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藺相如列傳》出自司馬遷寫的《史記》,藺相如,原本是宦官頭目繆賢的門客,廉頗,趙國的大將,兩個身份地位懸殊的人最後成了刎頸之交!「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白璧微瑕」這些著名的成語都出自於這篇列傳,「將相和」是多麼美好啊,可是,這一千古佳談真得那麼完美嗎?
《廉頗藺相如列傳》裡面講了三個故事,分別是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將相和。這三個故事顯示了兩個人不同的性格特點,藺相如,機智勇敢,隨機應變,深明大義。廉頗,老成持重,深謀遠慮,知錯能改。其實,我自己感覺,可能是司馬遷個人情感的因素,誇大了藺相如的才幹。
我們來看看藺相如在這幾段故事中的表現,在著名的「完璧歸趙」中,秦王拿著和氏璧傳給嬪妃看的時候,藺相如就想了一個法子,對秦王說,璧有瑕,請我指給你看,拿到和氏璧之後,藺相如退後幾步,說了一段慷慨激昂的話,意思就是秦王你想得到和氏璧,我就要跟和氏璧一起撞在柱子上。秦國是大國,這時候的趙國雖然弱一些,但還有實力,再加上秦國和楚國交戰,不願意跟趙國撕破臉面,面對藺相如的玉石俱焚的決心,秦王只好讓步,按照藺相如說的法子,齋戒沐浴,雖然最終沒有得到和氏璧,秦王也沒拿藺相如怎麼樣。
秦王其實才不在意藺相如的生死,只是出於自己國家利益的考慮,才沒有跟趙國計較,所以藺相如的那些小伎倆怎麼可能唬住秦王,秦王只不過從大局考慮,暫時退讓。在澠池之會上,秦王戲弄趙王,讓趙王彈琴,藺相如也毫不示弱,讓秦王為趙王擊缻,秦王不肯,然後藺相如拿出的他的殺手鐧,以死相逼,「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多麼勇猛無畏啊!秦王沒法,只好敲盆。
看來,好像又是趙國贏得了勝利,只是這樣的勝利贏得多麼得吃力。秦王並不是害怕藺相如,而是覺得趙國實力還比較強,再加上廉頗在邊境設置了大軍,不能硬碰硬,所以只能維持表面上的友好和平,等時機成熟,你藺相如再怎樣以死相逼,才不怕呢!所以,目光遠大的秦王再次委屈自己,放下身段,敲了一下盆。
在這兩個故事中,我只看到了藺相如的無畏,說起才能,我真覺得談不上有多少才幹,一個臣子動不動就以死相逼,又有多出色呢,如果不是當時的趙國實力不弱,秦國又忙著攻打楚國,不願跟趙國起衝突,這個法子根本沒什麼用!既使沒有藺相如,換另一個人出使,同樣會完成任務,難怪當初廉頗會覺得不服氣,所以我覺得藺相如只能算一個合格的外交家。藺相如因為這兩件事被升為宰相,可見趙國又是多麼缺乏人才啊!
幾年後,趙惠文王去世,趙孝成王成為新一任的君主。這時候的秦國終於準備充分,要跟趙國大幹一場,新上任的君王嫌棄廉頗老了,起用新人趙括,培植自己的勢力,長平之戰,四十萬趙軍被活埋,趙國一蹶不振,藺相如毫無建樹,在憂心如焚中去世,廉頗被迫逃到楚國,客死他鄉。一代將相落到這樣的下場,又是多麼的悲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