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末三國時期,有很多組合式的人物。有一些名揚天下,比如說"三君",大概是因為在洛陽活動,接近政治權力中樞的原因;有一些則局限於鄉裡,此類的組合可能更多一些,通常以兄弟關係為紐帶。比如"荀氏八龍"、"馬氏五常"、"李氏三龍"等等。或許是因為他們的家族頗具影響力,加上郡書縣誌的褒揚,因此流傳後世。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益州的"李氏三龍",他們在蜀漢政權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李氏三龍"的爭議
李氏兄弟是益州廣漢郡郪縣人,屬於益州本土勢力,至少在劉璋統治益州時期就有出仕的經歷,等到劉備入川控制益州之後,李氏兄弟就成為劉備的部下。在介紹這三"龍"之前,首先要選出"李氏三龍"的人選。因為李氏兄弟本來有四個人。
李氏四兄弟中,見於史料的人物有李朝、李邈、李邵,李朝還有一個亡弟,連名字也沒有留下。按理來說如果是"李氏三龍"的話,應該是李朝、李邈和李邵,但是這裡面存在一個爭議。
其實在《三國志》中並沒有提到李邈,只提到李朝和李邵,在蜀漢大臣楊戲所作的《季漢輔臣贊》中,包括陳壽為其補充的人物小傳。裴松之為《三國志》引注的《華陽國志》中記載了李邈的事跡;《益部耆舊雜記》中提到李朝的亡弟,二者都有"李氏三龍"的說法。
裴松之提出自己的觀點:即李朝、李邵、以及早亡的李某為"李氏三龍"。因為李邈性格狂放耿直,後來還因為污衊諸葛亮被劉禪所殺,所以被裴松之認為"邈之狂直,不得在此數。"不過"李氏三龍"是當時人對李氏兄弟的評價,而非後人的蓋棺定論。
就像馬謖名過其實,在"街亭之戰"中慘敗,但仍然被列為"馬氏五常",因為鄉人在評議的時候,馬謖還沒有表現出失敗之處,李邈應該也是同理。況且現存的史料中僅有李朝、李邵、李邈的事跡,說明他們的亡弟對歷史的影響微乎其微。所以小編個人認為,所謂"李氏三龍"還是應該指李朝、李邈、李邵,因為李某早亡,所以也就不在評議的範圍內。
"李氏三龍"的事跡
李氏兄弟在歷史上有何作為,在劉備集團或者蜀漢政權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呢?首先來說李朝。在《季漢輔臣贊》中評價"偉南(李朝)篤常",是一個忠實穩重的人,同時也非常有文採。李朝原先是廣漢郡功曹,被郡守舉為孝廉,而後出為臨邛令。從這件事也能夠說明,李氏至少在廣漢郡確實有一定的影響力。
劉備進入益州領益州牧,李朝成為劉備的別駕從事。別駕從事是州牧或者州刺史最為重要的官吏之一,僅次於治中從事。在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劉備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準備進位漢中王,進位的表文就是出自李朝之手。在蜀漢章武元年(即公元221年),劉備率領大軍伐吳,李朝作為別駕從事也隨軍出徵,遭遇"夷陵之戰"的巨大失敗後順利撤回永安,可惜在同年,也就是章武二年(即公元222年)去世。
李邵是李朝的弟弟,被《季漢輔臣贊》中評價為"永南(李邵)耽思",大概是一個思慮慎重的人物。李邵在劉璋時期並沒有出仕記錄,可能是因為史料缺失。劉備統治益州之後,李邵成為州書佐、部從事,起點要低於李朝。不過李邵比李朝活得更久一些。
在劉禪即位初期,也就是在建興元年(即公元223年),諸葛亮擁有開府的權力,闢請李邵為西曹掾,負責府內官吏的人事安排。在建興三年(即公元225年),李邵從丞相府調到地方官系統,成為益州治中從事。當時諸葛亮就是益州牧,治中從事在上文也提到了。諸葛亮進行南徵,發兵討伐南中叛軍首領高定元、朱褒、雍闓,為北伐曹魏做準備。李邵則留在後方,卻在同年去世。
李朝、李邵雖然去世得比較早,但是姑且也算是善終,沒有失節。雖然在《三國志》中沒有個人傳記,至少在《季漢輔臣贊》中受到褒揚。而李邈卻是一個反面人物。在《季漢輔臣贊》中隻字未提,《華陽國志》中的評價也不算太好。《華陽國志》評價李朝、李邵為"李、王(另一支兄弟)四子,並作琳琅";評價李邈則是"漢南(李邈)哽哽,逃巹其守。"小編認為裴松之的"狂直"的評價確實是極為恰當的。
第一體現在懟劉備身上。在劉璋時期,李邈作為牛鞞長。牛鞞隸屬於犍為郡,是"益州之戰"中趙雲進攻的目標,不過似乎並沒有受到太大的阻力。劉備以李邈為州從事,李邈見到劉備之後,卻指責他進攻劉璋的行為。不過劉備卻沒有處罰甚至殺死李邈的舉動,因為劉備剛剛入川,需要安撫人心,而且劉備的股肱之臣諸葛亮也為李邈求情。
李邈"狂直"的第二個表現就是誣陷諸葛亮。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要處死導致戰爭失敗的馬謖。李邈當時作為丞相參軍,為馬謖求情無果,反而被諸葛亮遣還成都。等到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君臣沉浸在哀傷和茫然之中,李邈卻向劉禪慶賀權臣身死,結果被盛怒之下的劉禪下獄處死。
餘論
"李氏三龍"的名號聽上去比較響亮,但是在後世的名氣卻比較微弱。原因而很簡單,史料記載太少;對歷史影響較低;也沒有受到文學家的青睞。劉備入川之後,對李氏兄弟的態度應該是有所拉攏,李朝、李邵、李邈都是益州從事,李朝更是別駕從事;諸葛亮對李氏兄弟的態度也比較好,以李邵為治中從事,以李邈為丞相參軍。馬謖、蔣琬、費禕等人都是從丞相參軍做起,如果沒有替馬謖求情一事,李邈或許有更加廣大的前途。
可惜的是李朝、李邵去世的時間太早,都是在蜀漢開創不久後去世,沒有深厚的資歷,沒有與曹魏戰爭的表現的機會,自然就沒有躍居高位以及正史立傳的資格。李邈因為誣陷諸葛亮被殺,沒有被記載在《三國志·蜀書十》當中,與彭羕、廖立、劉琰等人為伍就已經是幸事,又怎能奢求佳傳流傳呢?
參考文獻:《三國志》、《華陽國志》、《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