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失敗,使得秦王掃平六國一統天下

2020-12-06 WAYw4y哦

魏國、齊國先後衰落後,最後能阻擋秦人戰車的,就只剩下趙國了。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後,秦武王即位。秦武王在位四年就死去了,由秦昭襄王在公元前306年繼承了王位。

有人可能會問,秦武王為什麼在位時間這麼短呢?是他體弱多病,還是被人殺害,抑或是戰死疆場?都不是。秦武王不但不體弱多病,而且還十分有活力。也就是因為他太有活力了,所以英年早逝了。

秦武王

事情是這樣的,秦武王即位不久,張儀就死去了。張儀死前一直都在勸說秦武王攻擊韓國,脅迫周室,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拜甘茂為大將軍,按照張儀生前的計劃,攻下了韓國的宜陽,兵臨成周。秦武王到了成周,第一件事就是去看九鼎。九鼎是大禹治水時鑄造,分鎮天下九州,從夏商,又由商傳至周朝,早已成為了天下共主的象徵。每座鼎代表一州,九座大鼎上分別鑄有九州的名稱。

秦武王

秦武王看著一座一座大鼎,突然指著一座說:「這鼎上是『雍州』兩字,雍州不就是說我大秦嗎?我要把他搬回鹹陽去。」說著他就把上千斤的大鼎扛了起來,那蠻力可真夠驚人!就在這時,秦武王一口氣沒上來,大鼎落下,將他的腿砸斷了。當天夜裡,他就死去了。秦武王無子,王位就由他的表兄弟繼承了,這就是秦昭襄王。

就在秦國為秦武王操辦喪事的這一年,趙武靈王開始了他的改革。趙武靈王是一個目光遠大、有膽有識的君主。公元前307年的一天,趙武靈王把大臣樓緩叫到了身邊,指著面前的一幅地圖說:

「樓緩啊,你看看,咱們北邊有燕國,東邊有東胡西邊有林胡、樓煩、秦、韓等國,中間還有中山。四面八方全是敵人,自己要是再不發憤圖強,隨時都有亡國的危險啊!」

「是啊!大王說得很對。可是要圖強就一定要革新,可談到革新,我們又應該從什麼地方入手呢?」樓緩很為難地看著趙武靈王。這時一名侍臣端著一碗肉湯,低著頭,小心翼翼地走了進來。可能是他的袍子有點長,有一步稍微邁得大了點,正好踩在袍子的邊兒上,隨即身子前傾,「哎呀」一聲倒在了地上—肉湯也灑了一地。趙武靈王看見,眉頭先是一皺,跟哈哈大笑起來。

這一笑可把樓緩弄蒙了。「大王,您這是—」「樓緩啊,你看看,你看看!咱們現在穿的袍子這麼長,袖子也是這麼長。」說著趙武靈王伸開雙臂,看著長長的袖子,在原地轉了一圈。「現在我們連端一碗湯都這麼費勁兒,跟別人打自然要處處受到制約。不行!我決定了,就從咱們平常穿的衣服開始革新。」「可是…要怎麼革新呢?」樓緩不解地問。趙武靈王笑了「這還不好辦,有現成的樣子啊。你看,北方胡人的衣服多方便。短褂、褲子、長靴,袖口短,腰裡系一條皮帶,走路做事又靈活,又方便,多棒啊!更重要的是,穿上這種衣服,我國也就用不著再使用馬車作戰了,直接騎馬砍殺,那可真是太方便了。」樓緩聽了,低頭看了看剛從地上爬起來的侍臣,突然發現,他正瞪著一雙明亮的眼睛瞅著自己笑呢!這下子樓緩全明白了:「原來主公心裡早就有了打算,今天是在演戲給我看啊!那我還猶豫什麼?」想到這,樓緩連忙說:「臣沒有任何異議,馬上就去辦理。」

第二天上朝,趙武靈王和樓緩穿著胡服走了出來。他把自己的想法說出後,朝堂上除了樓緩贊成外,其他人全部反對,其中最頑固的就是趙武靈王的叔叔公子成。趙武靈王一時也沒有辦法,只好在朝會後把公子成單獨留了下來。他對公子成說:

