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夷陵之戰中,蜀漢到底損失多少大將?此人的陣亡,影響蜀國的國運
夷陵之戰中,蜀漢到底損失多少大將?此人的陣亡,影響蜀國的國運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和東吳政權發生的最大規模的一場戰役,也是古代軍事上一次非常著名的防禦戰。此戰蜀漢損兵折將、元氣大傷,是蜀漢政權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而這一戰裡劉備到底損失了哪些大將?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關於這個話題。一、黃忠黃忠是在夷陵之戰中戰死的,作為蜀漢五虎大將之一的黃忠在這一戰中是先鋒大將,在行軍途中,不慎被東吳將領馬忠偷襲,被一箭射進了肩窩,回到營地後不久就陣亡了。
-
姜維11次北伐5勝4平2敗,為何蜀漢首先滅亡,看戰績就明白了
蜀漢是三國中實力最弱小的政權,但卻是攻擊性最強的政權,三國所有的戰爭中,蜀漢主動發動的戰爭最多,從劉備時代就是這樣,從劉備在南郡之戰期間拿下荊州南四郡開始,到入蜀攻打劉璋之戰,再到漢中之戰、上庸之戰、關羽北伐襄樊之戰、夷陵之戰,蜀漢幾乎都在連年徵戰,不是在徵戰的路上,就是在徵戰的準備中。
-
除了魏延之外,蜀漢唯一能抵擋張郃的大將是誰?
諸葛亮北伐期間,除了魏延之外,蜀漢能抵擋張郃的大將有趙雲、李嚴、姜維、關興、張苞等人,談不上「唯一」。首先,這裡談的是三國演義,抵擋指的是武力。在三國演義中,張郃是標準的A級別武將。在名將大半凋零的諸葛亮北伐時代,張郃是魏軍中最牛逼的存在。「能抵擋張郃」這個段子出自三國演義中諸葛六出祁山的部分,前後出現了兩次。
-
魏延如果在世,劉禪還會主動開城投降嗎?蜀漢能多延續幾年嗎?
劉禪向鄧艾投降時,黃皓說:「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魏延若還活著,蜀漢還能延續?魏延我們先看看魏延有多大的能力,其實從魏延一路的升遷和作戰軌跡,大家就能發現魏延是一個大才。當初他還是一個小軍官,劉備就十分看重他,讓他參加攻打西川的戰役,之後又派他去攻打漢中,而在這一時期,魏延展現出了他超強的軍事能力,深得劉備喜歡。
-
蜀漢神秘人馬岱:一生只為斬一將
當然,我們今天不談魏延,而無論是在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中,魏延的死,都離不開這位西涼將軍——馬岱。一斬成名馬岱是在劉備入主益州前隨其兄長馬超共投蜀漢,而歷史上從這以後直到劉備死前都不在有關於他的任何記載。唯有演義中劉備興兵伐吳時提及一句「驃騎將軍馬超並弟馬岱,助鎮北將軍魏延守漢中,以當魏兵」。因此,馬岱的主要貢獻皆在後期孔明的南徵北伐之中。
-
來看看這些蜀漢後期名將武力值有多高
柳上惠執筆的第二十八篇文章——主寫歷史,次寫文化,三寫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為什麼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說法呢? 後期中,除了魏延、陳到、姜維、馬岱、廖化、王平這幾個我們比較熟悉的將領之外,還經常活躍在戰場的就是張翼、張嶷、馬忠、鄧芝、吳懿、吳班、高翔、陳式這八位蜀軍將領,屢次追隨著諸葛亮或姜維北伐中原,頗有戰功。老柳接下來就逐個分析一下他們的武藝。
-
蜀漢四相最後都是什麼結局?
而在演義中,所謂的蜀漢四相,真正有著丞相之稱的,也就僅有諸葛亮和蔣琬,其餘二人都沒有這個稱號。孔明曰:「吾死之後,可任大事者:蔣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後,誰可繼之?」孔明曰:「費文偉可繼之。」福又問:「文偉之後,誰當繼者?」孔明不答。從這句話,不難發現,諸葛亮當時認為可繼任為丞相的先後人選,即為蔣琬和費禕。
-
我的2020|《三國演義》裡姜維深得諸葛真傳,為何不能挽救蜀漢?
