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完璧歸趙後,成為上卿卻再無建樹?其實他差點改寫長平之戰

2021-01-19 觀史談天小阿姨

在戰國時期有很多的士族階級為了謀求發展遊說開始諸侯,因此戰國時期開始了百家爭鳴的思想變革,也有不少沒有成學說的人像毛遂一樣開始自薦,試圖打破固有的階級限制,所以在戰國時期湧現出了很多的能臣名將。

而藺相如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關於他的典故「完璧歸趙」膾炙人口,而藺相如在剛剛出場的時候是做什麼的呢?只是趙國宦官繆賢手下的門客,出身寒門的他並沒有雄厚的背景,也沒有做官的門路,只能夠屈居一個宦官家裡為他出謀劃策。就是為了得到一個在趙王面前展示自己的機會。

在趙惠文王得到和氏璧之後,秦昭襄王聽說了和氏璧的種種奇特之處,於是打算用十五座城換和氏璧,當然這都是秦王的說辭,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將和氏璧騙到手,這時候趙惠文王交給秦國也不是,不給秦國也不是,內心十分糾結。

於是一直屈居人下的藺相如機會來了,他保證能夠帶回和氏璧,趙王本著死馬當作活馬醫的心態,將和氏璧交給了他。

藺相如之所以有信心將和氏璧帶回來,就是因為知道秦昭襄王不敢輕易的對趙國發動進攻,不然的話就不會這樣先禮後兵,而是會直接大軍壓境威逼趙惠文王,藺相如想通這個關節之後就放心的前往秦國,並且成功的帶回來和氏璧。

在後來的澠池之會中,藺相如同樣也用相似的想法,力保趙王不在秦王面前丟失尊嚴,結果趙惠文王就因為這個原因將他封為了上卿。

之後藺相如又傳出了「將相和」的典故,那麼為什麼在之後他沒有再為趙國立下完璧歸趙這樣的功勞呢?其實他在晚年病危的時候,還差點救下了四十萬的趙軍,給秦軍一統天下立下製造麻煩。

在完璧歸趙之後,秦國雖然有心進攻戰國,但是只攻克了兩座城池就被廉頗阻擋了下來,直到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趙孝成王繼位,跟他爹相比趙孝成王就是個敗家子,不僅重用了郭開這樣的奸臣,而且還罷黜了藺相如。

在秦趙爆發了長平之戰後,老將廉頗在長平防守的密不透風,雙方展開了消耗戰,可是趙國的綜合國力不如已經變法多年的秦國,一場戰持續三年趙國快要堅持不住了,就在這個時候秦國丞相範雎放出風來,說秦王最怕的人就是趙括。

趙王聽信了謠言想要用趙括將廉頗換下來,這時候已經病重的藺相如拖著病軀上朝勸阻,可是他的一片苦心卻被趙王當成了替廉頗洗脫的證據,於是趙王不僅沒有聽從他的建議,還命人保護趙括向長平迅速進發,以免節外生枝。結果就是趙括率領著四十萬大軍被秦軍包了餃子,全軍覆沒在了長平。

由此可見藺相如在後期沒有出色的發揮,並不是因為他能力不行,而是趙國的主君更換的太頻繁,再沒有像趙惠文王那樣慧眼識珠的明君。趙國的君主一代不如一代,朝堂上的風氣自然也越來越差,最終導致趙國覆滅。

