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騙了秦王3次,秦王用3個成語見招拆招,難怪秦國能統一六國
今天我們來說說藺相如,絕大部分人知道藺相如都是因為「完璧歸趙」的故事,這個故事是司馬遷寫在《史記》中的,屬於《廉頗藺相如列傳》這部分的內容。
司馬遷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以及「負荊請罪」這三個故事,把藺相如智勇雙全、沉著冷靜、一心為國的這個形象表達的是淋漓盡致。
尤其是「完璧歸趙」,司馬遷寫的是驚心動魄扣人心弦,你看看,太史公的文筆是真好,既是史學家又是文學家。
而藺相如就拿著那個和氏璧,在秦國的朝堂之上騙了秦王三次,關鍵這個秦王還是個十分精明的王,這就讓人不得不佩服藺相如了。
那麼這「三騙」是哪三騙呢?我們來這就來說說。
第一騙:「璧有瑕,請指示王」。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去秦國,是用和氏璧去換秦國的十五座城的,就算換不來城,那璧肯定也不能讓人給搶了。
那秦王想不想要和氏璧呢?他當然想,價值連城的寶貝誰不想要?那他想不想給趙國十五座城呢?那他肯定就不想了。
藺相如這麼聰明的能看不出秦王那點花花腸子?
那他是怎麼把和氏璧從秦王手上要回來的呢?當然是用騙的:「璧有瑕,請指示王。」
這麼一句話,秦王上當了,和氏璧被藺相如給要回去了。
第二騙:「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藺相如把和氏璧拿回來就放心了,開始義正言辭指責秦王不守信用,說好了給我們城池你現在不想給,還想要我們的和氏璧?
你要敢搶我的璧,我就跟這寶貝一塊兒撞柱子!「與璧俱碎於柱矣」,這個舉動才是真正讓秦王理屈詞窮,堂堂一個大國,臉面還是得要的。
第三騙:藺相如「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秦王一看藺相如要帶著寶貝撞柱子,他就算不心疼藺相如,他也得心疼那和氏璧啊,於是假意先答應了他。藺相如不幹,讓秦王齋戒五天,再把各方賓客都請來,他才能給他這和氏璧。
趁著這五天,藺相如悄悄讓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了。這可是一招險棋,一個不小心那可就讓自己和趙國都玩完了。
而藺相如之所以敢走這招險棋,是因為他胸有成竹,知道秦王現在還不敢直接殺了他。
果然,秦王把他放回去了,但這不代表秦王就生氣。生氣且記仇,藺相如騙了他,同時秦王也用3個成語見招拆招,給他擋回去了。
一是緩兵之計。
藺相如要撞柱子時,秦王為了他的寶貝,假裝讓人去取地圖,把那十五座城指給藺相如看,當然了,也只是給他看看。
二是口是心非。
藺相如要求他齋戒五天時,秦王就想了,我等五天之後,藺相如要不給我璧,那就是他趙國的錯;如果給了我璧,我照樣不給他那十五座城。
再說了,我就算不給他城,趙王都不一定敢把我怎麼樣,更別說藺相如這一個小使者了。
秦王的如意算盤打得好啊,但他萬萬沒想到,藺相如直接讓人把璧送走了,秦王傻了。
三是笑裡藏刀。
秦王要和氏璧這個事兒,不光是跟藺相如玩心計想要寶貝難麼簡單,他是想借這個事兒試探一下趙王對秦國的態度。
果然,趙惠文王既然讓藺相如帶著和氏璧來了,顯然他還是害怕秦國的,這就好辦了。從這一點來說,秦王的目的其實也算是達到了,也難怪最後秦國能統一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