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欽點的接班人,幼麒連漢中都守不住,能力不如魏延?
姜維是諸葛亮晚年重點培養的帥才,指望在自己死去之後,讓姜維來主持國家的軍事,姜維也是非常有希望繼承他北伐意志的人。
隨著諸葛亮的死去,魏延與楊儀先後被殺,姜維也漸漸成為蜀漢國內的重要人物,他先後多次北伐,試圖實現諸葛亮的願望,可他還是失敗了。
姜維沒有選擇投靠曹魏,隨著鍾會的叛亂而一起被殺掉。姜維的死亡確實是有些可惜的,在那個時代,他無疑是與鄧艾等人齊名的名將。
可姜維也不是完美無缺的人,他就存在一個重大的失誤,那就是在漢中問題上,他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漢中是蜀漢北出的重要通道,要想有所成就,必然要掌握漢中才行,而要守衛蜀地,也需要依託漢中的地形。魏延在這裡鎮守了幾十年,漢中一直都很穩固,可到了姜維領兵的時候,漢中就輕易被鍾會奪走了!
漢中的丟失,導致蜀漢的防線被迫收縮,不得不退到劍閣,即便姜維能在這裡擋住鍾會,可還是沒辦法擋住鄧艾的偷襲,蜀漢也就這樣被終結了。
姜維到底為何會這麼輕易丟掉漢中呢?
首先姜維改變了漢中的守衛策略,這是很致命的,他選擇了撤除漢中外部的守軍,退到劍閣進行防守,姜維在戰略頭腦上確實差了些。漢中輕易丟失的話,蜀地的守衛形勢就更加嚴峻了,魏軍進攻的選擇也就更多了些。
當然,天氣也有極大的影響,之前魏軍確實多次要打蜀漢,可是由於每次出兵就遇到大雨天氣,這也導致道路非常難走,根本沒辦法正常行軍,只能是退出保全自己的部隊,像曹真,曹爽這些人都遇到過這樣的困境。
鍾會的運氣就非常不錯了,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即便是他與姜維在劍閣僵持,也沒有遇到太過糟糕的天氣。
而蜀漢與曹魏的形勢也不太一樣了,從東漢時期開始,就一直對涼州,關中等地不夠重視,開發的程度較少,這些地方也沒有太多物資積累,魏國在這個地方的積累,就很難真正維持大軍的徵伐。
可鄧艾來到雍涼地區屯田,改變了這裡的環境,曹魏的軍隊可以就近進行補給,他們的行軍就有了保障,這樣曹魏軍隊就不會遇到補給的問題,他們可以進一步對蜀漢施加壓力。
姜維遇到的曹魏,與魏延遇到的曹魏是不太一樣的。
雖然魏延採用虛內實外的辦法,靠著外圍的駐軍來對付曹魏的軍隊,但魏延鎮守的時候,曹魏確實沒有以西部的戰局為重點,對這些地方開發得非常有限。
漢中也很長時間沒有發生太大的戰役,可姜維遇到的就是曹魏的主力大軍,這個時候司馬昭是真要把蜀漢給滅掉,也就不會留情了,必然用盡所有的資源。
姜維承受的壓力實在很大,從戰術上來說,他放棄漢中也是無奈的做法,因為他們繼續堅守漢中,以自己的軍力,還有漢中的地形,是不見得能守住的。
漢中並沒有那麼險要,這裡反而有著不少的平原,相比劍閣的地勢,漢中就差了很多,姜維在守劍閣這種天險的時候,國內的兵力就已經耗得差不多了,甚至成都的守軍都調出去不少,可見蜀漢的兵力確實有限,沒辦法保證有更多的守備力量。
其實這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了,蜀漢的實力本身就是三家裡面最弱的一個,諸葛亮在的時候,曹魏還沒辦法集中力量去消滅蜀漢,蜀漢的實力也是最強的階段,可到姜維主政的時候,國家的力量就越來越弱,他們也沒辦法繼續與曹魏抗衡,被滅掉是遲早的事情。
歷史上割據蜀地的勢力,確實很難奪取天下,真正做到像劉邦一樣出漢中統一全國的人,確實是沒有幾個了,這也能看出劉邦的厲害之處。
讀者朋友怎麼看姜維此人呢?他是否真的不如魏延呢?歡迎大家評論交流。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