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有威名,賊當畏其來。」——宋仁宗
狄青之名,名傳天下。作為北宋少有的武將,狄青在北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可即便這樣一位武將,在那個時代依舊遭到文官集團的猜忌,最終鬱鬱而終。
很多人都說狄青之悲,是生在那個時代。可這何嘗不是狄青之幸運,若非生在那個年代,狄青又如何能成為名震天下的大將軍?至於為何這麼說,今日就讓我們來詳談一番狄青一生。
狄青出生於宋仁宗時期,其基本國策依舊是「重文輕武」。狄青年少家境並不好,因為其兄長和人打架鬥毆,狄青代兄受過。
自此狄青年上就有了「面涅」,看過《水滸傳》,都知林衝臉上有字,這就是「刺青」。但凡有了「刺青」,那就是有罪之人,往往低人一等。
但狄青並未因此墮落,自此開始軍旅生涯。因精通騎馬射箭,所以做了一名騎兵。到李元昊時期,西夏反叛。三次大戰,宋軍均都大敗。
連番大敗,前線將士的信心大為受挫,十分畏戰。而狄青作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揮使,本可以不做先鋒,但他往往衝在最前面。將軍如此,士兵自然紛紛效仿。
四年戎馬,狄青身上共有八處箭傷,歷經二十五場戰鬥。作為鮮少面對西夏能取得勝利的將軍,狄青受到了朝廷獎賞。
但凡狄青作戰,均披頭散髮、戴銅面具。在敵軍中來回數次,無人能擋,因此他才有了「面涅將軍」之稱。因為軍功,狄青屢屢升遷。可是當狄青升任為樞密使之後,一切都發生了轉變。
在五代十國時期,樞密使一般都由武將擔任。而樞密使具有決定的話語權,若是武將擔任,就會出現五代的混亂現象。各地武將割據,戰亂不休。
此時樞密使的權利和宰相等同,這讓宋朝皇帝十分不安。所以到了宋朝,樞密使的制度就發生了變化。原本該由武將擔任的樞密使,逐漸由文官擔任,並且權利得到了限制。
所以狄青擔任樞密使之後,預示著狄青不但在軍中具有話語權,在政治權力中心也具有了話語權。這種局面是文官不樂見的,畢竟蛋糕就這麼大,狄青將本屬於文官的利益侵佔了部分,那等待他的自然是文官的彈劾、擠壓。
其實最本質的還是狄青的聲望過高,每當他出現時,士兵都會指著他誇獎。這樣的聲望,饒是宋仁宗,也會有所顧忌。
如今他還進入了樞密院,其中含義自然不同。所以諫官多次告誡狄青,讓他退出京師,讓他遠離權力中心。
「狗生角,且數有光怪。」
只可惜宋仁宗不許,狄青也不為所動,最終愈演愈烈。
其實這個時候宋仁宗有心改變當今局面,宋朝一直都存在「三冗」問題。宋仁宗任用範仲俺,也進行過變法。和宋神宗的熙寧變法不同,這次變法只維持了一年,就因為各方面阻力,最終不了了之。
此時朝中集團多為文官,狄青橫叉其中,不少人都覺得狄青礙事。這就是利益,若是唐朝,狄青將大有可為。可這是宋朝,一個以「求和」為基調的朝代。
狄青善於作戰,那就只能在疆場廝殺,至於朝廷中的決策權,狄青只有觀望。這是宋朝的規矩,沒人能打破。
1056年,京師發大水。狄青家被淹沒,他就率家眷搬往大相國寺,並在佛殿居住。這本就是一件小事,在輿論發酵下,朝中文官紛紛上書,狄青最終被趕出京師。就在他離開京師的次年,就因為嘴生毒瘡,加之抑鬱,最終離世。
狄青之死,不單單是宋仁宗那個時代的悲哀,更是整個宋朝的悲哀。遍觀南北宋,武將的結局並不好。多數都是鬱郁不得志,少數能建功立業,最終下場也悽慘無比。
這就是這個時代的悲哀,宋朝的武將不缺升遷的機會。西夏、金朝等,都對宋朝虎視眈眈,戰亂不休。但凡打仗,都需要武將。
所以宋朝的武將升遷很快,並且和其他朝代不一樣,宋朝武將基本不問出身。狄青、嶽飛均是窮苦出身,最終都能位居高位。
但是宋朝的武將基本上都不能進入權力中心,因為「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武將能夠位居高位,但是其職責一般都不參與決策。
宋朝官員制度就是這樣,你的稱號即便再高,也只是領著薪水的閒職,只有那些被冠以實職的人,才是真正手握權力的人。
而武將往往並不被允許進入權利層,狄青進入樞密院,擔任樞密使,其權力等同於宰相,所以文官容不下他。
結語
宋朝成在重文輕武,敗在重文輕武。正因為經歷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宋朝就像是受傷的小鹿,最終在自我保護中,漸漸窒息,變得愈加羸弱。
參考資料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