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公子中唯一的英雄,一心為國卻鬱鬱而終

2020-12-06 兩人牽手走

戰國中期,列國逐漸進入了互相攻伐的白熱期,在此期間,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打得是不可開交。秦國的日益壯大,讓實力大為降低的山東六國,不得不時常抱團取暖,這期間,六國之中誕生了區別於朝堂之上的一股勢力,那就是有名的戰國四公子。戰國四公子麾下供奉了大量的門客、間諜安插在諸侯之間,他們行走在各國的朝堂之上,雖然自身不入其中,但是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天下大勢。

四公子之中最負盛名的莫過於信陵君魏無忌,他竊符救趙的故事在後世廣為流傳,連太史公在撰寫戰國人物列傳的時候,都把他單獨拿出來撰寫,區別於其他戰國公子,足可以見他在後世的影響和地位。

秦國在長平之戰後,就已經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曾經可以和秦國一較高下的齊國和趙國相繼倒下,實力連苟延殘喘的魏國都不如。但沒想到的是,長平之戰沒過幾年,秦國就還能再次發起對趙國的滅國之戰,這把山東六國都嚇壞了,要是真的被秦國滅了一個曾經的大諸侯國,那麼剩下的幾位諸侯豈不是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了?

就在列國都蠢蠢欲動的時候,秦國的國君昭襄王的命令同時傳到了諸侯的耳朵裡,本次邯鄲之戰是秦國和趙國的恩怨,要是哪國執意要參與進來,等秦國滅了趙國就馬上調轉兵馬向那一國進發。不可一世的秦王,不容抗拒的命令,六國諸侯都看著趙國走向深淵,想像著秦國能夠在滅掉趙國之後,給六國生存下去的餘地。

但是有一部分人就一眼看出了秦王的計謀,那就是信陵君魏無忌,他篤定秦國現在還沒有和六國撕破臉的實力,六國合縱必然可以打敗秦國的鋒芒。為此他不惜背負著魏國上下的憎惡,盜取了虎符,親自領軍救援邯鄲。其他諸侯一看,魏國都出手了,自己也別幹看著了,最終六國聯軍成功地擊敗了秦軍,秦軍退回函谷關舔舐傷口,默默地等待著復仇的時機。

信陵君此番在各國徹底的打響了名號,被稱為四公子中第一人,同時期的平原君趙勝自降身份,表示自己雖然被稱為四公子之一,但和信陵君比起來差的不是一丁半點。不過,魏無忌知道,他贏得了天下人的尊重,卻唯獨丟失了魏國的信任。

秦軍再出函谷,東出的號角已經吹響,與秦國相鄰的魏國首先告急,魏國朝堂只能再次把信陵君請回來威懾秦國。果然,魏無忌重新掌權之後,迅速組建起了五國聯軍,一路打到了函谷關,秦國的東出大計受到了極大的打擊,數年不能出函谷,魏無忌從此名震天下。

魏無忌的聲望越隆重,魏王的臉面就越難看,世人只知信陵君而不知魏王是何人,功高蓋主的信陵君雖然罪不至死,但是活罪難逃,再加上秦國在暗中挑撥信陵君與魏王之間的關係,很快被剝奪了一切權力的信陵君就死在了自己的行宮。一代人傑,最後卻死在了自己人的猜忌之下,又有誰知道魏無忌才是那個對魏國最忠心的人。

