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戰國四公子都是沽名釣譽之輩?

2020-12-06 史橋拾遺

春秋戰國之時,養士之風盛行。所謂「養士」,即是指各諸侯、貴族,招攬人才的手段,《吳越春秋》有言:「幸蒙諸大夫之策,得返國修政,富民養士。」在當時,不論是學士、方士、策士,或是術士、食客、遊俠等,只要有一技之長,都可以投靠諸侯、貴族的門下,成為他們供養的門客。而諸侯、貴族們也藉此擴大勢力,提高聲望。其中,「養士」最出名的當屬戰國四公子,即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這四人養士的數量最多,名望也最好,在當世都被認為是禮賢下士、謙恭待人的君子,故亦稱其為「戰國四君」。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戰國四公子皆養士數千人,名聲在外,勢力龐大,是當世舉足輕重的人物。

魏國信陵君,魏無忌

魏無忌,是戰國四公子之首,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嫠王的異母兄弟,因受封於信陵,故後世多稱其為信陵君。魏無忌生活的年間,魏國國力日衰,身邊卻強敵環伺,可魏無忌並不受國君重用,為保國土不淪落,魏無忌便效仿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以「養士」自成勢力,爭取在魏國政局上博得地位,以圖救國。為人仁厚、賢能,有君子之風的魏無忌,很快就令天下士人爭相歸附,一時間,門下士人已達三千人。不過也是因此,雖然魏無忌在魏國勢力漸長,但也被當時在位的安釐王所忌憚。一次,安釐王和魏無忌下棋,突然北邊邊境傳來急報,言稱趙國來犯。安釐王立即下令,要召集群臣商議此事,誰知魏無忌不急不忙,同安釐王說:「不過是趙王打獵而已,不必在意。」安釐王聽此,還半信半疑,但見魏無忌泰然自若,也就放下心來。後又有消息傳來,果如魏無忌所言,趙王不是興兵,而是打獵。安釐王對此很驚訝,問魏無忌:「公子如何得知?」魏無忌告訴安釐王,是他潛伏在趙國中的門客所探知的。此後,安釐王越發畏懼魏無忌之能,不敢任其國政。

▲趙孝成王曾言:「自古賢人未有及(魏無忌)公子者也。」

後趙、秦長平之戰,趙國大敗,原先派出援軍的魏國卻因秦國威勢而不敢輕動。魏無忌深知唇亡齒寒之理,有認為不可失信於趙國,就從門客侯嬴之計,用大力士朱亥刺殺魏國在外領軍的大將晉鄙,竊符救趙,一戰破秦。後因安釐王之故,魏無忌只得居於趙國,後魏國式微,魏無忌又不計前嫌,統領魏國大軍,合縱攻秦,在黃河以南指揮五國聯軍大敗秦軍,自此,魏無忌聲威震動天下,秦軍不敢來犯。可惜,疑心不是那麼好消除的,在秦國的計謀下,安釐王對魏無忌疑心日盛,奪去了魏無忌的兵權,致使其五國攻秦的計劃失敗。這次,魏無忌終於心灰意冷,最後死於酒色之中。

▲國子有言:「公子無忌為天下循便計,殺晉鄙,率魏兵以救邯鄲之圍,使秦弗有而失天下。」

趙國平原君,趙勝

趙勝,趙武靈王趙雍之子,前趙惠文王之弟,亦是趙國當政的趙孝成王的叔父。和魏無忌不同,在惠文王及孝成王之時,趙勝一直身居國相之位,位高權重,其門下賓客多達數千人,其中「毛遂自薦」這一典故就是出自他的門客,毛遂的身上。趙勝聲名在外,但卻是一個貪圖小利之人,當時韓國的上黨太守,馮亭,因秦軍勢大,不能守上黨,救遣使往趙國,上書趙孝成王願獻上黨於趙。孝成王和眾人商議,趙豹認為「禍大於所得」,而趙勝卻以此為大利,建議孝成王接受。此後,孝成王從趙勝之言,卻導致白起攻秦。而趙勝又未能阻止孝成王以趙括代廉頗的決定,致使白起於長平一戰大敗趙國,趙軍死傷無數,僅僅是被坑殺的降卒就有四十五萬。因此戰,趙國國力急轉直下,自此再無力和秦國抗衡。

