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失敗的鍋,不能讓劉備一個人背,看看蜀軍參戰的將領!

2020-12-06 小凡讀史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個典故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說的是姜維北伐時,蜀之能徵善戰的大將都已亡故,無人可用,只能讓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鋒。其實夷陵之戰時,蜀國的參戰將領陣容也是非常寒酸,甚至連廖化都沒得用。

歷來人們提起夷陵之戰,蜀軍之所以慘敗,全是由於劉備以怒興師,不聽勸諫執意伐吳,在和吳國對峙過程中被陸遜擊潰的。劉備作為一國之君,一軍之帥,當然要對失敗負主要責任,但是鍋不能讓他一個人背,我們看看蜀軍的參戰將領陣容就知道了。

夷陵之戰時,雖然五虎上將中,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都已經不在了,但是趙雲還在。可惜趙雲反對劉備伐吳,認為劉備應當先討伐魏國,所以趙雲被劉備安排留守江都。魏延也是蜀國重要的將領,但是需要鎮守漢中,現實情況是夷陵之戰劉備幾乎無人可用,所以或許這也是劉備御駕親徵,而且身臨前線的一個重要原因。

公元221年7月,劉備調集大軍伐吳,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先鋒,吳班、陳式統水軍;黃權、輔匡、趙融、廖淳、傅彤等各為別督。看看這些將領,馮習、張南、吳班、陳式、輔匡、廖淳……或許我讀書少,對三國歷史研究的少,反正我看到這些名字基本上腦海中是沒有丁點印象的。

馮習和張南都是公元211年跟隨劉備入蜀的,之後也沒有相關記載,直到夷陵之戰,兩人雙雙戰死。吳班是吳懿的族弟,是劉備穆皇后的族兄,陳式最初為劉備軍中重要的基層指揮官,後成長為高級將領,在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期間,在諸葛亮的軍事指揮下攻克了魏國的武都、陰平二郡。輔匡、趙融等更是不怎麼出名。

今四川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出劉備殿西偏殿的西廊中,塑有14尊塑像,以紀念季漢一朝的武將,稱武將廊。張南塑像在其中排第十三,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塑造。14武將塑像排名依次是趙雲孫乾張翼馬超、王平、姜維黃忠廖化向寵傅僉馬忠張嶷、張南、馮習

張南、馮習在夷陵之戰中已經算是非常重要的將領了,但是在後世塑像排名卻是最靠後的,甚至比廖化還要靠後。這足以說明蜀軍將領陣容實在太薄弱了,蜀軍參戰將領中只有黃權算是比較有謀略的,曾經建議劉備不要身臨前線,劉備把黃權部署在江北防備曹魏,夷陵戰敗後不得已投降曹魏。

而反觀吳軍方面,陸遜暫且不提,他是前線總指揮。陸遜所統帶的多是吳國的功臣宿將:徐盛、韓當、潘璋、朱然、宋謙等。徐盛、朱然多謀,潘璋驍勇,還有宗室年輕將領孫桓,後來差點生擒劉備。所以拋開雙方主帥劉備和陸遜來說,蜀軍的將領陣容是要遠遠弱於吳軍將領陣容的。

兩軍對陣,主帥的部署決策,戰術安排當然對於勝敗起著決定性作用,但是高級將領的素質對於戰爭的走向也有著不能忽視的影響。由於各方面原因,劉備夷陵之戰所用將領,多為川將,經歷陣戰較少,不是吳將對手,這也是夷陵之戰蜀國慘敗的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

最後說一句,經常被人調侃的廖化其實並不弱,而且廖化也是參加了夷陵之戰的。關羽敗亡後,歸屬孫吳,用詐死之計回歸蜀漢,被劉備授為宜都太守。劉備去世後,轉拜丞相參軍,後為廣武都督,遷陰平太守,多次參與蜀漢的北伐。官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并州刺史,封中鄉侯。

