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整個中國歷史,有無數精於韜略的牛逼人物,但要在一個群英薈萃,名將輩出的年代,通過非人的方式取得天下,小編心目中只服一人。此人以近乎不可能的方式,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普通政府官員,最終坐上了天下至高權力的寶座,雖然過程充滿了殘酷、險惡、生死存亡,但依然是一段精彩的歷史。更重要的是,從這個人的身上,我看到了如何在困難重重的社會中隱忍、洞察、厚積薄發的處世之道。
也許你們猜到了,這個人就是——晉宣帝司馬懿。
關於司馬懿的生平,可能大家都耳熟能詳,畢竟作為《三國演義》後半部的大反派,老羅在他身上下的筆墨不少。但是,那真的是歷史上真實的司馬懿嗎?
這個被正統史學家批判得體無完膚的男人,這個在任何小說中都是奸邪、狡詐的代名詞的男人,真的不能給如今的我們任何啟迪嗎?
小編想用這篇文章,寫一些那些他耳熟能詳故事之外的事情,還原一個那個年代真實的司馬懿,脫去他的那層奸臣臉譜,看看一個人是怎樣在亂世中達到頂峰的。
被鄙視的出身
和許多人想像中不一樣,河內司馬家雖然在今天的史書裡有著赫赫聲名,但司馬家族根本談不上是一個文官或者傳統意義上的世家大族,而是更偏向於一個世代在戰場上指揮若定的將門之家。
司馬懿祖上都是過著戎馬生涯的武將,他的高祖父司馬鈞,一度做到了漢安帝時的徵西將軍。但是至此之後,司馬家族就開始向文官轉變,他的曾祖父司馬量做到了豫章太守,爺爺司馬雋也是潁川太守,史料記載老爺子「身長八尺三寸,腰帶十圍,儀狀魁岸」,他老爹司馬防也是京兆尹。
正是因為這樣的出身,像陳群、荀彧、鍾繇那樣的潁川士族,其實是不太看得起司馬懿的,畢竟他們才是真正堪稱世家大族的那一群人,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權貴階級。而司馬懿出身的河內,在東漢末年這裡已經是邊防地區了,也難怪司馬家長久保持著武人的頭銜。
從另一個層面,也可以看出河內司馬家和潁川士族相比,是毫無疑問低人一等的。
在荀彧面前,司馬懿也只能低三下四
小編給大家透露一點,在東漢末年,一個家族研讀什麼學術作品,可以折射出這個家族的層次。這大概就相當於今天的美國權貴會把小孩送去常青藤大學念金融法律,而底層人只能上得了社區大學學專科技術。
東漢末年,最牛逼的學術是經學,而經學又提倡家學。一個家族只有世代研習經學,才可能入仕做官。因此,要想在東漢這個年代做到世代為官的累世公卿,就必須一代代不停地研習經學下去,最終形成經學世家。
荀彧、陳群、鍾繇他們家都是這樣的家族,而司馬家不是,司馬家的家傳學術作品是什麼呢?你們可能都猜不到。
他們家傳家的,是《漢書》。
與其說《漢書》是學術著作,不如說它其實是一本當時而言的通俗史書。司馬家的人世代習武,因此看到《漢書》這個層面,基本就算是到頂了。就好比你不能指望一個土豪暴發戶,突然去研究起經院哲學來一樣。因此,真正的大家族,其實從司馬家的家學上就根本看不起他家。
看不起歸看不起,但是那些研習經學的大族們忘記了一點,經學這種思想著作,只適合太平盛世裡大家拿去象牙塔裡清修,在東漢末年越來越動蕩的年代,還一門心思琢磨這些,除了謀求個做官渠道,那可以說真是屁用也沒有一點的。
再來看《漢書》。《漢書》中所有的,並不是純粹的那種形而上的東方哲學,更多的是一些治理國家、處理政治事務的要領。司馬懿從小就熟讀這樣的作品,對他今後的人生是有很大意義的。首先他的家風就造就了他務實、專注於實際的性格,此外對於政治動向的把握,司馬懿遠遠不是那些世家大族子弟可比。
司馬懿的隱忍,是那些世家大族根本做不到的
在生靈塗炭的亂世裡,狹隘的普通貴族想的僅僅是怎樣維持自己的地位,繼續榮華富貴,但卻缺乏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往往死於非命。而司馬懿不僅懂得怎麼保全自己,更想的是怎樣在這樣的局勢下,能夠掌控大局。
這個技能,可以說伴隨了司馬懿的一生。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那些只懂得搞學術,不知變通的腐儒們;那些只知道通過讀書當敲門磚的豪族們,命運和那些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也差不了多少。
說到這裡,當時還有另外一個著名的例子,那也是出身於一個被鄙視的家族,但是卻同樣務實無比,懂得洞悉時局的,根本不屑那些所謂世家大族的奇男子。
嗯,我想你們都猜到了他的名字:曹操。
騎牆派的影帝
都說英雄總是惺惺相惜,兩個同類之間,可能真的有著那麼一點玄妙的默契。曹操早就聽說過司馬家的名氣,一直非常重視司馬懿,也非常希望能夠他能夠在自己手下做官。但司馬懿怎麼想?
