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似乎是兩個分不開的人物,提到另一個人,自然會想到對方。「當壚賣酒」更是作為浪漫愛情故事被廣為流傳。
其實他們兩個的愛情,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般美好浪漫。他們的相遇可以說始於謀略,終於情誼。
臨邛相逢
司馬相如被後人稱為「賦聖」,在當時也是有名氣的。漢景帝年間,司馬相如作賓客於梁孝王劉武。一首《子虛賦》,工整華美,磅礴大氣,讓劉武甚為欣賞。劉武知道他同時精通音樂,還把自己珍藏的綠綺琴送給了他,當時綠綺琴有「世無第二」的美稱,由此,司馬相如聲名遠播。
後來,梁武王去世,沒有謀生本領的他受邀去了臨邛令王吉住處。在這裡,遇到了離異守寡的卓文君。
文君聽琴
在《西京雜記》中,這樣形容文君的美貌:「眉色遠望如山,臉際常若芙蓉,皮膚柔滑如脂」,可見她容貌秀美,讓人難忘。除了人美,文君還有才華,在當時的蜀地,有著「蜀中四大才女之一」的名聲。況且卓家在當時的臨邛是有名的富商。所以,離異的卓文君仍有眾多子弟前來求娶。當時還窮困失意,尚未娶妻的司馬相如也對她很是仰慕。
和其他上門求親的公子不同,直到卓王孫邀請王吉和自己前去宴會,他才表明自己的心意。
在此前,因他本固有一些名聲,臨邛的名流有意與他結識,他都數次婉拒。塑造了一個神秘且才高的形象。而當他應邀前往卓王孫的宴會,大家對他更是充滿了好奇。果不其然,在宴會上,他彈了那首著名的《鳳求凰》,當即驚豔四座,這也讓文君傾慕不已。
卓文君是一個敢愛敢恨的女子,對封建禮教並不過多看重,當晚,她與司馬相如私會,兩人皆傾心於對方,是夜,卓文君便隨司馬相如一起到了成都。
當壚賣酒
文君的不顧禮教讓卓王孫很是氣惱,於是並不找她,任由她自生自滅。司馬相如也不懂生計,兩人很快就陷入拮据的生活,於是合計賣酒謀生。他們回了臨邛賣酒。一來這是文君的老家,實在過不下去可以請求親戚的接濟。二來或許是想和父親叫板,故意在他眼皮子底下賣酒。他們兩個都是富裕人家出生,如今招呼客人,賣酒為生。閒來或許會談論詩詞歌賦,就這樣,被傳成了一個佳話。
同在臨邛的卓王孫不久就知道了女兒的「光輝事跡」,實在不願女兒當街賣酒,又感於兩人窮困中相扶的情義,還是承認了他們的婚事,文君與相如的經濟狀況一下子好了很多。
相如變心
從這時起,司馬相如的好運似乎來了。
後元三年(公元141年)武帝登基,劉徹偶然讀到司馬相如的《子虛賦》,非常喜歡,以為是某個古人所寫,惋惜不能同時代。當時在皇帝身邊餵養獵犬的侍從,正好是蜀人,對劉徹說,「此賦是我同鄉所作,幸而還在世」。劉徹驚喜之餘馬上召司馬相如進京。後司馬相如又作《上林賦,頗得武帝讚賞,後被封為郎。
在司馬相如逐漸變得有錢有勢後,認識了更多年輕貌美的女子,也對卓文君漸漸的變了心。當時寫下《鳳求凰》給文君告白的手,如今也寫下了訣別的信。他寄給文君的信中只十三個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獨獨少個億字,暗示文君已和他沒有回憶。
文君決意
卓文君不是個逆來順受的女子,收到此信後,她當即寫了《怨郎詩》寄於他,後來又寫了著名的《白頭吟》。
「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今日鬥酒會,明旦溝水頭。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悽悽復悽悽,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竹竿何嫋嫋,魚尾何簁簁!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司馬相如逃不過大多數男子被美貌吸引的命運。但在看到卓文君的回信後,不免想到自己與她共度的難關,白首不相離的承諾,終於還是選擇了回心轉意,和文君相守。
回顧兩人的愛情故事,其實並不如流傳的那般浪漫。文君私奔,固然說明她敢愛敢恨,但是司馬相如卻沒有考慮到,自己的生活窘迫,和私奔這件事,會給她的名聲帶來不好的影響。在得權後,司馬相如也不能免俗地變了心。
或許最開始,司馬相如討好文君只是想改變那時窘迫的處境。可是後來,兩人一同共渡難關,他真正地感受到了文君的情深義重,這時才真正地想於之相守。後來,在當時男子三妻四妾很尋常的情況下,又能夠因為因為文君的一封信回心轉意,足以見兩人確實有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