▲利令智昏,趙勝貪圖小利,卻致使趙武靈王所創下的國本全部耗盡,趙國也自此再不能稱霸於諸侯之中。

楚國春申君,黃歇

黃歇,是四大公子中唯一一個不是皇親貴戚之人,他出身低微,在四公子中是名聲最小,也是對國政最沒影響力的人。然其有權謀,善辯才,也是因此才被楚考烈王任用為相,封為春申君。黃歇其人當政之時,窮兵黷武,早年間挑釁秦國,以至於楚國連連失地,若不是黃歇口才好,說服秦昭王退軍,楚國也許就因此而亡。後長平之戰爆發,在信陵君魏無忌的號召下,黃歇援趙、滅魯,在諸侯之中威望大增,也使楚國復有中興之相,且因此,在養士方面,黃歇曾一度是四公子中人數最多的,門客多達三千餘人,但其門客多為好勇鬥狠之人,對其並無幫助。最後,因魏無忌之死,合縱攻秦計劃失敗,黃歇也因此被楚考烈王冷落,後又從奸臣李圓之計,導致在楚考烈王死後,黃歇就被李圓設謀,身死棘門。

▲黃歇的一生是平民的奮鬥史,但其為人不識進退,也不能識人,致使最後死於小人之手。

齊國孟嘗君,田文

田文,齊威王田因齊之孫,靖郭君田嬰之子,齊湣王田地的叔父。田文好客養士,其名聲,在四公子中可謂是最大的,就連秦昭王都慕其名,曾招攬他為丞相,不過在不久後,田文就獨自逃歸齊國。但實際上,田文當是四公子中最名不副實之人,他在秦國逃亡時,依靠門客以雞鳴、狗叫之聲逃出,在路過趙國時,竟然因為有人譏諷他瘦小,他就帶領著門客,」斫擊殺數百人,遂滅一縣以去「。不止如此,田文貪戀權位,因擔心宰相呂禮會對自己有所威脅,和秦國丞相魏冉勾結,許以重利,讓其勸秦王出兵攻伐齊國。這樣一個為面子屠縣,為權力不顧家國安危之人,談何」君子「?

▲荀子對田文的評價十分準確,「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

戰國四公子,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平原君趙勝,圖小利而亡國;春申君黃歇,擅權好戰;孟嘗君田文,為私慾,而不顧國家,都是沽名釣譽,養士只因有利可圖,可以此抬高聲譽而行,唯有信陵君魏無忌一人,上忠於國,下義於民,當得起」君子『二字。無怪乎魏無忌曾言:「平原君(趙勝)之遊,徒豪舉耳,不求士也「,豈非亦是黃歇、田文二人之寫照?

