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爆發趙國大敗,公子異逃回秦國

2020-12-06 娛樂情感大爆炸

長平之戰爆發後公子異在趙國當人質,怕自己被趙國殺害,去找呂不韋請他幫忙,最終逃回秦國。

秦昭王四十七年了,對別人來講這可能是一個普通的年份,但是對於趙國人和秦國人來講,這一年關係太緊張了,因為這一年爆發了秦趙之間有名的長平之戰,結果是趙國大敗,40多萬趙軍向秦國投降,然後秦將把這些趙軍給坑殺了,所謂的坑殺就是活埋!想像一下活埋掉40萬人,這場戰爭深深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長平之戰消息很快就傳到了趙國的國內。這個時候公子異還在趙國,是秦國的人質,在趙國,就是為了讓秦國和趙國之間不打仗,結果現在不但打了,趙國輸了,秦國還把趙國的40萬軍隊給活埋了,這以後怎麼面對街坊,怎麼面對鄰居,怎麼去面對趙國的那些貴族啊,他是沒臉,而且不光是他沒臉,關鍵是趙國人看他來氣啊,趙國大敗了,邯鄲城那是悲憤交加,結果第二年,秦軍乘勝就攻到了趙國的境內,而且正是這一年,嬴政出生在了趙國的首都邯鄲。換句話來說呢,嬴政出生在兵荒馬亂之中,秦軍兵臨邯鄲城下,長期對邯鄲進行圍困,秦軍不僅把趙國的國民給圍住了,把公子異也得圍住。

其實我們現在這麼一講,好像公子異,他在邯鄲城裡他沒有生命危險,因為都已經兵臨城下了。趙國人要是想活,那就不能對公子異他們家怎麼樣。可是回過頭來一想,反正都兵臨城下了,乾脆我們死之前拉個墊背的,秦國在我們這還有一個王子,我們把他弄死,有這樣情緒的趙國人我估計也不少,公子異他們一家的這個生命,其實是有危險的,隨時都有遭遇不測的危險。又過了一年,秦昭王50年的時候,秦軍開始對邯鄲進行猛烈攻擊,戰士日益慘烈,邯鄲城內兵源逐漸的減少,糧食也短缺,到後來婦女和老人兒童都已經投到了軍中去,沒有吃的,就只能挖草根,吃樹皮等等,一切能吃的東西都吃了!到後來燒人骨吃人肉的現象也有過,秦軍已經把趙國的軍隊逼成這樣了,趙國決定破罐破摔,乾脆就把秦國的人質公子異還有他們全家都殺了得了。

公子異這個時候是一籌莫展,於是決定去找呂不韋,這時候其實呂不韋比公子異還著急,為什麼呢?他把自己的全部的財產都投到公子異身上,只要公子異回到秦國,他就能成為王位的繼承人,東西都已經準備好了,如果公子異讓秦軍自己給逼死了,那我這錢不白花了嗎!所以呂不韋也在拼命幫公子異去找逃出生天的機會,呂不韋花了相當相當多的錢,收買了趙國看守公子異他們一家的那個官吏。然後他帶著公子異逃出出了邯鄲城。公子異逃走的時候他沒帶老婆孩子。為什麼沒帶老婆孩子?因為沒法帶,兵荒馬亂的帶不了。

那麼我們現在回頭想一想,當初呂不韋找到華陽夫人讓華陽夫人認公子異為兒子的時候,華陽夫人特意讓安國君在玉器上刻了字,意思是說我的兒子未來要繼承我的事業,要成為我的王位繼承人,東西做成了一式兩份,有一份就放在了公子異的手裡邊。在他們逃跑的夜晚,公子異懷揣著這份身份證一樣的東西,心裡邊是非常捨不得趙姬和三歲的小兒子嬴政的!趙姬當然捨不得他,兩個人在一塊恩恩愛愛,也給他生兒子了,自己跟著不能走,現在留在趙國生死未卜,所以心也是特別難受。這時候呂不韋就過來勸說公子異,你要不走在這,你可能保不住你自己了,而且你可能會連累你媳婦,連累孩子嬴政!快走吧。於是公子異自己跟著呂不韋跑出來了,逃到秦軍軍營裡面去了,把這個身份已表明,軍隊趕緊派人把他們護送回了秦國的首都鹹陽。正是公子異回到了鹹陽才有了後來的嬴政和弟弟成蟜。

