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帕運會冠軍,退役後的生活卻「被炒作賣金牌治病」。劉玉坤終其一生都在追趕普通人的腳步,在「拼命」中找尋自己的價值。
劉玉坤是誰?很多人看到這個名字都會感到陌生。
今年62歲的劉玉坤在網上有很多標籤:「帕運會冠軍」、「打破六項世界紀錄」、「被炒作賣金牌治病」。這些標籤,概括了劉玉坤運動員生涯的成就與窘迫。
她的前半生,因意外失去一雙小腿,卻與競技體育結緣;
她的後半生,因傷病向生活低了頭,卻摸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出路。
熟悉劉玉坤的人都會叫她一聲「劉姐」。在大夥眼中,無論春夏秋冬,劉玉坤總是身著一條長褲,用來遮擋假肢。這雙假肢,曾是她的夢魘,也為她帶來機遇。
劉玉坤說,自己是退役運動員當中,為數不多的「混得較好的」:幹過火車售票員、做過醫院企劃專員、接過大小品牌代言。如今,組建起志願者團隊、服務各類體育賽事,事業幹得風生水起。
她終其一生追趕普通人的腳步,在「拼命」中找尋自己的價值。
(劉玉坤在北京接受正觀新聞專訪)
「假肢」
見到劉玉坤,是她忙完冬奧宣講會的第三天,她精神頭很好,穿戴著假肢的雙腿走路時有些跛,但每一步都踩得穩當有力。
劉玉坤是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人。作為冬奧會宣講團的主力演講員,劉玉坤每次都擔當著壓軸的角色。這個從「黑土地裡」走出來的女人,身上有一股子勁兒。她在臺上講得深情,觀眾在臺下聽得投入。
長時間的站立總會讓劉玉坤感到有些疲憊,她想找個地方坐一下,可面對簇擁而來、要求合照的粉絲,她只能打起精神,露出「職業般」的笑容。劉玉坤終究如自己所願,「活成了一束光」,年輕人從她的故事裡汲取到溫暖與力量。
(巴塞隆納帕運會A3級別鐵餅金牌)
劉玉坤是後天殘疾的。
1977年,19歲的劉玉坤是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第一重型機器廠一名學徒。焊縫時,一噸多重的鋼板墜落將整隻左腳砸碎,劉玉坤陷入昏迷。醒來時,她的左小腿已經被截肢,右小腿打滿石膏。
「人在倒黴的時候喝涼水都塞牙。」住院期間,劉玉坤的右小腿出現壞死,唯一的選擇就是截肢。此後,原本1.72米個頭、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只剩下1.5米帶殘疾的軀體。
劉玉坤將這段回憶稱為「黑暗的日子」:不敢出門、想不出怎麼活。更加難以接受的是街坊鄰裡的閒言碎語:「你家得幹多少缺德事,才能遭此報應。」字字誅心!
(1976年進入機器廠當學徒的劉玉坤)
劉玉坤曾選擇最幼稚的方式解脫自己——自殺。喝農藥、臥火車軌、割腕、跳樓,四次自殺都被人救下。劉玉坤身邊離不開人了,家人害怕她再做傻事。「救活你不是為了讓你再次赴死!」這是劉玉坤母親含淚說的一句話,同時也深深印在劉玉坤的心裡。
1978年7月,劉玉坤在上海第一次接觸假肢,心理上開始嘗試面對缺陷與不幸。她渴望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也迫切希望得到他人認可。「上天讓我失去一雙小腿,那我就踩著假肢與命運抗衡。」
「種夢」
「就是這個堅強的女孩,讓義勇軍進行曲在五環賽場響起。話筒中傳來她激動的聲音,帶給了我多麼震撼的驚喜!」這段話是2018年6月,現任北京體育大學副校長田麥久寫給劉玉坤。
沒有田麥久,就不會有冠軍劉玉坤。
(田麥久2018年6月寫給劉玉坤的詩)
1992年,劉玉坤站在了巴塞隆納帕運會的領獎臺上,五星紅旗在眼前緩緩升起,義勇軍進行曲響徹天空。劉玉坤打破當時A3級鐵餅世界紀錄,衛冕冠軍!
