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時期有很多的士族階級為了謀求發展遊說開始諸侯,因此戰國時期開始了百家爭鳴的思想變革,也有不少沒有成學說的人像毛遂一樣開始自薦,試圖打破固有的階級限制,所以在戰國時期湧現出了很多的能臣名將。
而藺相如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關於他的典故「完璧歸趙」膾炙人口,而藺相如在剛剛出場的時候是做什麼的呢?只是趙國宦官繆賢手下的門客,出身寒門的他並沒有雄厚的背景,也沒有做官的門路,只能夠屈居一個宦官家裡為他出謀劃策。就是為了得到一個在趙王面前展示自己的機會。
在趙惠文王得到和氏璧之後,秦昭襄王聽說了和氏璧的種種奇特之處,於是打算用十五座城換和氏璧,當然這都是秦王的說辭,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將和氏璧騙到手,這時候趙惠文王交給秦國也不是,不給秦國也不是,內心十分糾結。
於是一直屈居人下的藺相如機會來了,他保證能夠帶回和氏璧,趙王本著死馬當作活馬醫的心態,將和氏璧交給了他。
藺相如之所以有信心將和氏璧帶回來,就是因為知道秦昭襄王不敢輕易的對趙國發動進攻,不然的話就不會這樣先禮後兵,而是會直接大軍壓境威逼趙惠文王,藺相如想通這個關節之後就放心的前往秦國,並且成功的帶回來和氏璧。
在後來的澠池之會中,藺相如同樣也用相似的想法,力保趙王不在秦王面前丟失尊嚴,結果趙惠文王就因為這個原因將他封為了上卿。
之後藺相如又傳出了「將相和」的典故,那麼為什麼在之後他沒有再為趙國立下完璧歸趙這樣的功勞呢?其實他在晚年病危的時候,還差點救下了四十萬的趙軍,給秦軍一統天下立下製造麻煩。
在完璧歸趙之後,秦國雖然有心進攻戰國,但是只攻克了兩座城池就被廉頗阻擋了下來,直到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趙孝成王繼位,跟他爹相比趙孝成王就是個敗家子,不僅重用了郭開這樣的奸臣,而且還罷黜了藺相如。
在秦趙爆發了長平之戰後,老將廉頗在長平防守的密不透風,雙方展開了消耗戰,可是趙國的綜合國力不如已經變法多年的秦國,一場戰持續三年趙國快要堅持不住了,就在這個時候秦國丞相範雎放出風來,說秦王最怕的人就是趙括。
趙王聽信了謠言想要用趙括將廉頗換下來,這時候已經病重的藺相如拖著病軀上朝勸阻,可是他的一片苦心卻被趙王當成了替廉頗洗脫的證據,於是趙王不僅沒有聽從他的建議,還命人保護趙括向長平迅速進發,以免節外生枝。結果就是趙括率領著四十萬大軍被秦軍包了餃子,全軍覆沒在了長平。
由此可見藺相如在後期沒有出色的發揮,並不是因為他能力不行,而是趙國的主君更換的太頻繁,再沒有像趙惠文王那樣慧眼識珠的明君。趙國的君主一代不如一代,朝堂上的風氣自然也越來越差,最終導致趙國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