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文君用一首詩,機智回應丈夫的13字休書,司馬相如讀後自愧不如

2020-12-04 今人大力說古史

在古代的封建社會,能夠成就一段佳話的才子佳人並不多。雖然不多但總是有,並且一旦一起便能成就一段佳話。

漢朝時期的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就是這樣一對。

司馬相如在成名之前,不過就是個窮書生,由於得到舉薦有幸來到卓文君父親的府上。

在府中一展身手,一曲《鳳求凰》聽的卓文君為之心動,央求父親想要撮合自己與司馬相如。

但是作為富商的卓文孫怎麼能夠讓自己的女兒嫁給一個窮小子。

卓文君便在與司馬相如私奔,私奔後由於家中實在窮困,卓文君便想辦法和司馬相如在街邊做起了小酒館的生意。

大富商的女兒竟然出來賣酒,這可真的是打了卓文孫的臉,無奈之下卓文孫只好選擇接納司馬相如,並且在經濟上支援二人。

在卓文君的幫助下司馬相如度過了自己最困難的日子,後來司馬相如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便入京做官。

距離是愛情最大的對手,多少美好的愛情最終都敗給了距離,司馬相如與卓文君也是如此。

卓文君用一首詩,機智回應丈夫的13字休書,司馬相如讀後自愧不如。

本來二人身居異地,很多情感上的問題都沒有辦法得到梳理,再加上有了高官厚祿的司馬相如,認識的名流與美姬自然不少。

官場開拓了他的視野,同時也給了他更多的選擇。在結識了一位京城的妙齡女子之後,司馬相如便淡化了與卓文君的感情。

終於有一日,他寫了一份休書給卓文君,信中只有13個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

卓文君看到之後,心痛不已,也明白了司馬相如的意思,於是回了一首詩給司馬相如:

一朝別後,二地相懸。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裡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依欄杆。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秉燭燒香問蒼天,六月三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紅似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忽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

這首《怨郎詩》在交到司馬相如手中後,司馬相如自愧不如,想起往日裡自己往日裡與卓文君的事情,感到十分的羞愧與後悔。

破鏡如何重圓?分離的兩顆心又如何重新相和?

卓文君為司馬相如放棄自己的榮華富貴,舍下自己的面子,在司馬相如最困難的時候給予幫助,卻沒想到遭到這樣的背叛。

無論司馬相如這個才子究竟多麼才華橫溢,終究去是在愛情裡選擇了背叛,而卓文君的一首詩也是狠狠的打了司馬相如的臉。

沒有爭吵,沒有掐架,沒有聲的在街頭為自己哭喊委屈,卻只是用一首詩直擊司馬相如的良心。

「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就是詩詞的力量。

詩詞是一種文化,帶給人的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

詩詞是一種文化,而文化最後都會沉澱成為一種人格。

你讀詩詞的時候就是在用最溫柔的手法還修飾自己的靈魂。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

詩詞帶給我們的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因此詩詞可以不必成為你的專攻,但是它確實是需要你的日常積累,也就是所謂的沉澱。

因此我讓孩子去耕讀詩詞也是從小培養孩子的「文化氣質」做出的一種潛移默化的努力。

縱觀我國取得不錯成績的大文豪,大都是從小就能飽讀詩書:

3歲背誦無數唐詩宋詞的錢學森;3歲便常常口誦詩文的郭沫若;6歲能熟讀《論語》的徐悲鴻......

即使你不奢望孩子長大後成為詩人,也希望他能享受誦讀古詩詞的樂趣,提升自己的文化涵養和文學品味。

不管孩子將來從事哪個行業,他一定都能活出屬於自己的精神充盈。

但是詩詞這東西,的確大多數不是小孩子能理解的。

而孩子的學習動力最大源於興趣,如何讓孩子在「不解其意」的情況下也能對詩詞產生情感?

靠的就是一份別出心裁的圖書設計。普通的詩詞書目的構成大部分都是:原詩+注釋+寫作背景。

枯燥的解釋很難深入人心,但是如何加上能讓孩子眼前一亮的圖畫?

各種色彩的撞擊詩詞就變成了「動畫」。對孩子而言接受程度就提升了。

央視新聞發布,今年中小學語文教材「大換血」,增加比重最多的就是古詩詞。

這個在新聞與報紙上都有報導,相信很多家長也都看到過。有家長朋友甚至計算過,如果孩子不重視古詩詞的積累,中高考可能要丟上40分!

