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準備攻蜀,張儀說蜀道難,秦王卻讓蜀人自己修好路等秦軍去打

2021-01-09 小朵朵看歷史

秦王準備攻蜀,張儀說蜀道難,秦王卻讓蜀人自己修好路等秦軍攻打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秦王想要進攻蜀國,張儀說蜀道太難,進攻不易,可是秦王毫不在意,還讓蜀人自己修好了路等著秦軍去攻打。張儀開始不信,後來的結果卻讓張儀對秦王佩服有加。

戰國時期,除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強國,在西南地區的蜀國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蜀國位於四川盆地,四川盆地的面積,大概相當於三個秦國的關中平原,雖然巴國也在四川盆地之內,但是在楚國、秦國和蜀國三國的夾擊下,巴國實力已經非常弱小,而蜀國則是天府之國,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幅員遼闊,兵力充足。

致力於增強國力、一統天下的楚國和秦國都看上了蜀國這一塊肥肉,誰先得到了這塊富饒的土地,誰便擁有了一統天下的穩固大後方,不僅可保前線將士軍糧充足,也可增加戰略縱深。楚國得到蜀國,幾乎就擁有了整個長江,面積幾乎可與其他六國相當;秦國得到蜀國,便佔據了長江上遊,也便佔據了對楚國的戰略主動權。

因此,一場針對四川盆地的激烈角逐開始了,楚國佔領了原巴國的國都枳,也就是如今的重慶涪陵,而秦國則佔領了蜀國戰略要地漢中。接下來,秦、楚兩國都想更進一步,消滅巴、蜀兩國,徹底佔領四川盆地,就看誰先搶佔先機了。

此時秦惠文王主政秦國,眼下朝堂之上分成兩派,一派以張儀為首,力主進攻韓國。張儀的理由很充分,因為韓國正值天災,而且距離秦國較近,路途平坦,而進攻蜀國則困難重重,蜀道難便是最大的障礙。

蜀道之難,並非一日之難,而是持續了數千年的難,即便到了抗戰時期,日軍打了多年也未攻入重慶,更何況兩千多年前的秦國。當然,張儀也有自己的私心,此時的張儀已經許久未立新功,只靠吃老本會很快沉沒,因此急需一場勝利來提高自己的地位,實力相對較弱且發生天災的韓國成了張儀的首選對象。

另一派以司馬錯為首,在他看來,攻打韓國的確容易,但如果被楚國乘機佔領了巴國和蜀國,下一步必定是佔領已屬於秦國的漢中,再接下來便是秦國本土,從此以後秦國將面臨多線作戰,永無寧日,而楚國則很有可能成為一統天下的霸主。所以從長遠來看,當務之急是搶在楚國前面佔領巴、蜀兩國。

秦惠文王是秦國歷史上的一代雄主,佔領巴國蜀國的利害關係,他看得非常清楚,最後決定舍易就難,先行佔領四川盆地,並命令司馬錯為總指揮。司馬錯是秦人,也是公子疾的愛將,公子疾相當於《大秦賦》中嬴奚之類的族人,公子疾也支持司馬錯,更堅定了秦惠文王的決心。

司馬錯最後成長為秦國赫赫有名的戰將,這與他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在此之前,司馬錯已經多次派人深入四川盆地做過調查,尤其是對進攻蜀國的路線摸得一清二楚。對於秦軍來說,進攻四川盆地只有兩條路線可選,一條是「四金牛道」,一條是「五米倉道」,兩條道路都不好走,尤其是「五米倉道」,沿途都是崇山峻岭,懸崖峭壁,不利於大部隊開進,因此只能選擇相對好一點點的「四金牛道」。

說起來這「四金牛道」還是秦蜀交好的見證,因為秦王贈送蜀王的四個金牛便是通過此道運輸,秦國和蜀國在當時的關係也確實比較好,即便是秦國已經佔領了原本是蜀國的漢中,但是對蜀國的損失似乎並不太大。「四金牛道」也並非坦途,也是異常艱險,尤其是道路多有損壞,需要重修,否則秦軍的戰車、床弩等攻城設施便無法通過,自然也就無法進一步攻佔蜀國堅固的城池,因此張儀才說蜀道難,攻打蜀國是「舍易求難」。

不過秦惠文王自有他的辦法,他的辦法就是讓蜀國自己修這條「四金牛道」,然後秦軍便可以長驅直入,直滅蜀國。這聽起來簡直是不可能的事,讓蜀國自己修路,等著秦國去滅國,這不是天方夜譚嗎?然而,很快張儀等眾臣便明白了秦惠文王和司馬錯的計謀。