各種歷史告訴我們,司馬懿不想做官。甚至還有些地攤歷史說,司馬懿心系漢室國運,不希望在曹操手下謀事。小編認為,就算用屁股想,也知道這種事不可能發生在司馬懿身上。
那麼,司馬懿到底出於什麼原因拒絕了曹操?那麼多潁川貴族都追隨了這個如日中天的男人,難道司馬懿不眼紅,不心動?
讓我們回歸到當時的歷史中,去探究一下。建安六年時,曹操剛打完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官渡之戰。這一戰中,曹操在最後一刻險勝,做掉了當時最大的勢力袁紹。可謂是走向人生巔峰的他,急需要擴張自己的勢力,招兵買馬之外,尋求更厲害的治理型人才也是剛需。畢竟地盤大了,就需要更多懂得政治的人去搞經營。
而司馬懿這樣的人才,曹操是完全懂得賞識的,因此他特意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然而司馬懿此時卻裝病,拒絕應召。
對,裝病可以說是司馬懿的人生必殺技之一,如果東漢那年有影帝獎,毫無疑問身為一個自我修養頗高的演員,司馬懿的演技是絕對可以問鼎的。
不過就算這位老戲骨,也不小心演砸過一回。
和小編一樣,司馬懿素來喜歡讀書,而且還特別珍惜家中的書籍,平時都會放在院子裡曬曬太陽殺殺書蟲什麼的,誰讓那個年代紙貴呢?有一次他外面曬著書,自己在屋裡裝病呢,忽然雷神轟轟,緊接著天降大雨……
司馬懿哪怕再鎮定,也不能讓自己這堆傳家寶泡湯,他急得趕緊從床上一躍而起,衝進院子裡搶救書籍……
然而,這一幕恰好被他的一個婢女看到了。如果這個婢女把裝病的事情走漏了風聲,那麼多疑的曹操會怎樣想?司馬懿完全可以預料到這個後果。但是,該如何處置這個婢女,連一向足智多謀的司馬懿也拿不定主意。
畢竟,那一年他也才二十三歲,還沒有像後來那麼老謀深算。
沒事,你司馬懿不知道怎麼辦,你老婆知道。
司馬懿的老婆張春華,想都沒想就把這個婢女勒死滅了口。也正因為這種辣手摧花的手段,張春華在桌遊《三國殺》裡的技能,叫做——絕情。跟這一對夫妻的手法比起來,美劇《紙牌屋》裡的那一對政治夫婦簡直是小兒科。
陰毒的張春華
現在問題來了,司馬懿為什麼寧願冒著風險裝病,也不願意去曹操手下幹活呢?難道他看出了曹操的無常和殘暴,害怕在他的身邊?難道他真的對國家帶著那麼點幻想,不喜歡漢室衰落?難道他擔心曹操身邊的潁川系貴族們,會排擠身為河內地主的自己?都不是。
因為,他還在等。
在如今的我們看來,當時的大局是官渡之戰後,曹操勢如破竹摧枯拉朽,一路統一北方無可匹敵。但是在那個歷史的節骨眼上,司馬懿也不知道究竟未來會怎樣。
袁紹雖然敗了官渡,但當時還活著,後方還有大片的領地。如果修整過來再戰一場,重新擊敗曹操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更何況,天下還有那麼多的諸侯在虎視眈眈,江東的孫權,荊州的劉表,巴蜀的劉璋,哪怕是西涼的馬騰,每一個都是一方霸主。
更何況,即便強如曹操,最終也並沒有做到把他們一一擊敗。
在這個風雲變幻的歷史節點上,胡亂選擇一個老闆就投靠,是非常不明智的。反例可見看走眼跟了呂布的陳宮,或是死心塌地追隨袁紹的田豐。這些還都是留下名字的人,可想而知還有更多的謀士軍師,投靠錯了老闆就再也沒有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更何況一點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司馬懿的老家河內,恰好在袁紹和曹操勢力範圍的交界處。在大局還沒有明朗之前,在袁家勢力還沒有被幾個熊孩子鬧垮分家之前,在曹操還沒有坐穩中原霸主之前,他司馬懿是不會輕舉妄動的。
