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完璧歸趙之後,趙國下場如何?語文課本上絕對不會寫的歷史

2021-01-19 騰訊網

老子曾說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每件事情都有兩面性,有利便有弊,看似完美的完璧歸趙,其實也有它的隱患,只是我們的老師從未提起罷了。

藺相如與和氏璧

戰國時期有位優秀的將領,他叫藺相如。藺相如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個大官,此人非常的聰穎有智謀,也忠於自己的國家,是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藺相如有高尚的情商,更是擁有大智大勇,他識大體顧大局有遠見,藺相如他愛讀書,肯上進,他的愛國思想更是無人能及。

藺相如的一生可謂是光明磊落,令人敬佩。在澠池之會中他沉著冷靜,思維敏捷隨之應變,面對秦王的侮辱,他巧妙回擊,不僅讓他挽回了尊嚴,也沒有讓他丟失風度。在負荊請罪中,他深謀遠慮,不計較榮辱得失,更是把藺相如以國家利益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德表現的淋漓盡致。

完璧歸趙的故事完璧歸趙是三年級時候學習的一篇課文,老師給我們講解了課文,也學習了其精神。在戰國時期有個國家是趙國,趙國有位將領名叫藺相如,他曾在趙齊戰爭中,帶領士兵大戰齊國,並戰勝了齊國,所以他被封為了上卿,並因此聞名於各個諸侯國。

趙王在位的時候,得到了一件寶物,是楚國的和氏璧,趙王可是愛不釋手,喜歡極了。但不知怎麼傳到鄰國國君秦昭王的耳朵裡。秦王便寫了一封信給趙王,說願意用15座城池換這塊和氏璧。聽聞15座池城,趙王是心動的,但又怕被秦王欺騙,最後池城沒得到,和氏璧也丟失掉,但是如果直接回絕秦國,又怕自己國家被攻打。

於是趙王表想派個代表去回復秦國,思前想後也沒想到誰能應付此事。有大臣便提議讓藺相如去吧,他是個勇士,有智有謀,他一定可以勝任這份差事。

趙王召見藺相如說了此事,藺相如聊了幾句關於此事的看法與建議,趙王也覺得他可以完成任務,於是便命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向西而去,會見秦王。

藺相如抵達秦國後,秦國沒有以禮相待這位使者,而是秦王坐在章臺宮裡接見了藺相如。但是藺相如沒有因此丟失風度,而是非常恭敬的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如玩笑一般接過和氏璧,更讓人氣憤的是他還把和氏璧傳給妃嬪侍從們看,根本就不把趙國看在眼裡,也沒有要給先前答應的15座城池的意思。

這時的藺相如非常氣憤,簡直怒髮衝冠,但他依舊淡定的對秦王說此璧有瑕疵,我指給你看,就此從秦王手中奪過了和氏璧。藺相如拿著和氏璧,非常委婉的諷刺了秦國,並揚言說如果秦王逼迫他,他就連同和氏璧一起撞在柱子上。藺相如斜視著柱子,下一秒就要撞上去的樣子。

秦王怕這珍貴的和氏璧就此摔碎,他趕忙拿過地圖規劃這要送給趙國的15座城池。藺相如又怕秦王只是假裝給他規劃土地,秦國比趙國強大許多,硬碰硬定是趙國吃虧,所以藺相如便讓秦王同趙王一樣齋戒五天,並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才能把和氏璧給他。秦王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便答應了藺相如的要求。

秦王雖答應了藺相如,但藺相如深知秦王的狡猾,便讓他的隨從帶著和氏璧回到了趙國。五日後秦王完成了藺相如的要求,就設宴席宴請藺相如,但藺相如卻說實在怕被騙,所以早已把和氏璧送回了,說秦王如果真心想得到和氏璧,那就先割了城池再說吧。故事的最後便是秦國沒有割地給趙國,趙國也沒讓秦國得到和氏璧。

藺相如的聰明才智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此人更是從古至今千年等一回的人才,對趙國國君的忠心更是讓人無從懷疑,任勞任怨也從未有過怨言,一心只期盼趙國能國泰民安,所作所為皆是為了趙國的安危利益,乃是難得一見的奇才。他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精神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的。

完璧歸趙並不完美

完璧歸趙看似非常完美,其實這件事情對於趙國的未來是非常不利的,老師只告訴了我們美好的前半部分,悲慘的後半部分卻被隱藏。根據《史記》的記載,從秦國回國後的藺相如,被大肆獎賞,升官進爵,趙國國君更是喜出望外。但是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的喜悅並沒有持續太久。