由此可見,增加孩子的詩詞積累刻不容緩。

董卿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的評委,中南大學楊雨教授,湖南師範大學教授湯素蘭,兒童閱讀專家王林共同給孩子們推薦了一套書《飛花令》。

這套書裡,不僅僅是簡單的古詩知識,而是以「飛花令」為線索編排——角度新穎,充滿古詩詞的意趣,並且將古詩融入到古詩之中,用故事來引出詩句,讓孩子在讀古詩的過程中,慢慢體會詩歌的魅力。

書中包含近1000首經典詩詞——從《詩經》《楚辭》到唐宋詩詞、明清佳句,集結名家名篇,精選最傳世的千古詠嘆。

低年級的孩子可以用它來背誦詩詞,做文化啟蒙。

高年級的孩子可以從中學習詩詞賞析,搞定語文的考試題。

它是一套可以讓孩子從小讀到大,反覆去閱讀的書。

也是一套不分男女老少,全家人可以一起讀的書。

每個詩詞愛好者都需要這樣的知己,在讀詩的同時,也去讀懂詩。

這套書,最大的特點就是採取圖文的形式,全部採用中國風樣式,每一幅都特別引人入勝。

而且一套四本書,價格僅需要79元,您平時少買一杯奶茶或者少吸一盒煙就能給孩子帶來很好的教育。

可以培養孩子讀書的內在氣質的提升,而且這種氣質是以後花再多錢都不會不回來的。

如果你想提高讀書的內在氣質,點擊下面的圖片連結,就可以直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富二代卓文君,寒門司馬相如,人生若只如初見
    卓文君16歲時出嫁,然而不久丈夫去世,返回娘家居住。卓王孫舉辦家宴,邀請縣令王吉和司馬相如等嘉賓,把酒言歡,琴曲歌賦。司馬相如偶見卓文君美貌,怦然心動,於是乘著酒興彈琴了一曲《鳳求凰》: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皇。
  • 司馬相如漢賦《鳳求凰》,卓文君為之傾倒一生
    《鳳求凰》傳說是漢代文學家司馬相如所作的古琴曲,演繹了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這個事情被司馬遷記錄在了《史記》當中。司馬相如和卓文君02司馬相如(前179年—前117年),字長卿由於家境貧寒,司馬相如無法養活自己。他有一個好友王吉在臨邛當縣令,知道相如困厄,就邀請他去做客。卓文君,當時蜀地的一個美麗聰明、精詩文、善彈琴的女子,年紀輕輕,十七歲就在娘家守寡。卓文君就是當時四川臨邛巨富卓王孫之女。
  • 司馬相如追到卓文君,走上人生巔峰,很快想納妾,卓文君回信絕了
    宴會過後,司馬相如又向好友王吉借了錢財,重金賄賂卓文君的貼身丫鬟,二人之間便有了書信來往。司馬相如不好意思一直厚著臉皮借錢,想儘快搞定卓文君,於是寫信約她一起回成都老家。此時卓文君對司馬相如有了一定的了解,又被他的才華深深吸引,但料定老爹卓王孫是不會答應這門親事的,考慮再三,決定與司馬相如夜奔,這便是「私奔」一詞的由來。
  • 才女卓文君,一生追求司馬相如,無怨無悔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愛情給大家很大的震撼吧。聽到卓文君夜奔司馬相如,並且當街沽酒,真的是感動了一把。卓文君十七歲出嫁,不久丈夫死了,然後她回到娘家一直在寡居,倒也是過的很悠閒。她家族在趙國時期生存的時候,趙國那個時候比較就行煉鐵,她們家族就一直冶鐵作為家族職業。到了漢代文景之治的時候繼續冶鐵,已經成了很富的家族了,家裡不缺金錢啥的,生活水平也在當時的前面。
  • 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的愛情故事就是一場「軟飯硬吃」的成功案例
    司馬相如雖然才名遠播,但他實在是太窮寒了,完全不適合作為婚嫁對象,立即就遭到了卓家的堅決反對。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 梁孝王卒,相如歸,而家貧,無以自業。 雖然卓王孫強烈阻撓女兒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的戀情,但依然沒能阻止二人私定終身。
  • 卓王孫之女文君,婚姻不幸,後來幾經波折遇到司馬相如人生好轉
