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歷史背景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在經過了與曹操的反覆爭奪後,劉備率軍攻取了漢中。至此,劉備集團擁有荊、益二州,其實力達到了頂峰,已經初步形成了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規劃的戰略態勢。
隨即,劉備大肆封賞功臣,以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為前後左右四將軍,同時,又命諸葛亮、法正、伊籍、劉巴、李嚴等五人一起制定了《蜀科》,在軍事、行政、法律等方面初步搭建起了建國的雛形。
劉備封賞功臣一方面是為了酬勞那些跟隨自己百折不撓、捨生忘死的部下,另一方面也有平衡軍內各派勢力的原因。蜀漢軍中,主要是以關羽、張飛為代表的元老派;以黃忠為代表的荊州派;以吳懿為首的益州本土派;以法正為代表的東州兵和以馬超為代表的涼州派組成。文官系統中,是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派;以法正、李嚴為代表的東州派;以伊籍為代表的荊州派;以劉巴為代表的益州本土派組成,劉備作為元老派統籌領導整個政權的運行。
大肆封賞功臣和《蜀科》的制定,既是劉備為了建國而做出的前期準備,也是為了手下各派勢力平衡的一項重要舉措。這一點在制定《蜀科》的人選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在蜀漢的各派系中,元老派和荊州派掌握在劉備和諸葛亮手中,益州本土派勢力在劉備攻佔益州後的打壓下已經遠不如前,馬超雖然是一員宿將,但是手下兵力單薄,也不會有太大的作為。只有以法正和李嚴為代表的東州派既有政治地位也有兵權,在蜀漢政權中具有很強的實力。
圖片來自網絡
東州派系的形成
以東州士人組成的東州派形成於漢末董卓之亂後。在經過了董卓之亂、李傕郭汜之亂和涼州軍閥馬騰、韓遂們的反覆摧殘後,居住於關中三輔地區的民眾紛紛逃離,首選地區就是號稱「天府之國」的益州。法正和孟達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荊州的南陽郡處於南北交匯之處,在漢末也深受袁術、張繡以及曹操之間的戰爭傷害,也有相當一部分人逃離南陽,逃到益州避難。兼之,曹操在南下攻打劉表時,也有部分南陽士人不肯歸附曹操,也逃到了益州,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李嚴。
當時的益州牧劉焉和後期的劉璋就收編了很多來自關中三輔地區和南陽郡的流民,組建了一支地主豪強武裝,命名為「東州兵」,以法正、孟達、李嚴等人作為這支軍隊的領導人。
對於這支部隊,劉璋的態度是既用又不肯與過分信任,尤其是來自關中和三輔地區的法正和孟達。因為,這批人在逃難離開關中和三輔地區的時候,在漢中受到張魯五鬥米道的大力拉攏,其中有很多人都留在了漢中地區。即使法正和孟達肯於效忠劉璋,可是他們手下的東州兵卻與張魯手下的關中民眾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就不得不使劉璋在使用法正和孟達的時候始終抱有一定的戒心。
法正和孟達本來滿腔熱血原意效忠劉璋,可是卻受到了冷落,所以才投靠了劉備。而劉璋呢?也是因為對法正和孟達不信任,才會在劉備入川之時,就把孟達率領的四千關中民眾組成的部曲以支援的名義送給了劉備。從此,東州兵正式加入到劉備陣營中。
圖片來自網絡
劉備攻取益州時,孟達並沒有率軍作戰,而是被劉備安置在了宜都一帶,受張飛節制。後來,劉備調張飛入川助戰的時候,就委任孟達為宜都太守,可謂是重用了。劉備之所以重用孟達,還是看在法正的面子上,因為,法正在劉備攻取益州和漢中的戰役中可以說是立下了首功,也奠定了東州兵在蜀漢政權的地位。
公元219年,劉備在攻佔漢中後不久,就令孟達率軍攻取房陵、上庸。孟達此次出兵,東州兵另一員主將李嚴也率軍助戰。按照一般的邏輯,如果東州兵打下房陵、上庸地區,那麼,這個地區可就是東州兵的勢力範圍了,東州派在蜀漢政權內部的地位會得到進一步的穩固和提高。
可是,就在孟達和李嚴攻佔房陵,準備進攻上庸的時候,出現了變故,那就是李嚴被調走了。隨即,劉封被劉備任命為副軍將軍,率軍順漢水東下與孟達會攻上庸。按照官方給出的理由,是劉備認為孟達能力有限,恐怕不能勝任獨自率軍攻取上庸,所以才派劉封來統一協調指揮。
事實真的如此嗎?未必然!