相關焦點

  •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失敗,使得秦王掃平六國一統天下
    趙惠文王長平之戰對秦趙雙方都是一場考驗。當時不只是趙國人無糧可食,秦國也被戰爭拖得「國虛民飢」。戰爭發展到最後,無論是趙國,還是秦國都徵調了十五歲左右的男孩從軍。可以說,這是一場秦、趙兩國之間的大決戰,秦勝則天下歸秦,趙勝則能使七國爭雄的局面維持下去。長平之戰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從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是第一個階段。
  • 秦強趙弱,而且兩國頻繁發生戰爭,為何秦國把子楚送到趙國當質子
    在熱播電視劇《大秦賦》中,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嬴異人(後改名為嬴子楚)說他在趙國當了8年質子,所謂的質子,其實就是秦國王族中派到敵國當人質的公子,可是當時秦趙兩國頻繁發生戰爭,比如長平之戰,秦國在戰場上坑殺了趙國40萬軍隊,但是身為人質的嬴異人照樣在趙國毫髮無損,這是為什麼呢?
  •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戰國四公子都是沽名釣譽之輩?
    安釐王對此很驚訝,問魏無忌:「公子如何得知?」魏無忌告訴安釐王,是他潛伏在趙國中的門客所探知的。此後,安釐王越發畏懼魏無忌之能,不敢任其國政。▲趙孝成王曾言:「自古賢人未有及(魏無忌)公子者也。」後趙、秦長平之戰,趙國大敗,原先派出援軍的魏國卻因秦國威勢而不敢輕動。
  • 長平之戰解密——到底打了多久?雙方主將到底是誰?真的有四十萬人...
    戰國時期著名的長平之戰發生後,趙國受到了巨大的打擊,綜合國力下降,實力大不如前。而秦國在戰爭中運用謀略得當,將趙軍圍殲,使之全軍覆沒,從而獲得了戰爭的勝利,加快了統一六國的進程。  先來看時間為三年的說法,這個時間段指的是公元前262年一直到公元前260年,也就是從秦軍攻佔了韓國野王,使得上黨與韓國本土失去聯繫,郡守馮亭將上黨郡獻給了趙國開始計算,一直到趙括率兵貿然出擊,最終全軍覆沒為結束。「半年說」則是公元前260年的4月到9月期間,這個時間段是從秦國的將領王齕開始進攻趙國長平算起,一直到趙括突圍身死,趙軍大敗為止。
  • 戰國四大公子之首魏無忌--大秦帝國一統天下的終結者
    ,他出色的軍事才能和輝煌的戰績使他穩居四大公子之首,魏無忌還有一大特色就是重情重義,這一特點成就了他的兩次大敗秦軍,但是也是看重情義讓他抑鬱而終。魏無忌第一次終結大秦一統之路是在長平之戰後的邯鄲大戰當中,這一次的秦國在經歷了長平和邯鄲兩次大戰後國力損耗巨大,一統之路不得不暫時止步。
  • 長平之戰40萬趙軍變亡魂,誰的罪過?
    許多人只聽過「一將功成萬骨枯」,卻不知前半句「憑君莫話封侯事」,這原本是是唐代曹松《己亥歲》中的詩句,但我覺得形容「長平之戰」再貼切不過!秦國名將白起,秦國名將白起率秦軍在趙國的長平一帶同趙軍發生的戰爭,再一次創造了戰無不勝的神話,趙軍最終戰敗,40萬降兵被坑殺,趙國從此一蹶不振。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
  • 為何說戰國四公子,只有信陵君名副其實,其他三個都是來湊數的
    結果田文逃到魏國為相,聯合燕國、趙國、魏國、楚國、秦國幾乎滅了齊國。一個為了自己一己私慾滅了自己國家的人,說是戰國四公子,可以說真的很勉強。再看一下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這是唯一一個不是王室成員的人。春申君明智忠信,寬厚愛人,以禮賢下士、招致賓客、輔佐治國而聞於世。這是史書對他的評價,不過他的食客都好鬥,而且奢侈成風。可以說黃歇真的非常有錢,否則食客也不敢這樣。
  • 從永錄屍骨坑看戰神白起的長平之戰
    高平骷髏廟促成了這一切的因果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要了解長平之戰就要看一看我們的兩位主角,武安君白起與趙國的趙括。武安君白起被稱為一個軍事天才,被後人譽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秦國有名相範雎,早就猜中了趙國的心思,便借議和之機向天下展示秦趙兩國交好,使各國無正當理由插手兩國之事,進一步激怒了趙王。而另一邊則向趙國使用反間計散步謠言說秦國不怕廉頗反而極怕那個後起之秀趙括。而實際上呢,廉頗已經將一部分秦軍困於長平已久,專攻為守只為拖住他們,讓遠距離的供給難以到達。但是趙王與一眾臣子遠離戰局,因廉頗的幾次失利便不相信廉頗了,便輕信了謠言以趙括換掉了廉頗。
  • 戰國四公子中唯一的英雄,一心為國卻鬱鬱而終