    這時候文君就守了活寡。卓王孫看到自己的女兒守寡,心裡十分不是滋味,每天打鐵的時候也沒有精神。此時的文君才年僅17歲,正式如花似玉的年紀。任誰都會覺得非常的可惜。這個時候,司馬相如正好飄零到了老卓家附近。有一天,到老卓家裡做客。老卓用心地準備了一桌子飯菜準備好好地招待他。
  • 司馬相如寫了一封十三字的家書,你絕對讀不懂這封家書的意思
    司馬相如,字長卿,因為生平十分仰慕藺相如,所以改名為司馬相如,起初,他愛好舞劍,在少年時用錢財換取了漢朝一個武騎常侍的閒散官。當時臨邛富豪卓王孫得知縣令府上有貴客司馬相如,於是便想宴請司馬相如,只是他故意稱病不能前往,還是在縣令的再三邀請下才去赴宴。卓王孫有個女兒,姿色嬌美,十分精通音律,擅長彈琴,當時聽聞司馬相如前來赴宴,於是便偷偷躲在屏風外窺探,司馬相如洋裝不知,當收邀彈琴時,當即彈了一曲《鳳求凰》,其實當時司馬相如就已經知道卓王孫的女兒卓文君的名聲。
  • 卓文君與司馬相如,始於謀略的婚姻?現實之上的浪漫才能長久
    臨邛相逢司馬相如被後人稱為「賦聖」,在當時也是有名氣的。漢景帝年間,司馬相如作賓客於梁孝王劉武。一首《子虛賦》,工整華美,磅礴大氣,讓劉武甚為欣賞。劉武知道他同時精通音樂,還把自己珍藏的綠綺琴送給了他,當時綠綺琴有「世無第二」的美稱,由此,司馬相如聲名遠播。後來,梁武王去世,沒有謀生本領的他受邀去了臨邛令王吉住處。在這裡,遇到了離異守寡的卓文君。
  • 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私奔後,司馬相如有花花腸子,卓文君有詩裡藏刀
    「只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這簡單的話語需要巨大的勇氣……」,每次聽到這首歌就想起了卓文君。不管那些言情電視劇包括香豔詩怎麼添油加醋說卓文君和司馬相如是一見鍾情,郎才女貌,基本上就是,司馬相如慕名投機,卓文君年少寂寞,當然也是慕了名窺了貌的。窮,人家小姑娘不在乎,她爹有的是錢,她基本上就不知道窮長什麼樣。司馬相如的名氣夠大,琴技夠強,再偷看一下,相貌夠帥。父親,看來靠你給我解決終身問題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我自己解決就不是問題了。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司馬相如: 從嘉陵江...
    梁孝王死後,相如歸蜀,得臨邛(今成都邛崍市)富商卓王孫之女卓文君。漢武帝讀到其居梁時所作《子虛賦》,大為讚賞,因得召見,任為郎。曾拜中郎將奉使西南,後轉任孝文園令,晚年免官閒居而卒。同是琴藝高手的司馬相如頓時惺惺相惜,如遇知音,相逢何必曾相識,同是天涯淪落人。司馬相如想結識這位牆裡佳人,如何讓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相見呢?王吉動了一番心思。 終於,在邛崍富紳名流的關注下,卓王孫在家隆重宴請司馬相如和縣令王吉。酒過三巡,王吉提議司馬相如彈琴助興。卓文君在閨中飽讀詩書,對司馬相如敬慕有加。
  • 名人大講堂 揭秘司馬相如的傳奇人生
    當晚,四川師範大學教授、四川省司馬相如研究會會長李大明,解讀了司馬相如的傳奇人生和非常功業,探尋其與卓文君流傳千古的故事,以及他與漢武帝傳奇的君臣之遇。在兩個小時的講座中,李大明主要就司馬相如的生平事跡講了三個專題,包括司馬相如的故裡、籍貫和早期生活;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司馬相如與漢武帝的君臣遇合,其中包括了司馬相如一生的功績。李大明表示,司馬相如的《自敘傳》今天已經讀不到了,要了解司馬相如的生平事跡,就只能讀《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李大明對司馬相如的故裡、籍貫做了詳細講解,最後得出結論:「司馬相如生於蓬安,長於成都。」
  • 司馬相如親身經歷給我們答案
    司馬相如出生於前179年,老家是蜀郡也就是今天的成都人。他的本名叫做犬子,是不是很奇怪的一個名?他也覺得不好,於是改名。因為仰慕戰國名相藺相如於是改名為相如,此後就叫做司馬相如。少年時喜歡讀書和劍術,到了二十多歲時花錢買了一個官職,做了漢景帝的常侍,本想用自己的才學獲得帝王的青睞,可是景帝並不喜愛辭賦,這個算盤落了空。
