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不是尊稱,而是一個爵位。中國歷史上被封秦王的大概有70個吧!只多不少,最有名的就是秦王李世民和秦王嬴政了。
按照歷代王朝不成文的規矩(明朝是成文法),皇帝的兒子除了嫡長子繼承大統之外,其他的兒子都要封親王之爵,給予土地和兵馬,取的是拱衛皇室大統的效果,好像東周時代天下諸侯王拱衛周王室一樣。
我們知道,儒家自孔子起就在那裡喋喋不休地要「恢復周禮」
孔子是「大聖至聖先師文宣王」嘛!徒子徒孫無數,歷代朝政大權基本都在他們的手中,所以後世稍微像樣點的王朝無不以效法「周禮」為榮為幌子,不約而同在分封王爵之時就把周王室當年諸侯國名稱拿來恬不知恥地用了。
以示自己的王朝遵循孔夫子教導恢復了古聖賢的「禮樂制度」。
孔子算是做到了「其身正不令則行」,厲害!「素王」之稱名至實歸
首先是西楚霸王項羽,他的政治制度設想的也是恢復周禮,他做天下共主,其他諸如劉邦英布田都張耳趙歇等有勢力人士應該去做諸侯王拱衛他,然後就」天下太平「了。
但項羽並沒有封誰去做秦王。他之所以沒有封誰去做秦王,乃是因為他要「斷秦嗣」,乾脆把秦地一份為四,分別封了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詹王董翳,是讓秦王國永遠滅亡的意思。其他的諸如齊王、燕王、魏王、趙王、吳王、代王、韓王、九江王、遼東王等等,項羽封的可不少,取的就是恢復諸侯國拱衛天子之意。
到劉邦,因為他自己就在秦地,也是要斷秦王國嗣,所以也沒有封秦王。但是劉邦也是封了很多王的,也多用了春秋諸侯國的名字作為王爵名稱,諸如齊王、楚王、燕王、趙王、代王、魏王等等。雖然漢朝實行的是郡縣制。
曹丕逼迫漢獻帝讓位,漢亡,到了曹魏政權。曹丕定都洛陽,秦地就應該封個王了,不過他沒有封秦王,大概是歷史的慣性吧!到了他的兒子曹睿繼位,曹睿封了他的養子曹詢做秦王。
這是自秦王嬴政他們那一大家子秦王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秦王」,自此之後,歷朝歷代皆有秦王封號。如下:
晉朝有司馬諫、司馬鬱、司馬鄴三位秦王。南北朝那些非漢族王朝也不能免俗,要恢復周禮嘛!被封秦王的有拓跋翰、拓跋觚、拓跋翰(同名,差著四輩呢)、姚萇、乞伏乾歸、赫連昌、楊玄、楊難當、慕璝、莫折大提、呂伯度、元羅、宇文贄。
隋朝雖然時日不多,怎麼也是大一統王朝,秦王封號更要缺不了,隋朝有兩個秦王楊俊和楊浩。唐朝的秦王就是偉大帝王李世民了,但他後來「玄武門之變」奪了皇位,為避諱,所以終大唐幾百年只有他一個秦王,有點少。不過這也是「禮法制度」所要求的。
五代十國雖然亂,不過那些亂世雄主赳赳武夫們都要表示自己是在乎禮樂的文明之人主,所以也各自封有秦王爵位於人,李茂貞、李從榮、李從曮、石萬友、李守貞、符存審、高行周、劉玢這些人可能現在少有人知,但當時都是一方諸侯,鼎鼎大名的秦王爺。
宋朝有三個秦王,趙廷美、趙德芳和錢俶。遼國從來也以中原漢文化正統自居,封的秦王也不少,代代遼國皇帝都封有他的秦王,耶律重元、耶律定、耶律隆慶、耶律阿璉、高勳、韓匡嗣、蕭孝穆都是秦王。
金國也是漢化的政權啊,有一個完顏宗翰是秦王。元朝有三個秦王分別是孛兒只斤·忙哥刺、伯顏和田雄。到了明朝,有名的皇子皇孫多致誤國,秦王更多了,朱元璋的二兒子朱樉被封首屆秦王,終明朝一世,朱樉家嫡長子代代皆是秦王,一共有二十一位秦王,真夠瘋狂的。
清朝王爺不準出京,秦地無王,所以也就沒有封秦王,他們的王爵封號另有說法。但是大清也還是有一個自稱秦王的「朱明月」,看名字也知道,一定是「大明餘孽」。對,朱明月原名張保山,冒姓為朱,跑到一支反清起義軍那裡宣稱自己是崇禎帝第十代孫子,被起義軍擁立為秦王。所以清朝也是有一個秦王的。
這樣算下來,中國歷史上的「秦王」真是不少,加上秦始皇的幾個祖宗和秦王子嬰,大概有70多個吧!
但歷史上「秦王」這個王爵還不是最尊貴的,最尊貴的是「晉王」。(也可能不是最多的,這個沒有去計算)尤其明之前,晉王尤其尊貴,有些是嫡長子做太子之前被先封晉王,或者皇帝第二個兒子被封晉王(司馬昭、司馬炎、楊廣、李治、趙光義、李存勖等都做過晉王)。
因為春秋戰國之時,晉國是最先強大的,一度曾經強大到率領山東諸國把強秦擋在函谷關之內,使強秦不敢越出函谷關。
後來雖然三家分晉,可晉國從來沒反過周王室啊!韓趙魏三家分晉也是經過周王同意的。所以,歷代朝廷,多數都依「晉王」為尊,「秦王」次之,然後是「齊王」、「楚王」、以及周、魯、趙、魏、梁、燕、代、韓、韓、宋、吳、越王……等。
朱元璋稍微變了下,把秦王放在了尊位,封他二兒子為秦王,三兒子為晉王。四兒子為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