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家家戶戶都在為自己的主張、自己的思想四處遊說,這個時期出現了不少伶牙俐齒的人,他們能把黑話說成白話。
他們中有一個人,他靠著一張嘴從底層爬起來,是戰國時期典型的大騙子,秦武王嬴蕩繼位後,為什麼不去看看他?
一、鬼谷子第一門生——張儀
此人便是張儀,他是鬼谷子的弟子,來自魏國,鬼谷子共有五個比較有名的徒弟,張儀可以排在第一位。在張儀學成出師後,先是拜會了楚國的相國,可在參加宴會時,相國卻失落了一片玉佩,同時,相國府的商人們為了保持清白,加上張儀本人貧窮、人品差,導致相國府內的下人都鄙視張儀,說這玉佩是偷來的。
所以,張儀被相國派人打得頭破血流,整整有幾百塊板子。但張儀始終不肯承認偷盜玉佩,相國拿他沒辦法,只好放了他。身受重傷的張儀回到家,妻子很是擔心,同時也埋怨他,對他說:「你不去學習辯論,怎麼會被打得這麼慘呢?」但張儀並不贊同,他只問了妻子一句:「我的舌頭還在嗎?」太太點了點頭,張儀才鎮定下來,說道:「舌尖上的就夠了,別的不重要。」
以後,張儀只身前往秦國,秦惠文王是眼高手低,他立刻看出張儀是個有用之才,非常欣賞張儀,讓他當了相國。張儀所主張的連橫思想,使秦國長期面臨的困境得以解決,而秦國也成了一個強大的國家,再也不怕其他國家來侵犯,即使其他六國聯手對抗,也未必是秦國的對手。智慧超群的張儀,先是勸秦惠文王把以前從魏國搶來的土地歸還給魏國,這一決定看似荒謬,但張儀卻附加了一條條件,即趙魏兩王相稱,使其成為秦國的第一個君主。
二、張儀戲謔各國公卿們
張儀為使他國臣服於秦國,想出了一條「間諜」之路,他先離開秦國到魏國,大王讓他做相國,然後,張儀竭力勸魏王向秦國屈服。而且魏國在這段時間已經沒有了選擇的權利,以前曾多次與秦國作戰,但都以失敗而告終,使魏國失去了河西地區,再也無法與秦國抗衡。
無計可施,魏王只好與秦國結盟,以示誠意,特地將少梁和上郡十五郡一併賜給秦國。張儀也是如此,他回秦國後,被秦王封為"相國"。在戰國時代,除楚國外,還是一個大國,魏國雖然表面上臣服於秦國,但內心卻不服氣。魏多次向楚國求援,希望楚國能夠保護它。魏國見狀還是不老實,再次出兵收復曲沃,這一次魏國徹底安然無事,見此情形,其他國家也都假裝臣服於秦國。
再談楚國,當時楚王非常好色,魏國派他送來一位絕色女子魏美人,讓寵妃鄭袖十分窩火,很快想出了一個妙計。鄭袖先是對魏美人噓寒問暖,照顧得無微不至,什麼好事都讓給了魏美人,連楚懷王都以為鄭袖喜歡魏美人遠遠勝過喜歡自己。
有一天,鄭袖告訴魏美人一個秘密,說楚王特別討厭她的鼻子,為了固寵的魏美人見到楚王后,便用各種方法捂住鼻子,一臉疑惑的楚王跑過去問鄭袖,鄭袖「無可奈何」地對楚王說:「妹妹還以為你有狐臭呢。」這種下場可使楚王惱火,不但派人砍了魏美人的鼻子,還將她打進冷宮,可見,鄭袖是個機靈的女子。
張儀和秦惠文王曾經答應楚國,如果要解除與齊國的契約,就把商地割讓給楚國。其實到了割讓的時候,張儀和秦惠文王都想反悔。不久秦國有事求楚國,楚王趁機發洩:我不想要土地,你派張儀給我發洩。而張儀卻毫不畏懼,他十分淡定地來到楚國,先是秘密會見楚國大夫靳尚,商議一番之後,靳尚又前往南方與鄭袖見面。
靳尚一見面,就急切地告訴鄭袖,她馬上要失寵了,因為張儀是秦王最看重的大臣,他被派到楚國為楚王出氣,秦王必然會把土地和美人一起送過來換張儀,到時楚王身邊美人成堆,誰有鄭袖的一席之地?鄭袖本是個眼界不能再窄的人,一聽到秦國要送美女,便立即去勸解楚王放了張儀,楚王又是個耳根軟的人,根本無法抵擋鄭袖的一番話,終於放了張儀。
可以說,張儀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和聰明伶俐的頭腦,讓自己的政治道路越走越順,他是當之無愧的忽悠王,尤其是魏國和楚國,被他忽悠得團團轉,可對秦國而言,張儀卻是大功臣。
張儀在秦惠文王時期,利用各種外交策略讓秦國漁翁得利,在各國之間坐上了頭等交椅,秦惠文王死後,秦武王繼位,可秦武王卻不喜歡大做文章,這是為什麼呢?本來,秦武王還在做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了,當時,張儀是秦惠文王身邊的一個大紅人,而秦武王是一個崇尚武力的人,腦子裡想的都是如何與其他大力士比武。
秦武王完全不明白張儀的存在會給秦國帶來什麼樣的好處,而張儀也打從心底覺得,秦武王實在和秦惠文王差得太遠了,可以說,兩人人性的不同並不相干。張儀地位上升,導致外來客卿的地位也隨之提升,勢必對秦國國相的利益造成損害,雙方只要一見面就互相指責,而秦武王更看重外來客卿,張儀等外來客卿自然無話可說。受秦武王與其政敵的雙重打擊,張儀根本不能在秦國立足,最後,張儀選擇了離開。
張儀雖然為秦國撈到了不少好處,卻把自己在國外的名聲弄得很臭,有人欣賞張儀遊說的謀略和計策,但大部分人對他的人品並不滿意。總而言之,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畢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