    四公子之中最負盛名的莫過於信陵君魏無忌,他竊符救趙的故事在後世廣為流傳,連太史公在撰寫戰國人物列傳的時候,都把他單獨拿出來撰寫,區別於其他戰國公子,足可以見他在後世的影響和地位。秦國在長平之戰後,就已經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曾經可以和秦國一較高下的齊國和趙國相繼倒下,實力連苟延殘喘的魏國都不如。
  • 其實他差點改寫長平之戰
    只是趙國宦官繆賢手下的門客,出身寒門的他並沒有雄厚的背景,也沒有做官的門路,只能夠屈居一個宦官家裡為他出謀劃策。就是為了得到一個在趙王面前展示自己的機會。在趙惠文王得到和氏璧之後,秦昭襄王聽說了和氏璧的種種奇特之處,於是打算用十五座城換和氏璧,當然這都是秦王的說辭,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將和氏璧騙到手,這時候趙惠文王交給秦國也不是,不給秦國也不是,內心十分糾結。
  • 戰國四大公子,誰最牛B?非信陵君魏無忌莫屬!
    戰國後期,秦國最強,東方六國都曾被秦國欺負的跟三孫子似的。俗話說,時勢造英雄,於是六國之中出了四位賢公子,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這四位公子,為謀求本國的存亡,競相禮賢下士,出謀劃策對付秦國;也都頗有成效,揚名天下。論人品,論賢德,論才能,論成就,以魏國的信陵君最為牛B。
  • 秦趙戰爭頻仍,為什麼還要送嬴異人到趙國做質子?
    電視劇的開始交代了邯鄲之戰後嬴異人逃離趙國,回秦國繼承王位。那麼秦趙之間戰爭頻仍,秦王為何還要派嬴異人到趙國做質子呢?其實質子制度在春秋戰國時代非常流行,與政治婚姻起到的效果差不多,作用主要有三點,兩國結盟、拉攏對方、求援。不僅嬴異人做過質子,就連秦昭襄王也做過燕國的質子,秦惠文王時代主要針對楚國、魏國發動戰爭,因此穩住燕國很有必要。而嬴異人去趙國做質子,與秦昭襄王類似。
  • 虎頭蛇尾的合縱連橫第一戰,修魚之戰
    五國攻秦,三國參戰公元前319年,在魏國做相國,卻處處出賣魏國利益,以秦國利益為先的張儀,因為秦軍東徵齊國,大敗而歸,在各國的壓力下,被魏國趕回了秦國。倡導合縱的公孫衍,在列國的呼聲中,成為魏國的相邦,開始積極聯絡各國,向燕國、趙國、楚國派出使者,組織合縱聯盟,力圖進攻秦國。
  • 山西發現疑似長平之戰屍骨坑:屍骨曾被收購做飼料 現擬建國家文化...
    7月8日發現的疑似長平之戰屍骨坑 郭庭榮供圖「白骨嶽積四十萬,至今此地無青春。」距今220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爆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史料記載,秦國大將白起坑殺趙國投降士兵四十餘萬。7月8日,一處厚度約0.6米、長度超過20米的帶狀屍骨層在山西高平市南王莊村被當地農民發現。
  • 長平之戰:秦國白起坑殺40萬趙卒,史料記載和考古證實,誠不虛妄
    在司馬遷所著《史記》中,包括《白起列傳》、《秦本紀》、《趙世家》、《六國年表》等,多處記載了長平之戰中,秦軍滅掉趙國40萬、45萬、數十萬兵卒這一記載。從數據上看,各處記載並不相同,難道是司馬遷隨手胡寫的?絕對不是,司馬遷從20多歲開始就多方遊歷、實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資料。
  • 戰國七雄,除了秦國還有哪個國家有機會完成統一天下的壯舉?
    最終秦國吞二周而亡諸侯,建立起了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我們站在歷史後人的角度,可以有後見之明,知道秦國是有商鞅變法、遠交近攻等內外政策加持,殽函之固、巴蜀糧倉的地理優勢,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可是,內政再穩定、經濟再發達,終究是要在戰場上決勝的。數十萬秦軍曾經在西河之戰被吳起的魏武卒打敗,秦國幾乎有亡國之危。要不是魏國轉移了主攻方向,恐怕秦國在戰國初期就已經淪為三流國家了。
  • 戰國時為何東方諸國不翻過黃土高原,繞過函谷關直接突襲秦國?
    楚國也曾經從武關攻入關中,但是大敗於藍田。從晉西南方向,即汾水、涑水下遊渡河就可以很方便地到達渭北。春秋時期的晉秦多次交戰,長期爭奪今天韓城東南的少梁一帶,晉國甚至一度糾集13國諸侯聯軍渡過涇水深入秦國腹地,因秦人在涇水上遊投毒和晉軍將帥不和而不戰自退(遷延之役)。戰國早期魏國名將吳起渡河大敗秦國,後又在洛水邊築長城防守。
  • 山西發現疑似長平之戰屍骨坑:45萬大軍葬身此地,白骨終重見天日
    正文在戰國時期,秦趙兩國之間因為實力相當,因此,雙方之間的戰爭也在不斷發生,而長平一戰的發生也使得兩國之間的鬥爭達到了高潮,可以說,長平之戰的發生,使得我國開創了殲滅戰的先河。在長平之戰末期,秦國臨時更換了帶兵出徵的統帥,此時,「軍神」白起就帶領六十萬秦軍來到了戰場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