相關焦點

  • 戰國四公子中唯一的英雄,一心為國卻鬱鬱而終
    戰國中期,列國逐漸進入了互相攻伐的白熱期,在此期間,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打得是不可開交。秦國的日益壯大,讓實力大為降低的山東六國,不得不時常抱團取暖,這期間,六國之中誕生了區別於朝堂之上的一股勢力,那就是有名的戰國四公子。
  • 戰國四公子,司馬遷認為只有魏無忌配得上公子二字,尊稱公子147次
    司馬遷寫《史記》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戰國四公子時,【只稱信陵君魏無忌為公子】,其他三位都稱「××君」,這是為什麼呢?戰國四公子足以記入列傳,分別是:《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魏公子列傳第十七》、《春申君列傳第十八》。司馬遷只對信陵君魏無忌稱公子,在《魏公子列傳第十七》中,共出現了147次「公子」。這足以說明司馬遷對信陵君的態度是不同的。這跟司馬遷自身的遭遇有關,在司馬遷看來,只有信陵君是真正的「俠義之人」,和自己是同一類人。
  • 戰國四公子之一,禮賢下士威震天下,魏無忌終難救國
    戰國四公子之一,禮賢下士威震天下,魏無忌終難救國。在古時候, 人們往往很喜歡給各種各樣的歷史人物或者是其他事物安排一個排名。比如說什麼天下十大書法,天下十大書。還有什麼花中四君子之類。對於各種人物,也是喜歡有許多的排名。
  • 為何說戰國四公子,只有信陵君名副其實,其他三個都是來湊數的
    說起戰國四公子,可以說是戰國時期的風雲人物。只要講戰國,肯定要講這四個人,因為這四個人對當時的影響都非常大。簡單的說這四個人都是著名的政治家,主要以禮賢下士而聞名。他們每個人都有眾多的門客,勢力非常大,甚至可以影響一國或者幾國的決策。
  • 戰國四公子都有誰,為何當初作惡最多的,現在反而最具知名度?
    戰國四公子,指的是:齊國:孟嘗君田文。成語:雞鳴狗盜、狡兔三窟、馮諼市義。趙國:平原君趙勝。成語:毛遂自薦。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成語:禮賢下士。楚國:春申君黃歇。沒有成語。這四個人的專長,就是大量養士。基本上,他們活躍的年代,都是秦國昭襄王在位的時期,也是秦國已經擁有以一敵六實力的年代。一、雞鳴狗盜孟嘗君田文的活躍年代最早,把門客開得跟後宮一樣有三千人起跳,基本上也是他發明的。
  •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魏無忌為什麼被稱作信陵君?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要弄明白戰國時期的「君」是什麼。 尊號還是爵位? 先秦的封君,是郡縣制改革中對舊制度的一種妥協,是一種實授爵位。而尊號多數都是沒啥實際意義,只為避諱之類而出現的。
  • 戰國四公子魏無忌的最後輝煌:幾乎斷送大秦帝國
    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是魏安釐王的弟弟,早年間,因為偷盜兵符殺死大將晉鄙,不經過魏王同意,就揮軍北上,幫助趙國邯鄲抵抗秦國的進攻。雖然後來打退了秦國的圍攻,但是魏無忌卻躲在趙國,再也不敢回魏國。邯鄲保衛戰勝利後,趙王很感激魏公子無忌,給他五座城池供他享用,他都沒有接受,只要了一座小城。因為對於盜竊兵符這件事,信陵君心裡一直很不安,他害怕哪一天魏王的刺客就出現在他的床頭。
  • 戰國四大公子,誰最牛B?非信陵君魏無忌莫屬!
    戰國後期,秦國最強,東方六國都曾被秦國欺負的跟三孫子似的。俗話說,時勢造英雄,於是六國之中出了四位賢公子,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這四位公子,為謀求本國的存亡,競相禮賢下士,出謀劃策對付秦國;也都頗有成效,揚名天下。論人品,論賢德,論才能,論成就,以魏國的信陵君最為牛B。
  • 戰國叱吒風雲的人物 四大公子是誰?
    戰國四令郎是戰國叱吒風雲的人物,分別是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而他們的一起特色就是,出世尊貴均為王公貴族,並且個個溫文儒雅,氣質特殊,有勇有謀,皆以養士三千而聞名全國,但在戰國四令郎中餘最敬佩者,就是四大令郎之首信陵君魏無忌。
  • 古代「公子」這個稱呼十分尊貴,不是什麼人都可以隨意使用
    現代提起「公子」,人們大多只知它是古代對男性的一種稱呼而已,似乎不管窮富美醜,只要是男性,都可以隨意使用。 然而事實上,周朝分封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那時候只有公爵的兒子才能被稱為公子,其它人是沒有資格稱為公子的。
