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欽點的接班人,幼麒連漢中都守不住,能力不如魏延?

2021-01-20 靜月齋文化

諸葛亮欽點的接班人,幼麒連漢中都守不住,能力不如魏延?

姜維是諸葛亮晚年重點培養的帥才,指望在自己死去之後,讓姜維來主持國家的軍事,姜維也是非常有希望繼承他北伐意志的人。

隨著諸葛亮的死去,魏延與楊儀先後被殺,姜維也漸漸成為蜀漢國內的重要人物,他先後多次北伐,試圖實現諸葛亮的願望,可他還是失敗了。

姜維沒有選擇投靠曹魏,隨著鍾會的叛亂而一起被殺掉。姜維的死亡確實是有些可惜的,在那個時代,他無疑是與鄧艾等人齊名的名將。

可姜維也不是完美無缺的人,他就存在一個重大的失誤,那就是在漢中問題上,他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漢中是蜀漢北出的重要通道,要想有所成就,必然要掌握漢中才行,而要守衛蜀地,也需要依託漢中的地形。魏延在這裡鎮守了幾十年,漢中一直都很穩固,可到了姜維領兵的時候,漢中就輕易被鍾會奪走了!

漢中的丟失,導致蜀漢的防線被迫收縮,不得不退到劍閣,即便姜維能在這裡擋住鍾會,可還是沒辦法擋住鄧艾的偷襲,蜀漢也就這樣被終結了。

姜維到底為何會這麼輕易丟掉漢中呢?

首先姜維改變了漢中的守衛策略,這是很致命的,他選擇了撤除漢中外部的守軍,退到劍閣進行防守,姜維在戰略頭腦上確實差了些。漢中輕易丟失的話,蜀地的守衛形勢就更加嚴峻了,魏軍進攻的選擇也就更多了些。

當然,天氣也有極大的影響,之前魏軍確實多次要打蜀漢,可是由於每次出兵就遇到大雨天氣,這也導致道路非常難走,根本沒辦法正常行軍,只能是退出保全自己的部隊,像曹真,曹爽這些人都遇到過這樣的困境。

鍾會的運氣就非常不錯了,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即便是他與姜維在劍閣僵持,也沒有遇到太過糟糕的天氣。

而蜀漢與曹魏的形勢也不太一樣了,從東漢時期開始,就一直對涼州,關中等地不夠重視,開發的程度較少,這些地方也沒有太多物資積累,魏國在這個地方的積累,就很難真正維持大軍的徵伐。

可鄧艾來到雍涼地區屯田,改變了這裡的環境,曹魏的軍隊可以就近進行補給,他們的行軍就有了保障,這樣曹魏軍隊就不會遇到補給的問題,他們可以進一步對蜀漢施加壓力。

姜維遇到的曹魏,與魏延遇到的曹魏是不太一樣的。

雖然魏延採用虛內實外的辦法,靠著外圍的駐軍來對付曹魏的軍隊,但魏延鎮守的時候,曹魏確實沒有以西部的戰局為重點,對這些地方開發得非常有限。

漢中也很長時間沒有發生太大的戰役,可姜維遇到的就是曹魏的主力大軍,這個時候司馬昭是真要把蜀漢給滅掉,也就不會留情了,必然用盡所有的資源。

姜維承受的壓力實在很大,從戰術上來說,他放棄漢中也是無奈的做法,因為他們繼續堅守漢中,以自己的軍力,還有漢中的地形,是不見得能守住的。

漢中並沒有那麼險要,這裡反而有著不少的平原,相比劍閣的地勢,漢中就差了很多,姜維在守劍閣這種天險的時候,國內的兵力就已經耗得差不多了,甚至成都的守軍都調出去不少,可見蜀漢的兵力確實有限,沒辦法保證有更多的守備力量。

其實這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了,蜀漢的實力本身就是三家裡面最弱的一個,諸葛亮在的時候,曹魏還沒辦法集中力量去消滅蜀漢,蜀漢的實力也是最強的階段,可到姜維主政的時候,國家的力量就越來越弱,他們也沒辦法繼續與曹魏抗衡,被滅掉是遲早的事情。

歷史上割據蜀地的勢力,確實很難奪取天下,真正做到像劉邦一樣出漢中統一全國的人,確實是沒有幾個了,這也能看出劉邦的厲害之處。

讀者朋友怎麼看姜維此人呢?他是否真的不如魏延呢?歡迎大家評論交流。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