我們剛才講過,此時的秦國和蜀國仍然處於關係友好期,因此秦、蜀兩國便相約在漢中狩獵。漢中是塊風水寶地,溼潤的亞熱帶氣候讓這裡叢林茂盛,動物眾多,是個絕佳的狩獵場地。蜀國國土面積和兵力都與秦國不相上下,因此並不忌憚秦國,蜀王欣然赴約。

和《大秦賦》中秦王嬴政與趙王趙偃一般,秦惠文王與蜀王的會獵同樣場面熱烈,秦王擺出熱烈歡迎蜀王前來指導工作的姿態,然後兩人各帶領人馬進入獵場,一場別有目的的狩獵活動開始了。為了體現主子的威嚴,秦王和蜀王的手下都離主子比較遠,而此時兩王已經走到密林深處,並遇上了危險,一群狼包圍了兩人。

此時的秦惠文王面露驚恐之色,一時間忘了身上的武器,蜀王斜了秦王一眼,然後不慌不忙地拿出弓箭,一箭射中一頭大狼,大狼應聲倒地。秦惠文王這才如夢方醒,連忙效仿蜀王,一箭射中另一隻大狼,兩隻狼倒地,狼群不再向前,而秦王和蜀王繼續打獵。

一天下來,狩獵高手蜀王斬獲頗豐,而秦惠文王處處落後於蜀王。到了晚上,兩軍聯歡,秦王稱讚蜀王神勇,並進獻五座巨大的石牛。聽到秦王的稱讚,蜀王很是受用,要知道,不久前秦惠文王還佔領了戰略要地西河和上郡,可是如今看來不過如此。

蜀王決定將大石牛運回國都,必定經過「四金牛道」,我們前面提過,這條道路需要修補,否則石牛無法運回國都。於是,蜀王不惜從國內徵召民夫,並花費大量錢財,開始修建「四金牛道」。

到這裡我們明白了秦王為何能讓蜀人自己去修路等秦人去打了。秦王先擺出一副低姿態,向蜀王示弱,麻痺蜀王,讓蜀王以為秦國害怕蜀國,不敢進攻蜀國,並且還進獻大石牛示好。在當時,大石牛意義非凡,象徵著秦國對蜀國的尊敬和害怕,蜀王自然不想錯過這個炫耀的機會。問題是,如果蜀國想要將大石牛運回國都,只能重修蜀道,這就中了秦王之計。論國土面積和兵力,蜀國和秦國旗鼓相當,可是論謀略,蜀王比秦王就差太多了。

當然蜀王也並非庸庸碌碌之輩,他也看出來蜀道修好後秦國可以經過此路進攻蜀國,但是為何堅持要修呢?原因有四點,一是蜀王太自負,自認為實力不必秦國差,與秦軍對陣並非處於劣勢,所以不在乎秦國的進攻。二是滿足蜀王的虛榮之心,中原諸侯國向自己進獻寓意豐富的巨大石牛,這是何等的光榮。

三是「四金牛道」修好之後,沿途還有不少關隘據點,尤其是天險葭萌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峻,秦國想要攻下葭萌關必定困難重重。四是蜀王也想在修好蜀道後,從此路進攻漢中,奪回被秦國佔領的漢中。雖然上次漢中會獵,秦王恭維蜀王讓蜀王很受用,但那畢竟是自己曾經的地盤,早晚得奪回來。

然而,蜀王還沒有等到大石牛運回來,更沒有等到去攻打漢中,秦軍便揮師入川了,而且走的正是自己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所重修的「四金牛道」。其實,蜀國修路早在秦惠文王意料之中,修路之時秦軍已經調兵遣將,厲兵秣馬,磨刀霍霍向蜀國了,修路的情報和蜀國內部的情報也源源不斷地送往秦國。

「四金牛道」剛一修好,秦惠文王便派遣司馬錯率領二十萬秦軍精銳入川,一路沿著蜀國修好的大路過關斬將,直達葭萌關下。葭萌關的確是難以逾越的天險,如果「四金牛道」沒有修好,秦軍缺少攻城器械,攻打葭萌關必定更加艱難,如今有了攻城器械,情況要好一些。

蜀王得知葭萌關遇險,果斷率領大軍御駕親徵,支援葭萌關。此時,蜀軍與秦軍兵力相當,蜀王的支援措施堅決果斷,如果遇上其他對手,蜀王的勝算還是比較大的,但問題是他遇上的是秦國名將司馬錯,而且蜀王還有驕傲自負的致命弱點,他竟然命令蜀軍出關,同秦軍在曠野河谷這些相對寬闊的地帶同秦軍決戰。

