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劉備死了哪些大將?

2020-12-06 四面玲瓏123

夷陵之戰,劉備死了哪些大將?

如果對三國感興趣,那又是那場大戰是必須要熟悉的,那就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公元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結果被孫權偷襲荊州,最終關羽敗走麥城,兵敗被殺。公元221年,劉備稱帝之後,為了給關羽報仇,盡起蜀國大軍東徵伐吳,此戰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在這一戰中,吳國大都督陸遜火燒連營,劉備近乎全軍覆沒,逃回白帝城,在憂憤交加中病逝,將蜀國和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那麼在夷陵之戰中,蜀國都戰死了哪些大將呢?

正史與《三國演義》是不同的,在演義中,老蔣黃忠身為先鋒大將,但是卻中了埋伏,被東吳將領馬忠一箭射中肩窩,回營後不治身亡。但是在正史的記載中,黃忠在劉備伐吳之前就已經病死了。另外東吳這邊的大將甘寧,在演義中是被沙摩柯一箭射中頭部,死於一棵樹下,但根據正史記載,甘寧在220年就病死了。那麼在正史中,夷陵之戰死了哪些大將呢?

據記載,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戰死的大將有張南、馮習、沙摩柯和傅肜,另外杜路、劉寧等投降東吳。而劉備的大將黃權在撤退時被吳軍截斷後路,無奈之下投降曹魏。而傅肜則是在保護劉備撤退的時候力戰而亡,傅肜是不可多得的將領,東吳也曾想要勸降他,但是傅肜怒斥道:吳狗!何有漢將軍降者!最終戰死。至此是夷陵之戰中戰死的武將,而文官也一樣有戰死者。

蜀漢文官戰死者有馬良和程畿,其實馬良的戰死是最可惜的,馬良是馬謖的兄長,馬良更是有著「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美譽,他在夷陵之戰前前往五溪蠻夷聯合進攻東吳,但是在戰敗後被步騭截殺。程畿是劉備的從事祭酒,相當於參謀,在劉備兵敗的時候他不肯棄船而走,親自持戟與敵作戰,隨後戰死。雖然劉備戰死的將領和文官很多並不是很出名,但一樣十分的有氣節,而劉備在經過夷陵之敗後,漢室復興無望。

