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騙了秦王3次,秦王用3個成語見招拆招,難怪秦國能統一六國

2020-12-03 腦洞看古今

藺相如騙了秦王3次,秦王用3個成語見招拆招,難怪秦國能統一六國

今天我們來說說藺相如,絕大部分人知道藺相如都是因為「完璧歸趙」的故事,這個故事是司馬遷寫在《史記》中的,屬於《廉頗藺相如列傳》這部分的內容。

司馬遷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以及「負荊請罪」這三個故事,把藺相如智勇雙全、沉著冷靜、一心為國的這個形象表達的是淋漓盡致。

尤其是「完璧歸趙」,司馬遷寫的是驚心動魄扣人心弦,你看看,太史公的文筆是真好,既是史學家又是文學家。

而藺相如就拿著那個和氏璧,在秦國的朝堂之上騙了秦王三次,關鍵這個秦王還是個十分精明的王,這就讓人不得不佩服藺相如了。

那麼這「三騙」是哪三騙呢?我們來這就來說說。

第一騙:「璧有瑕,請指示王」。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去秦國,是用和氏璧去換秦國的十五座城的,就算換不來城,那璧肯定也不能讓人給搶了。

那秦王想不想要和氏璧呢?他當然想,價值連城的寶貝誰不想要?那他想不想給趙國十五座城呢?那他肯定就不想了。

藺相如這麼聰明的能看不出秦王那點花花腸子?

那他是怎麼把和氏璧從秦王手上要回來的呢?當然是用騙的:「璧有瑕,請指示王。」

這麼一句話,秦王上當了,和氏璧被藺相如給要回去了。

第二騙:「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藺相如把和氏璧拿回來就放心了,開始義正言辭指責秦王不守信用,說好了給我們城池你現在不想給,還想要我們的和氏璧?

你要敢搶我的璧,我就跟這寶貝一塊兒撞柱子!「與璧俱碎於柱矣」,這個舉動才是真正讓秦王理屈詞窮,堂堂一個大國,臉面還是得要的。

第三騙:藺相如「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秦王一看藺相如要帶著寶貝撞柱子,他就算不心疼藺相如,他也得心疼那和氏璧啊,於是假意先答應了他。藺相如不幹,讓秦王齋戒五天,再把各方賓客都請來,他才能給他這和氏璧。

趁著這五天,藺相如悄悄讓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了。這可是一招險棋,一個不小心那可就讓自己和趙國都玩完了。

