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藺相如的「三件」重大貢獻

2020-12-06 後山人說古今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上卿,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最重要的有三個事件當屬,「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三個歷史之作。

完璧歸趙

第一件事是「完璧歸趙」。說的是趙國得了一塊寶貝被秦國知道了要用十五個城池換和氏璧,這是人人都知道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秦國見寶起義,想據為己有。當時趙王就選派了藺相如去交換,並特意囑咐如不能換的城池,一定要把和氏璧帶回來。結果藺相如帶寶玉去秦國換取城池,見秦王果然有詐,便憑著大智大勇,終於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看完故事的我們覺得藺相如這個人是很有勇氣的,在面對即使是氣場很強大的秦王的時候,不卑不亢,而且還設計躲過了秦王對趙國的算計,不得不說藺相如是有勇有謀的一個人物,也是一個了不起的外交家。當時他還只是一個門客,這件事成功之後對他後來仕途奠定基礎。也成為歷史記載裡比較有名的故事。

澠池之會

第二件事就是「澠池之會」。當時秦王主動想與趙國交好,約趙王在澠池會談。其實秦國也是另有企圖。當時趙王是又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藺相如得知後陪同趙王前往澠池。到澠池後,秦王故意刁難,發飆讓趙王鼓瑟,在看到趙王受辱的情況下,藺相如馬上以性命威脅秦王為趙王擊缶,並且讓趙國的御史迅速地記錄下來。藺相如機智地保護了趙王的安全並且不被羞辱,保護國君忠心耿耿。他們的機智勇敢和赤膽忠誠是第二件歷史有名的功績。

負荊請罪

第三件事就是「負荊請罪」。「」將相和」的故事。說的是廉頗嫉妒藺相如的功績,總有意想挑釁藺相如,讓他出出醜,但藺相如總是故意躲著廉頗,不給他機會。在這種情況下藺相如的下屬都看不下去了,想要給藺相如出氣,藺相如後來跟下屬們講,「將相和,國家興。將相不和,國家敗!當廉頗知道了藺相如是為了國家的安危,不計個人,不與廉頗計較長短。廉頗很是羞愧,脫了上衣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府上去主動請罪。這件事說明了藺相如,以大局為重,會處理同事之間的關係而且從長遠出發,心繫國家不計個人榮辱。是一個識大體講大局的名臣。

三件重大貢獻,為在戰國時期那個戰火不斷的時期,趙國保持一定的長期安全穩定奠定了基礎。這三件事也是我們經常在史書中看到,也是在歷史給予高度評價的,人生在世能做一兩件有成就的事很難,藺相如三件事情歷史流傳至今,稱的上是一個了不起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相關焦點