蜀國糧草充足,葭萌關險峻,只要蜀軍堅守城池,並與楚、趙、魏等國結好,慫恿關東幾國從背後捅秦國刀子,秦軍必定不戰而退,甚至可以趁機掩殺,消滅秦軍的有生力量。顯然,蜀王沒有這個頭腦,他太相信自己和蜀軍的戰鬥力了。

司馬錯不愧是名將,他深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道理,根據這些年來他對四川盆地和蜀軍的情報資料,他也相應制定了應對之策,即誘敵出城、破其一點。如今蜀軍悉數出關,司馬錯免去了攻城之苦,接下來是如何在平原地帶一舉戰勝蜀軍。為此,司馬錯不惜出動秦國「特種部隊」鐵鷹銳士的全部成員。

雖然「特種部隊」的概念是近代才出現的,但是古今中外的戰場上經常出現「特種部隊」的影子,秦國的「鐵鷹銳士」便是戰國時期非常出名的一支隊伍。秦人本身好戰,秦國士兵作戰素質高,而鐵鷹銳士更是優中選優,從幾十萬秦軍中才選出300名鐵鷹銳士,這可算得上精銳中的精銳、極品中的極品了。

平時作戰,司馬錯一般只是出動十幾名、頂多幾十名鐵鷹銳士在前面開道,這一戰卻令300名鐵鷹銳士全部上陣。高手過招只在一瞬間,面對十幾萬蜀軍,300名大秦「特種兵」毫無懼色,如入無人之境,蜀軍片刻間倒下一大片,立馬出現一個大缺口。等到蜀王明白過來時已經晚了,司馬錯指揮秦軍向缺口猛攻,蜀軍頓時崩潰,亂作一團,秦軍趁勢佔領葭萌關,並一路追擊蜀王,最終除掉了蜀王,全殲蜀軍。此後秦軍又攻佔巴國,整個四川盆地納入秦國的版圖。

搶在楚國前面佔領巴國和蜀國對秦國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秦國的地圖比原來擴大了一倍,人口、兵員都得到了補充,對下遊的楚國也形成了威脅。成都平原本身土地肥沃,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後這裡更成了秦國的糧倉,從此以後,秦國由戰國中流諸侯國,一躍成為超級大國。

讀史明智,這個故事裡值得我們學習的有很多,比如秦惠文王以退為進的策略和著眼長遠的謀劃,司馬錯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和破其一點的戰略戰術,更要吸取蜀王驕傲自負導致兵敗亡國的慘痛教訓。對於文中出現的幾個人物,您是怎麼看的呢?歡迎您的關注和點評。

