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語文課本改用部編版後,內容出現了大幅度變化,但是,對於我國傳統文化之一的歷史故事,並沒有任何削減,尤其是一些經典,譬如聞雞起舞、刻舟求劍、買櫝還珠等不僅依舊保留在課本中,而且還提高了學生對文章的鑑賞要求,不能只是會讀會背,還要能善於思考、表達感想。以前,這種要求在非部編版時代,一般要到小學高年級才會出現。但是,採用部編版之後,即便是小學低年級的語文考綱,也有了類似的要求,譬如人人耳熟能詳的《曹衝稱象》。
這是一篇語文課本中經久不衰的經典歷史故事,不僅是現在的00後、10後學過,就連80後、70後也是記憶猶新。故事講述了曹衝想出了比官員更好的稱象辦法,最終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告訴我們平時遇到事情應該多動腦筋,就一定能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部編版把這個故事放在了二年級語文上冊第4課,並且在相關練習題中提出了一個問題:曹衝稱象的辦法為什麼好?小學生的回答服了!
語文老師看到這樣的回答真是哭笑不得,心裡或許只能說:現在的孩子課外知識積累的真不少!不過,對於高年級的語文老師而言,這種情況還只是小兒科。同樣是歷史故事,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6課講述了廉頗和藺相如的《將相和》,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寫出了兩人從不和到和好的過程。
這個故事讚揚了藺相如的機智勇敢、不畏強暴,也讚美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整篇內容處處洋溢著滿滿的正能量。但是,到了課後習題上,學生的答題竟然讓整個文風陡然來了180°的大轉變,老師看了不是哭笑而是苦笑了!題目出現在一次單元測試中,要求學生嘗試續寫《將相和》後文,別看孩子只是寥寥幾句,讀完之後,絕對能讓人捧腹。
部編版強調了我國傳統文化教學,保留了大量歷史經典故事,其實,在先前的各地方版本中,譬如蘇教版,對傳統文化的輸出上也不留餘力。蘇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第11課《煮書》就是典型的課文。
文章通過爺孫倆的對話,引出杜甫的千古名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最後,解釋了「煮書」含義的同時,也讓我們知道了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和古人優良的讀書習慣密不可分。只是,每次上課似乎所有學生都認真聽講,課堂氛圍濃厚,然而,一到考試時候,卻總能狀況頻出,老師看了只能揉腦門。
看著試卷上對「煮書」的曲解,真是讓人又好笑又好氣,這些都是什麼「神仙孩子」!不過,若是此時感嘆,其實還為時過早,看過下面這份涵蓋「古詩詞、俗語」等中國傳統文化的考題後,你才會明白,孩子們的「腦洞」沒有最大,只有更大!
看完上述這些讓人開懷大笑的小學生「神」答題,給我們繁重的生活中注入了新鮮活力。生活其實就是這樣,有讓人眉頭緊皺的壓力,也存在喜笑顏開的歡樂。所以,每逢不順的時候,多想想開心的事情,一定會心情舒暢。最後,你認為曹衝稱大象的方法之所以好,和他是曹操的兒子有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