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戰國時期耳熟能詳的故事,那負荊請罪必定會在榜上。
廉頗與藺相如作為趙國一大臣子一個為文一個為武,為趙國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兩位趙國的大臣,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看完之後你會發現,真讓人感到惋惜!
廉頗地位低於藺相如?
廉頗作為趙國的一代老將,多年以來一直徵戰沙場,可以說是給趙國抵禦外敵,開疆擴土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時廉頗的地位可以說一直都在藺相如之上,可是直到意一件事情的發生,徹底改變了兩個人的地位順序,這件事情就是「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是怎麼回事?
秦國當時憑藉著商鞅變法以及軍功爵制,成功發展起了自己國家的經濟以及軍事實力,所以實力也是成功變為6國之上,人人看見秦國都要畏懼三分,趙國也不例外。
當時秦王看中了趙國的一塊寶物,那就是和氏璧,於是便派人來與趙王商議,想要「買」下這塊和氏璧,開出的條件就是自己的15座城池。
趙王自然不傻,他知道秦王也只是嘴上說說,到時候和氏璧拿到手了誰還給你城池啊,但是如果不依著他,秦國怕是要帶兵來討伐,能避免還是避免一下。
但是趙王也捨不得這塊寶玉,於是便讓藺相如帶著這塊寶玉到秦國去。
秦王看見這塊寶玉之後 ,那是十分的喜歡啊,拿在手上不肯放下,看了許久也未對城池之事發聲。
此時藺相如知道,秦王準備耍賴皮了,於是他便對秦王說,寶玉之上有一處瑕疵,找了半天沒有找到的秦王便讓藺相如指給他看。
找到機會的藺相如一把奪回了寶玉,並對秦王說,我們說好的15座城池,而你現在卻對城池之事隻字不提。
如果大王無意與我們交易,那我便帶玉回趙了,大王若加以阻攔,我直接在此把玉摔碎!
這可把秦王急壞了,當時看藺相如這一臉的憤怒,就怕他一不小心摔碎了和氏璧,於是便假意答應,便說過幾日就將城池奉上。
但是藺相如也不是好欺負的,他要求秦王齋戒五天,並在五天之後按照「九賓」的禮節迎接和氏璧。
秦王無奈,只得照做,藺相如知道秦王終究還是無心將城池交於趙國,便命人喬裝打扮,在半夜走小路把和氏璧帶回了趙國。
五天之後,秦王在大堂之上以「九賓」之禮迎接和氏璧,此時藺相如卻說和氏璧已經送回了趙國。
並對秦王說,秦強而趙弱,如果大王真有心想要和氏璧,那先將15座城池劃分給趙國,再派使者來到趙國拿取和氏璧,到時候趙國還有不給的道理嗎?
此次我已經欺騙天子,該當死罪,還請大王賜死!
秦王聽後苦笑了一番,並沒有賜死藺相如而是好生招待一番之後,便將藺相如放回了趙國,這就是當時連趙王都為之驚嘆的「完璧歸趙」。
廉頗深知自己愚昧,負荊上門請罪
廉頗作為武將,一直都看不上作為文官的藺相如,但是完璧歸趙事情之後,藺相如的地位居然比廉頗還高,這讓廉頗很難接受,於是便處處刁難藺相如。
藺相如出於趙國和睦考慮,一直都沒有搭理廉頗,後來藺相如的車夫問藺相如,為何一直要受廉頗的不待見,明明你的地位更高。
藺相如說,我們都是趙國的一大臣子,如果我們兩個出矛盾,定會讓其他國家有機可乘,到時候國家被入侵,那才是得不償失啊。
有人將藺相如的這段話告知了廉頗,廉頗這才發現是自己心胸狹隘了,於是被脫去上衣,背負荊條,來到藺相如門前請求他的原諒。
廉頗的結局如何?
廉頗由於在長平之戰上成功圍剿燕國,最後燕國只得讓出5座城池來請求與趙國和解,而廉頗也因為這一戰被封為相。
但是好景不長,老君王去世,他的兒子繼位,他一上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瓦解身邊大臣的權力,其中就有廉頗。
他讓樂乘帶兵去替代廉頗,廉頗得知消息之後很是憤怒,直接帶上自己的兵與樂乘打了起來,後來由於知道自己已經無法回到趙國,便逃往了魏國。
雖然魏國君王很想重用廉頗,但是始終對廉頗不放心,於是也只是好生招待廉頗,並沒有重用。
後來趙國多次受困,趙王便想要廉頗回來,便派使者前去看望廉頗,然而這個使者早就已經被郭開收買,對趙王說廉頗已經老了,已經不能上戰場了,所以到最後趙王都沒有召回廉頗。
後來廉頗又輾轉來到了楚國,但是也始終沒有得到重用,最後便在楚國鬱鬱而終了。
藺相如的結局是怎樣的?
在長平之戰期間,廉頗作為老將一直堅守著前線,與秦軍在一座城池之處僵持了多年之久。
但是廉頗為了保存實力一直只守不攻,於是秦王便派人在趙國境內散布謠言,聲稱趙國膽小,如果是趙奢的兒子趙括在場,一定能大勝秦軍。
趙王聽信了謠言,便準備讓趙括來到前線替換下廉頗,而當時藺相如認為不妥,並對趙王說,趙括的軍事實力完全不如廉頗,廉頗的經驗也在他之上,此時換下廉頗恐怕會讓秦軍有機可乘。
趙王不聽,偏要換下廉頗,最後果不其然,趙括上任之後立馬就帶兵出徵秦軍,誰知被秦軍打了一個全滅。
最後長平之戰以趙國的失敗告終,而藺相如也在這場戰爭之後病故了。
結語
俗話說的好「千裡馬多見,而伯樂難求」,就算你再勇猛,再足智多謀,遇到昏庸的君王也發揮不出你的一星半點的實力。
從廉頗和藺相如的結局就可以看出,實在是讓人感到惋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