相關焦點

  • 魏延另類守城方法,保漢中40多年安定,諸葛亮讚賞,姜維卻放棄了
    在漢中之戰結束之後,劉備獲得了漢中地區,他就想要找一位能鎮守漢中的大將,當時眾人都認為是張飛會獲得這個位置,畢竟張飛追隨劉備多年,戰功卓著,在蜀漢內部無論是能力還是資歷,都是非常高的。魏延是他提拔的一個出色人才,此後魏延鎮守漢中幾十年,他也要面臨著曹魏的壓力,他卻能護著蜀漢多年的安定,曹魏始終沒辦法從他鎮守的漢中突破,那麼魏延到底是如何做到這點的呢?這個問題劉備也曾問過他,想看看他有什麼守漢中的辦法。魏延也是非常聰明,他就指出一個前提,如果曹操帶著全國的兵來攻打漢中,那樣他是抵抗不了的,只能靠著劉備帶兵來抵禦。
  • 諸葛亮和曹真終極較量:曹魏伐蜀緣何失敗,虎將魏延或是關鍵人物
    《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說諸葛亮與司馬懿都提到畢星躔於太陰之分,此月內必有大雨淋漓。後來,曹真與司馬懿率大軍果真在陳倉城內遇到大雨。其實,諸葛亮所謂「畢星躔於太陰之分」就有大雨,完全沒有科學依據,古代沒有形成嚴密的科學體系,實際上天文和氣象並無直接聯繫。而且,陳倉也不可能有一個月的大雨,這種說法明顯有誤。
  • 拼命工作的諸葛亮,最後一年在忙什麼?
    李嚴這人很不厚道,此前曾多次要挾諸葛亮,如「求以五郡為巴州刺史」、「開府闢召」等,諸葛亮都做了妥協,並以李嚴之子李豐為江州都督督軍,以「隆崇其遇」,北伐時,李嚴到漢中,諸葛亮命他以中都護的身分署丞相府事,總領大局。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諸葛亮的北伐各道路重,子午谷是最長、最險的那個。)。感謝三國迷的好問題。即便依魏延的所謂「子午谷奇謀」而行,他走通了子午谷,最終還是不能成功。主要原因在於諸葛亮北伐進行的是全面戰爭,不是靠一兩次所謂的「奇謀」能夠實現目標的。而很顯然魏延把這個問題想得過於簡單了,忽視戰爭的本質性問題,沒有站在全軍統帥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 魏延如果在世,劉禪還會主動開城投降嗎?蜀漢能多延續幾年嗎?
    劉禪向鄧艾投降時,黃皓說:「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魏延若還活著,蜀漢還能延續?魏延我們先看看魏延有多大的能力,其實從魏延一路的升遷和作戰軌跡,大家就能發現魏延是一個大才。當初他還是一個小軍官,劉備就十分看重他,讓他參加攻打西川的戰役,之後又派他去攻打漢中,而在這一時期,魏延展現出了他超強的軍事能力,深得劉備喜歡。
  • 第五次北伐中,蜀漢損失了大將魏延,這對蜀漢而言損失不大?
    然而魏延不滿於諸葛亮的交代,他私自出兵,劫斷蜀軍退路,最終被楊儀派出的馬岱所殺。也就是說,第五次北伐時,蜀漢不僅失去了丞相諸葛亮,也失去了大將魏延,不過魏延有謀反之意,那這件事對於蜀漢而言,損失大不大?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危險係數並不高,卻可能帶來完全不一樣的變數
    前言由於子午谷奇謀的終極戰略目標是"鹹陽以西可定矣",所以無論是潼關還是長安都不應該是一伐時候魏延的戰略目標。實際上,一伐想要取得任何戰略目標,都必須要和曹魏一部分中軍主力進行一波戰略決戰。諸葛亮若成功吸引敵人到陳倉那邊的話,那長安肯定兵不多,一時不下無所謂,他們也攻不出來。久無支援的話,早晚要下的。再者,從乍到武關比漢中到陳倉遠。而且從漢中到陳倉是內線轉外線,漢軍行軍會比較從容一些。
  • 魏延若單挑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虎上將,他能打敗其中哪一個?
    三國演義中武將單挑是一件常見的事情,如虎牢關三英戰呂布,漢中葭萌關馬超戰張飛,都是《三國演義》中經典的單挑戲碼。在民間流傳著一首關於《三國演義》中武將武力值排名的打油詩,其中第一句是「一呂(呂布)二趙(趙雲)三典韋,四關(關羽)五馬(馬超)六張飛。
  •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龍虎鬥,司馬懿被打成了縮頭烏龜
    司馬懿當時手下有張、郭淮、費曜、戴陵等大將,司馬懿派費曜、戴陵領4千人守天水的。自己則帶著主力來勢洶洶,要救援祁山。對於主力全部出動,有不同意見。張郃認為應該分兵在雍縣和縣防守,防止諸葛亮派軍切斷魏軍的糧道和後路。司馬懿否定了張的建議,司馬懿認為如果前軍頂得住的話,敵人會想辦法斷糧道;頂不住的話,敵人直接往前推進就不會想著去斷糧道了。
