還請求皇上攻打自己母國
    這位皇后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外國皇后,她登上後位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請求皇上攻打自己的母國。一般來說後宮的女子侍奉皇上,有一很大一部分都是為了自己家族的榮光,這些小國都是為了保護母國的安危。這位皇后便是奇皇后,她真當是皇后當中的一股清流。
  • 姜維死後83年,成都出土一份23字絕密文件,揭開當年的真相
    歷史上對於姜維的爭議有很多,一直都沒有定論,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其遺志,獨掌大權繼續北伐事業,公元263年,劉禪投降,姜維為了光復蜀國勾結鍾會反叛,但事情敗露被殺害。在他死後83年,有一份絕密檔案在成都重見天日,幫大家揭開了歷史秘密。
  • 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外邦皇后,成為皇后後,卻下令攻打自己的母國
    古代國家之間的交流不像現代這樣平等,歷史上為了維護兩國之前的關係,一般都會將自己國家的某個有點地位的女子嫁到異國,這些女子多半會在兩國之間斡旋,可歷史上的這位來自外邦的皇后,卻在坐上皇后的位子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請求派兵攻打自己的母國。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外邦皇后,成為皇后之後,卻下令攻打自己的母國。
  • 諸葛亮兒子臨死前說他「外不能制姜維」,他說的這話是什麼意思
    當鄧艾帶著兩萬人奇襲陰平,逼近成都的時候,劉禪讓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率軍拒守。結果諸葛瞻在綿竹被鄧艾打得大敗,死前,他說了一句奇怪的話,他說他有三罪,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戰不能守國土。別的不說,就把最後關頭,姜維手握十萬大軍,駐紮在劍門關。當時劉禪已經投降了鄧艾,如果姜維想做大,想要考慮自己的利益,顯然那時候是個絕佳的機會。因為你劉禪已經投降了,我現在要反你,是理所當然的。可是,當劉禪去信讓姜維也投降曹魏的時候,姜維儘管一萬個不願意,他依然聽從了劉禪的話。
  • 曹魏將領降蜀,劉備竟授其鎮北大將軍,劉備就不怕他是間諜嗎
    在猛將如雲的蜀軍中就有三位將領原屬魏軍,劉備賦予其中一人的實權甚至比諸葛亮的徒弟姜維還重。 第一位就是夏侯霸。夏侯家族為曹魏奪得天下的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夏侯家鼎盛時期就連曹操這個奸雄也不得不獻媚,曹操曾言:夏侯家和曹家不分彼此,本是一家,可見當時夏侯家在曹魏政權裡有多重要。本來蜀將曾斬夏侯淵,所以有世仇的夏侯霸說什麼也不會來投蜀國的。
  • 我的2020|《三國演義》裡姜維深得諸葛真傳,為何不能挽救蜀漢?
    在1994版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最後一集演到姜維之死。姜維兵敗投降,而後用計激起鍾會反叛之心,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曲線救國。怎奈舉事不成,而招殺身之禍。姜維臨死,舉手向天而嘆:我計不成,乃天命也!隨後殺身成仁。姜維原本魏將,在與諸葛亮對陣時被招降。
  • 姜維11次北伐5勝4平2敗,為何蜀漢首先滅亡,看戰績就明白了
    後劉備時代,蜀漢同樣是最好戰的政權,諸葛亮掌權時代五次北伐,諸葛亮之後的三十年時間,姜維前後進行11次北伐,如此頻繁的戰爭,卻發生在三國實力最弱小的蜀漢政權身上,實在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那麼蜀漢為何要連續不斷的發動戰爭呢?
  • 諸葛瞻七萬雄兵以逸待勞,為何沒能打過鄧艾長途跋涉的兩千殘兵?
    在前期,由於劉禪沒有聽從姜維建議,最好防備工作,致使魏國的這三路大軍一路上勢如破竹。蜀軍慘敗,這時劉禪才忙命廖化增援姜維,派張翼和董厥到陽安關口防守鍾會軍。之後,蜀軍在姜維的布防之下,才穩住了陣腳,將魏國大軍阻於劍閣關外,不得前行。
  • 戰報276,蜀相樊建病逝,魏蜀兩軍各10萬大軍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玩《三國志11》戰報276,丞相樊建病逝,魏蜀兩國各自10萬大軍,兩軍對陣,大戰一觸即發。公元272年5月1日,蜀國大軍已經直逼下邳城了,已經來到了下邳城四五十裡外排兵布陣了。魏國在下邳城駐軍十幾萬,蜀軍還是要多加小心才行。吳國聽聞蜀軍已經攻到下邳城外了,吳國便在北海郡出徵一支部隊進攻下邳,以此響應蜀國,對魏國進行夾攻之勢。魏國大將羊祜率部先去抵禦吳軍了。魏國下邳城由大將杜預坐鎮,在下邳城的魏將王祥逝世了。
  • 秦王準備攻蜀,張儀說蜀道難,秦王卻讓蜀人自己修好路等秦軍去打
    秦王準備攻蜀,張儀說蜀道難,秦王卻讓蜀人自己修好路等秦軍攻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秦王想要進攻蜀國,張儀說蜀道太難,進攻不易,可是秦王毫不在意,還讓蜀人自己修好了路等著秦軍去攻打。張儀開始不信,後來的結果卻讓張儀對秦王佩服有加。戰國時期,除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強國,在西南地區的蜀國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 魏延另類守城方法,保漢中40多年安定,諸葛亮讚賞,姜維卻放棄了
    魏延的出身是比較普通的,自己投靠劉備的時間也比較晚,魏延在入川的過程中戰功有限,在蜀漢內部還沒有什麼名氣,誰也沒想到他能得到這個重任,可事實證明,劉備的眼光是非常正確的。魏延是他提拔的一個出色人才,此後魏延鎮守漢中幾十年,他也要面臨著曹魏的壓力,他卻能護著蜀漢多年的安定,曹魏始終沒辦法從他鎮守的漢中突破,那麼魏延到底是如何做到這點的呢?
  • 《三國演義》小說,孟達、沙摩柯、姜維誰的射箭術更高?依據呢?
    首先孟達,此人的武藝在演義中實在是難堪,倒是在賣隊友這一方面有著不錯的能力,當然賣到最後把自己也給賣了 孟達第一次出場是在張松、法正兩人密謀獻益州給劉備的時候,張松還說法正和孟達都是他的摯友,真是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門啊!劉備攻打益州時,孟達是最早倒戈的人之一,和霍峻一起守衛葭萌關,接著就和劉封形影不離了。 孟達先反劉璋、再反劉備、再反曹丕,佔據上庸。
  • 夷陵之戰失敗的鍋,不能讓劉備一個人背,看看蜀軍參戰的將領!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個典故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說的是姜維北伐時,蜀之能徵善戰的大將都已亡故,無人可用,只能讓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鋒其實夷陵之戰時,蜀國的參戰將領陣容也是非常寒酸,甚至連廖化都沒得用。歷來人們提起夷陵之戰,蜀軍之所以慘敗,全是由於劉備以怒興師,不聽勸諫執意伐吳,在和吳國對峙過程中被陸遜擊潰的。劉備作為一國之君,一軍之帥,當然要對失敗負主要責任,但是鍋不能讓他一個人背,我們看看蜀軍的參戰將領陣容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