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另類守城方法,保漢中40多年安定,諸葛亮讚賞,姜維卻放棄了

2021-01-20 司馬長史

在漢中之戰結束之後,劉備獲得了漢中地區,他就想要找一位能鎮守漢中的大將,當時眾人都認為是張飛會獲得這個位置,畢竟張飛追隨劉備多年,戰功卓著,在蜀漢內部無論是能力還是資歷,都是非常高的。

關羽已經鎮守荊州,剩下的將領裡面,只有張飛是適合在漢中鎮守,不過劉備卻沒有選擇讓張飛在漢中留守,而是選擇了名不見經傳的魏延作為漢中太守,這個決定也引起了不少的爭議。

魏延的出身是比較普通的,自己投靠劉備的時間也比較晚,魏延在入川的過程中戰功有限,在蜀漢內部還沒有什麼名氣,誰也沒想到他能得到這個重任,可事實證明,劉備的眼光是非常正確的。

魏延是他提拔的一個出色人才,此後魏延鎮守漢中幾十年,他也要面臨著曹魏的壓力,他卻能護著蜀漢多年的安定,曹魏始終沒辦法從他鎮守的漢中突破,那麼魏延到底是如何做到這點的呢?

這個問題劉備也曾問過他,想看看他有什麼守漢中的辦法。

魏延也是非常聰明,他就指出一個前提,如果曹操帶著全國的兵來攻打漢中,那樣他是抵抗不了的,只能靠著劉備帶兵來抵禦。可要是曹操的手下來攻打,那他就能把這些敵人拒之門外,那麼魏延採取的防守策略也是比較簡單,就是守外虛內。

將自己的主要軍隊放在外圍防守,而漢中內部是相對空虛的,在《資治通鑑》中就記載:「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顯然,魏延沒有按照傳統的守城方法,而是選擇了背城防守。

他的道理也很簡單,既然是守城,不讓敵軍進來就行了,那無論在城內還是城外,能擋住敵人就是好辦法。

魏延的策略,也保障了蜀漢40多年的安定,即便是諸葛亮北伐,也繼續採用他的辦法來防守漢中,可姜維後來就沒有這麼做,導致漢中丟失,蜀漢也失去了抵禦曹魏的屏障,最終被滅掉。

為何他的笨方法,反而能保證漢中這麼長時間的安定,而其他人改變了這種政策,就沒辦法保護漢中了呢?

這與漢中的地形是有著極大的關係。

漢中是處在西川與漢中之間的一塊地區,這裡是位於群山之中的一塊盆地,土地肥沃,在漢末的時候,有大量的人為了躲避戰亂來到了這裡,因此漢中是戰略要地。

魏延在守衛這裡的時候,就採取了正確的辦法,漢中內部是沒有什麼險要的地方,也不太可能修築太過堅固的城池,不如就利用漢中外部的環境,從外面來守衛漢中,這樣的話,也能利用地形做好防守。

蜀漢的軍隊大多善於防禦,經常會用弓弩殺傷敵人,魏延的防守策略,也很好發揮了軍隊的優勢。

在魏延的統領下,漢中地區還是非常穩固的,曹真等人一直都想要奪取漢中,卻始終沒辦法成功。由於魏延把重兵放在漢中外圍,導致曹軍必須要經過漫長的山地,這也讓曹軍沿途受到極大的阻礙,比如曹真幾次過來,就遇到大雨這類的天氣,導致他們的行軍非常不順利。

後來諸葛亮去世,魏延也被殺掉,姜維負責國內的軍事,他就選擇放棄了漢中,將兵力收縮到了劍閣等地,這也讓蜀漢失去了重要的屏障,最終被曹魏滅掉,姜維在戰略眼光上,顯然是沒辦法與魏延相比的,他還是有些太嫩了,貿然改變魏延的策略,不是好事。

