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三國演義》裡的武將,大家就一定會想到那個著名的「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七黃八許九姜維」的排行。在大家熟悉的《三國志》系列遊戲裡,呂布的武力一定是最高的,後面緊跟著的關、張、趙數值也可圈可點。曹魏陣營中,擔當武力魁首的則是曹老闆的兩位親衛隊長典韋和許褚。備受冷落的孫吳陣營,雖然擁有孫策、甘寧、太史慈、周泰等同樣驍勇善戰的人物,卻很長時間沒有受到讀者的偏愛。
首先還是得明確一個問題,《三國演義》的作者,無論是原作羅貫中還是評點毛宗崗也好,從來沒有像說《隋唐》等評書的藝人一樣,將其中的武將以數值劃分等級,並設定數值高的一定能贏數值低的。因為戰場上的勝負,本來就不是一個單純的數學問題。三國的戰場不是武林切磋,而是兵器的無情碰撞,刀槍無眼,就算是一個小兵,只要把長槍刺入大將的體內,兩人的武力差距就毫無意義。曾經親眼目睹過戰亂的作者,是不會有那種幼稚的想法的,只有在和平時期聽書的讀者,才會為人物的排名高下爭論不休。

既然《三國演義》的作者不會在書中給出武將排名,那這個順口溜就只可能出自民間藝人之口,而民間藝人說書的版本之多,也讓這排名不具備權威性。就我所知也存在著「一呂二馬三典韋」和「七黃八夏九姜維」的說法。關張馬趙經歷的戰鬥都非常多,他們的戰績已經無法通過計算得出排名,有的評話藝人強化了夏侯惇的表現,可能是出于欣賞「拔矢啖睛」的勇烈,都可以理解。

這不是巧合,這些順口溜一定都遵循一些規則。比如,呂布一定是第一位,關羽的排名在張飛之前,以及第三名是典韋,第六名是張飛,最後一名是姜維。姜維的出現讓這個順口溜顯得有些詭異,在姜維之前的武將,都是後漢及三國前期的風雲人物,只有姜維出現在劉備已死,諸葛亮進行北伐的後半段,他雖然能夠戰平老年趙雲,但和其他武將缺乏對照戰例,更沒有足夠穩壓張遼、曹仁、甘寧、周泰甚至魏延的證據,況且屢射不中的箭術還要減分。事實上最熱衷武力評分的《三國志》系列只給了姜維89的武力值,連華雄都給了91或者92。說明光榮的製作組都不認為姜維屬於武力很高的角色。
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說書藝人本身也沒有對《三國演義》裡角色的武力進行準確的排名,他們只是按照印象再加上押上韻腳來編一段話罷了。在《三國演義》眾多猛將中,只有典韋、張飛、姜維的名字適合押句尾韻,因此才誕生了這樣一個順口溜。不然,大家可以試著把張遼、曹仁、甘寧、周泰、孫策、太史慈、龐德、魏延、顏良、文丑的名字填進去,看是不是怎麼讀都不順。

《水滸傳》似乎沒有一個類似的順口溜產生,如果有,盧俊義定排第一,剩下的就是考慮押韻了。比如:「一盧二魯三武松,四關五董六林衝,七呼八秦九花榮」?黑旋風李逵雖然兩把板斧排頭砍去氣勢洶洶,但誰都知道他跟五虎上將有多大差距。由於長久以來戲曲和電視劇的影響,李逵和張飛被認為是相似的人物,都是黑臉,脾氣火爆憨直,勇猛無畏。當然這只是臉譜類型相似,其他方面的表現區別相當大。如果把李逵放到《三國演義》裡,他會是什麼水平呢?我不知道《水滸傳》裡的黑旋風李逵在後漢能不能掀起大風大浪,但我可以推測,如果《三國演義》裡有李逵這個人物,並且作為重要武將進行描寫,那麼在評書藝人的口中,他的武力——一定是第九名。
「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七黃八許九李逵」。
沒什麼必然的原因,只是因為這麼讀,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