公子成也不是糊塗的人,只是一時沒轉過彎而已,認真思考後,就同意了。又過了一天,公子成也穿上了胡服。朝臣們一看,態度最強硬的人都改變了,沒有辦法,也都改穿了胡服。就這樣,沒過多久,趙國人人都改穿胡服了。自此,趙武靈王開始了他的一系列革新。

趙武靈王穿胡服後,又學著胡人騎馬射箭。一年後,趙國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中原國家中的第一支騎兵軍團。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親自率軍把中山國從魏國人手中接收了過來。跟著,趙武靈王又收服了東胡等幾個部族。到了公元前296年,趙國北邊的疆域已經擴大到代郡,先後收復了林胡、樓煩、河宗氏、休溷諸貉,並收編了林胡及樓煩的軍隊。趙國自此成為三晉中最強的國家。

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在位二十七年,公元前298年,趙武靈王為能專心率領騎兵開疆拓土,把王位傳給了其子趙何,是為趙惠文王,自己做起了太上皇,史稱趙主父。趙主父的這一安排引起了其長子公子章的不滿。趙主父心疼長子,就打算將趙國一分為二,將代郡封給公子章。可是這個想法還沒有實踐,公子章就已經造反。公子成與李兌發兵平叛,擊敗了公子章,剪除了公子章殘黨。

公子章逃到沙丘行宮,找到趙主父請求救護。畢竟是父子,雖然是兒子造反,趙主父卻不忍心看到他被殺,就把公子章藏了起來。公子成與李兌兵至,為擒殺公子章,包圍了沙丘行宮。結果,公子章最後還是被殺了。公子成與李兌殺死公子章後,擔心撤圍後遭到趙主父降罪滅族,於是將沙丘行宮中所有的宮人逐出,只留趙主父一人,包圍三個月,將趙主父餓死在了宮中。一代雄才趙武靈王就這麼死了,令人惋惜!

趙武靈王

趙惠文王時期,樂毅、藺相如、廉頗、趙奢等能臣名將雲集,是趙國的黃金時期。趙國以一己之力,阻擋住了秦軍東進的腳步。秦國數次滅魏,都因趙國出兵援助的關係而失敗。公元前270年,秦軍進攻趙的閼於,被趙將趙奢擊敗。秦軍不甘心失敗,又進攻趙國裳的,也被趙將廉頗擊敗。總之,在趙惠文王時期,秦軍可說是屢戰屢敗。

趙惠文王死後,趙孝成王即位,戰場上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採用範雎「遠交近攻」的策略,出兵進攻韓國,攻克了韓國的城、南陽、野王等城,兵臨榮陽韓桓惠王向秦國求和,許諾將上黨獻給秦國。而上黨郡守馮亭則拒絕秦國接收,打算用投降趙國的方法,將秦國的矛頭轉向趙國。趙孝成王貪圖小利,派兵接收了上黨所屬的十七個縣。同年,秦昭襄王得知上黨被趙國接收,立即派左長王進攻上黨,趙軍在上黨守軍不足,退守長平,於是戰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役揭開了序幕。

趙惠文王

長平之戰對秦趙雙方都是一場考驗。這場戰役規模宏大,板其慘烈,前後持續三年,秦、趙雙方動用的總兵力超過百萬。對兩國而言,無論是社會經濟,還是軍事實力,都經受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當時不只是趙國人無糧可食,秦國也被戰爭拖得「國虛民飢」。戰爭發展到最後,無論是趙國,還是秦國都徵調了十五歲左右的男孩從軍。可以說,這是一場秦、趙兩國之間的大決戰,秦勝則天下歸秦,趙勝則能使七國爭雄的局面維持下去。

長平之戰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從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是第一個階段。在這近三年的時間裡,名將廉頗指揮趙軍固守,以持久戰的形式消耗秦軍。秦軍雖在小規模的衝擊中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在主戰場上始終沒有佔到絕對優勢。如果以這種方式打下去,在雙方都沒有犯重大軍事錯誤的情況下,秦軍可能會主動撤軍;也或者雙方會因戰爭消耗過大,都沒辦法堅持下去而進行和談。但無論是哪一種結局,趙國都將奪取上黨,所以戰況顯然對趙國有利。