圖片來自網絡
劉備出於什麼考慮派劉封來指揮上庸戰役
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位於漢中的東部,所以被稱為東三郡,這裡地形複雜,又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區,當地的土豪勢力強大,不服王化久矣,向來難以管理。所以,在後漢三國時期被魏蜀吳三國視為「三不管地帶」。
可是,這個地區的戰略位置又極其重要,如果蜀漢政權能夠拿下東三郡,那麼,就可以把荊州、漢中地區連成一片。向東可以支援荊州方向的北伐,向西可以沿漢水北上支援漢中的防禦,向南可以保護由荊州通往益州的陸路交通線臨沮一線,可謂是戰略要地。
按照劉備的考慮,這麼重要的戰略要地是一定要由自己的心腹掌握才是,而孟達和李嚴掌握的東州兵並不是自己的嫡系。孟達和李嚴已經攻佔了房陵,如果攻下上庸,再聯合當地土豪申氏家族,極容易出現尾大不掉的局面。為了防止這種局面出現,劉備才會在孟達進攻上庸的前夜,調走了李嚴,然後再派劉封來掌握部隊。
另外,法正在益州已經擁有極大的權力了,東州兵再立下大功,那麼,東州派的勢力就愈發強大,這就勢必會影響蜀漢政權其他派系的利益。所以,處於安全和內部各派系利益平衡的考慮,劉備才派出劉封,作為自己在上庸地區的軍事代言人。
圖片來自網絡
劉封為什麼要奪取孟達鼓吹
劉封的到來,在孟達眼中明顯就是來搶功的。而且,劉封無功就已經被封為了副軍將軍,而孟達和所率的東州兵卻無一賞賜,連領導人之一的李嚴也在戰前被調走,這勢必會引起孟達和東州兵的不滿。如果劉封善於撫慰,孟達即使不滿,也不會有過激的反應。可是劉封卻偏不是這樣的人,他依仗著自己是劉備的義子,又秉承著劉備要控制東州兵,壓制孟達的意旨,表現得異常跋扈。
雙方的矛盾終於在劉封奪取孟達鼓吹一事上爆發了。以筆者的估計,如果不是雙方的矛盾到了一定的程度,相信劉封也不會做出奪取象徵著孟達將軍榮譽的鼓吹的。
竊以為,劉備派劉封來上庸,主要還是希望劉封採取溫和的方式來處理與孟達的關係,以預防為主,並沒有激化矛盾的意思。如果孟達見機,主動向劉封靠攏,以東州派在朝中與軍內的實力,劉備是不會動搖孟達在軍內的地位的,因為,畢竟法正此時還在,還有一大批在蜀漢政權內有實力的東州人在做官。如果此時就動了孟達,勢必會影響其他人的感情。
可是,劉封偏偏卻反其道而行之。劉封在軍事上可能有兩下子,但卻是一個政治白痴。他不僅激化了和孟達的矛盾,同時還得罪了本應該拉攏、利誘的土豪申氏家族。最終,孟達和申氏家族聯手反叛,把在東三郡本沒有什麼根基的劉封擊敗,投降了曹魏。
綜上所述,劉封奪取孟達鼓吹並不是劉備的本意,而是劉封壓制孟達不成所作出的激烈反彈。按照劉封的邏輯,既然我不能壓服你,那就通過奪取你鼓吹來羞辱你,最好能激起你的反抗,這樣,劉封就可以師出有名,徹底消滅孟達,從而達到穩固東三郡的目的。可劉封卻有點眼高手低,自己沒有精鋼鑽,卻偏要攬瓷器活。雖然達到了激起孟達反抗的目的,卻沒有能力來平叛,以至於敗與孟達,丟掉了東三郡這塊戰略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