相關焦點

  • 廉頗因負荊請罪出名,他和藺相如的結局如何?結局讓人惋惜!
    趙王自然不傻,他知道秦王也只是嘴上說說,到時候和氏璧拿到手了誰還給你城池啊,但是如果不依著他,秦國怕是要帶兵來討伐,能避免還是避免一下。但是趙王也捨不得這塊寶玉,於是便讓藺相如帶著這塊寶玉到秦國去。秦王看見這塊寶玉之後 ,那是十分的喜歡啊,拿在手上不肯放下,看了許久也未對城池之事發聲。
  • 藺相如完璧歸趙之後,趙國下場如何?語文課本上絕對不會寫的歷史
    老子曾說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每件事情都有兩面性,有利便有弊,看似完美的完璧歸趙,其實也有它的隱患,只是我們的老師從未提起罷了。 藺相如的一生可謂是光明磊落,令人敬佩。在澠池之會中他沉著冷靜,思維敏捷隨之應變,面對秦王的侮辱,他巧妙回擊,不僅讓他挽回了尊嚴,也沒有讓他丟失風度。在負荊請罪中,他深謀遠慮,不計較榮辱得失,更是把藺相如以國家利益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德表現的淋漓盡致。
  • 廉頗負荊請罪後,他和藺相如的結局如何?一死一逃讓人嘆息
    喜歡文學的人可能會想起成語故事裡面完璧歸趙後負荊請罪的將相和故事。而資深的漫畫迷們可能會想起漫畫名著《尋秦記》裡面那位白髮蒼蒼的趙國柱石。 我們知道一切事物的發展從來都不是順順利利的,人際交往上尤其如此,作為武功派的廉頗一開始對憑藉智慧只是動動腦就站上政治舞臺的藺相如原本是抱著輕視之心的,當藺相如完成了完璧歸趙的壯舉和在澠池之會上憑藉大智大勇保全住了趙國的威嚴以及趙王的安全之後,他自然地得到了趙王的賞識,升職加薪不在話下,地位比廉頗還要高的時候,廉頗原來的輕視就慢慢轉變成了不滿,私底下便有與藺相如對立起來的硬幹之勢
  • 《廉頗藺相如列傳》:將相和的背後透著無限的悲涼
    《廉頗藺相如列傳》裡面講了三個故事,分別是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將相和。這三個故事顯示了兩個人不同的性格特點,藺相如,機智勇敢,隨機應變,深明大義。廉頗,老成持重,深謀遠慮,知錯能改。其實,我自己感覺,可能是司馬遷個人情感的因素,誇大了藺相如的才幹。
  • 為何課本上從來不提,廉頗和藺相如晚年的生活?
    公元前262年,趙王聽信奸臣之言,把本在戰場上的廉頗換成了趙奢的兒子趙括,結果這場長平之戰趙國以失敗告終,白起在這場戰爭中坑殺了45萬趙軍,趙國也因此開始走向衰敗。而因為藺相如的足智多謀,才在「澠池大會」上保全了趙國的利益和趙王的尊嚴。由於藺相如僅憑三寸不爛之舌而升官,這引起了廉頗的不滿,於是他決定每次見到藺相如,便要狠狠羞辱他一番才行。
  • 負荊請罪之後,廉頗和藺相如結局如何?老師一定不會主動透露給你
    負荊請罪的故事從初中開始就收錄進課本了,情節很簡單,講得是藺相如在立下「完璧歸趙」奇功後,被趙王拜為上卿,位列趙國老將廉頗之上。然而,廉頗十分不服氣,甚至要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
  • 藺相如為保和氏璧對峙秦王,留下一個成語流傳至今,不是完璧歸趙
    原來,當事人之所以生氣,也與國家的榮辱有關,除了「怒髮衝冠」之外,他還與另一個成語「完璧歸趙」息息相關。說到這裡,可能大多數人已經猜到了,他不是別人,正是為趙國保住和氏璧的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得到了著名的和氏璧,當時諸侯中最強大的秦國得知了此事,想把和氏璧據為己有,於是派人對趙王說,秦國願意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
  • 靠嘴吃飯的藺相如,為何能夠得到趙王的重用?他是秦趙博弈的關鍵
    比如明朝中後期以「三柱國」為首的武將集團,就被東林黨人搞得死的死傷的傷,最終東林黨人在打敗了閹黨集團之後,成為了明朝中後期的最大贏家。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一出文武相爭的故事,莫過於廉頗和藺相如兩個人的「將相和」了。
  • 戰國時期藺相如的「三件」重大貢獻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上卿,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最重要的有三個事件當屬,「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三個歷史之作。當時他還只是一個門客,這件事成功之後對他後來仕途奠定基礎。也成為歷史記載裡比較有名的故事。