  • 《三國演義》中,魏延與龐德,誰比較厲害?其中一人靠絕技勝出!
    在歷史上,魏延與龐德都是不可多得的猛將。魏延自劉備入川時,就作為劉備的曲部隨軍出徵,他一直伴隨在劉備左右,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後來鎮守漢中,也力保漢中不容有失,北伐時,魏延也是諸葛亮身邊的得力幹將。而龐德最初在馬騰帳下為將,後來一直跟隨馬超左右。
  • 諸葛亮到底得了什麼怪病?連七星陣都難以續命,病名聽著耳熟
    本來在劉備和諸葛亮的治理下,蜀漢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很有可能恢復曾經的天下,但是隨著諸葛亮五丈原身死,這一切都成為了過眼雲煙,飽經戰亂的杜甫想到這裡寫下了: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魏延、張遼、夏侯惇三人中,誰的武功最厲害?誰的武功最差?
    第二個戰績、擊敗高順高順是呂布手下頭號猛將,張遼地位都不如他,結果兩人交戰不過五六十回合,夏侯惇就擊敗了高順。不過在比追殺高順途中,夏侯惇遭到了偷襲,被呂布手下曹性給射中了左眼。也因為這一重傷,夏侯惇實力大減,失去了進軍超一流猛將的機會。第三個戰績、攔截關羽劉備被曹操擊敗後,只有關羽還堅守著城池,守護著劉備家小。
  • 諸葛亮北伐一共幾次?數六次的那位同學站住!
    諸葛亮認為現在帝王交替,魏國內部肯定會暗流湧動,具體曹叡的才能諸葛亮不是特別了解,但是很有可能這次交替,會使魏國政局動蕩,對於蜀國來說,何嘗不是一次機會?於是諸葛亮開始進駐漢中,籌備軍資,訓練士兵做著戰前準備,並且寫作了一篇我們天天背、天天恨的《出師表》給劉禪。由出師表闡述出師的必然原因與統一三國的希望。劉禪當然會批准了,這就跟曹操當初像漢獻帝冊封關羽一樣簡單。
  • 魏延墓前為何跪著兩石馬一石像?他並沒有造反,真兇是此人!
    良臣擇主而事,魏延是背劉表而投劉備的,但卻被抹黑。據《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合記載:劉備攻取荊襄九郡,在攻打長沙郡時,時為劉表帳下長沙守將的魏延做內應讓劉備取了長沙,劉備進入長沙後,於中軍帳中封賞有功之臣,諸葛亮卻指著奪取長沙首功之臣魏延說:「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 除了魏延之外,蜀漢唯一能抵擋張郃的大將是誰?
    在這裡,魏軍的先鋒是張郃,很明顯諸葛亮是以對付張郃為目標在安排人選,還專門盯著魏延,可惜魏延慫了(或者是故意和諸葛亮鬥氣)。顯然,從這兩次看,魏延都是諸葛亮心中對付張郃的理想人選。那麼,只有張郃才能對付魏延麼?當然不是。在諸葛亮北伐時代,儘管五虎上將大都已經凋零,但對付張郃的確實不止魏延一人。列舉如下。其一:趙雲。
  • 諸葛亮的七星燈可以續命12年嗎?續命的背後是他下得更大的一盤棋
    (史書記載用兵七次)在最後一次作戰中,諸葛亮日夜處理政務終積勞成疾,他也知道大限將近,但他還沒有完成任務,諸葛亮就想到了「禳星之術」,他在夜觀天象時用此術為自己續命——「七星燈」。在開始點燈之前,他對自己的接班人姜維說:「若七日內主燈不滅,吾壽可增一紀;如燈滅,吾必死矣。」也就是說,如果諸葛亮續命成功,他能夠多活一紀12年。
  • 劉備為何近龐統遠諸葛亮?只因龐統具備一個諸葛亮沒有的「美德」
    很多人都感到奇怪: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劉備也是當世梟雄,而且一貫以知人善任著稱,但是劉備入蜀,帶的是龐統龐士元,諸葛亮被留在荊州看家;龐統犧牲後才緊急招諸葛亮張飛黃忠趙雲馳援,而平定了益州有了法正法孝直之後,諸葛亮又靠邊兒站了——劉備去跟曹操徵漢中
  • 夷陵之戰中,為何劉備麾下都是資歷很低的將領?劉備已經盡全力了
    由於蜀軍乃是跨境作戰,長期遠離蜀地,將士們都頗為思念家鄉,加上當時暑氣逼人,將士們十分難受,劉備不得已而將軍營設在深山密林處。陸遜見此良機,他當即火燒連營七百裡,就此擊潰劉備,並贏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要知道劉備此番攻打東吳,幾乎是拼死一搏,然而讓人奇怪的是,他東徵時麾下將領的資歷都不高,比如馮習,張南,吳班和傅肜等人在此前都沒有什麼戰績,讓人感覺十分平庸,而黃權和馬良雖然有一定的名聲,但他們倆仍不是蜀漢當時最強的將士。反觀東吳方面,不管是陸遜,還是朱然,徐盛,朱桓,都在夷陵之戰前有一定的戰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