  • 戰國四大公子的信陵君魏無忌,他是如何禮賢下士招攬人才
    說起魏國公子魏無忌,知道人可能不多,可如是說起大名鼎鼎的戰國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可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高尚的人格,禮賢下士的賢者風範無不令我等後人心嚮往之。這裡就讓我們大家一起去魏國都城大梁信陵君的府邸,仔細看看這位戰國第一賢公子的風採。出身高貴,門客眾多。
  • 為何戰國時期諸侯國的兒子們,都需要去別國做質子?
    戰國時期,列國頻繁互質,發動長平之戰的秦昭襄王、策動五國伐齊的燕昭王、乃至於一掃六合的秦始皇都曾做過人質。 那麼為何戰國時期這些諸侯國的兒子們都要去別國做人質呢?他們的母國都如此羸弱,需要用公族質子換取兩國盟好嗎?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 公子一詞古今有哪些差異?在古代要是瞎稱呼可能會遭來殺身之禍!
    在觀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我們都能看到一些帶著自己手下喬裝打扮出來玩的公子們,這裡的公子大多指的是富貴人家的孩子,一般的人家是不會有這個稱呼的,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古代所說的公子與現代公子的含義有什麼不同。
  • 戰國士人最初是叱吒風雲的帝王師,為何卻淪為附庸於貴族的門客?
    不少朝代都有「四公子」的組合,這要追根溯源到「戰國四公子」,即活躍於戰國中後期的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私人。《史記》曾描述戰國四公子為「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春申君列傳》)。四公子因其顯赫的身份與勢力,在戰國這個「士」的時代「養士」,看似是理所應當。
  • 戰國四大公子之首魏無忌--大秦帝國一統天下的終結者
    大秦帝國在一統天下的道路上總會遇到很多六國當中能夠力挽狂瀾的名將奇才,在眾多的抗秦名將當中只有一個人能夠徹底的終結大秦的一統之路,成為大秦不可逾越的障礙,那就是魏無忌,在四大公子當中孟嘗好客、平原禮賢、春申輔政,而魏無忌的特色就是統軍,在他的統領下兩次終結大秦的一統之路,將秦軍牢牢的壓制在函谷關內
  • 行善未必都能積陰德,這麼做只是在積陽善
    明朝時的袁了凡先生為了教育兒孫、澤被後世,根據其自身經歷與感悟寫成了《了凡四訓》一書。此書共分為四篇,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堪稱棄惡揚善的勸世寶典、改命造運的千古奇書。
  • 細胞免疫療法: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全球頭部大型製藥公司中,有許多都在細胞免疫療法上押下重注。此外,Kite Pharma的KTE-C19(即2020年獲批的Tecartus)和Cellectis的UCART123都出現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死亡的事件。目前已獲批的3款CAR-T療法在臨床試驗中顯示了突出的療效,但是安全性問題也比較突出(圖表9)。
  • 空虛公子是什麼梗?腎虛公子是什麼意思?
    腎虛公子是什麼意思?空虛公子是什麼意思?空虛公子是周星馳的電影《西遊降魔篇》裡面的一個人物,現在不論是空虛公子還是腎虛公子都代指一個人——藝人羅志祥。下面,和360常識網一起看看空虛公子的相關內容介紹吧。
  • 原神:水套一出公子傷害直接爆炸,四件套百分之三十的水傷加成
    龍脊雪山地區一開,許多玩家都衝著山頂秘境去了,與銘記之谷相似,芬德尼爾之頂聖遺物屬性也有兩個,分別是冰和水套裝。也就是說打這個副本不會太虧,就是掉率還是一言難盡的低。徵濤之人水套的兩件套是有百分之十五的水傷加成,而四件套直接就是百分之30的水傷加成,對於公子來說簡直就是量身定做的聖遺物套裝。
  • 在「士」氣高漲的戰國時代,怎樣才能擁有發光發亮的人生呢?
    說到戰國,相信很多人腦子裡便聯想到這些詞語,戰國七雄、兼併戰爭、合縱連橫、戰國四君子……,毫無疑問,戰國就是一個戰火與欲望交織的時代,是諸侯們滔天野心的盛夏。但它同時屬於另一群人,它也是士人們的燦爛春天。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士人們如何能在戰火之中悄然崛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