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別人家的孩子」,便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給孩子讀的繪本《曹衝稱象》。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不僅詮釋了曹衝的聰明睿智,還給了我這樣的啟示:別人家的孩子不僅不死讀書,而且還有很強觀察和思考能力。
三國的時候,吳國的孫權送給曹操一頭大象。正在大家圍著大象觀看的時候,曹操理著鬍子對大家說:「這頭象真大,不知道它到底有多重,你們哪個有辦法稱一稱它?」聽到這個提議,文武百官都紛紛議論了起來。
有的說:「造一桿很大的稱。」有的說:「乾脆把大象殺了,切成幾塊,然後再去稱。」文武百官們想來想去,也沒有想出來一個好辦法,只好耷拉著腦袋不吭聲了。
這時從人群中走出來一個小孩,他說:「我有個稱大象的辦法。」曹操一看原來是自己的小兒子曹衝,就假裝生氣地說:「竟說大話,小小年紀,你會有什麼辦法!」
曹衝來到曹操身邊,附在他耳邊悄悄地說了幾句話。聽完,曹操不由得笑了,於是就對文武百官說:「走,到河邊看稱象去!」
河裡停著一艘大船,曹衝命人把大象牽到船上。等船停穩了,曹衝拿著小刀,在船舷齊水的地方刻了一條線,然後命人把大象牽上岸。
接著曹衝又命人搬來許多石頭,往船上裝。隨著船上的石頭越來越多,船身慢慢地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剛才刻的那條線上時,曹衝大叫一聲:「停!」
這時,人們一下子都明白了,不由得一陣歡呼,連稱這個辦法太聰明了。現在只要把船上的石頭都稱一下,把重量加起來,大象有多重不就知道了嗎。
《曹衝稱象》是小學語文課本上一篇課文,很多小孩子都耳熟能詳,但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或許他們並不清楚。
船之所以能漂浮在水面上,是因為船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與船排開水的體積成正比,船越往下沉船排開水的體積就越大,船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浮力等於排開的水受到的重力,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
阿基米德發現這個原理的時間,大概在是公元前200年左右,而曹衝稱象的時間大概在公元後200年左右,前後相差四百多年的時間。
雖然沒什麼證據證明,曹衝的方法受到安基米德原理的啟發。但對於五六歲的孩子來說,能夠想到用浮力來稱大象,並把它付諸實施,就足以說明曹衝是一個善於觀察和思考孩子。更何況他提出來的方法,確實幫大人們解決了一個難題。
接下來還原一下,整個事件當中曹衝的思維過程。怎麼稱量大象的重量呢?做一個很大的秤,但要做多大呢,況且大象是活的並不好稱,這個辦法行不通;那把大象殺了分成小塊?為了稱大象的重量也不至於把它給殺了吧,顯然這個辦法也行不通。
那還有什麼辦法呢?要想稱大象,就要找到能夠承載大象重量的東西,那會是什麼東西呢?輪船,大象就是被輪船運過來的。那怎麼用輪船來稱大象呢?那些運送貨物的輪船,沒裝貨的時候船舷高,裝了貨之後船就往下沉,而貨物是有重量的。這樣往下想不就找到方法了嗎?
雖然這個思維過程,不能完全還原當時曹衝真實的想法,但是也能說明一些問題。比如對船的了解,如果他沒有見過船,沒有觀察過船,沒有見過輪船裝上貨物船身吃水的變化,那麼即使他再聰明也想不出這樣的辦法。
另外曹衝是曹操的兒子,在學業上肯定會對曹衝有所要求。然而從這個故事裡面不難看出曹衝對船有那麼深得了解,這足以說明曹衝並不是一個死讀書的孩子,而是一個見識廣博、愛思考的孩子。
不要認為,「別人家的孩子」只會讀書。他們之所以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不僅是因為他們的讀書能力,還是因為他們興趣廣泛,對周圍的事物充滿熱情,更重要的是有良好觀察和思考的能力。
所以,要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別人家的孩子」,就不要讓孩子讀死書,而是要千方百計地激發孩子對周圍事物的熱情,並且培養他們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慢慢地,你的孩子也會變成「別人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