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裡梁山好漢108將,人物刻畫立體豐滿,讀者對其中人物褒貶不一,其中爭議最大的是李逵。少年時代讀《水滸傳》,李逵為人仗義,對朋友可以兩肋插刀,愛打抱不平,很受年輕人追捧。中年後再看李逵,其人嗜殺成性,不分青紅皂白,很是讓人反感。
從江州劫法場開始,李逵的濫殺無辜粉墨登場。晁蓋看不下去叫道:「不幹百姓事,休只管傷人。」及至作為宋江心腹上了梁山,李逵殺起人來更不收斂。李逵回老家沂水縣接母親上梁山,被當地官府抓捕。被「旱地忽律」朱貴解救後不分青紅皂白就連殺50餘人。朱貴喝道:「不幹看的人事,休只管傷人!」
「三打祝家莊」時,李逵正殺得手順,直搶入扈家莊裡,把扈太公一門老小盡數殺了,不留一個。宋江對李逵指責道:「你這廝!誰叫你去來?你也須知扈成前日牽羊擔酒前來投降了!如何不聽得我的言語,擅自去殺他一家,故違我的將令?」故意違反軍令,報復扈三娘曾威脅過宋江,李逵是個睚眥必報的人。
最讓讀者氣憤的是李逵為了逼迫朱仝上梁山,故意殺了可愛的小衙內。雖然是吳用等人的計謀,但一般愛惜羽毛的好漢都不願幹這種髒活。小衙內的慘狀實在是有違人世間的基本倫理,和正常人的價值觀嚴重衝突。
為何《水滸傳》把這樣一個性格有重大缺陷的人用大篇幅描寫呢?這要從作者施耐庵的背景談起。施耐庵(約1296年—約1370年),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據民間傳說,張士誠起兵反元,在蘇州稱吳王后,聘施耐庵為軍師。其後張士誠降元,施耐庵屢諫不從,避戰亂遷興化隱居寫《水滸傳》。作為張士誠的軍師,施耐庵是見識過戰爭殘酷性的。元末異族統治的剝削壓榨使底層民眾的生活困苦不堪,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人性在動蕩的時代被扭曲,為一個饅頭而殺人,為活命而苟且偷生,被戰爭傷害的群眾又作為兇手傷害別人。仇富,嗜殺,在造反的隊伍裡並不鮮見。上述到晚唐,黃巢曾經把抓來的群眾當乾糧,史書中有確鑿記錄。明末清初造反隊伍裡的「八大王」張獻忠深受《水滸傳》影響,通過受招安積蓄力量,反叛後割據四川殘害當地人民。
「天殺星」李逵這一角色,反映了亂世中狂者為尊的思想,也算是另類的寫實。宋江被蔡京,高俅一夥暗算,臨終前把李逵騙來喝下毒酒。和平時期沒有了宋江制約的李逵對社會破壞力太大了,隨宋江上路對他來說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