參考資料:《戰國策》《史記》《秦史》

(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飛來飛去的蝴蝶(張儀篇)
    而張儀家裡很窮,但他很懂事,小小年紀,就對他的母親很孝順。他到鬼谷子門下學習的時候,幾乎什麼行李都沒有。鬼谷子當時隱居在今天汝陽縣的雲夢山裡,他對學生要求苛刻,蘇秦張儀「三更燈火五更雞」,夜以繼日地努力學習。蘇秦先下山,遊說秦王搞「連橫」,秦王不聽,蘇秦就很生氣,說:我從此與你秦國作對!
  • 秦王嬴稷竟敢當場要挾趙勝,賭博的背後竟還藏著這樣的陰謀
    而須賈自己私下寫了封信,想讓範睢幫忙推薦其擔任魏國的丞相。秦王順水推舟,讓範睢答應其請求。而對於魏齊躲到趙勝的府上,秦王準備叫趙勝到鹹陽一聚,隨後讓張祿替他寫了封書信,送到了趙勝的府上。趙勝聽了後,自認為沒有危險,而且說不定回來之後,趙國的丞相之位定是他的。秦王在鹹陽宮迎接趙勝,說其陣勢想起了當年的薛公。秦王的熱情把勝公子嚇了一跳。
  •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失敗,使得秦王掃平六國一統天下
    張儀死前一直都在勸說秦武王攻擊韓國,脅迫周室,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拜甘茂為大將軍,按照張儀生前的計劃,攻下了韓國的宜陽,兵臨成周。秦武王到了成周,第一件事就是去看九鼎。九鼎是大禹治水時鑄造,分鎮天下九州,從夏商,又由商傳至周朝,早已成為了天下共主的象徵。每座鼎代表一州,九座大鼎上分別鑄有九州的名稱。
  • 縱橫家當中的公孫衍和張儀兩個人,誰的能力更強
    並且他們用自己高超的實力,讓整個國家都成為他們手中的工具,可以說是強大非凡。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縱橫家當中的公孫衍和張儀兩個人,誰的能力更強。相信這個問題大家是比較感興趣並且樂於探討的。因為公孫衍和張儀都是非常傳奇的人物。這兩位人物的個人能力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獨一無二。的確,公孫衍和張儀做的事情,基本上沒有第二個人能夠做的到。
  • 秦國除秦王政之外,還有哪些秦王很有作為?
    實際上,秦國之所以能夠立五百餘年而最終攻滅六國一統天下,除卻秦始皇的能幹之外,還有數代秦國國君的共同努力,這裡就將其中立下大功的幾位國君拿出來說上一說。 這第一位自然就是秦國的立國之君秦襄公。
  • 羋月傳:難怪秦王臨死前要殺了羋月,看得寵時的羋月有多兇悍?
    導語:電視劇《羋月傳》中的情節是羋月一直深受秦王寵愛,甚至至死不渝。但原著中的情節卻令人大跌眼鏡,秦王不但不再寵愛羋月,而且,臨死之前忌憚羋月的精明與兇悍,唯恐王后羋姝不是她的對手、無法轄制她,曾暗暗囑咐樗里子:自己死後,如果羋月不肯前往封地安分守己,那就果斷地殺了她!
  • 藺相如騙了秦王3次,秦王用3個成語見招拆招,難怪秦國能統一六國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去秦國,是用和氏璧去換秦國的十五座城的,就算換不來城,那璧肯定也不能讓人給搶了。那秦王想不想要和氏璧呢?他當然想,價值連城的寶貝誰不想要?那他想不想給趙國十五座城呢?那他肯定就不想了。藺相如這麼聰明的能看不出秦王那點花花腸子?
  • 張儀伶牙俐齒,是典型的大忽悠家,為何嬴蕩繼位後卻不待見他呢?
    春夏秋冬,家家戶戶都在為自己的主張、自己的思想四處遊說,這個時期出現了不少伶牙俐齒的人,他們能把黑話說成白話。他們中有一個人,他靠著一張嘴從底層爬起來,是戰國時期典型的大騙子,秦武王嬴蕩繼位後,為什麼不去看看他?
  • 六國並非沒有過合縱攻秦,如果真的齊心協力,恐怕秦國早就亡了
    前言當六國知道秦國要把他們滅了的時候,他們綁在一塊都打不過秦國。秦國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佔領並消化了蜀地,把如今四川地區納入了中華文明圈。古代戰爭最重要的就是糧草及人口,蜀地都能提供,其豐富程度可能是六國想像不到的。
  • 「秦王」這個尊稱在中國一共有多少個人使用過?
    以示自己的王朝遵循孔夫子教導恢復了古聖賢的「禮樂制度」。孔子算是做到了「其身正不令則行」,厲害!「素王」之稱名至實歸首先是西楚霸王項羽,他的政治制度設想的也是恢復周禮,他做天下共主,其他諸如劉邦英布田都張耳趙歇等有勢力人士應該去做諸侯王拱衛他,然後就」天下太平「了。
  • 大秦賦:秦始皇嬴政重責呂不韋,令其遷往蜀地,呂不韋卻服毒自盡
    在歷史劇《大秦賦》中,為抵抗秦國的進攻,趙國春平君去邀請呂不韋入趙為相,呂不韋明確拒絕。秦始皇嬴政聽說此事後,重責呂不韋,令其遷往蜀地。不久,呂不韋服毒自盡。嬴政得知後,悲痛大呼:寡人沒讓他死,他怎敢死?在歷史上,呂不韋的結局確實是服毒自盡,「呂不韋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酖而死」(《史記》)。
  • 麒麟蜀夢戰報118,蜀漢洛陽王城和天下第一雄關虎牢關均被叛軍佔領
    洛陽淪陷公元273年5月1日,蜀將司馬胄上奏秦王姜維:大王,在洛陽王城附近發現了有叛軍出沒。這個時候我們的洛陽王城可是沒有一兵一卒在城內的,而叛軍有數千兵馬,即日就會踏過虎牢關,直奔洛陽城了,我們虎牢關也沒有布防一兵一卒,這是最傷的,也就是說叛軍會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拿下虎牢關。
  • 範雎恩怨分明,逼迫魏齊自盡,借秦王之手害死白起,晚年結局如何
    春秋戰國時期,我們都知道張儀有一張很厲害的嘴巴,但是範雎的嘴巴,同樣非常的厲害。範雎的成功,可以說是時勢造英雄,也可以說是他本身就是一個有謀略、有才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