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中國人印象中,戰國時代的名將非「起剪頗牧」四人莫屬,並將其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他們分別是秦將白起和王翦,趙將廉頗和李牧。這個說法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現在已經成了很多人的共識。然而我們翻閱戰國時候的歷史,卻發現這四人雖然在那個時代立下了赫赫戰功,卻不足以稱為所謂的四大名將。以戰國將領的軍事水平而論,有好幾位將領都不在此四人之下。而在這四人之中,他們本身水平也都是良莠不齊的。因此在熟知戰國歷史的人眼裡,這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就是笑話。
戰國四大名將的說法並非中國古代歷史典籍中延續的,而是在近代百年之間的民間百姓中流傳。「起剪頗牧」說法的起源最早可以上溯到中國古代的啟蒙讀物《千字文》,在這裡面有著「起剪頗牧,用軍最精」的說法。而後在一些文人的讀書筆記中也沿用了這種說法,使得他們在戰國名將中頗具名聲。尤其是在黃易的穿越小說《尋秦記》大行其道後,很多年輕人都接受了這種說法,這四人便成了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然而在真正懂點戰國歷史和軍事的人看來,這四人雖然都是軍界宿將,但要排入戰國名將前四還是頗具爭議的。
從《千字文》的編著歷史來看,文章中對軍事的評價本就是不專業的。《千字文》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啟蒙讀物,由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蕭衍下旨編纂。承擔這個任務的是當時的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目的是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出一千個漢字作為啟蒙教學之用。《千字文》承擔的最重要作用就是進行啟蒙教育,教小孩子識字寫字,其次才是科普一些基礎的知識。它本就不是專門的軍事著作,裡面對「起剪頗牧」的說法不能成為權威。而編纂負責人周興嗣本人只是普通的文人,並非徵戰沙場的宿將,對軍事的評價也無權威性。
他們是戰國末年秦趙爭鋒時期的風雲人物,也是徵戰沙場多年的宿將,可是就軍事水平而言卻稱不上戰國時代最好。《千字文》中引用他們,是作者作為史學家的角度對歷史故事進行科普,而非進行軍事評論。從前文「假道伐虢」和後文「百郡秦並」的故事看,很顯然作者是在講述從春秋戰國到秦朝統一六國的歷史,而非專門評價戰國軍事將領。因此以《千字文》為論據,將「起剪頗牧」稱為戰國四大名將是站不住腳的。古代的很多文人藉此推「起剪頗牧」為戰國四大名將,一方面是歷史知識匱乏,另一方面也是啟蒙讀物帶來的先入為主。
如果說要評價戰國時代最好的四位將領,我認為候選人會在樂毅、吳起、孫臏、信陵君、司馬錯、白起和趙武靈王之中產生。除了長期積弱的韓國外,戰國七雄的六個都有強盛一時的將領。《千字文》中的四名將中只有白起能夠入選這個名單,其主要還是在於他殺遍六國的威名。他稱得上是戰國將領中殺人最多的,除了秦趙長平之戰坑殺四十萬趙軍以外,在秦楚、秦魏的大戰中也奪取了大量土地,殺死很多投降的敵國將士。他的功績是足以位列戰國四大名將地位,後世被評為武成王廟十哲也是如此。
然而殺人並不是戰爭的主要目的,每場戰役都有自己的目標。以殺人多少作為評價名將的標準,那刑場上的儈子手比軍隊的將領殺得還多,豈非都是一代名將?顯然上述說法是荒唐的,將殺人多少看作名將標準也只是軍盲瞎吹的結果。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只要能達到政治目的,是否採用軍事手段或者戰爭手段,是由具體情況而定的。在這方面樂毅和吳起兩人走在了其它將領的前面,他們的用兵和政治的改革息息相關。他們能夠在強大本國國力的同時,通過軍事和政治的手段奪取對敵國的勝利。