被藺相如玩弄的秦王,豈能善罷甘休,他可是堂堂秦國國君,怎能讓別國一介微臣給戲弄,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咽不下這口氣。於是便養精蓄銳,開始籌備怎樣攻打趙國,說時遲那時快,秦昭王立刻出動國家大軍進軍趙國。趙國國土被秦國佔領,兩萬士兵全軍覆沒,僅僅是因為一塊小小的和氏璧。

因為這璧引發的禍端不僅如此,還有更嚴重的後果。秦趙戰爭也在此全面爆發,當時的秦國無論是綜合國力還是軍事實力,都遠遠高於趙國,攻打趙國根本不在話下。狼子野心的秦王其實早就眼饞這肥沃的中原大地,只是無奈找不到理由。而藺相如對他的愚弄,恰巧成為發起戰爭的導火索,讓秦王有理由攻打趙國,吞併天下。

是老師的的刻意隱瞞?

對於完璧歸趙的最終結局,老師從未跟我們提起過,似乎這種「報喜不報憂」的形態是老師教書育人的典範。因為他們是人民教師,他們是祖國辛勤的園丁,他們的職業道德不允許他們把不好的影響帶給學生。老師是陪伴學生時間最多的人,他們言傳身教,一舉一動都對學生有著極深的影響。

如果老師把完璧歸趙的後半段告訴學生,就無法起到教育學生該愛國以及要識大體顧大局的高尚品德。就像是在植物幼小時期,本應合理施肥澆水,可非要走極端,要麼旱死要麼澇死,那這就無法成長為一株優秀的植物,更是無法綻放美麗的花朵。所以教書育人同養育花花草草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同樣的,老師為了我們的茁壯成長,隱瞞了完璧歸趙慘痛的結局,但卻讓我們的誤會了歷史。