參考:《三國志》、呂思勉《三國史話》

相關焦點

  • 夷陵之戰之所以失敗,不能全怪劉備,看看他都帶的那些將領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非常著名的戰役,它和官渡之戰、赤壁大戰是影響三國歷史走向的經典戰役。有人說劉備的失敗是註定了的,因為他「犯規」了,三國之間本是相互制肘,劉備、孫權相對弱小,聯合起來抵抗曹操,達到了一種很微妙的平衡,但是在劉備取得漢中後,這種平衡被打破了,劉備的實力連曹操都要避其鋒芒。
  • 夷陵之戰中,為何劉備麾下都是資歷很低的將領?劉備已經盡全力了
    孫權見蜀軍來勢洶洶,他不得不啟用陸遜為大都督,統領朱然、潘璋、韓當和孫桓等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孫權向曹丕俯首稱臣。陸遜成為大都督後,他決定避開蜀軍鋒芒,伺機而動,為此,陸遜率軍撤退到夷陵一帶,然後在此地與蜀軍展開對峙。雖然劉備率領大軍深入吳境兩三百裡,但由於吳軍扼阻抵禦,蜀軍難以深入,兩軍就此對峙到六月。
  •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損失究竟有多大?看犧牲的將領數量就明白了!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有兩場戰役令人印象深刻,分別為「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這兩場戰役的規模是很龐大的,也非常經典。此外,還有一場戰役同樣讓人震驚不已,就是「夷陵之戰」。這一戰打得有些倉促,但規模卻是不小。蜀漢初建,劉備為了奪回荊州以及為關羽報仇雪恨。諸葛亮等人勸諫無果,由劉備親自率軍出徵東吳。然而,卻大敗於夷陵。
  • 夷陵之戰中,劉備陣營損失有多大?看犧牲的將領數量就明白了!
    關羽的死使蜀中許多人非常痛苦,包括張飛和劉備。為了厚葬關羽,張飛下令派人鑄造白甲,但由於白甲的鑄造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於是鑄造大師在晚上被殺死。關羽先死,張飛後死。最後,劉備抑制不住情緒,直接發動了對吳的戰爭。夷陵戰役可以說是荊州戰役的延續。
  • 夷陵之戰劉備最多只損失了5萬人,蜀漢為什麼卻因此一蹶不振呢?
    劉備給關羽報仇,進攻東吳,在夷陵之戰中被打敗;白帝城託孤,蜀漢走上了不歸路。這是《三國演義》裡的情節,仿佛蜀漢滅亡的首犯就是劉備,真實的歷史是這樣嗎?蜀漢有沒有統一中原的機會呢?我認為,夷陵之戰確實是蜀漢興衰的關鍵一戰,但從「興復漢室」的戰略來看,夷陵之敗首責在於諸葛亮的戰略失誤。劉備在失敗後的永安建立行宮,是醒悟之舉;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偏安益州,六出祁山未能成功則是戰略失敗的後遺症。
  • 夷陵之戰,劉備死了哪些大將?
    夷陵之戰,劉備死了哪些大將?如果對三國感興趣,那又是那場大戰是必須要熟悉的,那就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公元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結果被孫權偷襲荊州,最終關羽敗走麥城,兵敗被殺。公元221年,劉備稱帝之後,為了給關羽報仇,盡起蜀國大軍東徵伐吳,此戰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在這一戰中,吳國大都督陸遜火燒連營,劉備近乎全軍覆沒,逃回白帝城,在憂憤交加中病逝,將蜀國和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那麼在夷陵之戰中,蜀國都戰死了哪些大將呢?
  • 夷陵之戰中,蜀漢到底損失多少大將?此人的陣亡,影響蜀國的國運
    此戰蜀漢損兵折將、元氣大傷,是蜀漢政權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而這一戰裡劉備到底損失了哪些大將?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關於這個話題。一、黃忠黃忠是在夷陵之戰中戰死的,作為蜀漢五虎大將之一的黃忠在這一戰中是先鋒大將,在行軍途中,不慎被東吳將領馬忠偷襲,被一箭射進了肩窩,回到營地後不久就陣亡了。
