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由於子午谷奇謀的終極戰略目標是"鹹陽以西可定矣",所以無論是潼關還是長安都不應該是一伐時候魏延的戰略目標。實際上,一伐想要取得任何戰略目標,都必須要和曹魏一部分中軍主力進行一波戰略決戰。擊敗曹魏,或者至少不能輸,形成曹魏覺得後院起火不得不退的戰略對峙,才能夠達成。
但是諸葛亮在剛開始消化投降的三郡時,兩路阻截曹魏援兵的馬謖和趙雲軍全部遭到了失敗,反而一下讓自己陷入了張郃、曹真兩路合圍的境地,不得不立即撤退。其次,長安不重要,重要的是潼關,潼關的作用是阻洛陽支援部隊,能阻一時,就能為諸葛亮軍隊過來在武關和蒲坂布防爭取時間,而長安的話,因一伐初關中兵力不足。
諸葛亮若成功吸引敵人到陳倉那邊的話,那長安肯定兵不多,一時不下無所謂,他們也攻不出來。久無支援的話,早晚要下的。再者,從乍到武關比漢中到陳倉遠。而且從漢中到陳倉是內線轉外線,漢軍行軍會比較從容一些。
而從郿到武關是純外線行軍,還必須搶時間。當漢軍抵達武關時已經非常疲憊了,這種情況下,漢軍沒有餘力再一舉奪取武關。武關身後就是荊州軍團屯駐的南陽。孟達戰敗和一伐都在一月,所以司馬懿可能還沒回南陽,但南陽應該有守家的部隊。
漢軍都打到家門口了,這些留守部隊不可能在大營裡幹看著,必然會趕赴武關馳援。當然這支部隊不會太多。但司馬懿在得知漢軍已經兵逼武關之後也必然迅速馳援。畢竟新城的得失與關中得失相比不能同日而語。也就是說,武關會有源源不斷的援軍趕過來,漢軍要想奪取武關鎖住關中通道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拋開其他假設不談,就以魏延以理想狀態出現在長安來看。此時長安受到直接威脅,夏侯惇再蠢也該知道向其他地區求援吧。而離長安最近的軍事重鎮是洛陽和南陽,向這兩個方向求援就必然會經過潼關和武關。
魏延即使能夠在潼關加強防備前奇襲奪取潼關,那麼諸葛亮可能在武關加強防備前也奇襲奪取武關嗎?如果諸葛亮聽取魏延之計,需要從三點進行部署:
一個是外交,由聯吳抗曹變為聯吳滅曹,取得東吳的支持,共同瓜分曹魏之地,消滅國家安全威脅。
二是戰爭決心,從諸葛亮調動兵力和北伐期間國內形勢看,他沒有調動蜀漢所有可用兵力,他要防備國內夷人叛亂,說明開戰時機不成熟。如果經營好國內使內部平穩,動用舉國之力,戰爭是否成敗才能分析。建議參考羊祜的伐吳策。
三是戰機,曹魏內部有變,是動搖國本之變,(可以用間誘降三郡有待考證),用間離間大臣,或觀社會和民心分裂、舉正義之師、伐無道之人,才能問鼎中原。楚漢戰爭時期的韓信就是如此,劉邦自己率軍在黃河南岸與項羽周旋,而韓信則經略河北地區,期間行軍作戰等均由韓信自己掌握,劉邦並不遙控韓信。
直到垓下之戰,劉邦、韓信會師,困死項羽。因此我推測,魏延要的不是一次偷渡陰平的奇襲,而是開闢第二戰場的權利和機會。以此而論,所謂"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若目標確實是長安,那麼魏延匯合諸葛亮分兵之後,在附馬不跑的情況下,應該有可以拿下長安的兵力,但要花更多的時間,這時魏國洛陽的兵力,應該已經向長安進軍了,魏延等人,是不是幹的過五萬步騎的張頜,恐怕很難講。我覺得說打潼關還比較靠譜。
諸葛亮若依魏延計,要滿足的條件很多:一是行軍問題,需要切實可行,二是洛陽要不不守否則短期打不下,要不目標以潼關為主,三是魏國反應要慢。但事實上魏國此戰反應速度很快。張頜的兵馬速度可以說是非常快的,張頜也是個能打的。所以成功的機會是較少的。
結語
最後,魏延子午谷奇謀的意義,也許就在於能夠至少在長安鹹陽附近,對張璁和曹真進行吸引和拖延,給諸葛亮留下足夠的時間去吞下隴右並且聯合羌人,然後再和東部曹魏聯軍進行戰略決戰或者對峙。
由於曹魏一伐關中到隴右是大片的兵力真空區,至少關東援軍來到之前,夏侯瓚沒有組織起任何一次援軍,可以認為魏延出子午谷之後可以隨時向西找諸葛亮匯合,實際上危險係數並不高,但是卻可能帶來完全不一樣的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