劉玉坤親吻金牌,流下淚水。腦海中浮現的,是1984年在北京工人體育場、自己與田麥久的偶然相遇,改變了劉玉坤的人生走向。
那年,劉玉坤26歲,她已經重新返回機器廠,謀了一份資料員的工作,跟隨自己多年的假肢也到了該更換的年限。
劉玉坤來到北京,中轉去上海定做新的假肢。偶然的機會,她走進工人體育場。田徑場上,奔跑的、訓練的都是殘疾人,他們在備戰紐約帕運會。從未見過這種場面的劉玉坤在看臺上佇立了很久,「殘疾人也能參加體育比賽?」她的表情由驚訝變成驚喜,又從驚喜變成渴望。
不遠處,作為田徑教練的田麥久一眼就注意到看臺上這個1.7米左右的小姑娘,打量許久,愣是沒看出這姑娘有啥毛病。
(26歲的劉玉坤)
「你哪裡不好?」
「我......我挺好。」劉玉坤不願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個殘疾人。
「沒關係,你哪不好?」
劉玉坤指了指自己的小腿,「我下邊是假肢。」
帶過許多殘疾人運動員,但像劉玉坤這樣、用假肢走路這麼穩當的女孩,田麥久還是第一次遇見。
「你條件這麼好,只要不怕吃苦,以後是可以為國家升國旗的人。」
田麥久的這句話,在劉玉坤內心種下一個夢,一個「當運動員、奪冠軍」的夢。此後,劉玉坤在田麥久等人的幫助下,順利進入體育系統,成為國家第一代殘疾人田徑運動員,開啟自己28年的競技體育生涯。
回憶過往,劉玉坤說:「就像是突然找到了歸宿一般,一頭扎進競技體育當中。」劉玉坤用超負荷的訓練、優異的成績證明著自己,證明著「殘疾人不是廢人,也可以在擅長的領域取得成績。」
隨後,劉玉坤頻繁登上體育報紙的頭條,她也有了新的稱號——「三鐵公主」:包攬全國第一屆到第五屆、遠東及南太平洋地區第四、五屆傷殘人運動會二十一枚金牌,打破五項世界紀錄。1992年巴塞隆納帕運會上打破當時的世界紀錄獲得A3級別鐵餅冠軍。2008年,劉玉坤被選為奧運火炬手。
(2008年劉玉坤被選為奧運火炬手)
「炒作」
最近幾年,劉玉坤才在網上看到自己「賣金牌治病」的新聞,她否定了這一說法:「退役後經濟是真的困難,但金牌和奧運火炬是不可能賣的。」
2011年,年過半百的劉玉坤參加了自己運動員生涯的最後一場比賽,在全國殘疾人運動會女子鉛球F58級比賽中奪得銅牌。賽後採訪,劉玉坤說「因為對體育的熱愛」。實際上,劉玉坤是因為經濟困難,「25萬元的獎金,可以緩解生活壓力。」
多年來超負荷的訓練、比賽,使劉玉坤落下病根。頸椎、腰椎和脊椎受損嚴重,腿部亦有滑膜炎積水、囊腫。最痛的時候,坐下來根本無法直腰。即便是這樣的身體狀況,劉玉坤依然帶傷訓練。
(手指因長期高強度的訓練已經變形)
2012年,54歲的劉玉坤「被迫」選擇退役,「因為比不過年輕運動員。」對於殘疾人運動員來說,雖然沒有退役的年齡限制,但一茬一茬年輕運動員的加入,讓54歲的劉玉坤感到壓力的同時,內心充滿抗拒:「退役意味著失業,國家不會管你退役後的生活。」
一個月後,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的某一路公交車上,幾乎每天都會出現一個熟悉的身影。她身著帶有五環的運動服,面對著窗外,一坐就是一整天。偶爾會遇到幾個熟人,寒暄過後,又恢復平靜。這個人正是退役後的劉玉坤。
用劉玉坤的話說:在一個大院兒裡訓練,人際關係簡單、日常生活單純。突然從固定的模式中抽離出來,職場上的規矩及為人處事的能力都需要學習,生活怎麼過怎麼彆扭。
沒有比賽,意味著失去了獎金收入,每個月僅靠機器廠2000多元「工傷補貼」,難以支撐劉玉坤的治療費用。「可除了體育訓練和比賽,我什麼也不會。」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劉玉坤家對面,有一個火車票代售點,玻璃窗上貼出「招聘」字樣,劉玉坤心動了。一個月1300元工資,雖然不多,但也算得心應手。哪成想幾個月後,代售點關門了。
(劉玉坤多年來一直堅持倒立)
2013年,失業的劉玉坤隻身來到北京。一家私立骨科醫院想借劉玉坤的「冠軍」稱號宣傳醫院,表示願意免費為她治療。前提是,劉玉坤恢復後一年內不能離院,為醫院做廣告宣傳。