相關焦點

  • 諸葛亮欽點的接班人,幼麒連漢中都守不住,能力不如魏延?
    諸葛亮欽點的接班人,幼麒連漢中都守不住,能力不如魏延?姜維是諸葛亮晚年重點培養的帥才,指望在自己死去之後,讓姜維來主持國家的軍事,姜維也是非常有希望繼承他北伐意志的人。隨著諸葛亮的死去,魏延與楊儀先後被殺,姜維也漸漸成為蜀漢國內的重要人物,他先後多次北伐,試圖實現諸葛亮的願望,可他還是失敗了。
  • 第五次北伐中,蜀漢損失了大將魏延,這對蜀漢而言損失不大?
    然而魏延不滿於諸葛亮的交代,他私自出兵,劫斷蜀軍退路,最終被楊儀派出的馬岱所殺。也就是說,第五次北伐時,蜀漢不僅失去了丞相諸葛亮,也失去了大將魏延,不過魏延有謀反之意,那這件事對於蜀漢而言,損失大不大?
  • 魏延如果在世,劉禪還會主動開城投降嗎?蜀漢能多延續幾年嗎?
    打下漢中時,蜀漢眾將其實對誰留下來駐守漢中非常好奇,大多數人都認為張飛比較合適,比較劉備、關羽、張飛關係好,而且關羽已經是留守荊州,讓猛將張飛駐守漢中似乎更符合大家的預期。結果劉備出乎意料的選擇了魏延,他封魏延為漢中太守,駐守漢中,驚呆了眾人!因為在大家看來,魏延雖然軍事能力不錯,但是戰功還不夠大,資歷名望還不夠。不過魏延在得知劉備任命自己做漢中太守時,倒是非常自信,一點都不謙虛。
  • 拼命工作的諸葛亮,最後一年在忙什麼?
    此後,諸葛亮又來挑戰,司馬懿就假裝帶兵出擊,辛毗杖節立於營門,如同魏帝親至,將士們無人敢動。蜀軍看對面這齣好戲演得真出彩。姜維對諸葛亮說:「辛毗執持旄節而來,看來司馬懿是不會出戰了。」還是諸葛亮了解對手,他對姜維說:「小姜啊,司馬懿本就無心出戰,之所以故意請戰,只是為了平息眾怒。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他若要出戰,豈用千裡而請戰呢?」
  • 除了魏延之外,蜀漢唯一能抵擋張郃的大將是誰?
    諸葛亮北伐期間,除了魏延之外,蜀漢能抵擋張郃的大將有趙雲、李嚴、姜維、關興、張苞等人,談不上「唯一」。首先,這裡談的是三國演義,抵擋指的是武力。在三國演義中,張郃是標準的A級別武將。在名將大半凋零的諸葛亮北伐時代,張郃是魏軍中最牛逼的存在。「能抵擋張郃」這個段子出自三國演義中諸葛六出祁山的部分,前後出現了兩次。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諸葛亮的北伐各道路重,子午谷是最長、最險的那個。)。感謝三國迷的好問題。即便依魏延的所謂「子午谷奇謀」而行,他走通了子午谷,最終還是不能成功。主要原因在於諸葛亮北伐進行的是全面戰爭,不是靠一兩次所謂的「奇謀」能夠實現目標的。而很顯然魏延把這個問題想得過於簡單了,忽視戰爭的本質性問題,沒有站在全軍統帥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 如果魏延不被殺害,蜀國有機會一統天下嗎?
    魏延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他曾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可在孔明死後他被楊儀等人陷害謀反。對於是誣陷魏延、還是魏延確實想要謀反,這兩種說法都有充足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因此對於這件事情只能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了,可是最關鍵的因素並不是魏延謀反與否,而是魏延如若活著他能帶領蜀漢統一天下嗎?
  • 諸葛亮和曹真終極較量:曹魏伐蜀緣何失敗,虎將魏延或是關鍵人物
    第四路魏軍可能由郭淮、費耀率領,史書記載的「從武威入」,我感覺可能是把「武都」或「武都、建威」誤記為武威,其進攻路線應該是走祁山道,經武都郡抵達漢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說諸葛亮與司馬懿都提到畢星躔於太陰之分,此月內必有大雨淋漓。後來,曹真與司馬懿率大軍果真在陳倉城內遇到大雨。其實,諸葛亮所謂「畢星躔於太陰之分」就有大雨,完全沒有科學依據,古代沒有形成嚴密的科學體系,實際上天文和氣象並無直接聯繫。而且,陳倉也不可能有一個月的大雨,這種說法明顯有誤。
  • 諸葛亮的七星燈可以續命12年嗎?續命的背後是他下得更大的一盤棋
    (史書記載用兵七次)在最後一次作戰中,諸葛亮日夜處理政務終積勞成疾,他也知道大限將近,但他還沒有完成任務,諸葛亮就想到了「禳星之術」,他在夜觀天象時用此術為自己續命——「七星燈」。在開始點燈之前,他對自己的接班人姜維說:「若七日內主燈不滅,吾壽可增一紀;如燈滅,吾必死矣。」也就是說,如果諸葛亮續命成功,他能夠多活一紀12年。