長平之戰

第二階段從公元前260年開始。秦昭襄王一面用範雎的反間計,散布謠言說:「廉頗已經老了,秦軍不怕廉頗,很快就會取得勝利。可這時候要是『年輕有為』的趙括成為趙軍統帥,秦國可就危險了。」結果趙孝成王為儘早結束戰鬥,信以為真,就派善於紙上談兵的趙括替代廉頗。另一方面,秦昭襄王暗中派名將白起到長平替下了王齙,指揮秦軍,隨時準備進行最後決戰。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按現在的話說,他是一個軍事理論家。父子兩人在探討兵事的時候,趙奢有很多時候都辯不過他。趙奢死前特意囑咐家人,不要讓趙王重用趙括,因為趙括過於自做,剛愎自用。趙奢知道,自己兒子的許多軍事構想聽起來雖然言之成理,但戰場形式瞬息萬變,趙括不夠穩重,如做一員小將,或可身先士卒,可一旦統領大軍,他就極有可能冒進輕敵。所以趙孝成王任命趙括替代廉頗時,趙括的母親主動勸說趙孝成王解除自己兒子的兵權。趙孝成王不聽,終於釀成了長平之敗。

長平之戰

趙括接替廉頗後,立即下令全軍出擊。白起則針對趙括缺少作戰經驗、自負輕敵的缺點,制定了對趙軍採取遷回包抄的戰術。白起令秦軍前鋒部隊詐敗,引誘趙括率軍深入,在撤退的同時埋伏下兩支秦軍,伺機切斷趙軍與後方的聯繫。趙括茫然不知,一直攻到秦軍加固的壁前,遇秦軍主力堅守,無法攻入。就在這時,白起布下的兩支秦軍伏兵突然出擊,將趙軍分割包圍。趙括無法突圍,只好就地築壘堅守,等待援兵。

秦昭襄王在後方聽到白起已圍困住趙軍主力的消息後,親自趕往河內,徵發了當地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開赴長平,以阻斷趙軍糧道。趙括被白起圍困四十六天,斷糧絕援,將士數天未食,飢餓難當。趙括只好孤注一擲,將趙軍分成四隊輪番強攻,但仍無法衝出重圍。也許當時的趙括已經陷入到了絕望與自卑中,他不顧一切,率軍親自出戰,在秦軍陣前被亂箭穿心。

趙括

趙括陣亡後,趙軍群龍無首,四十多萬將士全部投降,做了俘虜。白起為消滅趙國的有生力量,除釋放了二百四十名趙軍未成年的戰俘外,其餘四十多萬人全部被坑殺。長平之戰結束,趙國受到了致命的打擊

趙國在長平之戰的失敗,宣告了秦、趙兩強抗衡的格局就此結束。趙國雖在後來的邯鄲之圍中,聯合魏、楚擊敗了疲憊不堪的秦軍,但秦王掃平六國,一統天下的大勢,就此已不可逆轉戰國風雲即將被歷史洪流捲去。

