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秦強畏廉鬥,古來只有藺相如。」這是宋朝詩人晁補之寫的《澠池道中》,由此可見,廉頗和藺相如之間的故事是從很久開始了。在我們所學過的語文課本中,出現過他倆的身影還是在故事《紙上談兵》後的《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中。
公元前262年,趙王聽信奸臣之言,把本在戰場上的廉頗換成了趙奢的兒子趙括,結果這場長平之戰趙國以失敗告終,白起在這場戰爭中坑殺了45萬趙軍,趙國也因此開始走向衰敗。而因為藺相如的足智多謀,才在「澠池大會」上保全了趙國的利益和趙王的尊嚴。
由於藺相如僅憑三寸不爛之舌而升官,這引起了廉頗的不滿,於是他決定每次見到藺相如,便要狠狠羞辱他一番才行。而藺相如得知此事後,就叫車夫離廉頗遠遠的,有廉頗在的地方,藺相如絕不會到場。藺相如此舉讓他的門客頗有微詞,認為他這是在逃避廉頗,有華而不實的現象,坐實了廉頗羞辱藺相如的流言。
於是,門客便找到了藺相如,跟他說了自己的想法。門客們來投奔藺相如,就是因為看中了藺相如的才智,而此刻藺相如已經高升,與廉頗將軍算得上是一文一武,平起平坐,但是廉頗將軍對藺相如頗為不滿,大放厥詞,而藺相如顯得毫不在乎,這種做法在門客們看來就是認慫的表現。他們開始請求藺相如放他們離開,另擇清明聰慧之人。
而藺相如解釋道,他之所以這樣做,並不是因為害怕廉頗將軍。藺相如連秦王都不害怕,且已經將生死置之度外,怎麼會因為廉頗將軍的一己之詞而大發雷霆。他之所以躲著廉頗,就是為了趙國的利益,不能讓他國有機可乘,秦國之所以對趙國有所忌諱,就是因為有了藺相如和廉頗的存在。二人相爭,必有一傷,那便是秦國想看到的。所以,國家利益為上,犧牲小我無可厚非。
後來這件事傳到了廉頗耳中,他頓時羞愧難當,急忙背上荊條去負荊請罪,藺相如和廉頗也就此和好。語文課本裡就到此為止了,那麼最後的結局大家想必都十分好奇。 公元前283年,廉頗率軍攻打齊國,拿下了晉陽,官拜上卿。
而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發生時期大致在趙惠文王在位時。而廉頗的人生在趙孝成王時期才有了轉折。在趙孝成王執政時期,秦國開始大張旗鼓攻打韓國,韓國為求自保,把上黨之地賠割給了秦國。然而上黨的太守不同意此舉,便私自將手裡的地圖和上黨這塊土地交給了趙國。秦國得知此事後十分生氣,便拉開了長平之戰的序幕。
公元前前262年,長平之戰開始,廉頗作為趙軍的主將,知曉趙軍地位處於劣勢,於是便選用了堅壁清野的方式來對付秦國,只守不攻。而這一守,便過去了整整三年之久,秦軍憤懣不已,卻也拿趙軍毫無辦法。秦國見勢不妙,便使用了離間計,讓趙王換下了原來的主將廉頗,改換趙括。
結果趙軍一敗塗地,損失慘重。這時候,隔岸觀火的燕國打算趁火打劫,趙王沒辦法,只能再把廉頗派出去與燕國一站。廉頗不負眾望,在鄗城搓了燕國的銳氣,大殺特殺,直入燕國的都城。燕國因此被迫讓出了5座城池來講和,可謂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廉頗也因此舉官拜至相。
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去世,作為趙孝成王的兒子,趙悼襄王繼任趙國國君。他一上位便剛愎自用,革除了廉頗的職位,並且讓人替代了廉頗原有的職位。廉頗十分生氣,於是發兵攻打樂乘,後來逃往了魏國。當時魏國國君也知曉廉頗的才能,十分欣賞他,但是廉頗作為趙國人,並未受到魏王的重用。而廉頗走後,趙國經常被秦國攻打,趙王見勢不好,便想把廉頗召回來,派去使者拜見廉頗。
與使者同席間,廉頗為了彰顯自己老當益壯,於是吃了一鬥米飯,還啃食了十斤肉,甚至披上了盔甲上馬來展現自己的雄姿。然而使者被郭開收買了,回復趙王說廉頗食量依舊很好,但是中途上廁所十分頻繁。導致趙王覺得廉頗老矣,不予重用。後來楚國知道廉頗在魏國後,急忙暗中將廉頗接到了楚國,讓廉頗成為了楚國的將軍。
但是很可惜,直至死亡,廉頗也沒有立下什麼大功,反而終日鬱鬱寡歡。就如古人說的:「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廉頗正是遇到了自己的伯樂趙惠文王,才發揮了自己的作用,才能和藺相如傳為一段佳話。
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我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一共歷經了24個朝代,四百多位皇帝,每個朝代都有每個朝代的故事,尤其是我國那些傳奇的歷史人物,也非常讓大家感興趣,故而筆者今天推薦的這本《資治通鑑》,裡面就講述了許多春秋戰國時期到唐朝時期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內容生動有趣,原價98元,現價僅58.8元,喜歡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