在1994版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最後一集演到姜維之死。姜維兵敗投降,而後用計激起鍾會反叛之心,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曲線救國。怎奈舉事不成,而招殺身之禍。姜維臨死,舉手向天而嘆:我計不成,乃天命也!隨後殺身成仁。姜維原本魏將,在與諸葛亮對陣時被招降。
-
魏延另類守城方法,保漢中40多年安定,諸葛亮讚賞,姜維卻放棄了
在漢中之戰結束之後,劉備獲得了漢中地區,他就想要找一位能鎮守漢中的大將,當時眾人都認為是張飛會獲得這個位置,畢竟張飛追隨劉備多年,戰功卓著,在蜀漢內部無論是能力還是資歷,都是非常高的。關羽已經鎮守荊州,剩下的將領裡面,只有張飛是適合在漢中鎮守,不過劉備卻沒有選擇讓張飛在漢中留守,而是選擇了名不見經傳的魏延作為漢中太守,這個決定也引起了不少的爭議。 魏延的出身是比較普通的,自己投靠劉備的時間也比較晚,魏延在入川的過程中戰功有限,在蜀漢內部還沒有什麼名氣,誰也沒想到他能得到這個重任,可事實證明,劉備的眼光是非常正確的。
-
夷陵之戰劉備最多只損失了5萬人,蜀漢為什麼卻因此一蹶不振呢?
劉備給關羽報仇,進攻東吳,在夷陵之戰中被打敗;白帝城託孤,蜀漢走上了不歸路。這是《三國演義》裡的情節,仿佛蜀漢滅亡的首犯就是劉備,真實的歷史是這樣嗎?蜀漢有沒有統一中原的機會呢?蜀漢損失了5萬人,佔到蜀漢兵力的一半,蜀漢戰死武將不計其數,其中較為出名的且有記載的包括:張南、馮習、土著部落首領沙摩柯、傅彤以及黃權等。蜀漢遭受的兵力和將官人才的損失是雪崩式的,緊接著國內的形勢大亂:漢嘉太守黃元、牂牁太守朱褒、益州郡雍闓,越雋夷王高定全部宣布造反。最要命的是剛稱帝不久的劉備病逝讓蜀漢一蹶不振,維持40餘年後被曹魏滅掉。
-
諸葛亮欽點的接班人,幼麒連漢中都守不住,能力不如魏延?
諸葛亮欽點的接班人,幼麒連漢中都守不住,能力不如魏延?姜維是諸葛亮晚年重點培養的帥才,指望在自己死去之後,讓姜維來主持國家的軍事,姜維也是非常有希望繼承他北伐意志的人。隨著諸葛亮的死去,魏延與楊儀先後被殺,姜維也漸漸成為蜀漢國內的重要人物,他先後多次北伐,試圖實現諸葛亮的願望,可他還是失敗了。
-
魏延、張遼、夏侯惇三人中,誰的武功最厲害?誰的武功最差?
不過在演義中,夏侯惇的表現那可是相當的好,在曹操做大之前,夏侯惇可謂是曹操手下一等一的猛將,只不過後來隨著夏侯惇地位的提高,他不再需要親自上前線,而是轉入了後方坐鎮指揮,所以我們才很少看到夏侯惇的身影。而就夏侯惇之前的表現而言,那可是相當的生猛,僅次於超一流武將!夏侯惇最出名的有三大戰績,也正是這三大戰績,奠定了他排名第一的地位!
-
【方志四川•人物】王平:蜀漢幹臣、鎮北大將軍
王平:蜀漢幹臣、鎮北大將軍大竹縣地方志辦公室提要:王平,字子均,漢末巴西郡宕渠賨人,有「平安三侯」之美譽。建興六年(228),蜀漢興兵北伐,街亭一戰中展現出傑出軍事才華,被諸葛亮委以重任,並封侯。蜀漢張飛大敗張郃於蒙頭(今渠縣八濛山)。樸胡、杜濩等則留在巴西等地。建安二十四年(219),諸葛亮在定軍山斬殺曹魏大將夏侯淵。王平隨曹操大軍來爭奪漢中,卻被諸葛亮擊敗。王平恩念賨王故主,隨即投降劉備,被任命為牙門將、授裨將軍。他在蜀漢南徵中屢立戰功。建興六年(228),王平隨諸葛亮北伐。
-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損失究竟有多大?看犧牲的將領數量就明白了!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有兩場戰役令人印象深刻,分別為「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這兩場戰役的規模是很龐大的,也非常經典。此外,還有一場戰役同樣讓人震驚不已,就是「夷陵之戰」。這一戰打得有些倉促,但規模卻是不小。蜀漢初建,劉備為了奪回荊州以及為關羽報仇雪恨。諸葛亮等人勸諫無果,由劉備親自率軍出徵東吳。然而,卻大敗於夷陵。
-
諸葛亮北伐一共幾次?數六次的那位同學站住!
