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2021-01-20 範有好

(諸葛亮的北伐各道路重,子午谷是最長、最險的那個。)。感謝三國迷的好問題。即便依魏延的所謂「子午谷奇謀」而行,他走通了子午谷,最終還是不能成功。主要原因在於諸葛亮北伐進行的是全面戰爭,不是靠一兩次所謂的「奇謀」能夠實現目標的。而很顯然魏延把這個問題想得過於簡單了,忽視戰爭的本質性問題,沒有站在全軍統帥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我的論述是基於《三國志》等的事實,而不是《三國演義》那個文學作評。所謂的「子午谷奇謀」,就是個瞎折騰。關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有兩個不同的版本的。版本一:「直取長安謀」。在魚豢的《魏略》中是有記載的:夏侯楙為西安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比東方相合聚。」亮以為此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版本二:「會師潼關謀」。如《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無論是哪個版本,結果都是一樣的,都被諸葛亮否定。於是,很多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從不同的角度來為魏延鳴不平,基本都說「如果---,那麼---」。子午谷就擺在那裡,幾千年了都在那裡。既然道路都是雙向的,人可往、彼亦可往。曹魏徵伐蜀漢,倒是走過兩次,結果如何呢?

第一次:公元230年,曹真三路伐蜀,其中一路走的就是子午谷,結果:會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曹真發逾月而行才半谷,治道工夫,戰士悉作。這次說明這個路沒那麼好走,因為都是棧道,加之那個年代沒有專職人員進行維護和保養,大隊人馬通行極為不易,如果遇到連雨天,那更是災難性的。

(曹真伐蜀。可惜這只是構想。因為一場連綿的大雨就把他的構想全給「滅」了)。第二次:公元263年,鍾會三路伐蜀,本部東路軍十二萬多人是自長安由子午谷、駱谷、斜谷和陽平道數道平行進入漢中。而且為了配合作戰,在本部出發前還命魏興太守劉欽自旬陽趨子午谷南口,以確保道路暢通。如《三國志-鍾會傳》所載:

魏興太守劉欽趣子午谷,諸軍蜀道平行,至漢中。可是即便如此,也遇到了麻煩,甚至萌生退兵之意。先是樂城和漢城不能攻克,只能留人圍困而繞道:會使護軍荀愷、前將軍李輔各統萬人,愷圍漢城,輔圍樂城。會徑過。接著又是與姜維在劍閣對峙,以致萌生了退兵的想法:軍悉屬會,進攻劍閣,不克,引退,蜀軍保險拒守。更麻煩的是此時的鐘會遭遇了當年諸葛亮同樣的難題,那就是因地勢阻隔後勤遇到了麻煩,如時人袁準的《又諸葛公論》:

方鄧艾以萬人入江由之危險,鍾會以二十萬眾留劍閣而不得進,三軍之士已飢,故功業如此之難也。子午谷,是連接川陝諸道中道路最長最險的。曹魏伐蜀兩次走此道,一次壓根就沒有走通,一次走通了,但是如果沒有鄧艾發揮能動性,將配角變成了主角,本軍幾乎就要退兵。那憑什麼認定魏延所謂的「子午谷奇謀」就一定可以呢?

(鍾會伐蜀。儘管走通了子午谷,可是漢城和樂城依然只能繞著走,要不是陽安關運氣好遇到了內應,恐怕還是攻不下。)

北伐大業,是靠「奇謀」就能贏的嗎?所謂的「子午谷奇謀」,說到底它就是一次戰術行動,它是否可行?效果如何?恐怕要放在諸葛亮北伐大業的全局中來考量和決策。其實諸葛亮壓根就沒有把希望寄托在一兩次所謂的「奇襲」上。

北伐容易成功嗎?其實早在當初的《草廬對》中就有明確回答。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後又經過了曹丕七年多的經營,特別是相對於其父親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極大地緩和了內部矛盾。難道諸葛亮對此沒有認知嗎?如時人張儉袁準在評論諸葛亮的「七問七答」中所言:

袁子曰:蜀兵輕銳,良將少,亮始出,未知中國強弱,是以疑而嘗之;且大會者不求近功,所以不進也。袁子曰:亮治實而不治名,志大而所欲遠,非求近速者也。所以,他的北伐大業壓根就沒寄托在一兩次戰術行動上。比如他堅定地執行「隴右戰略」,五次北伐、兩齣祁山,都直指隴右,難道都是偶然的嗎?