  • 諸葛亮北伐一共幾次?數六次的那位同學站住!
    諸葛亮認為現在帝王交替,魏國內部肯定會暗流湧動,具體曹叡的才能諸葛亮不是特別了解,但是很有可能這次交替,會使魏國政局動蕩,對於蜀國來說,何嘗不是一次機會?於是諸葛亮開始進駐漢中,籌備軍資,訓練士兵做著戰前準備,並且寫作了一篇我們天天背、天天恨的《出師表》給劉禪。由出師表闡述出師的必然原因與統一三國的希望。劉禪當然會批准了,這就跟曹操當初像漢獻帝冊封關羽一樣簡單。
  • 我的2020|《三國演義》裡姜維深得諸葛真傳,為何不能挽救蜀漢?
    在1994版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最後一集演到姜維之死。姜維兵敗投降,而後用計激起鍾會反叛之心,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曲線救國。怎奈舉事不成,而招殺身之禍。姜維臨死,舉手向天而嘆:我計不成,乃天命也!隨後殺身成仁。姜維原本魏將,在與諸葛亮對陣時被招降。
  • 魏延墓前為何跪著兩石馬一石像?他並沒有造反,真兇是此人!
    良臣擇主而事,魏延是背劉表而投劉備的,但卻被抹黑。據《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合記載:劉備攻取荊襄九郡,在攻打長沙郡時,時為劉表帳下長沙守將的魏延做內應讓劉備取了長沙,劉備進入長沙後,於中軍帳中封賞有功之臣,諸葛亮卻指著奪取長沙首功之臣魏延說:「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 《三國演義》中,魏延與龐德,誰比較厲害?其中一人靠絕技勝出!
    在歷史上,魏延與龐德都是不可多得的猛將。魏延自劉備入川時,就作為劉備的曲部隨軍出徵,他一直伴隨在劉備左右,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後來鎮守漢中,也力保漢中不容有失,北伐時,魏延也是諸葛亮身邊的得力幹將。而龐德最初在馬騰帳下為將,後來一直跟隨馬超左右。
  • 諸葛亮順星禮鬥功虧一簣 誰能想到滅的竟是這盞燈
    所以按照此法禮鬥是個非常好的方法。順星禮鬥能否如願以償?拜鬥是可以消災延壽的,道門中人多用此法為信眾消災延壽,同時也用此法為自己本身延壽增福與祖師感應。在歷史上禮鬥求壽的事件較多,見鬥中尊帝二星延壽三六百歲也是有的,可最為人知的應是一代天才的一次失敗禳星——「諸葛亮禳星禮鬥」。諸葛亮是如何禮鬥的呢,他禮鬥時究竟滅了哪盞燈,導致其未能如願以償?
  • 諸葛亮兒子臨死前說他「外不能制姜維」,他說的這話是什麼意思
    當鄧艾帶著兩萬人奇襲陰平,逼近成都的時候,劉禪讓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率軍拒守。結果諸葛瞻在綿竹被鄧艾打得大敗,死前,他說了一句奇怪的話,他說他有三罪,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戰不能守國土。(姜維)姜維是一個擁兵自重的人嗎?姜維想獨立做大嗎?顯然不是的。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危險係數並不高,卻可能帶來完全不一樣的變數
    諸葛亮若成功吸引敵人到陳倉那邊的話,那長安肯定兵不多,一時不下無所謂,他們也攻不出來。久無支援的話,早晚要下的。再者,從乍到武關比漢中到陳倉遠。而且從漢中到陳倉是內線轉外線,漢軍行軍會比較從容一些。魏延即使能夠在潼關加強防備前奇襲奪取潼關,那麼諸葛亮可能在武關加強防備前也奇襲奪取武關嗎?如果諸葛亮聽取魏延之計,需要從三點進行部署:一個是外交,由聯吳抗曹變為聯吳滅曹,取得東吳的支持,共同瓜分曹魏之地,消滅國家安全威脅。
  • 魏延若單挑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虎上將,他能打敗其中哪一個?
    三國演義中武將單挑是一件常見的事情,如虎牢關三英戰呂布,漢中葭萌關馬超戰張飛,都是《三國演義》中經典的單挑戲碼。在民間流傳著一首關於《三國演義》中武將武力值排名的打油詩,其中第一句是「一呂(呂布)二趙(趙雲)三典韋,四關(關羽)五馬(馬超)六張飛。
  • 諸葛亮的衣缽傳人姜維,為何死後被人剖開腹部取其膽呢
    導讀:諸葛亮的衣缽傳人姜維,為何死後被人剖開腹部取其膽呢? 文/以史論今 孔明死在五丈原,臨死前,把兵書戰策、排兵布陣的方法都交給了姜維。說姜維繼承了孔明的衣缽這話沒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