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0|《三國演義》裡姜維深得諸葛真傳,為何不能挽救蜀漢?

2021-01-11 傅清南1991

在1994版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最後一集演到姜維之死。姜維兵敗投降,而後用計激起鍾會反叛之心,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曲線救國。怎奈舉事不成,而招殺身之禍。姜維臨死,舉手向天而嘆:我計不成,乃天命也!隨後殺身成仁。

姜維原本魏將,在與諸葛亮對陣時被招降。諸葛亮深愛其才,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傾囊相授,把他當做自己的接班人來用心培養。而姜維也不負厚望,在諸葛亮死後竭盡才智繼續北伐,獨立支撐搖搖欲墜的蜀漢政權,為其續命。但終究因為天下統一大勢浩浩蕩蕩不可阻擋,而功敗垂成!

有人就要問了,姜維深得諸葛真傳,為何還不能挽留蜀漢?

針對這個問題,我有一言,請諸位靜聽。

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他在世時尚不能興復漢室,等他死後,雖然有姜維繼承遺志,但終究也無力回天,何況姜維之才比於諸葛亮還尚有不足,且彼時蜀國國力比於前中期更加孱弱。

蜀國最為強盛的時候,或許可以睥睨天下。彼時據荊州擁西川,守險要之地,退可閉關自保,出可逐鹿中原。朝中文臣武將齊整有為,龐統、法正、徐庶、孫乾、糜竺、簡雍、伊籍之流出謀劃策,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王平之輩攻城略池。蜀地之民感念皇叔之仁厚,無不衷心擁戴思歸。及至荊州失竊,兵敗夷陵,蜀漢一時有覆巢之險,雖後經恢復,而元氣難痊。蜀漢之盛,何其短也!

俟蜀漢興盛,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策,徐圖中原,漢室未必不可復興。可惜關羽大意身亡,張飛小節致禍,劉備意氣用事,數十年基業幾乎毀於一旦。白帝城託孤,留給諸葛亮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孔明勵精圖治,蜀漢復振神氣,較之於極盛之時,終究不可同日而語了。

諸葛亮為弘先帝遺願而六出祁山,隨著趙雲、關興等將領故去,調兵遣將越來越捉襟見肘,也才有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窘況。昔日三國鼎立,曹魏搶佔天時,挾天子以令諸侯,孫吳坐擁地利,據長江之險而樹立根基,劉備則致力於人和以艱苦創業。時過境遷,蜀漢連人和也難求,伐魏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諸葛亮豈能不曉?只不過為報三顧茅廬之恩,寧願逆天行事而已!

當初諸葛亮出山之時,水鏡先生感嘆曰,孔明幸得其主,而未得其時,不幸成為諸葛亮一生的註腳。但若非如此,豈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佳話流傳?