結合他幾乎每次北伐都遭遇了「糧食危機」,更大的著眼點在於「因糧於敵」,以利持久戰。如《資治通鑑》所載:

天下富庶者無如隴右。同時,藉助隴右的地形地勢,以蜀漢擅長的山地戰,對曹魏部署在關中的兵力進行大量殺傷,如一千多年後的南宋虞允文論西北形勢所言:

關中天下之上遊,隴右關中之上遊,故欲控有關中,宜先控制隴右。

(洛陽-許昌-鄴城,這一帶才是曹魏統治的核心區。他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能直接攻擊這裡嗎?)。同時,曹魏政權的核心統治區在洛陽-許昌-鄴城區域,不在關中。即便魏延走通了子午谷,無論是兵鋒指向長安或潼關,都不能直指這個區域,更可能是陷入曹魏優勢兵力的兩面甚至多面夾擊之中,一旅獨進又有多少勝算呢?

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到底能不能勝、可不可行,其實《孫子兵法》裡就給出了答案: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依魏延之計,兵少、路險、糧難繼而敵重,哪一條能構成「不可勝」呢?

相關焦點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危險係數並不高,卻可能帶來完全不一樣的變數
    前言由於子午谷奇謀的終極戰略目標是"鹹陽以西可定矣",所以無論是潼關還是長安都不應該是一伐時候魏延的戰略目標。實際上,一伐想要取得任何戰略目標,都必須要和曹魏一部分中軍主力進行一波戰略決戰。當漢軍抵達武關時已經非常疲憊了,這種情況下,漢軍沒有餘力再一舉奪取武關。武關身後就是荊州軍團屯駐的南陽。孟達戰敗和一伐都在一月,所以司馬懿可能還沒回南陽,但南陽應該有守家的部隊。漢軍都打到家門口了,這些留守部隊不可能在大營裡幹看著,必然會趕赴武關馳援。當然這支部隊不會太多。但司馬懿在得知漢軍已經兵逼武關之後也必然迅速馳援。
  • 如果魏延不被殺害,蜀國有機會一統天下嗎?
    本人曾多次研究魏延兵出子午谷的計劃,不論從何種條件上來看,這都是不可能成功的。且不說一路上都是崇山峻岭,當年鄧艾滅蜀走的也的確是這條路,可這也是當時姜維將孔明曾經安排在子午穀穀中的士兵撤走,鄧艾早就死無葬身之地了。曹魏的統帥並不是傻子,而且從這條路進蜀漢容易,若想從蜀漢到魏是異常艱難的。這件事情本就是一場冒險,可介於兵力弱的蜀軍,孔明不想讓魏延冒這個險。
  • 魏延如果在世,劉禪還會主動開城投降嗎?蜀漢能多延續幾年嗎?
    魏延自信但是並不自負,從他後面的表現來看,他駐守漢中十餘年,確實功效卓著,並沒有丟失一寸土地。劉備死後,諸葛亮北伐,魏延成為了軍中第二號大人物,雖然他的理念和諸葛亮不是完全配合,但是諸葛亮也是欣賞魏延的軍事才能,對魏延十分寬容。(這一點和演義中是不一樣的)魏國伐蜀要知道魏延活著,能不能使得蜀漢延續下去,我們先看看劉禪當初為何投降!
  • 魏延墓前為何跪著兩石馬一石像?他並沒有造反,真兇是此人!
    在三國中,卻有很多人因為長相問題而為眾矢之的,比如說三國的超級謀士,有著「鳳雛」之雅稱的龐統因為長相醜陋,投奔東吳後,被孫權「雪藏」了,並沒有受到重用,後來,龐統在赤壁之戰後轉投劉備後才得已重用。而蜀中奇才張松原本主動到曹操那裡獻地圖,結果因為長得過於醜陋,被曹操直接無視了。張松一怒之下轉投劉備,才得到了格外的接待和重用。於是張松順勢把蜀川的珍貴地圖獻給了劉備,最終讓劉備得已佔領蜀川之肥沃之地。
  • 諸葛亮和曹真終極較量:曹魏伐蜀緣何失敗,虎將魏延或是關鍵人物
    曹真的四路大軍進攻路線,如下圖所示:表面看來,曹真的戰略部署應該說沒有太大的問題,出動的兵力也不少,雖沒有演義說的四十萬那麼多,曹真率領的大概就有10萬,加上其他幾路,總兵力應當在15萬以上。但是,曹真伐蜀從一開始就忽略了地形和氣候因素。
  • 第五次北伐中,蜀漢損失了大將魏延,這對蜀漢而言損失不大?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領蜀漢大軍進行第五次北伐,當時諸葛亮屯兵於五丈原,與司馬懿進行了一百多天的對峙,然而由於司馬懿畏懼蜀漢的兵力而畏懼不出,不與諸葛亮交手,導致諸葛亮被司馬懿成功拖死。在諸葛亮去世前,他為了避免蜀漢的軍隊在撤退時受到傷害,於是提前安排了後事,當時諸葛亮要求魏延斷後,姜維其次,並把統帥之位交給了楊儀。