就算他能推斷出最終曹操會戰勝袁紹,但是以他的謹慎小心,不到那一天真的發生,他就寧願做一天的中立騎牆派。
這是多麼大的心機?在今後無數次同樣的歷史狀況中,那些急於站隊的人往往最終死得很慘,而隱忍觀望的人卻總是笑到最後。國際政治中更是如此,急於選擇一方加入參戰的,往往給大國當槍使,倒是那些中立觀望的國家,最終能選擇到了戰勝的一方。
所以說,司馬懿可謂是騎牆觀望派中的宗師級人物。
等到建安十三年時,大局已定,司馬懿就安心地到曹操手下做官了。雖然《晉書》裡說他是被曹操逼著來做官的,可是明眼人都知道,這純粹是幫他後來的所作所為做掩護而已。否則曹操那麼眼巴巴逼迫司馬懿為自己效力,就賞了他一個文學掾的小副官?別忘了,曹操可是以善於破格任用見長的。
因此小編相信,201年時的司馬懿之所以裝病七年,就是一直在等。
只不過,同樣在等的,還有另一個人。
那個比司馬懿小兩歲的男人,也沒有貿然選擇自己的老闆,而是安安心心地坐著自家的草廬裡,等待著大局變得更明朗。
嗯,我想你們都猜到了他的名字:諸葛亮。
不被重視的隱身人
那麼司馬懿在成為曹操屬下以後,一直到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的這二十五年,竟然像一個毫無存在感的隱身人一樣,沒有任何著名的功績。
難道曹操不賞識他嗎?曹操真的忌憚他的可怕嗎?
的確,《晉書》裡又是這麼給司馬懿洗地的。《晉書》中說,曹操發現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擔心他不甘於安心為人臣,便從來不把大事交付給他。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這麼寫就是為了告訴大家,你看曹操他本來就不待見咱司馬宣帝,那就不要怪他日後不講情面了。
但是別忘了,曹操是何等樣人,他真的有這樣的擔心,還會讓他做曹丕的太子中庶子?明明已經顧慮他今後會幹預自己的家族事務了,還不撤職繼續讓他輔助自己兒子?這簡直是無比低估了曹操的智商啊……
那麼只有一個原因,可以解釋司馬懿為什麼看上去得不到重用。因為不論主觀還是客觀原因,總之他完美地隱藏了自己的真正實力。
而這麼做的原因,還是因為他依然在觀望。
首先,司馬懿清楚地明白一點,在曹操的手上,自己是翻不了天的。想要搞點事情,只能等曹操死掉後,在他的後輩身上動腦筋。只不過,能做到後來那地步,司馬懿一開始也沒有想到。
而且,司馬懿也沒有死心塌地認準曹丕陣營,他的弟弟司馬孚,就是曹植的太子中庶子。在那個年代,司馬家族就深知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道理。同樣的事情,諸葛家幹得更絕,三兄弟分別在魏蜀吳效力,無論哪一個問鼎中原了,家族都可以繼續發達。
也許有人會問,就算你司馬懿演技好會裝,為什麼曹操打仗從來不帶你去溜溜呢?要知道司馬懿統率軍隊的能力,可能放之整個魏國都算得上是頂尖高手。哪怕做個副將搭配一下張遼徐晃他們的,不是也不錯的選擇嗎?