參考資料:《戰海雄心》

作者簡介:本文系作者蜂玉芝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從永錄屍骨坑看戰神白起的長平之戰
    高平骷髏廟促成了這一切的因果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要了解長平之戰就要看一看我們的兩位主角,武安君白起與趙國的趙括。武安君白起被稱為一個軍事天才,被後人譽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其實在趙國與秦國議和之時就派了另一隊使者向楚、魏求救。秦國有名相範雎,早就猜中了趙國的心思,便借議和之機向天下展示秦趙兩國交好,使各國無正當理由插手兩國之事,進一步激怒了趙王。而另一邊則向趙國使用反間計散步謠言說秦國不怕廉頗反而極怕那個後起之秀趙括。而實際上呢,廉頗已經將一部分秦軍困於長平已久,專攻為守只為拖住他們,讓遠距離的供給難以到達。
  • 其實他差點改寫長平之戰
    只是趙國宦官繆賢手下的門客,出身寒門的他並沒有雄厚的背景,也沒有做官的門路,只能夠屈居一個宦官家裡為他出謀劃策。就是為了得到一個在趙王面前展示自己的機會。在趙惠文王得到和氏璧之後,秦昭襄王聽說了和氏璧的種種奇特之處,於是打算用十五座城換和氏璧,當然這都是秦王的說辭,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將和氏璧騙到手,這時候趙惠文王交給秦國也不是,不給秦國也不是,內心十分糾結。
  • 戰國四大公子之首魏無忌--大秦帝國一統天下的終結者
    大秦帝國在一統天下的道路上總會遇到很多六國當中能夠力挽狂瀾的名將奇才,在眾多的抗秦名將當中只有一個人能夠徹底的終結大秦的一統之路,成為大秦不可逾越的障礙,那就是魏無忌,在四大公子當中孟嘗好客、平原禮賢、春申輔政,而魏無忌的特色就是統軍,在他的統領下兩次終結大秦的一統之路,將秦軍牢牢的壓制在函谷關內
  • 長平之戰爆發趙國大敗,公子異逃回秦國
    長平之戰爆發後公子異在趙國當人質,怕自己被趙國殺害,去找呂不韋請他幫忙,最終逃回秦國。秦昭王四十七年了,對別人來講這可能是一個普通的年份,但是對於趙國人和秦國人來講,這一年關係太緊張了,因為這一年爆發了秦趙之間有名的長平之戰,結果是趙國大敗,40多萬趙軍向秦國投降,然後秦將把這些趙軍給坑殺了,所謂的坑殺就是活埋!想像一下活埋掉40萬人,這場戰爭深深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長平之戰消息很快就傳到了趙國的國內。
  • 長平之戰解密——到底打了多久?雙方主將到底是誰?真的有四十萬人...
    戰國時期著名的長平之戰發生後,趙國受到了巨大的打擊,綜合國力下降,實力大不如前。而秦國在戰爭中運用謀略得當,將趙軍圍殲,使之全軍覆沒,從而獲得了戰爭的勝利,加快了統一六國的進程。  先來看時間為三年的說法,這個時間段指的是公元前262年一直到公元前260年,也就是從秦軍攻佔了韓國野王,使得上黨與韓國本土失去聯繫,郡守馮亭將上黨郡獻給了趙國開始計算,一直到趙括率兵貿然出擊,最終全軍覆沒為結束。「半年說」則是公元前260年的4月到9月期間,這個時間段是從秦國的將領王齕開始進攻趙國長平算起,一直到趙括突圍身死,趙軍大敗為止。
  • 六國並非沒有過合縱攻秦,如果真的齊心協力,恐怕秦國早就亡了
    就算長平之戰後,秦國成了天下公敵,又能怎樣?各國實力大損,就算合縱也只能自保,而內部矛盾依舊,最終合縱仍將不攻自破。秦國最終一統天下,是因為戰國時秦國變法最為徹底,國力最強,列國要想不被秦國所滅,只有變法圖強,比秦國更強大,但那樣一來,只是最終的贏家變了,一統的結果不會變,到那時,大家恐怕又要問,其他六國為什麼不合力滅了某國呢?
  • 秦國除秦王政之外,還有哪些秦王很有作為?
    賈誼在《過秦論》中有一句話很著名,即:「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屯二周而亡諸侯……」將的自然就是自秦孝公開始擁雍州之地以窺周室及至始皇,共立六世,他們為秦始皇最終攻滅六國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此人是一國之相,一計滅敵四十萬大軍,還創造了一個成語流傳至今
    自商鞅入秦後,經過兩次徹底的變法,秦國國力和軍事實力大幅提高,在職位設置上也逐步向關東六國看齊,比如秦國之前是沒有相國這個級別的官職的,自商鞅出任大良造(其實就是實際上的相國)後,秦惠文時引進關東六國的相邦制度設立相國,秦武王時又設立左右丞相(位在相邦之下,後來秦王政免去呂不韋的相邦職務
  • 山西發現疑似長平之戰屍骨坑:45萬大軍葬身此地,白骨終重見天日