  • 靠嘴吃飯的藺相如,為何能夠得到趙王的重用?他是秦趙博弈的關鍵
    從司馬遷不動聲色的描述中,我們似乎很難看出藺相如的過人之處,似乎正如廉頗所說的那般:「藺相如這個匹夫,不過是靠嘴吃飯的江湖騙子罷了,他憑什麼比我的地位高呢?」的確,比起率領大軍鎮守邊境的廉頗,藺相如的所作所為實在是過於簡單輕鬆,那趙惠文王為什麼要重用且重賞這樣一個人呢?
  • 藺相如完璧歸趙之後,趙國下場如何?語文課本上絕對不會寫的歷史
    藺相如與和氏璧 戰國時期有位優秀的將領,他叫藺相如。藺相如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個大官,此人非常的聰穎有智謀,也忠於自己的國家,是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藺相如有高尚的情商,更是擁有大智大勇,他識大體顧大局有遠見,藺相如他愛讀書,肯上進,他的愛國思想更是無人能及。
  • 廉頗因負荊請罪出名,他和藺相如的結局如何?結局讓人惋惜!
    要說戰國時期耳熟能詳的故事,那負荊請罪必定會在榜上。廉頗與藺相如作為趙國一大臣子一個為文一個為武,為趙國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兩位趙國的大臣,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看完之後你會發現,真讓人感到惋惜!廉頗地位低於藺相如?
  • 西漢時期的辭賦家,成就非凡,因為藺相如而改名
    西漢時期的辭賦家,成就非凡,因為藺相如而改名說到司馬相如,很多人可能覺得這個名字非常的耳熟,總是讓人想起我們更熟悉的藺相如來,而他也的確是藺相如的忠實粉絲。比如他的原名叫做長卿,因為此而易名。漢武帝原本認為這一定是一個有學問的古人所寫的,沒想到他的旁邊有一個人和司馬相如是老鄉,就告訴了漢武帝這篇文章的作者,令他大喜。漢武帝叫來了他,當場考驗他,並且直接給他封了官職。倘若你覺得他只是一個會寫寫文章,對江山社稷沒有用處的文人那就錯了。
  • 藺相如完璧歸趙後,成為上卿卻再無建樹?其實他差點改寫長平之戰
    在戰國時期有很多的士族階級為了謀求發展遊說開始諸侯,因此戰國時期開始了百家爭鳴的思想變革,也有不少沒有成學說的人像毛遂一樣開始自薦,試圖打破固有的階級限制,所以在戰國時期湧現出了很多的能臣名將。於是一直屈居人下的藺相如機會來了,他保證能夠帶回和氏璧,趙王本著死馬當作活馬醫的心態,將和氏璧交給了他。藺相如之所以有信心將和氏璧帶回來,就是因為知道秦昭襄王不敢輕易的對趙國發動進攻,不然的話就不會這樣先禮後兵,而是會直接大軍壓境威逼趙惠文王,藺相如想通這個關節之後就放心的前往秦國,並且成功的帶回來和氏璧。
  • 趙國最佳偶像組合-藺相如與廉頗
    藺相如作為趙王的謀士,實在不像個謀士。秦王求趙國和氏璧,允諾以城池作為交換,趙王想要地盤又怕秦王出爾反爾,很是糾結。這個時候藺相如出場了,給趙王餵下了定心丸,他去秦國進行交換,必然可以完成任務。到了秦國,秦王果然不想給地盤,還想白嫖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表現出了極大的勇氣,騙來寶玉頂在頭上就要撞柱而死,秦王趕忙答應交換。
  • 藺相如為保和氏璧對峙秦王,留下一個成語流傳至今,不是完璧歸趙
    說到這裡,可能大多數人已經猜到了,他不是別人,正是為趙國保住和氏璧的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得到了著名的和氏璧,當時諸侯中最強大的秦國得知了此事,想把和氏璧據為己有,於是派人對趙王說,秦國願意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當時和氏璧還沒被做成玉璽,沒有什麼象徵意義,只是一塊較為寶貴的玉石,秦國願意用城池來換取,對於趙國而言是非常划算的。
  • 重溫廉頗藺相如的故事
    那麼除了廉頗老矣之外,讓他最深入人心的,就當屬發生在廉頗和藺相如之間,負荊請罪的故事了。這個是咱們小學課本兒上都學過的。說廉頗和藺相如都是戰國時期趙國的重臣,只不過這倆人一個是驍勇善戰的武將,另一個是博學多才的文官,一文一武,都曾為趙國立下了不少功勞。
