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蜀國是三國中最弱的一個,他沒有曹操那麼大的地盤,也沒有東吳經營的時間長,尤其是關羽丟了荊州以後,蜀國的處境更加悲慘,所以劉備傾全國之兵來攻打孫權,並不僅僅是為關羽報仇,更重要的是奪回荊州,劉備這麼做本身也沒有毛病,然而事情發展的不是劉備想像的那樣,這次伐吳讓蜀國雪上加霜,使得好幾位名將隕落,兵力幾乎全軍覆沒,諸葛亮也是一聲哀嘆,那麼咱們就一起來看看夷陵之戰吧。

其實當劉備決定傾全國之力討伐東吳的時候,孫權方面也是一片恐慌,孫權趕緊遣使求和,吳南郡太守還寫信勸劉備說:關羽和先帝誰重要?荊州和全國地盤哪個大?他的意思很明確就是維護孫劉聯盟,繼續對抗曹操,然而盛怒之下的劉備是看不上東吳的這些做法的,毅然出兵。於是一場大戰開始了。然而在大戰準備期間,劉備陣營就出現各種不利的消息。大將張飛從閬中至於江州,與劉備會師,但在出發前,被部下張達、範強所殺。這還沒開始就損失一員大將。

接著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他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起初蜀軍水陸並進,但是陸遜率東吳部隊死不迎戰,後來天氣炎熱,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依傍溪澗,屯兵休整,這一下綿延幾百裡,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於是乎,陸遜向孫權匯報,說要反擊了,孫權欣然同意,於是陸遜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於是乎,大戰過後,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這次夷陵慘敗也記入史冊,與曹袁之官渡、魏吳之赤壁並列為三國三大戰役。此次戰役後,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結果諸葛亮花了5年多的時間,休養生息,平定叛亂,才使得蜀軍有再次出山的機會。如果沒有這次慘敗,相信蜀國至少能多堅持數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