相關焦點

  • 為何課本上從來不提,廉頗和藺相如晚年的生活?
    「不畏秦強畏廉鬥,古來只有藺相如。」這是宋朝詩人晁補之寫的《澠池道中》,由此可見,廉頗和藺相如之間的故事是從很久開始了。在我們所學過的語文課本中,出現過他倆的身影還是在故事《紙上談兵》後的《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中。
  • 負荊請罪之後,廉頗和藺相如結局如何?老師一定不會主動透露給你
    負荊請罪的故事從初中開始就收錄進課本了,情節很簡單,講得是藺相如在立下「完璧歸趙」奇功後,被趙王拜為上卿,位列趙國老將廉頗之上。然而,廉頗十分不服氣,甚至要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
  • 藺相如為保和氏璧對峙秦王,留下一個成語流傳至今,不是完璧歸趙
    原來,當事人之所以生氣,也與國家的榮辱有關,除了「怒髮衝冠」之外,他還與另一個成語「完璧歸趙」息息相關。說到這裡,可能大多數人已經猜到了,他不是別人,正是為趙國保住和氏璧的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得到了著名的和氏璧,當時諸侯中最強大的秦國得知了此事,想把和氏璧據為己有,於是派人對趙王說,秦國願意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
  • 藺相如完璧歸趙後,成為上卿卻再無建樹?其實他差點改寫長平之戰
    而藺相如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關於他的典故「完璧歸趙」膾炙人口,而藺相如在剛剛出場的時候是做什麼的呢?只是趙國宦官繆賢手下的門客,出身寒門的他並沒有雄厚的背景,也沒有做官的門路,只能夠屈居一個宦官家裡為他出謀劃策。就是為了得到一個在趙王面前展示自己的機會。
  • 藺相如耍小聰明帶走和氏璧,秦國故意不加防備,趙國成了真正輸家
    酒宴上席間交頭接耳、談笑風生,表面上沒有刀光劍影,實則兇險無比,如果處理得當,自然不會在酒宴之間交頭接耳千裡之外。這類事件在春秋戰國外交舞臺上屢見不鮮,前有晉平公派範昭出使齊國,範昭故意拿齊景公的酒杯喝酒,被晏子識破;後有藺相如被趙惠文王派去出使強秦,最終完璧歸趙,留下千古佳話。
  • 戰國時期藺相如的「三件」重大貢獻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上卿,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最重要的有三個事件當屬,「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三個歷史之作。當時趙王就選派了藺相如去交換,並特意囑咐如不能換的城池,一定要把和氏璧帶回來。結果藺相如帶寶玉去秦國換取城池,見秦王果然有詐,便憑著大智大勇,終於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看完故事的我們覺得藺相如這個人是很有勇氣的,在面對即使是氣場很強大的秦王的時候,不卑不亢,而且還設計躲過了秦王對趙國的算計,不得不說藺相如是有勇有謀的一個人物,也是一個了不起的外交家。
  • 廉頗因負荊請罪出名,他和藺相如的結局如何?結局讓人惋惜!
    廉頗與藺相如作為趙國一大臣子一個為文一個為武,為趙國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兩位趙國的大臣,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看完之後你會發現,真讓人感到惋惜!廉頗地位低於藺相如?廉頗作為趙國的一代老將,多年以來一直徵戰沙場,可以說是給趙國抵禦外敵,開疆擴土立下了汗馬功勞。
  • 《史記》中飽含深意的一句話,藺相如完璧歸趙,但實際上一敗塗地
    大家都知道司馬遷寫的《史記》,作為歷史上最重要的史書之一,它的歷史地位更是無與倫比,在《史記 藺相如列傳》中記載過完璧歸趙這件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是鮮為人知的是,藺相如這次事件中可以說是很失敗的,為什麼會這樣呢?讓我們分析一下。
  • 趙國最佳偶像組合-藺相如與廉頗
    藺相如作為趙王的謀士,實在不像個謀士。秦王求趙國和氏璧,允諾以城池作為交換,趙王想要地盤又怕秦王出爾反爾,很是糾結。這個時候藺相如出場了,給趙王餵下了定心丸,他去秦國進行交換,必然可以完成任務。到了秦國,秦王果然不想給地盤,還想白嫖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表現出了極大的勇氣,騙來寶玉頂在頭上就要撞柱而死,秦王趕忙答應交換。
  • 廉頗負荊請罪後,他和藺相如的結局如何?一死一逃讓人嘆息
    我們知道一切事物的發展從來都不是順順利利的,人際交往上尤其如此,作為武功派的廉頗一開始對憑藉智慧只是動動腦就站上政治舞臺的藺相如原本是抱著輕視之心的,當藺相如完成了完璧歸趙的壯舉和在澠池之會上憑藉大智大勇保全住了趙國的威嚴以及趙王的安全之後,他自然地得到了趙王的賞識,升職加薪不在話下,地位比廉頗還要高的時候,廉頗原來的輕視就慢慢轉變成了不滿,私底下便有與藺相如對立起來的硬幹之勢
  • 靠嘴吃飯的藺相如,為何能夠得到趙王的重用?他是秦趙博弈的關鍵
    比如明朝中後期以「三柱國」為首的武將集團,就被東林黨人搞得死的死傷的傷,最終東林黨人在打敗了閹黨集團之後,成為了明朝中後期的最大贏家。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一出文武相爭的故事,莫過於廉頗和藺相如兩個人的「將相和」了。
  • 《廉頗藺相如列傳》:將相和的背後透著無限的悲涼
    《廉頗藺相如列傳》出自司馬遷寫的《史記》,藺相如,原本是宦官頭目繆賢的門客,廉頗,趙國的大將,兩個身份地位懸殊的人最後成了刎頸之交!「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白璧微瑕」這些著名的成語都出自於這篇列傳,「將相和」是多麼美好啊,可是,這一千古佳談真得那麼完美嗎?
  • 藺相如騙了秦王3次,秦王用3個成語見招拆招,難怪秦國能統一六國
    藺相如騙了秦王3次,秦王用3個成語見招拆招,難怪秦國能統一六國今天我們來說說藺相如,絕大部分人知道藺相如都是因為「完璧歸趙」的故事,這個故事是司馬遷寫在《史記》中的,屬於《廉頗藺相如列傳》這部分的內容。
  • 老師苦笑:還有藺相如
    中小學語文課本改用部編版後,內容出現了大幅度變化,但是,對於我國傳統文化之一的歷史故事,並沒有任何削減,尤其是一些經典,譬如聞雞起舞、刻舟求劍、買櫝還珠等不僅依舊保留在課本中,而且還提高了學生對文章的鑑賞要求,不能只是會讀會背,還要能善於思考、表達感想。
  • 重溫廉頗藺相如的故事
    首先呢,我得先跟大家明確一個概念,廉頗其實並不是一個像黃忠那樣老來成名的老將,他人生的所有高光時刻都發生在他壯年的時候,至於廉頗老矣,上能飯否,究竟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是他年老的故事。那麼除了廉頗老矣之外,讓他最深入人心的,就當屬發生在廉頗和藺相如之間,負荊請罪的故事了。這個是咱們小學課本兒上都學過的。
  • 50個經典成語故事,孩子快速增長語文歷史知識!(5)
    43、完璧歸趙(藺相如)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釋義: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44、退避三舍(晉文公重耳)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闢君三舍。」釋義:主動退讓九十裡。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