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4版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最後一集演到姜維之死。姜維兵敗投降,而後用計激起鍾會反叛之心,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曲線救國。怎奈舉事不成,而招殺身之禍。姜維臨死,舉手向天而嘆:我計不成,乃天命也!隨後殺身成仁。
姜維原本魏將,在與諸葛亮對陣時被招降。諸葛亮深愛其才,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傾囊相授,把他當做自己的接班人來用心培養。而姜維也不負厚望,在諸葛亮死後竭盡才智繼續北伐,獨立支撐搖搖欲墜的蜀漢政權,為其續命。但終究因為天下統一大勢浩浩蕩蕩不可阻擋,而功敗垂成!
有人就要問了,姜維深得諸葛真傳,為何還不能挽留蜀漢?
針對這個問題,我有一言,請諸位靜聽。
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他在世時尚不能興復漢室,等他死後,雖然有姜維繼承遺志,但終究也無力回天,何況姜維之才比於諸葛亮還尚有不足,且彼時蜀國國力比於前中期更加孱弱。
蜀國最為強盛的時候,或許可以睥睨天下。彼時據荊州擁西川,守險要之地,退可閉關自保,出可逐鹿中原。朝中文臣武將齊整有為,龐統、法正、徐庶、孫乾、糜竺、簡雍、伊籍之流出謀劃策,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王平之輩攻城略池。蜀地之民感念皇叔之仁厚,無不衷心擁戴思歸。及至荊州失竊,兵敗夷陵,蜀漢一時有覆巢之險,雖後經恢復,而元氣難痊。蜀漢之盛,何其短也!
俟蜀漢興盛,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策,徐圖中原,漢室未必不可復興。可惜關羽大意身亡,張飛小節致禍,劉備意氣用事,數十年基業幾乎毀於一旦。白帝城託孤,留給諸葛亮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孔明勵精圖治,蜀漢復振神氣,較之於極盛之時,終究不可同日而語了。
諸葛亮為弘先帝遺願而六出祁山,隨著趙雲、關興等將領故去,調兵遣將越來越捉襟見肘,也才有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窘況。昔日三國鼎立,曹魏搶佔天時,挾天子以令諸侯,孫吳坐擁地利,據長江之險而樹立根基,劉備則致力於人和以艱苦創業。時過境遷,蜀漢連人和也難求,伐魏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諸葛亮豈能不曉?只不過為報三顧茅廬之恩,寧願逆天行事而已!
當初諸葛亮出山之時,水鏡先生感嘆曰,孔明幸得其主,而未得其時,不幸成為諸葛亮一生的註腳。但若非如此,豈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佳話流傳?
再回到題目上,姜維不可謂不才,謀國不可謂不忠,九伐中原而無功折返,只能說是天命使然。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