再回到題目上,姜維不可謂不才,謀國不可謂不忠,九伐中原而無功折返,只能說是天命使然。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兒子臨死前說他「外不能制姜維」,他說的這話是什麼意思
    結果諸葛瞻在綿竹被鄧艾打得大敗,死前,他說了一句奇怪的話,他說他有三罪,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戰不能守國土。諸葛瞻說的自己犯的這三條罪,第一條和第三條都能理解,只是這第二條,不能制姜維,讓人很不能理解。
  • 姜維11次北伐5勝4平2敗,為何蜀漢首先滅亡,看戰績就明白了
    後劉備時代,蜀漢同樣是最好戰的政權,諸葛亮掌權時代五次北伐,諸葛亮之後的三十年時間,姜維前後進行11次北伐,如此頻繁的戰爭,卻發生在三國實力最弱小的蜀漢政權身上,實在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那麼蜀漢為何要連續不斷的發動戰爭呢?
  • 姜維是被迫降蜀,為何還死心塌地效忠蜀國,還率軍攻打自己母國?
    值得一提的是,姜維原本不想投降,他是被迫向蜀漢稱臣。諸葛亮兵臨天水郡時,姜維和上級天水太守馬遵正在巡查途中,他本想率軍攻打蜀軍,可是,馬遵懷疑他心懷不軌,撇下他撒腿而逃。姜維本打算投奔附近縣城,然而這些縣城大多投降了蜀軍,沒投降的也不願接納他。
  • 姜維死後83年,成都出土一份23字絕密文件,揭開當年的真相
    三國是漢朝跟晉朝之間的一段動蕩時期,各路英雄豪傑紛紛崛起,其中就有我們熟悉的諸葛亮、曹操、劉備、董卓、呂布等,雖然後人對他們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是大部分的影響來自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諸葛亮被神化,在一些事跡上和正史相悖論,但也不乏有值得信任的地方。
  • 蜀漢能多延續幾年嗎?
    (這一點和演義中是不一樣的)魏國伐蜀要知道魏延活著,能不能使得蜀漢延續下去,我們先看看劉禪當初為何投降!魏國伐蜀,最開始是準備了三路大軍,他們準備先是圍殲姜維,結果姜維敏銳地發現了事情的不對,率軍撤離到劍閣。雖然曹軍沒能殲滅姜維主力,但是他們成功的攻入了漢中,蜀漢大門被徹底的打開,只剩下劍閣在苦苦支撐。
  • 除了魏延之外,蜀漢唯一能抵擋張郃的大將是誰?
    諸葛亮北伐期間,除了魏延之外,蜀漢能抵擋張郃的大將有趙雲、李嚴、姜維、關興、張苞等人,談不上「唯一」。首先,這裡談的是三國演義,抵擋指的是武力。在三國演義中,張郃是標準的A級別武將。在名將大半凋零的諸葛亮北伐時代,張郃是魏軍中最牛逼的存在。「能抵擋張郃」這個段子出自三國演義中諸葛六出祁山的部分,前後出現了兩次。
  •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何接連敗退,真相終於曝光,太讓人心寒了
    圖為諸葛亮演員劇照新版《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場面讓人印象深刻,那曾助劉備三分天下的諸葛亮,為何在劉備死後就接連敗退呢?因為事物繁多,諸葛亮無法顧及這麼多的事情,所以導致臥龍先生在戰爭中失利,主要歸束於劉備的逝去,劉備在世之時,諸葛亮之需替劉備打理軍中之事,而朝政等事皆為劉備相辦,所以諸葛亮一人無法勝任這麼多的事情,以至於日夜勞累,最終在軍中逝去,由此,蜀漢正式奠定了滅亡的基礎。
  • 蜀漢神秘人馬岱:一生只為斬一將
    遂提刀按轡,於馬上大叫曰:「誰敢殺我?」一聲未畢,腦後一人厲聲而應曰:「吾敢殺汝!」手起刀落,斬魏延於馬下。眾皆駭然。斬魏延者,乃馬岱也。——《三國演義》魏延的一生近乎是一場悲劇,能力與野心難以把控平衡,最終只能成為犧牲品。當然,我們今天不談魏延,而無論是在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中,魏延的死,都離不開這位西涼將軍——馬岱。
  • 《三國演義》小說,孟達、沙摩柯、姜維誰的射箭術更高?依據呢?
    三國演義裡除了常見的單挑外,每個人的箭術也是很值得談論的一個話題。 以孟達、沙摩柯、姜維三人的箭術來說,雖然比不上老黃忠那百步穿楊的本事,可也有比較出彩的地方。
  • 李逵如果到了《三國演義》裡,他的武力能排第幾?
    說起《三國演義》裡的武將,大家就一定會想到那個著名的「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七黃八許九姜維」的排行。在大家熟悉的《三國志》系列遊戲裡,呂布的武力一定是最高的,後面緊跟著的關、張、趙數值也可圈可點。曹魏陣營中,擔當武力魁首的則是曹老闆的兩位親衛隊長典韋和許褚。
  • 臥龍、鳳雛、冢虎、幼麟得一可擁天下,為何劉備得3人仍失了天下
    在《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司馬徽可以算得上是一位預言家,司馬徽曾經說過:「臥龍、鳳雛、冢虎、幼麟,得一可安天下」,當劉備聽了這句話以後,為了恢復漢室,大費周章的去拉攏人才,這4個人除了冢虎司馬懿之外,劉備得到了3人,為何劉備得了這3人仍失了天下呢?
  • 續命的背後是他下得更大的一盤棋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膾炙人口,而羅貫中所描繪的諸葛亮形象更是家喻戶曉。一、三國大背景魯迅先生曾評價他:「諸葛亮多智而近妖」,他上通天文曆法下知地理奇術,在赤壁之戰的關鍵時期巧借東風,大敗曹操軍隊;他還精通兵法創建八卦陣,發明諸葛連弩,木流牛馬等,可謂千古奇人。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三請諸葛亮,諸葛亮答應出山,並通過《隆中對》為劉備描繪蜀漢政權的戰略發展路線。自此,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蜀漢帝國滅亡終極解碼:鄧艾堪稱軍事天才,諸葛亮之子或為水貨?
    曾有讀者問,「我一直很好奇當時的馬匹是怎麼過去的,還是走到最後一匹馬也沒有了?」筆者認為,先頭部隊的戰馬幾乎沒有過去的可能,後面的部隊,如果能修一修簡易的路和橋,倒是有可能過去戰馬。鄧艾疲軍面對的江油關,是一個什麼樣的所在呢?蜀漢江油關又名涪水關,是蜀北名關之一,位於今天四川省平武縣南壩鎮,原名江油戍。
  • 蜀漢武將職位最高的人,為什麼不是五虎上將其中一人呢?
    受《三國演義》與民間傳說的影響,在談及蜀漢名將的時候,論者往往以五虎上將為首,雖然歷史上並沒有「五虎上將」這個說法,但是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這五人的實力與功績,在劉備集團裡,的確是相當巨大的。但是,在劉備集團(蜀漢集團)裡,武將的最高職位,卻並不是五虎上將中的任何一人,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呢?在劉備尚未稱帝之前,其最高職位是為漢中王,所以,受制於自己的名位,劉備任用手下武將的最高級別,是為前後左右四將軍,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職位呢?
  • 第五次北伐中,蜀漢損失了大將魏延,這對蜀漢而言損失不大?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領蜀漢大軍進行第五次北伐,當時諸葛亮屯兵於五丈原,與司馬懿進行了一百多天的對峙,然而由於司馬懿畏懼蜀漢的兵力而畏懼不出,不與諸葛亮交手,導致諸葛亮被司馬懿成功拖死。在諸葛亮去世前,他為了避免蜀漢的軍隊在撤退時受到傷害,於是提前安排了後事,當時諸葛亮要求魏延斷後,姜維其次,並把統帥之位交給了楊儀。
  • 諸葛瞻七萬雄兵以逸待勞,為何沒能打過鄧艾長途跋涉的兩千殘兵?
    2020-11-30 14:10:17 來源: 學習育兒經驗 舉報
  • 來看看這些蜀漢後期名將武力值有多高
    後期中,除了魏延、陳到、姜維、馬岱、廖化、王平這幾個我們比較熟悉的將領之外,還經常活躍在戰場的就是張翼、張嶷、馬忠、鄧芝、吳懿、吳班、高翔、陳式這八位蜀軍將領,屢次追隨著諸葛亮或姜維北伐中原,頗有戰功。老柳接下來就逐個分析一下他們的武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