吳起先後在魏國和楚國進行了軍事改革,不但讓這兩國國力大增,還曾一度上在軍事上能夠與秦齊兩大強國對峙。應該說他在軍隊建設、戰略布局、戰術執行上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其著作《吳子兵法》也是兵家必讀的課本之一。可惜的是他的改革觸動了公卿貴族的利益,最終沒有延續下去,自己也在楚國被殺。樂毅在軍事上做出的功績堪稱奇蹟,幾乎滅了整個齊國。他以弱小的燕國統領五國聯軍,打敗強大的齊國,連下七十餘城,就連諸葛亮都當其為偶像。如果不是燕王突然去世,樂毅被新王調回,齊國就徹底滅國了。
可以說吳起和樂毅不僅是軍事家,還是政治家。他們把握住了「軍事是政治延續」這個規律,將用兵之道發展到了極高的層次。他們的用兵都是謀定而後動,先在政治上做準備,然後才進行戰爭的手段。無論是吳起的軍事改革,還是樂毅的軍事外交,都是為了後期的戰爭做準備。這種手段是遠高於戰國時代其它將領的,因此他們在後世被列入武成王廟十哲毫無爭議。相對於他們二人,王翦、李牧、廉頗等人只能在別人規劃好的政治層面進行用兵,顯然格局就低了不少。這也是他們只能進武成王廟名將榜,而無緣十哲的原因。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在戰國時代非常有名,他的軍事改革也為秦趙相爭奠定了基礎。在趙武靈王當政時,趙國憑藉強大的騎兵部隊能夠與秦國對峙,甚至能力壓一頭,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功不可沒。然而趙武靈王在政治上的低能,讓他的軍事改革沒能完全發揮出來,也為後來趙國被滅國留下隱患。從這個角度看,趙武靈王應該是一位軍事改革家而非軍事家,因此列入戰國四大名將還是有些牽強的。再加上他在政治層面的低能讓趙國陷於內亂,不僅自己死於內亂之中,也讓趙國受到很大打擊,所以也頗受爭議。
孫臏、信陵君、司馬錯三人既能在軍事戰略上有獨到之處,具體指揮打仗方面也是戰功赫赫,其能力上與白起應該是不相上下的。白起因為殺人最多,在受到推崇之時,也頗受爭議。宋太祖趙匡胤便以此理由將其踢出了武廟十哲,可見殺人不是軍事家考慮的第一重點。《千字文》四名將中,李牧、王翦也與孫臏等人相似,在戰略和戰術上都頗有建樹。然而從整體的政治格局上看,李牧又輸了其它幾人一籌。尤其是李牧在趙國面臨滅國之危時,還在糾結於代郡的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的問題,這不是軍事家該有的行為。
廉頗是上述將領中能力最弱的,列入戰國四大名將純粹靠運氣。從個人能力而言,廉頗更擅長防守反擊時的打法。與對手打野戰,或者攻城戰,他的建樹都有限。尤其是在長平之戰前半部分,兩個月不能增援到上黨地區,讓趙國失去戰爭的先手,秦國奪取和後勤補給線,他才是長平戰敗的真正元兇。等到在長平建立防線時,面對秦將王齕的近攻,接連丟失關外有利地勢,讓戰爭越發不利。這種情況下讓接班的趙括如何能反殺名將白起?因此廉頗徵戰一生,可稱宿將,稱良將都很勉強,與名將是完全沒有關係的。
評價戰國將領以中肯的態度來看,樂毅、吳起是必定入選前四的。白起、司馬錯、孫臏、信陵君、王翦五人是同一檔次,可取其二作為名將。趙武靈王、李牧都有自己在政治上的的缺陷,難以與前面幾人相比。廉頗在具體的戰術上都有欠缺,更別談道德品質的低下和政治上的幼稚,比趙奢、龐涓、王齕、田單等人都頗有不足,更加難入名將行列。當然上述只是本人的一家之言,別的網友也會有不同的看法。但無論怎麼說,「起剪頗牧」是不足以做戰國四大名將的,也難以代表戰國時代軍事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