而藺相如之所以敢走這招險棋,是因為他胸有成竹,知道秦王現在還不敢直接殺了他。

果然,秦王把他放回去了,但這不代表秦王就生氣。生氣且記仇,藺相如騙了他,同時秦王也用3個成語見招拆招,給他擋回去了。

一是緩兵之計。

藺相如要撞柱子時,秦王為了他的寶貝,假裝讓人去取地圖,把那十五座城指給藺相如看,當然了,也只是給他看看。

二是口是心非。

藺相如要求他齋戒五天時,秦王就想了,我等五天之後,藺相如要不給我璧,那就是他趙國的錯;如果給了我璧,我照樣不給他那十五座城。

再說了,我就算不給他城,趙王都不一定敢把我怎麼樣,更別說藺相如這一個小使者了。

秦王的如意算盤打得好啊,但他萬萬沒想到,藺相如直接讓人把璧送走了,秦王傻了。

三是笑裡藏刀。

秦王要和氏璧這個事兒,不光是跟藺相如玩心計想要寶貝難麼簡單,他是想借這個事兒試探一下趙王對秦國的態度。

果然,趙惠文王既然讓藺相如帶著和氏璧來了,顯然他還是害怕秦國的,這就好辦了。從這一點來說,秦王的目的其實也算是達到了,也難怪最後秦國能統一六國。

相關焦點

  • 藺相如為保和氏璧對峙秦王,留下一個成語流傳至今,不是完璧歸趙
    戰國時期,趙國得到了著名的和氏璧,當時諸侯中最強大的秦國得知了此事,想把和氏璧據為己有,於是派人對趙王說,秦國願意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當時和氏璧還沒被做成玉璽,沒有什麼象徵意義,只是一塊較為寶貴的玉石,秦國願意用城池來換取,對於趙國而言是非常划算的。只不過,當時秦強趙弱,趙國非常擔心秦國賴帳。
  • 趙國最佳偶像組合-藺相如與廉頗
    藺相如作為趙王的謀士,實在不像個謀士。秦王求趙國和氏璧,允諾以城池作為交換,趙王想要地盤又怕秦王出爾反爾,很是糾結。這個時候藺相如出場了,給趙王餵下了定心丸,他去秦國進行交換,必然可以完成任務。到了秦國,秦王果然不想給地盤,還想白嫖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表現出了極大的勇氣,騙來寶玉頂在頭上就要撞柱而死,秦王趕忙答應交換。
  • 戰國時期藺相如的「三件」重大貢獻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上卿,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最重要的有三個事件當屬,「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三個歷史之作。說的是趙國得了一塊寶貝被秦國知道了要用十五個城池換和氏璧,這是人人都知道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秦國見寶起義,想據為己有。當時趙王就選派了藺相如去交換,並特意囑咐如不能換的城池,一定要把和氏璧帶回來。結果藺相如帶寶玉去秦國換取城池,見秦王果然有詐,便憑著大智大勇,終於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
  • 《廉頗藺相如列傳》:將相和的背後透著無限的悲涼
    《廉頗藺相如列傳》出自司馬遷寫的《史記》,藺相如,原本是宦官頭目繆賢的門客,廉頗,趙國的大將,兩個身份地位懸殊的人最後成了刎頸之交!「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白璧微瑕」這些著名的成語都出自於這篇列傳,「將相和」是多麼美好啊,可是,這一千古佳談真得那麼完美嗎?
  • 藺相如完璧歸趙之後,趙國下場如何?語文課本上絕對不會寫的歷史
    在戰國時期有個國家是趙國,趙國有位將領名叫藺相如,他曾在趙齊戰爭中,帶領士兵大戰齊國,並戰勝了齊國,所以他被封為了上卿,並因此聞名於各個諸侯國。 趙王在位的時候,得到了一件寶物,是楚國的和氏璧,趙王可是愛不釋手,喜歡極了。但不知怎麼傳到鄰國國君秦昭王的耳朵裡。秦王便寫了一封信給趙王,說願意用15座城池換這塊和氏璧。
  • 廉頗因負荊請罪出名,他和藺相如的結局如何?結局讓人惋惜!
    當時廉頗的地位可以說一直都在藺相如之上,可是直到意一件事情的發生,徹底改變了兩個人的地位順序,這件事情就是「完璧歸趙」。完璧歸趙是怎麼回事?秦國當時憑藉著商鞅變法以及軍功爵制,成功發展起了自己國家的經濟以及軍事實力,所以實力也是成功變為6國之上,人人看見秦國都要畏懼三分,趙國也不例外。
  • 藺相如完璧歸趙後,成為上卿卻再無建樹?其實他差點改寫長平之戰
    在趙惠文王得到和氏璧之後,秦昭襄王聽說了和氏璧的種種奇特之處,於是打算用十五座城換和氏璧,當然這都是秦王的說辭,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將和氏璧騙到手,這時候趙惠文王交給秦國也不是,不給秦國也不是,內心十分糾結。於是一直屈居人下的藺相如機會來了,他保證能夠帶回和氏璧,趙王本著死馬當作活馬醫的心態,將和氏璧交給了他。
  • 秦國除秦王政之外,還有哪些秦王很有作為?