相關焦點

  •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戰國四公子都是沽名釣譽之輩?
    其中,「養士」最出名的當屬戰國四公子,即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這四人養士的數量最多,名望也最好,在當世都被認為是禮賢下士、謙恭待人的君子,故亦稱其為「戰國四君」。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戰國四公子皆養士數千人,名聲在外,勢力龐大,是當世舉足輕重的人物。
  • 為何說戰國四公子,只有信陵君名副其實,其他三個都是來湊數的
    說起戰國四公子,可以說是戰國時期的風雲人物。只要講戰國,肯定要講這四個人,因為這四個人對當時的影響都非常大。簡單的說這四個人都是著名的政治家,主要以禮賢下士而聞名。他們每個人都有眾多的門客,勢力非常大,甚至可以影響一國或者幾國的決策。
  • 戰國四公子之一,禮賢下士威震天下,魏無忌終難救國
    戰國四公子之一,禮賢下士威震天下,魏無忌終難救國。在古時候, 人們往往很喜歡給各種各樣的歷史人物或者是其他事物安排一個排名。比如說什麼天下十大書法,天下十大書。還有什麼花中四君子之類。對於各種人物,也是喜歡有許多的排名。
  • 戰國四公子,司馬遷認為只有魏無忌配得上公子二字,尊稱公子147次
    司馬遷寫《史記》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戰國四公子時,【只稱信陵君魏無忌為公子】,其他三位都稱「××君」,這是為什麼呢?戰國四公子足以記入列傳,分別是:《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魏公子列傳第十七》、《春申君列傳第十八》。司馬遷只對信陵君魏無忌稱公子,在《魏公子列傳第十七》中,共出現了147次「公子」。這足以說明司馬遷對信陵君的態度是不同的。這跟司馬遷自身的遭遇有關,在司馬遷看來,只有信陵君是真正的「俠義之人」,和自己是同一類人。
  • 戰國四大公子,誰最牛B?非信陵君魏無忌莫屬!
    戰國後期,秦國最強,東方六國都曾被秦國欺負的跟三孫子似的。俗話說,時勢造英雄,於是六國之中出了四位賢公子,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這四位公子,為謀求本國的存亡,競相禮賢下士,出謀劃策對付秦國;也都頗有成效,揚名天下。論人品,論賢德,論才能,論成就,以魏國的信陵君最為牛B。
  •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魏無忌為什麼被稱作信陵君?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要弄明白戰國時期的「君」是什麼。 尊號還是爵位? 先秦的封君,是郡縣制改革中對舊制度的一種妥協,是一種實授爵位。而尊號多數都是沒啥實際意義,只為避諱之類而出現的。
  • 戰國四公子都有誰,為何當初作惡最多的,現在反而最具知名度?
    戰國四公子,指的是:齊國:孟嘗君田文。成語:雞鳴狗盜、狡兔三窟、馮諼市義。趙國:平原君趙勝。成語:毛遂自薦。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成語:禮賢下士。楚國:春申君黃歇。沒有成語。這四個人的專長,就是大量養士。基本上,他們活躍的年代,都是秦國昭襄王在位的時期,也是秦國已經擁有以一敵六實力的年代。一、雞鳴狗盜孟嘗君田文的活躍年代最早,把門客開得跟後宮一樣有三千人起跳,基本上也是他發明的。
  • 戰國四公子魏無忌的最後輝煌:幾乎斷送大秦帝國
    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是魏安釐王的弟弟,早年間,因為偷盜兵符殺死大將晉鄙,不經過魏王同意,就揮軍北上,幫助趙國邯鄲抵抗秦國的進攻。雖然後來打退了秦國的圍攻,但是魏無忌卻躲在趙國,再也不敢回魏國。薛公和毛公是魏無忌在趙國認識的有識之人,魏無忌對他們倆很尊敬,他們倆找到公子對公子說:您之所以在趙國還受到如此禮遇,是因為有魏國的存在,您是魏國的王室後代,假如魏國被秦國吞併了,那麼您還有什麼臉面活在這個世界上!
  • 戰國四大公子的信陵君魏無忌,他是如何禮賢下士招攬人才
    說起魏國公子魏無忌,知道人可能不多,可如是說起大名鼎鼎的戰國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可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高尚的人格,禮賢下士的賢者風範無不令我等後人心嚮往之。就連我們的高祖劉邦也曾夢想追隨信陵君左右,只是得知這位英雄早已作古之後,才充滿遺憾、無可奈何地離去。那麼我們的信陵君魏無忌到底是一位怎樣的人物,他有著什麼樣的出身,又有著怎樣的人品。在他的手下有著什麼奇人異士,能幹出怎樣令人瞠目結舌的奇事。
  • 戰國驚現IPhoneX《新戰國英雄》揭秘無字天書
    最近,蘋果發布會上,神秘的IPhoneX進入了人們的視線中,其價格的昂貴也令人咂舌。你知道嗎?其實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出現了IPhone手機,是不是被嚇了一大跳!大型戰國網遊《新戰國英雄》為你揭秘,原來IPhone就是傳說中鬼谷子的無字天書!
  • 古代「公子」這個稱呼十分尊貴,不是什麼人都可以隨意使用
