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中之戰結束之後,劉備獲得了漢中地區,他就想要找一位能鎮守漢中的大將,當時眾人都認為是張飛會獲得這個位置,畢竟張飛追隨劉備多年,戰功卓著,在蜀漢內部無論是能力還是資歷,都是非常高的。
關羽已經鎮守荊州,剩下的將領裡面,只有張飛是適合在漢中鎮守,不過劉備卻沒有選擇讓張飛在漢中留守,而是選擇了名不見經傳的魏延作為漢中太守,這個決定也引起了不少的爭議。
魏延的出身是比較普通的,自己投靠劉備的時間也比較晚,魏延在入川的過程中戰功有限,在蜀漢內部還沒有什麼名氣,誰也沒想到他能得到這個重任,可事實證明,劉備的眼光是非常正確的。
魏延是他提拔的一個出色人才,此後魏延鎮守漢中幾十年,他也要面臨著曹魏的壓力,他卻能護著蜀漢多年的安定,曹魏始終沒辦法從他鎮守的漢中突破,那麼魏延到底是如何做到這點的呢?
這個問題劉備也曾問過他,想看看他有什麼守漢中的辦法。
魏延也是非常聰明,他就指出一個前提,如果曹操帶著全國的兵來攻打漢中,那樣他是抵抗不了的,只能靠著劉備帶兵來抵禦。可要是曹操的手下來攻打,那他就能把這些敵人拒之門外,那麼魏延採取的防守策略也是比較簡單,就是守外虛內。
將自己的主要軍隊放在外圍防守,而漢中內部是相對空虛的,在《資治通鑑》中就記載:「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顯然,魏延沒有按照傳統的守城方法,而是選擇了背城防守。
他的道理也很簡單,既然是守城,不讓敵軍進來就行了,那無論在城內還是城外,能擋住敵人就是好辦法。
魏延的策略,也保障了蜀漢40多年的安定,即便是諸葛亮北伐,也繼續採用他的辦法來防守漢中,可姜維後來就沒有這麼做,導致漢中丟失,蜀漢也失去了抵禦曹魏的屏障,最終被滅掉。
為何他的笨方法,反而能保證漢中這麼長時間的安定,而其他人改變了這種政策,就沒辦法保護漢中了呢?
這與漢中的地形是有著極大的關係。
漢中是處在西川與漢中之間的一塊地區,這裡是位於群山之中的一塊盆地,土地肥沃,在漢末的時候,有大量的人為了躲避戰亂來到了這裡,因此漢中是戰略要地。
魏延在守衛這裡的時候,就採取了正確的辦法,漢中內部是沒有什麼險要的地方,也不太可能修築太過堅固的城池,不如就利用漢中外部的環境,從外面來守衛漢中,這樣的話,也能利用地形做好防守。
蜀漢的軍隊大多善於防禦,經常會用弓弩殺傷敵人,魏延的防守策略,也很好發揮了軍隊的優勢。
在魏延的統領下,漢中地區還是非常穩固的,曹真等人一直都想要奪取漢中,卻始終沒辦法成功。由於魏延把重兵放在漢中外圍,導致曹軍必須要經過漫長的山地,這也讓曹軍沿途受到極大的阻礙,比如曹真幾次過來,就遇到大雨這類的天氣,導致他們的行軍非常不順利。
後來諸葛亮去世,魏延也被殺掉,姜維負責國內的軍事,他就選擇放棄了漢中,將兵力收縮到了劍閣等地,這也讓蜀漢失去了重要的屏障,最終被曹魏滅掉,姜維在戰略眼光上,顯然是沒辦法與魏延相比的,他還是有些太嫩了,貿然改變魏延的策略,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