  • 上方谷之戰為什麼會下雨?上方谷之戰是真的嗎?
    上方谷之戰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因為這一場戰役足以改變蜀國的結局,諸葛亮用計謀引誘司馬懿大軍進入上方谷之後本想用火燒死司馬懿大軍,不料一場大雨打破了諸葛亮的計劃,歷史上真的有上方谷之戰嗎,下面讓我們一起去剖析一下整個事件吧。
  • 除了魏延之外,蜀漢唯一能抵擋張郃的大將是誰?
    諸葛亮北伐期間,除了魏延之外,蜀漢能抵擋張郃的大將有趙雲、李嚴、姜維、關興、張苞等人,談不上「唯一」。首先,這裡談的是三國演義,抵擋指的是武力。在三國演義中,張郃是標準的A級別武將。在名將大半凋零的諸葛亮北伐時代,張郃是魏軍中最牛逼的存在。「能抵擋張郃」這個段子出自三國演義中諸葛六出祁山的部分,前後出現了兩次。
  • 魏延、張遼、夏侯惇三人中,誰的武功最厲害?誰的武功最差?
    夏侯惇最出名的有三大戰績,也正是這三大戰績,奠定了他排名第一的地位!第一個戰績、攔截呂布當時曹操被呂布追殺,手下都嚇得要死,不敢抵抗,差點就要全軍崩潰,各自逃命了。這個時候夏侯惇殺出,成功的攔住了呂布,並且一直糾纏著呂布,直到天降大雨,雙方才各自撤軍。
  • 魏延另類守城方法,保漢中40多年安定,諸葛亮讚賞,姜維卻放棄了
    關羽已經鎮守荊州,剩下的將領裡面,只有張飛是適合在漢中鎮守,不過劉備卻沒有選擇讓張飛在漢中留守,而是選擇了名不見經傳的魏延作為漢中太守,這個決定也引起了不少的爭議。 魏延的出身是比較普通的,自己投靠劉備的時間也比較晚,魏延在入川的過程中戰功有限,在蜀漢內部還沒有什麼名氣,誰也沒想到他能得到這個重任,可事實證明,劉備的眼光是非常正確的。
  • 《三國演義》中,魏延與龐德,誰比較厲害?其中一人靠絕技勝出!
    在歷史上,魏延與龐德沒有明確的交手記錄,但是在《三國演義》裡,兩人先後有過兩次交手。在這兩次交手中,到底誰佔據了上風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兩人的第一次交手,是在曹操與劉備奪取漢中的時候。當時曹操出兵斜谷界口,忽然有一路蜀軍前來迎戰,這支軍隊的將領正是魏延。
  • 魏延若單挑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虎上將,他能打敗其中哪一個?
    部分三國愛好者提出這樣一個疑問,魏延如果單挑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虎上將,他能打敗哪一個?下面依據演義中相關內容,分析一下,演義中魏延和五虎上將沒有發生正面交鋒,但可以通過敵方將領對戰記錄來得出結論。 魏延與張郃 魏延和張郃有過正面交鋒記錄,在街亭之戰中,魏延「揮刀縱馬,直取張郃「,但是張郃故意詐敗把魏延引進了伏擊圈。木門道張郃追趕諸葛亮,被魏延攔下和張郃交戰,十個回合魏延詐敗而走,張郃追趕中計,在木門道被射死。
  • 上方谷疑雲:諸葛亮終極火攻,為何沒有絕殺司馬懿?或藏一個秘密
    文:幽谷(作者原創授權)諸葛亮最後一次率大軍出祁山,有點孤注一擲,不成功便成仁的味道。雖出師不利,仍然堅持打下去。期間,諸葛亮依靠出色的外交能力,說服盟友東吳出兵呼應,以減輕西線蜀軍的壓力。無奈東吳很快兵敗,諸葛亮不得不獨立抗衡魏軍。
  • 諸葛亮欽點的接班人,幼麒連漢中都守不住,能力不如魏延?
    諸葛亮欽點的接班人,幼麒連漢中都守不住,能力不如魏延?姜維是諸葛亮晚年重點培養的帥才,指望在自己死去之後,讓姜維來主持國家的軍事,姜維也是非常有希望繼承他北伐意志的人。隨著諸葛亮的死去,魏延與楊儀先後被殺,姜維也漸漸成為蜀漢國內的重要人物,他先後多次北伐,試圖實現諸葛亮的願望,可他還是失敗了。
  • 率土之濱黑科技第6期:魏延領銜爆頭隊,脆皮大營根本擋不住
    五星魏延作為蜀國有名的大將,在率土中上線不久便順利成為倉庫管理員,蜀步陣容早已成型,魏延的技能跟其他武將搭配顯得格格不入,因此不受到玩家關注。曾經比較主流的玩法便是組成蜀步,搭配劉備和趙雲的陣容在戰場上也曾出現過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