    現代提起「公子」,人們大多只知它是古代對男性的一種稱呼而已,似乎不管窮富美醜,只要是男性,都可以隨意使用。 然而事實上,周朝分封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那時候只有公爵的兒子才能被稱為公子,其它人是沒有資格稱為公子的。
  • 公子一詞古今有哪些差異?在古代要是瞎稱呼可能會遭來殺身之禍!
    在觀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我們都能看到一些帶著自己手下喬裝打扮出來玩的公子們,這裡的公子大多指的是富貴人家的孩子,一般的人家是不會有這個稱呼的,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古代所說的公子與現代公子的含義有什麼不同。
  • 戰國四大雄主:最有可能一統天下,為何卻紛紛與統一擦肩而過?
    戰國,這是一個風起雲湧的大爭之世,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個時代,筆者想引用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的名言——「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在那個亂世之中,思想碰撞不斷,無數影響後世千年的學說皆在那個時代誕生、發展,乃至一步一步地完善,但是,與此同時,各國兼併戰爭不斷,天下戰火紛飛,百姓流離失所……時間來到了戰國中後期,經歷了此前百餘年的戰爭,在戰國七雄之中,已經有部分國家具有一統天下的實力或者是潛力,在此基礎之上,七雄之中曾誕生過四位距離統一最近的君王,後世將他們並稱為
  • 戰國四大公子之首魏無忌--大秦帝國一統天下的終結者
    大秦帝國在一統天下的道路上總會遇到很多六國當中能夠力挽狂瀾的名將奇才,在眾多的抗秦名將當中只有一個人能夠徹底的終結大秦的一統之路,成為大秦不可逾越的障礙,那就是魏無忌,在四大公子當中孟嘗好客、平原禮賢、春申輔政,而魏無忌的特色就是統軍,在他的統領下兩次終結大秦的一統之路,將秦軍牢牢的壓制在函谷關內
  • 空虛公子是什麼梗?腎虛公子是什麼意思?
    在電影中,這個角色看起來非常的腎虛虛弱,面色蒼白、黑眼圈濃重、腎寒體虛。然後,近期他剛剛分手的女朋友周揚青爆料羅志祥和多個人保持長期不正當關係,甚至發生多人關係就是你想的那種多人關係,還說他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可以約的女生,自己和他凌晨三四點才說晚安,他是怎麼有時間做這些事情的,難道為了約p都不睡覺嗎?所以大家就將他的所作所為和這個角色聯繫起來,調侃他就是空虛公子。
  • 戰國士人最初是叱吒風雲的帝王師,為何卻淪為附庸於貴族的門客?
    不少朝代都有「四公子」的組合,這要追根溯源到「戰國四公子」,即活躍於戰國中後期的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私人。《史記》曾描述戰國四公子為「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春申君列傳》)。四公子因其顯赫的身份與勢力,在戰國這個「士」的時代「養士」,看似是理所應當。
  • 「面涅將軍」狄青:一生為國徵戰沙場,只因文人鬱鬱而終
    可即便這樣一位武將,在那個時代依舊遭到文官集團的猜忌,最終鬱鬱而終。很多人都說狄青之悲,是生在那個時代。可這何嘗不是狄青之幸運,若非生在那個年代,狄青又如何能成為名震天下的大將軍?至於為何這麼說,今日就讓我們來詳談一番狄青一生。狄青出生於宋仁宗時期,其基本國策依舊是「重文輕武」。
  • 戰國叱吒風雲的人物 四大公子是誰?
    戰國四令郎是戰國叱吒風雲的人物,分別是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而他們的一起特色就是,出世尊貴均為王公貴族,並且個個溫文儒雅,氣質特殊,有勇有謀,皆以養士三千而聞名全國,但在戰國四令郎中餘最敬佩者,就是四大令郎之首信陵君魏無忌。
  • 累累白骨堆積成的戰國四大名將
    我想熟悉中國古代史或者戰爭史的同學對白起、王翦、廉頗、李牧這四個人都不會陌生,這四個人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南朝梁武帝時期的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在編撰《千字文》的時候用這麼一句話來形容他們的功績: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 國寶級科學家馬偉明,拒絕美國優渥待遇,一心為國發展科技
    引言漢·馬融《忠經·天地神明》中說:「忠者中也,至公無私。」現在社會有很多默默地燃燒自己,照亮大眾的人,他們只為國家著想。用魯迅的話說就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有的人默默地在為這個世界照亮前進的道路,本文的主人公就是這類人的代表,他為祖國每天節省上百億,美國做夢都想挖走他,但他卻一心為國,他就是馬偉明。身份幾重、榮譽幾多,我亦平淡若水大多數人對於馬偉明這個名字都比較陌生,但是當我們知道他的成就以後,無不對他豎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