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到廉頗這個名字,很多朋友的第一個印象就是一個白髮蒼蒼卻渾身是肌肉的老將軍,為什麼大家會對廉頗有這個印象呢?可能就是因為那句著名的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首先呢,我得先跟大家明確一個概念,廉頗其實並不是一個像黃忠那樣老來成名的老將,他人生的所有高光時刻都發生在他壯年的時候,至於廉頗老矣,上能飯否,究竟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是他年老的故事。
那麼除了廉頗老矣之外,讓他最深入人心的,就當屬發生在廉頗和藺相如之間,負荊請罪的故事了。這個是咱們小學課本兒上都學過的。說廉頗和藺相如都是戰國時期趙國的重臣,只不過這倆人一個是驍勇善戰的武將,另一個是博學多才的文官,一文一武,都曾為趙國立下了不少功勞。雖說廉頗和藺相如都是在為一個集團效力,又都是大老闆最得力的幹將,可是這二人之間的關係卻非常讓人頭疼,準確的說,是廉頗一直對藺相如充滿了敵意。
這個道理也比較好理解,武官一般都有一個毛病,就是瞧不上文官:覺得自己冒著生命危險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而那幫文官整天坐在辦公室裡喝茶聊天吹空調,最後的功績卻有可能比自己還大,這心裡肯定是有些不平衡的,而我們的廉頗同志呢,自然也不例外。
公元前 283年,廉頗率領趙國軍隊徵討齊國,大敗了齊軍,並且幫助趙國奪取了陽晉這個地方,陽晉位於齊國和趙國的交界處,是齊趙兩國搶了很多年的地盤了,這一次勝利,廉頗可是為趙國立下大功勞了。因此,他被封為了上卿,上卿是春秋戰國時期級別相當高的爵位了,地位相當於後來的丞相或者宰相。
此時的廉頗,在趙國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風頭無人能及。可是讓他沒想到的是,半路竟然殺出來了一個藺相如。短短的兩年時間裡,藺相如先後憑藉著完璧歸趙和繩池之會兩大功勞,從一個普通的門客,一躍成為了趙國政治舞臺上最閃耀的一顆新星,他不但和廉頗一樣也被封為了上卿,而且風頭甚至蓋過了廉頗。
用腳趾頭想想都知道,廉頗對搶了自己風頭的藺相如肯定是相當不服的,他還曾經多次出言侮辱藺相如:「哼!你這個不知道從哪兒蹦出來的毛頭小子,你不就是會說話嘛?整天叭叭叭的,你除了會叭叭你還會幹嘛?你上過戰場嗎?見過死人嗎?要是真讓你到戰場上估計你得嚇得尿褲子!就你這樣的,憑什麼地位比我高?我告訴你,我不服,有種比試比試啊,誒你別走啊,別慫啊!」
但是藺相如是一個心胸寬廣的人,他換位思考,理解廉頗對自已有怨氣,所以也不跟廉頗計較,為了不激化矛盾,他對廉頗總是敬而遠之,能躲則躲多。那這麼一來廉頗就更有氣沒處撒了:「藺相如那個慫包,我看他就是因為害怕我才故意躲著我的,沒種!」
於是這兩個人就一直這樣不尷不尬的僵持著,知道有一次,廉頗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聽到了藺相如和別人的談話。「相如兄啊,你為什麼老是躲著廉頗呢?莫非你真的怕他不成?」
藺相如回答道:「嗨,不是我怕他,我是不希望與他為敵,因為一旦我們兩個撕破臉了,恐怕整個國家都會陷入危難的境地,其實我很欣賞他,但是我也知道他對我有意見,所以我也只能儘量不出現在他眼前了。」
廉頗聽完藺相如的這番話,當即是羞愧難當,不禁開始反思自己:「好像真的是我錯了,是我太小心眼了。唉,沒想到藺相如竟有如此的胸懷,我廉某自愧不如。」
好在廉頗是一個知錯能改的人,他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以後,便親自背著荊條來到藺相如家門前請罪,請求藺相如的原諒。自此,這二人握手言和,通力合作,一起讓趙國變得更加強大。而這段負荊請罪的故事也被傳為了佳話,廉頗的知錯就改和藺相如的大氣智慧也成為了很多人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