不過,這回就不是司馬懿藏著掖著本事了,曹操的時代,他司馬懿是不可能帶兵打仗的。
因為曹操立下的軍制規定,禁軍和軍鎮主將都必須由曹氏宗親擔任,比如曹仁夏侯惇夏侯淵這種;而輔將則由寒族出身的將領擔任,比如張遼徐晃這些五子良將。而門閥和士族出身的人,是絕對無法染指軍權的,這也是出於曹操對於世家大族的忌憚。
所以司馬懿一來在觀望,二來深知槍桿子裡出政權的道理,沒有兵權肯定做不了什麼事情,因此也就安於在曹丕身邊,做個老老實實的太子老師。所幸,最終他押寶的曹丕還是順利上位了。
司馬懿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付出常人無法想像的耐心。只要一切都還沒有能夠在掌控之中,他就可以未雨綢繆地擴大自己所能控制的範圍。
想像如果你身邊有一個這樣的人,真的很令人覺得不寒而慄,看上去他很普通,和別人相比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在他深不可測的內心裡,有著無法遏制的野心和欲望。
在當時,同樣正確押寶曹丕的還有一個人。
這個人,也是將謀略和明哲保身發揮到了極致,甚至連軍事能力也是完全不輸司馬懿的存在。只不過,他早活了三十年,曹丕上位兩年,他就掛了。我們無從知曉,如果有了和司馬懿同樣的機遇,他會怎樣選擇。
嗯,我想你們都猜到了他的名字:賈詡。
天才軍師的對決
那麼,我們的司馬懿同學是什麼時候開始獲得軍權的呢?一切都要等到曹丕死後了。公元226年,曹丕駕崩。臨死前為了給太子曹叡一個權力的保證,他安排了曹真、陳群和司馬懿三人共同輔佐。
這,其實起到的是一個勢力制衡的作用。
曹真代表的是曹氏宗族的勢力,陳群代表的是潁川士族,而司馬懿則是他曹丕最深信不疑的太子黨代表。而且,根據曹家的規矩,軍權絕對是在自己人手裡的,當時的軍權就在曹真和曹休手裡。
但是司馬懿在曹丕的厚愛之下,官職一路平步青雲,一路做到撫軍大將軍,加封向鄉侯。沒辦法,誰讓他押寶的眼光就是準呢?在這樣的高位上,司馬懿明白一個道理,只要自己地位夠高,規則什麼的就都是浮雲了。
而此時發生的一件事,讓司馬懿終於握到了謀求已久的兵權。
這就是當孫權得知曹丕去世之後,親自帶著大軍來試圖收割一把。他命諸葛瑾、張霸兵分兩路進攻襄陽,自己則率軍進攻江夏郡。面對東吳咄咄逼人的軍勢,年幼的魏明帝曹叡嚇尿了。
要知道這時候,魏國的五子良將僅僅剩下駐守西線的張郃,其他能夠堪堪一用的將領也就是曹真和曹休了,而曹真此時正在西邊防範蜀國的入侵,曹休一人在東邊單拳難敵四手。這時候,司馬懿安撫已經慌了神的曹叡,說陛下別怕啊,實在不行老臣也可以披掛上陣啊。
於是,嗯你們懂的,機關算盡,司馬懿終於人生中初次嘗到了帶兵的滋味。
在當時可能沒有誰會想到,這麼一個久居朝廷的文官大臣,一個歷任太子老師的資深教育家,居然也能帶兵打仗?