相關焦點

  • 夷陵之戰中,蜀漢到底損失多少大將?此人的陣亡,影響蜀國的國運
    夷陵之戰中,蜀漢到底損失多少大將?此人的陣亡,影響蜀國的國運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和東吳政權發生的最大規模的一場戰役,也是古代軍事上一次非常著名的防禦戰。此戰蜀漢損兵折將、元氣大傷,是蜀漢政權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而這一戰裡劉備到底損失了哪些大將?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關於這個話題。一、黃忠黃忠是在夷陵之戰中戰死的,作為蜀漢五虎大將之一的黃忠在這一戰中是先鋒大將,在行軍途中,不慎被東吳將領馬忠偷襲,被一箭射進了肩窩,回到營地後不久就陣亡了。
  • 夷陵之戰之所以失敗,不能全怪劉備,看看他都帶的那些將領
    前言:三國這個紛爭的年代,不光出了很多的能臣武將,還有很多的精彩戰役被後人津津樂道,三大戰役想必大家都是聽過的,官渡之戰不用說,曹操擊敗袁紹統一北方,成為最大諸侯,赤壁之戰,周瑜擊敗曹操,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礎,夷陵之戰,劉備舉國之力伐東吳,最後戰敗身死!
  •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損失究竟有多大?看犧牲的將領數量就明白了!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有兩場戰役令人印象深刻,分別為「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這兩場戰役的規模是很龐大的,也非常經典。此外,還有一場戰役同樣讓人震驚不已,就是「夷陵之戰」。這一戰打得有些倉促,但規模卻是不小。蜀漢初建,劉備為了奪回荊州以及為關羽報仇雪恨。諸葛亮等人勸諫無果,由劉備親自率軍出徵東吳。然而,卻大敗於夷陵。
  • 夷陵之戰失敗的鍋,不能讓劉備一個人背,看看蜀軍參戰的將領!
    其實夷陵之戰時,蜀國的參戰將領陣容也是非常寒酸,甚至連廖化都沒得用。歷來人們提起夷陵之戰,蜀軍之所以慘敗,全是由於劉備以怒興師,不聽勸諫執意伐吳,在和吳國對峙過程中被陸遜擊潰的。劉備作為一國之君,一軍之帥,當然要對失敗負主要責任,但是鍋不能讓他一個人背,我們看看蜀軍的參戰將領陣容就知道了。
  • 夷陵之戰中,劉備陣營損失有多大?看犧牲的將領數量就明白了!
    關羽的死使蜀中許多人非常痛苦,包括張飛和劉備。為了厚葬關羽,張飛下令派人鑄造白甲,但由於白甲的鑄造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於是鑄造大師在晚上被殺死。關羽先死,張飛後死。最後,劉備抑制不住情緒,直接發動了對吳的戰爭。夷陵戰役可以說是荊州戰役的延續。
  • 夷陵之戰中,為何劉備麾下都是資歷很低的將領?劉備已經盡全力了
    陸遜成為大都督後,他決定避開蜀軍鋒芒,伺機而動,為此,陸遜率軍撤退到夷陵一帶,然後在此地與蜀軍展開對峙。雖然劉備率領大軍深入吳境兩三百裡,但由於吳軍扼阻抵禦,蜀軍難以深入,兩軍就此對峙到六月。由於蜀軍乃是跨境作戰,長期遠離蜀地,將士們都頗為思念家鄉,加上當時暑氣逼人,將士們十分難受,劉備不得已而將軍營設在深山密林處。陸遜見此良機,他當即火燒連營七百裡,就此擊潰劉備,並贏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
  • 夷陵之戰劉備最多只損失了5萬人,蜀漢為什麼卻因此一蹶不振呢?
    劉備給關羽報仇,進攻東吳,在夷陵之戰中被打敗;白帝城託孤,蜀漢走上了不歸路。這是《三國演義》裡的情節,仿佛蜀漢滅亡的首犯就是劉備,真實的歷史是這樣嗎?蜀漢有沒有統一中原的機會呢?我認為,夷陵之戰確實是蜀漢興衰的關鍵一戰,但從「興復漢室」的戰略來看,夷陵之敗首責在於諸葛亮的戰略失誤。劉備在失敗後的永安建立行宮,是醒悟之舉;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偏安益州,六出祁山未能成功則是戰略失敗的後遺症。
  • 夷陵之戰有多慘?名將隕落,兵力大損,諸葛亮哀嘆
    其實蜀國是三國中最弱的一個,他沒有曹操那麼大的地盤,也沒有東吳經營的時間長,尤其是關羽丟了荊州以後,蜀國的處境更加悲慘,所以劉備傾全國之兵來攻打孫權,並不僅僅是為關羽報仇,更重要的是奪回荊州,劉備這麼做本身也沒有毛病,然而事情發展的不是劉備想像的那樣,這次伐吳讓蜀國雪上加霜,使得好幾位名將隕落
  • 歷史上真實的劉備,一共殺了多少大將?至少這5人死在他的手裡
    三國演義中,在眾人的眼中,劉備是一個「仁德之君」、「愛哭鼻子」的主公,如他曾兩次拒絕陶謙的徐州,不忍心奪取同宗劉表的荊州,在魯肅索要荊州時,哭哭啼啼。然而,在歷史上,真實的劉備卻是一個殺伐果斷的大將,曾斬殺多員大將。據歷史記載,至少這五人死在劉備的手裡,他們都是誰呢?
  • 劉備一生有九次大敗,夷陵戰敗後說了兩個字,道破成就霸業的真諦
    劉備從一個賣草鞋的,最終逆襲成三分天下的蜀國之主,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重要的一條原因是,他具有性格的優勢。劉備在性格上屬於強型,他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無論碰到什麼打擊、挫折、失敗,他都不灰心。劉備出身貧苦,但是這一性格優勢,使他具備了眾多富家子弟不可企及的最大財富。