  • 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司馬相如④:若沒有司馬相如,後世才子佳人故事...
    其中,司馬相如作為大文豪,他和卓文君的故事家喻戶曉,卻又在當代飽受爭議。作為今人,我們究竟應該用怎樣的眼光去審視當年的「鳳求凰」?封面新聞記者採訪了四川省作家協會創研室主任、著名作家馬平,以文人眼光打量司馬相如,他暢談了自己的看法。
  • 來聽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定情之音」!四川省蜀派古琴藝術中心揭牌成立
    漢代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都離不開古琴。藝術中心由蜀派古琴代表性傳承人領銜擔任學術負責人,雲集蜀派琴家及研習學者,是省內具代表性的古琴研習、演出、培訓機構。2003年,古琴藝術被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2005年古琴藝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奧運會、G20峰會、美俄總統到訪等活動中都有中國古琴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代表的展示。
  • 文君早寡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文君早寡,文君:漢臨邛富商卓王孫之女卓文君,死了丈夫就與司馬相如私奔。指年輕女子喪夫寡居。出自:清·洪昇《長生殿·幸恩》:「奴家楊氏,幼適裴門,琴斷朱弦,不幸文君早寡,香含青瑣,肯容韓椽輕偷?」近義詞有:文君新寡,文君早寡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指婦女死去丈夫不久。
  • 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私奔之後,男方移情別戀,愛情故事原來是假的?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司馬相如的生平:司馬相如,一窮書生,才華很好,憑藉其出色的才華投奔梁孝王劉武,更憑藉一首《子虛賦》成為其身邊的紅人,可好景不長,梁孝王劉武逝世後,其手下也只能重找出路,司馬相如正是其中之一。可想而知,司馬相如這時候應當是家道中落、窮困潦倒了。
  • 司馬相如為一代文宗,卻因愛情經歷被人熟知
    司馬相如小時候都被家人叫犬子,喜歡讀書和擊劍,長大後嫌名字難聽,再加上仰慕藺相如的為人,便改名叫司馬相如。在司馬相如發跡之後,犬子之名也被傳開。從此以後,中國的父母向別人談起自己兒子時,都會謙遜地自稱「犬子」,這一習慣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用琴曲拐走個媳婦。
  • 司馬相如的傳奇人生 吸引114萬網友「雲聽講」
    司馬相如的傳奇人生 吸引114萬網友「雲聽講」   8月31日晚的「名人大講堂」,除了現場聆聽演講的聽眾外,李大明教授解讀司馬相如的傳奇人生和非常功業,還吸引了眾多網友通過「雲聽講」,一起探尋他與卓文君的千古風流故事,以及他與漢武帝傳奇的君臣之遇。
  • 114萬網友「拍了拍」名人大講堂 「雲聽講」司馬相如的傳奇人生
    ,在璀璨的星空下開講,解讀司馬相如的傳奇人生和非常功業,探尋其與卓文君的千古風流故事,以及他與漢武帝傳奇的君臣之遇。作為四川歷史名人,司馬相如的傳奇人生,絕不只有風流千古的「鳳求凰」的經典愛情故事。他寫下《子虛賦》、《上林賦》,這在文學上具有開創意義和標誌意義的作品;他還是漢代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兩度奉使西南地區;他對漢武帝時期禮樂制度的建立,也作出了特殊貢獻……在長達近兩個小時的講座中,李大明教授從司馬相如的故裡講起,向觀眾分享了司馬相如的早期生活,又講到了其少年時期、學業養成、客遊於梁的故事,回顧了司馬相如「傳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