但是正如我們前面所說,司馬家族世代積累的武將之魂,也傳遞給了司馬懿。
司馬懿的老爸,司馬防
在研習《漢書》的日日夜夜裡,他早已從歷史上的各場戰役中學到了領軍之道,再加上他可稱當世無可匹敵的軍事天賦,註定了從拿到兵權的那一刻起,就一發不可收拾。
而群星輩出的三國時期,正是司馬懿一展天才的絕佳舞臺。
第一仗,就把東吳的諸葛瑾打得屁滾尿流回了老家。諸葛瑾沒想到的是,自己這個軍事廢材敗了不可怕,就在不久之後,自己那個名動天下的弟弟,也啃不動這塊硬骨頭。
打退了吳國之後,司馬懿又開始轉而對付蜀國。就像打怪升級一樣,他最初並未直接和最終boss諸葛亮對敵,而是碰上了佔據上庸的孟達。
也許是初次遇到司馬懿這樣的對手,孟達完全沒有當回事,他認為從宛城到自己這裡有一千二百餘裡,宛城到洛陽又有八百多裡,稟報完曹叡之後再打到自己這裡來,少說也得一個月。因此,孟達沒有聽從諸葛亮的指揮,加緊把防守功夫做好。
而他說完這番話之後僅僅過了八天,就見到了司馬懿的大軍。
孟達嚇得趕緊求救諸葛丞相:
「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為什麼司馬懿能跑這麼快?一來是他統軍能力極強,部隊高度服從指揮能夠快速行軍,二來是他根本沒有去稟報曹叡,而是自己來了個先斬後奏,直接發兵就打過去了。從某種意義上講,司馬懿此時的潛意識裡,已經沒有把魏國最高領導人太當回事了。
面對孟達緊急布在城外的木柵欄防禦,司馬懿指揮大軍直接碾壓而過,僅僅十六天之後,就破城擒殺了孟達。
此役過後不久,司馬懿就迎來了自己的一生之敵:諸葛亮。
這兩個三國時代的軍事天才,在祁山這個地方,展開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對決。這些精彩的戰事,在《三國演義》裡都有著大篇幅的描繪。只不過為了烘託諸葛亮這個多智而近妖的形象,將司馬懿的智商大打了一個折扣。
而現代很多網絡文學,又為了製造噱頭,搞出了諸葛亮其實根本不懂軍事,只是一味窮兵黷武的論調,讀來簡直不忍直視。
事實上,司馬懿的軍事實力和諸葛亮真的可算是旗鼓相當,難分伯仲。兩人在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時,就有來有往針鋒相對的較量了一番。司馬懿很快就感覺到諸葛亮的實力,並且決定用龜縮防守的姿態應對這位天才的對手。
諸葛亮也無計可施,除了收割了敵軍大量的軍糧麥子,也沒撈到其他什麼好處,就退兵了。
但司馬懿卻一反常態地追擊了過去。
他這樣懂得審時度勢的人,為什麼會明知追擊諸葛亮撿不到半點便宜,卻依然做出這樣的愚蠢舉動?
因為司馬懿他並不只在意軍事上的一得一失,還有別的考量。
這次追擊對他而言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將魏國最後一個能打仗的將領——張郃弄死。而他的計劃完美地實現了,張郃最終戲劇性地膝蓋中了一箭,失血過多而死。
從此以後我們只需要記得一點:現在的魏國,除了司馬懿,再也沒有人可以阻擋住諸葛亮的北伐。
相對於這些博弈式的對決,最讓小編感到佩服的是另外一件事:當諸葛亮送來女裝羞辱司馬懿時,他竟然自嘲式地穿在身上,還當著手下眾軍士的面。這份氣度,恐怕不是常人可以想像的,特別是在當時那個特別重視自己名聲形象的時期。曹真就僅僅因為吳質笑話他長得胖,就在酒席上當場一怒拔劍相向。
而司馬懿呢?簡直是深不見底。
背靠著魏國的強大實力,司馬懿可以說把對手諸葛亮的一次次進攻,都控制在自己能掌控的範圍。而諸葛亮卻做不到這樣的氣定神閒,畢竟蜀國的國力孱弱,如果不抓緊時間發動攻勢,就很難突破了。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這對一生之敵在五丈原展開了最後的決戰。所謂決戰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正面交鋒,司馬懿依然在耗著,因為他知道,對面那個日理萬機,事必躬親的老丞相,已經去日無多了。
星落秋風五丈原。
諸葛亮輸了,輸得令人惋惜,令無數後人潸然淚下。
連司馬懿到諸葛亮營壘巡視之後,也欽佩諸葛亮「天下奇才也」。
送給子嗣們的勝利
當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知道天下可以一戰的敵人不復存在了,除了平定遼東外,他幾乎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到了對付曹魏家族上,或者準確地說,是培養兩個兒子做好未來的準備上。
千等萬等,等了一輩子,終於等來了高平陵之變。
這場重大事件,可以說是司馬懿人生最後一戰,他贏得徹底。在此之後他可以預料到天下終究會來到司馬家的手中,而歷史也確實是這樣書寫的。
天下三分終結,三國歸晉,司馬炎成為了那個一統天下的皇帝。
雖然這一幕司馬懿沒有親眼見到,但是他才是締造這一切的那個人。他用一次次的隱忍和等待,終於等到了最後的機會,一切內在外在的障礙,都在這個深不可測的男人手中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