  • 《皇帝成長計劃2》夷陵之戰怎麼打 夷陵之戰打法攻略
    那麼遊戲中夷陵之戰應該怎麼打?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篇夷陵之戰打法講解。   困境 首先是困境 如圖... 皇帝成長計劃2是一款模擬養成類休閒娛樂遊戲。並且是《皇帝成長計劃》的續作。那麼遊戲中夷陵之戰應該怎麼打?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篇夷陵之戰打法講解。
  • 《皇帝成長計劃2》夷陵之戰怎麼玩 夷陵之戰玩法技巧教學
    那麼遊戲中夷陵之戰怎麼玩?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篇夷陵之戰玩法介紹 思路詳解。 玩法及思路 建議保證蜀漢的巴西不被攻下或不... 皇帝成長計劃2是一款模擬養成類休閒娛樂遊戲。並且是《皇帝成長計劃》的續作。那麼遊戲中夷陵之戰怎麼玩?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篇夷陵之戰玩法介紹 思路詳解。
  • 蜀漢最強經學家,曾推斷漢亡及劉備去世時間,算出結局後大哭不止
    ,劉備不費吹灰之力就盡得益州之地。 劉備劇照 本就對此戰並不看好的張裕,則很直白地回答道:「君攻漢中,定遇不測。」這些話語雖然聽起來掃興,不過劉備也沒想太多,畢竟他剛得荊益兩州之地,可謂心情正好。最終,劉備依然兵發漢中。經過多場大戰,蜀漢以損失了吳蘭、雷銅兩位大將的代價盡得漢中之地。然而輪番作戰卻使劉備失去漢中民心,蜀軍士氣也因為士兵們太過疲憊而一度低落。回到成都後,劉備對周群大為讚賞,並親自舉薦其為茂才(即秀才),對於張裕卻無任何封賞。
  • 劉邦和劉備都是從漢中發家,為何劉邦能統一全國而劉備不能?
    同有梟雄之姿,手下也有無數的謀臣武將,為何兩者結局卻不一樣?這是為什麼? 其實答案很簡單劉邦和劉備雖然都是在漢中發家的,但是兩者之間所處的當時的社會環境卻相差的太多了,劉邦之所以能稱帝可謂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但是劉備在當時卻只能佔人和,天時被曹操所佔,地利被孫權所佔,三者劉備只佔其一,而劉邦卻佔盡三者。可以這麼說劉備失敗是必然的,而劉邦成功也是必然的。
  • 此馬被世人稱為「兇馬」,卻救了劉備,害了「鳳雛」龐統!
    一匹良馬在戰場上的作用不亞於戰爭中的戰車,而且馬可以任意走動,而戰車就比較古板了,更何況,戰車也要戰馬拉著才能奔馳。就連秦始皇死後在兵馬俑還大量的鑄造馬匹的形象,可想而知,戰馬對於古代的戰爭是多麼的重要。馬匹種類有很多,的盧馬就是其中之一。
  • 此人一無出色戰績,二無強悍武力,為何位居三國二十四名將之列?
    當然這個榜單也有些不合理之處比如有些武力明顯被低估比如顏良文丑,有些武力明顯強悍卻未上榜比如文鴦和曹彰。除此之外其實還有一點就是有些演義裡武力並無出色表現的不知為何也是榜上有名比如張繡和周泰。張繡且先不說,遍觀整部演義周泰單挑的次數屈指可數,周泰大都數時候都是和江東另外一位大將韓當兩人搭檔一同出擊比如赤壁之戰雙戰文聘,濡須之戰三十回合戰平許褚,夷陵之戰面對關興和張苞卻心怯不敢應戰,可以說周泰無論單挑還是和韓當搭檔一無出色戰績,二無強悍武力,那麼為何卻能位居三國二十四名將之列?可能有三大原因,我們分析一下。
  • 蜀漢五虎將:關羽身首異處,趙雲壽終正寢,他實在死的可惜!
    蜀漢五虎將:關羽身首異處,趙雲壽終正寢,他實在死的可惜!關羽,字雲長,在黃巾之亂的時候和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成為異性兄弟,一直跟隨劉備各處輾轉流離,曾經被曹操生擒,但是他雖然幫助曹操斬殺了袁紹手下大將顏良,但是他身在曹營心在漢,最後千裡走單騎回到了劉備的身邊。曾經在赤壁之戰之後協助東吳打跑了南郡的曹仁,在這之後他被任命為襄陽太守,劉備自己駐紮益州,關羽帶兵駐守荊州。
  • 在劉備心中,有一個人的分量,已經超過了諸葛亮
    法正本來是益州劉璋的人,劉備率兵攻取益州時,法正投降了劉備,從此就追隨劉備,為劉備出謀劃策,特別是在定軍山一戰中,法正出謀,幫助劉備和黃忠,一戰斬殺曹魏名將夏侯淵,取得大勝,為劉備拿下漢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法正的謀略,就連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也非常佩服,史書記載,諸葛亮每奇正智術。那麼,劉備為什麼很看重法正呢?通過三件事,可以證明。
  •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是誇大其詞的讚美,還是事實如此?
    在我看來「法正不死,便無三國」絕對是有誇大其詞的嫌疑,法正雖然謀略過人,能給蜀國建立很大功勞,但不見得能幫助劉備統一天下。因為決定統一的兩個因素:人和土地,劉備的蜀國是無法和魏、吳相比的。再有從目前現有史料來看,法正幫助劉備取得蜀地和漢中,本就是執行《隆中對》的兼有荊、益的既定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