    只不過,晉懷公是個過河拆橋的主,而晉文公又是一個強悍的主,都不是秦穆公能掌控的,秦國數次向東發動戰爭,但基本都以失敗而告終,秦穆公遂在百裡奚等人的輔佐下轉而向西發展。
  • 藺相如耍小聰明帶走和氏璧,秦國故意不加防備,趙國成了真正輸家
    身為秦始皇的先輩,秦昭襄王在位時長遠勝於雄才偉略的漢武帝,秦始皇滅六國完成統一一半的基礎是由他打下來的,如果他只知道恃強凌弱耍威風,欺侮藺相如這種小白花,這個王位就直接別坐了。藺相如完璧歸趙,似乎是為了保全趙國的尊嚴,讓自己在諸侯國之間丟臉,其實藺相如只不過耍了個小聰明,高坐王位笑看藺相如表演的秦昭襄王才贏了,趙國這一回合輸了。
  • 《史記》中飽含深意的一句話,藺相如完璧歸趙,但實際上一敗塗地
    大家都知道司馬遷寫的《史記》,作為歷史上最重要的史書之一,它的歷史地位更是無與倫比,在《史記 藺相如列傳》中記載過完璧歸趙這件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是鮮為人知的是,藺相如這次事件中可以說是很失敗的,為什麼會這樣呢?讓我們分析一下。
  • 負荊請罪之後,廉頗和藺相如結局如何?老師一定不會主動透露給你
    負荊請罪的故事從初中開始就收錄進課本了,情節很簡單,講得是藺相如在立下「完璧歸趙」奇功後,被趙王拜為上卿,位列趙國老將廉頗之上。然而,廉頗十分不服氣,甚至要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
  • 秦始皇一統六國的「總設計師」,只用了一招,將六國統一
    秦始皇在位期間,車同軌、書同文,其次統一了度量衡,這樣一來華夏文明真真正正的做到了大一統。秦始皇之所以能夠一統六國,與秦國幾代君主的努力肯定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戰國時期出現了戰國七雄的局面,這時候各個諸侯國徵戰不休。從戰國時期開始,華夏大地就從未讓戰爭消失過,秦國經歷了上百年的時間,最終大一統。
  • 秦王準備攻蜀,張儀說蜀道難,秦王卻讓蜀人自己修好路等秦軍去打
    秦王準備攻蜀,張儀說蜀道難,秦王卻讓蜀人自己修好路等秦軍攻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秦王想要進攻蜀國,張儀說蜀道太難,進攻不易,可是秦王毫不在意,還讓蜀人自己修好了路等著秦軍去攻打。張儀開始不信,後來的結果卻讓張儀對秦王佩服有加。戰國時期,除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強國,在西南地區的蜀國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 七國爭雄,為什麼統一天下的是秦國,而不是其他六國
    七國爭雄,為什麼統一天下的是秦國,而不是其他六國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天下。紛爭擾攘了數百年的歷史終於迎來來了第一個真正的大一統局面。秦從邊陲夷狄,一變面成為坐擁半壁江山的大國,到最終完成統一大業,是什麼原因使起點較低的秦國來擔當此大任呢?秦國又具備哪些獨特的品質,經歷了怎樣的發展之路,從而能最終一統六國開創重大歷史格局呢?秦是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秦人始祖為五帝顓項之苗裔,其祖先大費曾助禹治水。
  • 範雎恩怨分明,逼迫魏齊自盡,借秦王之手害死白起,晚年結局如何
    秦國自從有了封地後,歷經數代才逐漸強大起來,並逐步消滅六國,從而完成了統一,秦朝也是第一個封建制王朝。 在秦國完成統一的過程中,離不開歷代秦國君主的努力,與此同時也離不開曾為秦國出謀劃策的那些謀臣,像商鞅、範雎等人。範雎是秦昭王時期的重要謀臣,他在秦國開疆擴土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 廉頗負荊請罪後,他和藺相如的結局如何?一死一逃讓人嘆息
    他們一勇一智,協助趙國抵抗住了強秦的攻勢,大大地提高了趙國的威望,使趙國隱隱有了東方六國之首的威勢。 我們知道一切事物的發展從來都不是順順利利的,人際交往上尤其如此,作為武功派的廉頗一開始對憑藉智慧只是動動腦就站上政治舞臺的藺相如原本是抱著輕視之心的,當藺相如完成了完璧歸趙的壯舉和在澠池之會上憑藉大智大勇保全住了趙國的威嚴以及趙王的安全之後,他自然地得到了趙王的賞識,升職加薪不在話下,地位比廉頗還要高的時候,廉頗原來的輕視就慢慢轉變成了不滿,私底下便有與藺相如對立起來的硬幹之勢
  • 秦王嬴政:春秋大一統,功過三皇五帝,不一般的政治鐵腕
    秦王嬴政:春秋大一統,功過三皇五帝,不一般的政治鐵腕秦始皇,公元前259年生,嬴姓,名政。歷史上對秦始皇的出身大都認為其乃秦莊襄王與趙姬之子,也有人認為其乃呂不韋之子,眾說紛紜。但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嬴政的出身,而是他的功與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