劉玉坤答應了,「管它呢,只要不花錢能把我的病治好,怎樣都行。」
這家私立骨科醫院確實把困擾劉玉坤多年的「病根」治好了。同時,請來一些媒體、以「昔日冠軍賣金牌治病」為噱頭大肆宣傳。
劉玉坤回憶道:「當時醫院這樣操作我並不知情,也沒有人告訴過我要這樣宣傳,只讓我安心治病恢復就行。」但劉玉坤接著說,「醫院其實就是炒作,這樣才能吸引更多人眼球。」現在想想,即便是當時知道了又能怎樣,自己畢竟得治病啊。
劉玉坤把這件事形容成自己人生中的「負面」,但她不後悔當時的選擇:在生活和病痛面前,人首先要選擇活下去,「救活我不是讓我再次赴死的」。這是劉玉坤母親教會她的道理。
「涅槃」
如今,劉玉坤的身份是「五星級志願者」。為迎接2022年冬奧會,她加入到冬奧會宣講團,組建起旱地冰壺志願者團隊進行推廣,創建了「劉玉坤志願服務隊」備戰冬奧。
(劉玉坤加入2022年冬奧會宣講團)
劉玉坤說,自己是退役運動員中,為數不多的「混得較好的」。
「很多運動員退役後是有落差的,尤其是殘疾人運動員,很難進入教練梯隊,混得好的能進入殘聯,混得不好的只能在社會上尋找出路。」事實上,脫離了體育系統,運動員或將面臨各式各樣的挑戰:文化水平不高、工作難尋、不懂職場規矩、為人處世能力薄弱。其中,經濟來源是一道坎,可能會絆倒很多退役運動員。
採訪當中,劉玉坤想起自己曾經在黑龍江隊的一名男性隊友,退役後斷了聯繫。「前幾年他來北京找工作,說是退役後在黑龍江給人家當保安,一個月2000多元的工資,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
這件事帶給劉玉坤很大的震撼:昔日共同拼命、為國爭光的隊友,退役生活卻困難重重、無人問津。悲涼、惋惜湧上劉玉坤心頭。
劉玉坤承認,相比於大多數退役運動員,自己算是幸運的。
2014年,劉玉坤走上了《星光大道》的舞臺。整個演出過程,劉玉坤都未露出假肢。她內心倔強,不願被別人區別對待。這場表演,讓很多人記住了劉玉坤,也讓一些品牌看到了劉玉坤故事背後的商業價值。
品牌方的橄欖枝接踵而來,劉玉坤給某個白酒品牌做起了代言。這兩年,隨著直播帶貨的興起,不少公司邀請劉玉坤幫忙帶貨。劉玉坤全都拒絕了,「因為無法把控產品質量。」
(劉玉坤2014年參加《星光大道》)
退役後,除了掙錢保障生活,劉玉坤將大多數時間都花在志願服務上。志願撿拾垃圾,她一年裡爬遍北京城周邊的山;志願栽種樹苗,她跟著團隊一口氣騎百公裡自行車;志願推廣垃圾分類,她挨家挨戶敲門宣傳......志願者團隊裡,很多人不知道她是殘疾人,劉玉坤也不會主動提及,「害怕他們知道後,就不帶我了。」
漸漸的,劉玉坤開始專注服務各類體育賽事。在她看來,用「志願者」身份回歸賽場,也是對自己體育生涯的延續。劉玉坤終究還是回到了自己熱愛的賽場上。
劉玉坤說,看到運動員們在賽場上「拼命」,自己的激情也被再次點燃。「會有一種錯覺,一種『還能上賽場比賽』的錯覺。」但她心裡清楚,回不去了!
1500個小時,是評選北京五星級志願者的標準。僅北京市,每年投身志願服務的人很多,做志願者的目的各不相同,堅持下來的卻是寥寥無幾。劉玉坤是第一批「北京五星級志願者」。
加入冬奧會宣講團的劉玉坤「很忙」,她奔走在不同的演講臺上,一點點回憶、講述自己與奧運之間有趣的故事。
(劉玉坤退役後參加志願服務)
這些年,有人勸過劉玉坤:「其實不用這麼拼命的。」也有人在背後說:「劉玉坤在做秀。」
只有劉玉坤心裡知道,「這是一個自我認識、自我接受的過程。」後天殘疾的自己,終其一生都在追趕普通人的腳步,渴望獲得正常人般的對待。
劉玉坤最近正在讀三毛的《萬水千山走遍》,書中「相信上天的旨意,發生在這世界上的事情沒有一樣是出於偶然,終有一天這一切都會有一個解釋。」讓劉玉坤找到共鳴。
退役後的劉玉坤,還在路上。
正觀記者 李鑫 發自北京
編輯:石闖 馬少劍
統籌:石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