  • 夷陵之戰有多慘?名將隕落,兵力大損,諸葛亮哀嘆
    其實蜀國是三國中最弱的一個,他沒有曹操那麼大的地盤,也沒有東吳經營的時間長,尤其是關羽丟了荊州以後,蜀國的處境更加悲慘,所以劉備傾全國之兵來攻打孫權,並不僅僅是為關羽報仇,更重要的是奪回荊州,劉備這麼做本身也沒有毛病,然而事情發展的不是劉備想像的那樣,這次伐吳讓蜀國雪上加霜,使得好幾位名將隕落
  • 來看看這些蜀漢後期名將武力值有多高
    就是因為在後三國時代,蜀漢能徵善戰的將領實在是太貧乏了,跟前期天下名將智者騷操作應接不暇相比,後期實在有點平淡,畢竟吃慣了山珍海味一下子要去吃青菜豆腐,誰受得了? 魏國還有幾個二代猛將,吳國也還行,蜀國卻有點青黃不接的樣子,五虎故去,二代將領之首關平戰死,夷陵之戰中大量二代將領身死。
  • 曹魏將領降蜀,劉備竟授其鎮北大將軍,劉備就不怕他是間諜嗎
    劉備乃中山靖王之後,系孝景帝之玄孫,漢獻帝曾當眾稱其為皇叔。自得劉關張三員大將後,引天下風騷,名動神州,天下來投之士如過江之鯽,猛將良臣一時俊採星馳蜀中大地。 可劉備佔據的蜀中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蜀中多山地勢兇險,偏遠,與曹魏佔據一馬平川的中原,以及東吳佔據富足的魚米之鄉相差甚遠。
  • 劉邦和劉備都是從漢中發家,為何劉邦能統一全國而劉備不能?
    同有梟雄之姿,手下也有無數的謀臣武將,為何兩者結局卻不一樣?這是為什麼? 其實答案很簡單劉邦和劉備雖然都是在漢中發家的,但是兩者之間所處的當時的社會環境卻相差的太多了,劉邦之所以能稱帝可謂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但是劉備在當時卻只能佔人和,天時被曹操所佔,地利被孫權所佔,三者劉備只佔其一,而劉邦卻佔盡三者。可以這麼說劉備失敗是必然的,而劉邦成功也是必然的。
  • 《皇帝成長計劃2》夷陵之戰怎麼打 夷陵之戰打法攻略
    那麼遊戲中夷陵之戰應該怎麼打?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篇夷陵之戰打法講解。   困境 首先是困境 如圖... 皇帝成長計劃2是一款模擬養成類休閒娛樂遊戲。並且是《皇帝成長計劃》的續作。那麼遊戲中夷陵之戰應該怎麼打?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篇夷陵之戰打法講解。
  • 劉備一生有九次大敗,夷陵戰敗後說了兩個字,道破成就霸業的真諦
    劉備從一個賣草鞋的,最終逆襲成三分天下的蜀國之主,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重要的一條原因是,他具有性格的優勢。劉備在性格上屬於強型,他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無論碰到什麼打擊、挫折、失敗,他都不灰心。劉備出身貧苦,但是這一性格優勢,使他具備了眾多富家子弟不可企及的最大財富。
  • 在劉備心中,有一個人的分量,已經超過了諸葛亮
    法正本來是益州劉璋的人,劉備率兵攻取益州時,法正投降了劉備,從此就追隨劉備,為劉備出謀劃策,特別是在定軍山一戰中,法正出謀,幫助劉備和黃忠,一戰斬殺曹魏名將夏侯淵,取得大勝,為劉備拿下漢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法正的謀略,就連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也非常佩服,史書記載,諸葛亮每奇正智術。那麼,劉備為什麼很看重法正呢?通過三件事,可以證明。
  • 大陸軍與英軍的終極對決:紐約之戰、薩拉託加之戰和約克城之戰
    華盛頓畢竟不甘心失敗,他決心伺機反攻英軍,以便扭轉大陸軍的被動局面!在威廉.豪率領的英軍中,有一支部隊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打仗,他們就是來自德意志黑森公國的「黑森僱傭軍」。華盛頓曾經多次吃過黑森僱傭軍的苦頭,大陸軍也被黑森僱傭軍打出了心理陰影,甚至有點兒畏之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