    曾經,長平一戰中有四十五萬將士不幸喪命,關於這些戰士的屍骨埋藏地,也一直都是考古學家們想要探尋的內容。而就在山西地區的一塊玉米地中,長平之戰的屍骨坑也被農民發現,自此,四十五萬大軍的白骨也得以重見天日。那麼,在這個萬人屍骨坑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 戰國四公子中唯一的英雄,一心為國卻鬱鬱而終
    秦國的日益壯大,讓實力大為降低的山東六國,不得不時常抱團取暖,這期間,六國之中誕生了區別於朝堂之上的一股勢力,那就是有名的戰國四公子。戰國四公子麾下供奉了大量的門客、間諜安插在諸侯之間,他們行走在各國的朝堂之上,雖然自身不入其中,但是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天下大勢。
  • 秦趙戰爭頻仍,為什麼還要送嬴異人到趙國做質子?
    電視劇的開始交代了邯鄲之戰後嬴異人逃離趙國,回秦國繼承王位。那麼秦趙之間戰爭頻仍,秦王為何還要派嬴異人到趙國做質子呢?其實質子制度在春秋戰國時代非常流行,與政治婚姻起到的效果差不多,作用主要有三點,兩國結盟、拉攏對方、求援。不僅嬴異人做過質子,就連秦昭襄王也做過燕國的質子,秦惠文王時代主要針對楚國、魏國發動戰爭,因此穩住燕國很有必要。而嬴異人去趙國做質子,與秦昭襄王類似。
  • 名門貴族、秦國戰神白起,在《羋月傳》中為什麼被寫成狼孩?
    昭襄王三十四年,攻魏,斬敵十三萬;同年,與趙交戰與賈偃,沉趙軍兩萬於黃河;昭襄王四十三年,攻韓,斬敵五萬人;最為殘忍的是,昭襄王四十八年,與趙「長平之戰」活埋趙降卒四十萬,只留下兩百四十名年齡尚小的士兵回趙國,加上戰場上死的將士,共殺趙軍四十五萬。
  • 秦國崛起的現象:文臣武將很多都是他國之人,真是不拘一格
    秦國完成天下一統真的不容易:奮六世之餘烈。這還只是秦國從崛起到一統天下的艱辛,其實秦國從一個邊陲小國,一步步走上第一強國的位置,實屬不易。秦文公(秦襄公孫)之後又經數代國君的努力,在討伐西戎之戰中節節勝利,歧豐之地皆納其下,又先後滅蕩社戎,擊敗邽、冀兩戎部,徵彭戲戎,兵臨華山,收復杜、鄭之地,滅小虢,版圖一直推進至關中東端。
  • 山西發現疑似長平之戰屍骨坑:屍骨曾被收購做飼料 現擬建國家文化...
    7月8日發現的疑似長平之戰屍骨坑 郭庭榮供圖「白骨嶽積四十萬,至今此地無青春。」距今220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爆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史料記載,秦國大將白起坑殺趙國投降士兵四十餘萬。7月8日,一處厚度約0.6米、長度超過20米的帶狀屍骨層在山西高平市南王莊村被當地農民發現。
  • 《大秦賦》:秦滅六國時,六國的君主分別是什麼結局?
    該劇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故事。 由此,伴隨著秦國的滅亡,秦王嬴政終於完成了一統六國的大業,成功建立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當然,對於秦始皇嬴政來說,如何處置六國的亡國之君,也是一個頗為棘手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基本上沒有交代六國亡國之君的最後結局,這主要還是相關史料中,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記載。
  • 趙國騎兵依舊不敵秦軍!從秦趙戰爭中看胡服騎射的失敗之處
    且不說騎兵部隊在胡服騎射之前就已經成為中原各國軍隊的一部分,就拿之後的秦趙戰爭為例,擁有「先進」作戰方法的趙國騎兵是否能完全壓制秦軍?算了,咱們直接看之後的趙國軍事態勢吧。咱們從趙武靈王十九年(公元前304)開始看,一直到長平之戰,趙國徹底衰落為止。
  • 藺相如騙了秦王3次,秦王用3個成語見招拆招,難怪秦國能統一六國
    藺相如騙了秦王3次,秦王用3個成語見招拆招,難怪秦國能統一六國今天我們來說說藺相如,絕大部分人知道藺相如都是因為「完璧歸趙」的故事,這個故事是司馬遷寫在《史記》中的,屬於《廉頗藺相如列傳》這部分的內容。
  • 山西發現長平之戰屍骨坑 老人執著守護14年(圖)
    7月21日,在高平市永錄鄉長平之戰遺址廣場,臨時搭建起的臺子周圍彩旗飄飄,鑼鼓陣陣。一位皮膚黝黑的老者披紅戴花站在臺上,接過一個紅色證書。原來,這是相關部門正對長平之戰屍骨坑發現者進行褒獎。次日,人們從有關報導中得知,長平之戰屍骨坑的發現者叫李珠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