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儒家文化統治的古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每個文人的終極理想。到了唐朝,科舉制的定形使每個想要通過考試進入朝堂實現政治抱負的讀書人熟讀四書五經,經史子集等書籍,寫詩不在話下,所以中國的詩文浩如煙海,可以說吟詩頌詞是古代文人的基本素養。一翻我們小時候詩文的作者,不是入朝為官就是等待啟用。然而翻到辛棄疾,他卻比普通文人多了一重身份——軍事家。然在南宋重文輕武,一味尋求安逸的時代背景下,他終究沒能實現他揮師北伐,驅逐金人的人生理想。反而因為他剛柔並濟,豪放與婉約並存的詩文風格,使他在南宋詩壇贏得一席之地。
辛棄疾畫像
一.少年立志
辛棄疾所處的朝代為南宋,辛棄疾小的時候,北方許多地方已淪陷於金人之手,辛棄疾的祖父辛贊也在金人的手下任職。但是由於辛棄疾祖上與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一直身在曹營心在漢,想要將金人驅逐出中原之地。年邁的他沒有實現這個願望,便把希望寄予辛棄疾身上。這裡辛棄疾的名字也有一個值得說到的典故,據說「棄疾」脫胎於「霍去病」的「去病」,是因為辛贊十分崇拜霍去病,希望自己的孫子和漢朝的的大將軍一樣,能夠重整山河。辛贊喜歡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話說一個人的眼界和心胸很重要,辛棄疾在小的時候就受到家庭的薰陶,看到了俯覽山河時的壯麗,以後又怎麼會忍受錦繡山河被金人的鐵蹄所踐踏。再加上他親眼目睹北方漢人在金人的統治之下所受的屈辱,這些都使他早早的樹立了徵戰沙場,精忠報國的理想。
二.「壯年」立功
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的大軍向南方發動戰爭,身後的北方人民不堪金人的統治,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當時年僅二十一歲的辛棄疾自發組織兩千人,投入當時由耿金領導的一支規模較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開始了他的報國之路。
南宋版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這個時候金人已攻佔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在完顏亮想繼續向南方圖謀他的統一天下的大業時,不防內部發生矛盾。完顏雍在遼陽自立為帝,而南宋將領也大敗金軍。這些使得金軍內部動蕩不安,士兵毫無鬥志,都想著殺死完顏亮,阻止南下攻宋的計劃。最終在瓜洲渡江作戰時,完顏亮的部下完顏元宜率領眾人殺死完顏亮。金主完顏亮已死,南進的計劃擱置下來,而北方的起義軍也該散場,同時向南宋朝廷表明他們不是犯上作亂之徒。耿金他們這支起義軍就是派辛棄疾為代表南下向南宋朝廷表忠心,辛棄疾奉命南下,在北歸的途中卻聽聞耿金被起義軍叛徒張安國殺害,起義軍潰散。他一不做二不休,在一個夜黑風高的夜晚,借著黑夜的掩護,帶領五十多人奇襲張安國所在的軍營,捉拿叛徒,並交由南宋朝廷處置。「壯歲旌旗擁萬夫」,金戈鐵馬,沙場奔襲,這個時候他似乎看到了實現理想的曙光,卻沒有料到這已經是他領軍作戰的高光時刻。
三.宦海浮沉
當他一路高歌帶著叛賊進入南宋朝廷,眾人都為他的勇猛所折服,皇帝也很是欣賞他的才能,這使他當時在皇都名噪一時。事實上辛棄疾起義反金,後奇襲敵營的壯舉是他成為朝廷將才的一塊敲門磚。後來他被放到紹興任地方官,也是因為紹興離南宋行都杭州比較近,方便宣辛棄疾敬獻軍事策略。但實際上沒有多大的發揮餘地,他在南宋皇帝及宰相都下定決心想要驅逐金人,一雪前恥的時候,獻上了《美芹十論》的軍事要略,針砭時弊,分析防守進攻的策略。「芹」在古代相當於今天的「香菜」,喜歡的人自然歡喜,討厭的人避之不及。
《美芹十論》節選
辛棄疾的一腔熱血灑向了軟弱的南宋必當血冷,在辛棄疾力主抗戰之時。因為南宋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與南方人的軟弱,南宋與金人籤訂合約,不戰而退,白白將大好山河割裂,將歲幣獻上,求得一時安寧。而辛棄疾的《美芹十論》也因為主戰以求安國,「美芹」成為憂國憂民,對國家的生存抱有悲觀想法的代名詞。「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是辛棄疾晚年對這件事的追憶與嘆息。既然皇帝不想打仗,那麼辛棄疾的軍事才能就沒有地方施展,報國熱情也無處安放。好在朝廷也實在欣賞他的才能,便派他到各地人地方官,管理事務,整頓民風。
主戰的宋孝宗
奈何他的心一直在戰場上,酒後在昏黃的燈光下一遍一遍的擦拭著佩劍,恍惚間回到了號角聲聲的營地,在軍營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迎著風沙騎馬馳聘萬裡。所思所想皆在沙場。
身在官場,心在沙場。我們前面也說過,辛棄疾的祖父在金人手下任職,辛棄疾作為「歸正人」的身份,本身就有很多避諱。加之他性格豪爽,不拘小節,而官場就講究一個圓滑世故,結果可想而知。辛棄疾也知道自己不適合官場,據說他在任某一官職時,已經做好了歸隱的準備,不久果然被朝廷罷免。沒能在沙場施展抱負,官場也是一波三折,可貴的是心有戚戚,但他從來沒有自怨自艾,借詩發揮。反而因為詩文風格多變,時而豪邁,時而婉轉,在詩壇打下一片江山。
辛棄疾詩
結語:古人做任何事都講求一個境界,所謂「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境界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映射。辛棄疾在不能抗金,官場受挫,依然能寫出「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詩,可見內心的淡然脫俗。沒有因為受挫而看花哭泣,看鳥驚啼。放在現代辛棄疾就是一個集愛國、才華出眾、三觀超正的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好青年,可以瀟瀟灑灑,奈何身在南宋,家國飄搖的年代,註定不能獨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