  • 藺相如耍小聰明帶走和氏璧,秦國故意不加防備,趙國成了真正輸家
    酒宴上席間交頭接耳、談笑風生,表面上沒有刀光劍影,實則兇險無比,如果處理得當,自然不會在酒宴之間交頭接耳千裡之外。這類事件在春秋戰國外交舞臺上屢見不鮮,前有晉平公派範昭出使齊國,範昭故意拿齊景公的酒杯喝酒,被晏子識破;後有藺相如被趙惠文王派去出使強秦,最終完璧歸趙,留下千古佳話。
  • 《史記》中飽含深意的一句話,藺相如完璧歸趙,但實際上一敗塗地
    大家都知道司馬遷寫的《史記》,作為歷史上最重要的史書之一,它的歷史地位更是無與倫比,在《史記 藺相如列傳》中記載過完璧歸趙這件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是鮮為人知的是,藺相如這次事件中可以說是很失敗的,為什麼會這樣呢?讓我們分析一下。
  • 藺相如騙了秦王3次,秦王用3個成語見招拆招,難怪秦國能統一六國
    藺相如騙了秦王3次,秦王用3個成語見招拆招,難怪秦國能統一六國今天我們來說說藺相如,絕大部分人知道藺相如都是因為「完璧歸趙」的故事,這個故事是司馬遷寫在《史記》中的,屬於《廉頗藺相如列傳》這部分的內容。
  • 重溫廉頗藺相如的故事
    首先呢,我得先跟大家明確一個概念,廉頗其實並不是一個像黃忠那樣老來成名的老將,他人生的所有高光時刻都發生在他壯年的時候,至於廉頗老矣,上能飯否,究竟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是他年老的故事。那麼除了廉頗老矣之外,讓他最深入人心的,就當屬發生在廉頗和藺相如之間,負荊請罪的故事了。這個是咱們小學課本兒上都學過的。
  • 趙國最佳偶像組合-藺相如與廉頗
    這個時候藺相如出場了,給趙王餵下了定心丸,他去秦國進行交換,必然可以完成任務。到了秦國,秦王果然不想給地盤,還想白嫖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表現出了極大的勇氣,騙來寶玉頂在頭上就要撞柱而死,秦王趕忙答應交換。藺相如看秦王的表現知道秦王也是在應付他,便派人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他留下來任憑秦王處置,秦王很是佩服藺相如的才能,也就因此放他回了趙國。
  •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失敗,使得秦王掃平六國一統天下
    我要把他搬回鹹陽去。」說著他就把上千斤的大鼎扛了起來,那蠻力可真夠驚人!就在這時,秦武王一口氣沒上來,大鼎落下,將他的腿砸斷了。當天夜裡,他就死去了。秦武王無子,王位就由他的表兄弟繼承了,這就是秦昭襄王。就在秦國為秦武王操辦喪事的這一年,趙武靈王開始了他的改革。趙武靈王是一個目光遠大、有膽有識的君主。
  • 西漢時期的辭賦家,成就非凡,因為藺相如而改名
    西漢時期的辭賦家,成就非凡,因為藺相如而改名說到司馬相如,很多人可能覺得這個名字非常的耳熟,總是讓人想起我們更熟悉的藺相如來,而他也的確是藺相如的忠實粉絲。比如他的原名叫做長卿,因為此而易名。當然了,光是改名字當然也不足我們稱道,但是他的才華卻真的震驚了很多人。他非常擅長寫辭賦,類似於散文,但是也有同之處,在這個文學還沒有完全的發展起來的時候,他就發現了辭賦的審美規律,並且因此走出了自己與眾不同的路線。在漢景帝的時候,他是侍從,還非常擅長射箭等等,只可惜景帝一點都不喜歡辭賦,覺得沒有意思的他就說自己病了而辭去了。
  • 老師苦笑:還有藺相如
    這是一篇語文課本中經久不衰的經典歷史故事,不僅是現在的00後、10後學過,就連80後、70後也是記憶猶新。故事講述了曹衝想出了比官員更好的稱象辦法,最終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告訴我們平時遇到事情應該多動腦筋,就一定能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部編版把這個故事放在了二年級語文上冊第4課,並且在相關練習題中提出了一個問題:曹衝稱象的辦法為什麼好?小學生的回答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