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司馬遷寫的《史記》,作為歷史上最重要的史書之一,它的歷史地位更是無與倫比,在《史記 藺相如列傳》中記載過完璧歸趙這件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是鮮為人知的是,藺相如這次事件中可以說是很失敗的,為什麼會這樣呢?讓我們分析一下。
在「完璧歸趙」事件中,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秦王對玉璧的垂涎所引發的事件,其實玉璧只是個藉口,秦昭王此舉只是為了試探趙國,他真正在意的不是得到玉璧,而是對方的反應。
趙國不會相信秦國真的肯割讓城池,但他們在拒絕之前,勢必會評估這樣做可能會帶來的後果;如果趙國不敢有絲毫違逆,直接奉上和氏璧,那顯然是對秦國有所畏懼。 弱國無外交。
藺相如在秦宮的強硬表現:縱然實力還不及,趙國也不會輕易退讓,哪怕是一塊玉璧。他做出的玉碎舉動與其說是威脅,不如說是一場刻意的表演。
然而,從和氏璧被送回趙國之後,他的出使就已經徹底失敗,而且不是一般的徹底失敗,並且給了秦國一次光明磊落的侵犯趙國邊境的機會。當然,對藺相如來說利大於弊。
在故事的最後,「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眾所周知,《史記》採用的是春秋筆法,裡面的每一個字背後都包含深意。,得知真相後的他們的反應實在耐人尋味。我想這正是秦王與群臣看到事情按自己的方向發展,在那之後陰謀得逞的一種奸笑罷了。
失敗的原因太簡單:秦王是一國之君,他不會如藺相如那樣只考慮對趙王的承諾,鼠目寸光,他想的是政治這盤大棋,他把怒火壓抑了下來,顯然,以後的爆發會更猛。——兩年後,「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這怎麼能不說是完歸璧趙的真正結局呢?
以上分析完全是從國家利益與尊嚴的角度出發的,在此視角之下,不得不說,趙國的這次外交行動一敗塗地。
藺相如完璧歸趙事件之後;
當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拉遠來看,當時的形勢:
「完璧」事件時,秦趙都是強國。秦國風頭正勁極速躥升。趙國可能有所衰弱,但「瘦死駱駝比馬大」骨架尚在,到底逐漸衰弱到什麼程度,外人不好得知。而且兩國大規模的軍事衝突,趙國兩次聯軍破秦,勝利光環在,總有威懾力。
秦國故意將這麼一個荒誕的交換條件擺在趙國面前,讓他挑選,以此來談談趙國的虛實,可是,經過內亂等,趙國人才凋零。居然趙國君臣根本就沒有看出秦國真正的目的,加上自己膽怯,露了底。本來這時候應該直接回絕這個不靠譜的提議,繼續讓秦國捉摸不透。
在怒斥秦王的時候藺相如他自己說趙國君臣覺得,秦強趙弱,不想惹秦國;又在談交換城池的時候說秦國強大,秦國履約了趙國不敢不履約。
這等於說我們害怕你們秦國,但是今天又不得不來,而且從藺相如這個勇敢的人口中更有說服力,看來趙國的實情確實是在快步走下坡路,外表看著還威風,但裡面其實不行了。趙國君臣看待秦國,看待秦趙關係的態度可見一斑。
而這,才是作者司馬遷真正想要告訴我們的,弱國無外交,自古以來都是如此……
《史記》就是一部人活於世的教科書,當歷史的風煙散去,只剩下了關於生活的教義,《項羽本紀》告訴我們做人決不能貪慕虛榮;《高祖本紀》告訴我們在利益面前別去奢望真正的情誼;《淮陰侯列傳》教給了我們「成大事,必隱忍」的道理
梁啓超說「凡屬學人,必須一讀」;季羨林說它是影響他最大的十本書之一。
原著文,艱澀難懂,對於大眾來說,沒有相當的文言文功底是讀不懂的。
欲讀《史記》,筆者推薦先讀其白話版,待內容讀通了再去讀原著,效果更佳。
一個人一生,一定要知道世界有多大。這本《史記》正是如此,一套四本,打開你的歷史視野,看到更多可能。這套精品之作,譯者陣容強大,為市面罕見病的白話本佳作。
它是司馬遷畢生之作,用人物傳記的寫法,小說的口吻講述,
上至上古的黃帝,下至漢武帝,貫穿經傳,諸子百家,3000多年歷史……
讀它,像讀小說一樣有趣輕鬆,既能了解歷史,知曉人性人心,又得做人處世智慧。
成千上萬人的生死榮枯,被你一頁翻過,多少王侯將相在你的指尖滑過,與你對話的都是帝王將相,你還會被眼前的小問題困惑住嗎?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