諸葛亮北伐一共幾次?很多人認為六次。一開始我也以為六次,後來看了這一段史記我才明白,根本不是六次,而是五次!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究竟是哪幾次。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曹叡繼位。這次北伐中,魏延提出驚天謀略『子午谷奇謀』,由魏延帶領小股精英部隊襲取潼關,和從斜谷出兵的諸葛亮大軍會師,一舉拿下長安以西的地區,但是諸葛亮並沒有同意,認為魏延的做法風險太大,萬一有去無回,那就太得不償失了,還是穩紮穩打的做法適合諸葛亮,更適合現在的蜀軍。派趙雲、鄧芝吸引曹軍主力,由諸葛亮親率大軍從祁山攻入,一時間各郡紛紛投降響應諸葛亮,而且諸葛亮得一員大將—姜維。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同樣兵敗,為什麼馬謖被殺,而趙雲只是被降級
眾所周知,此戰中曹魏名將曹真派張郃迅速攻下了街亭,迫得蜀軍撤退。此戰之後,鎮守街亭的蜀將馬謖被斬殺,其屬下除了沒有任何損失的王平之後,也大都下場悽慘,後世之人在分析此事的時候,也大都認為如果馬謖不敗,歷史可能會改寫。然而如果馬謖守住了街亭,蜀軍真的就不會被迫撤退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另一路大軍同樣敗了,這就是由趙雲統領,鎮過箕谷的一路。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諸葛亮的北伐各道路重,子午谷是最長、最險的那個。)。感謝三國迷的好問題。即便依魏延的所謂「子午谷奇謀」而行,他走通了子午谷,最終還是不能成功。主要原因在於諸葛亮北伐進行的是全面戰爭,不是靠一兩次所謂的「奇謀」能夠實現目標的。而很顯然魏延把這個問題想得過於簡單了,忽視戰爭的本質性問題,沒有站在全軍統帥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
蜀漢帝國滅亡終極解碼:鄧艾堪稱軍事天才,諸葛亮之子或為水貨?
據此記載,田章應該是打敗了這隻有三校(一校約有1000人)的伏兵,蜀軍大概只剩下數百殘兵敗將,退守江油。據此,有人分析,蜀漢兵力不多,像江油這樣的後方關隘,馬邈管轄的軍隊最多不會超過5000人,去掉出擊田章的損失,剩餘的兵力可能不足2000人。因此,一些人認為,守將馬邈剛剛經歷伏擊田章失利,士氣低落,彈盡糧絕,不得已才出城投降的。筆者認為,雖然馬邈剛剛經歷敗仗,損失慘重,但鄧艾同樣狼狽不堪。
-
益州的「李氏三龍」,在蜀漢政權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益州的"李氏三龍",他們在蜀漢政權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李氏三龍"的爭議李氏兄弟是益州廣漢郡郪縣人,屬於益州本土勢力,至少在劉璋統治益州時期就有出仕的經歷,等到劉備入川控制益州之後,李氏兄弟就成為劉備的部下。在介紹這三"龍"之前,首先要選出"李氏三龍"的人選。因為李氏兄弟本來有四個人。
-
蜀漢武將職位最高的人,為什麼不是五虎上將其中一人呢?
受《三國演義》與民間傳說的影響,在談及蜀漢名將的時候,論者往往以五虎上將為首,雖然歷史上並沒有「五虎上將」這個說法,但是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這五人的實力與功績,在劉備集團裡,的確是相當巨大的。但是,在劉備集團(蜀漢集團)裡,武將的最高職位,卻並不是五虎上將中的任何一人,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呢?在劉備尚未稱帝之前,其最高職位是為漢中王,所以,受制於自己的名位,劉備任用手下武將的最高級別,是為前後左右四將軍,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職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