  • 藺相如耍小聰明帶走和氏璧,秦國故意不加防備,趙國成了真正輸家
    這類事件在春秋戰國外交舞臺上屢見不鮮,前有晉平公派範昭出使齊國,範昭故意拿齊景公的酒杯喝酒,被晏子識破;後有藺相如被趙惠文王派去出使強秦,最終完璧歸趙,留下千古佳話。在《史記·廉頗》列傳中,藺相如被塑造成了一個聰明聰明的人,他把原本驕傲輕視趙國的秦昭襄王逼得步步為營。
  • 為何課本上從來不提,廉頗和藺相如晚年的生活?
    而因為藺相如的足智多謀,才在「澠池大會」上保全了趙國的利益和趙王的尊嚴。由於藺相如僅憑三寸不爛之舌而升官,這引起了廉頗的不滿,於是他決定每次見到藺相如,便要狠狠羞辱他一番才行。而藺相如得知此事後,就叫車夫離廉頗遠遠的,有廉頗在的地方,藺相如絕不會到場。藺相如此舉讓他的門客頗有微詞,認為他這是在逃避廉頗,有華而不實的現象,坐實了廉頗羞辱藺相如的流言。
  • 廉頗負荊請罪後,他和藺相如的結局如何?一死一逃讓人嘆息
    我們知道一切事物的發展從來都不是順順利利的,人際交往上尤其如此,作為武功派的廉頗一開始對憑藉智慧只是動動腦就站上政治舞臺的藺相如原本是抱著輕視之心的,當藺相如完成了完璧歸趙的壯舉和在澠池之會上憑藉大智大勇保全住了趙國的威嚴以及趙王的安全之後,他自然地得到了趙王的賞識,升職加薪不在話下,地位比廉頗還要高的時候,廉頗原來的輕視就慢慢轉變成了不滿,私底下便有與藺相如對立起來的硬幹之勢
  • 藺相如騙了秦王3次,秦王用3個成語見招拆招,難怪秦國能統一六國
    藺相如騙了秦王3次,秦王用3個成語見招拆招,難怪秦國能統一六國今天我們來說說藺相如,絕大部分人知道藺相如都是因為「完璧歸趙」的故事,這個故事是司馬遷寫在《史記》中的,屬於《廉頗藺相如列傳》這部分的內容。
  • 《廉頗藺相如列傳》:將相和的背後透著無限的悲涼
    《廉頗藺相如列傳》裡面講了三個故事,分別是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將相和。這三個故事顯示了兩個人不同的性格特點,藺相如,機智勇敢,隨機應變,深明大義。廉頗,老成持重,深謀遠慮,知錯能改。其實,我自己感覺,可能是司馬遷個人情感的因素,誇大了藺相如的才幹。
  • 傳奇解密:司馬相如的故裡及籍貫之謎
    四川師範大學教授、四川省司馬相如研究會會長李大明來到四川省圖書館,登上「名人大講堂」,帶來一場題為《司馬相如的傳奇人生和非常功業》的精彩演講。李大明教授從傳奇解密、風流千古、非常之功三個層面開講,讓觀眾們看到了一位融冶古今、淵博通雅的全才,一位超級文化大師,一位不朽的歷史名人。
  • 李斯的狗枷、司馬相如的圍裙、誰殺了陳陀
    "陳陀是春秋時期陳國國君,在蔡國淫亂時被蔡國的人所殺,《公羊傳》記載了這件事,但沒有交代是誰殺了陳陀。小哥沒看過書,連書名都是剛聽說,怎麼知道縣令這一問的來龍去脈! 所以當時腦子就凌亂了。吃吃答道:"小人生平都沒有殺過公羊這個人。"縣令笑他不學無術不懂裝懂,戲弄他:"不是你殺的,那會是誰殺的呢?
  • 《史記》中飽含深意的一句話,藺相如完璧歸趙,但實際上一敗塗地
    大家都知道司馬遷寫的《史記》,作為歷史上最重要的史書之一,它的歷史地位更是無與倫比,在《史記 藺相如列傳》中記載過完璧歸趙這件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是鮮為人知的是,藺相如這次事件中可以說是很失敗的,為什麼會這樣呢?讓我們分析一下。
  • 才女卓文君,一生追求司馬相如,無怨無悔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愛情給大家很大的震撼吧。聽到卓文君夜奔司馬相如,並且當街沽酒,真的是感動了一把。卓文君十七歲出嫁,不久丈夫死了,然後她回到娘家一直在寡居,倒也是過的很悠閒。她家族在趙國時期生存的時候,趙國那個時候比較就行煉鐵,她們家族就一直冶鐵作為家族職業。到了漢代文景之治的時候繼續冶鐵,已經成了很富的家族了,家裡不缺金錢啥的,生活水平也在當時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