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聖人孔子
孔子出身於西周末年一個沒落貴族家庭,童年生活比較艱澀,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貧且賤」。既不富裕,社會地位也低。說孔子出生的時候,父親70歲,母親才20歲,是老陽少陰所生。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過了不久,他便跟隨著母親回到了魯國,自小住在了魯國。
魯國是周公的封地,文化氛圍非常濃厚。周公的這一文化鋪墊對孔子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孔子把一生的志向歸結為「復禮」,正是來自於對西周封建制度和禮樂文化的信心。他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又說:「鬱郁文乎哉,吾從周。」就這樣,孔子開創了以「仁」釋「禮」的儒學,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根本上奠定了中國文明的走向。正如宋朝一位詩人評價的:「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他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所開創的儒學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主流。
孔子為何被譽為千古聖人?
孔子被稱為聖人的原因:
1,孔子與他的學生一起,用十五年的時間完成了老子主導的「大道至簡」的實踐論證工作,孔子在給老子的報告中寫道:「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隋然示人簡矣。因二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等等驗證的成果,這是孔子最偉大的成就。
2,孔子聰明睿智神武,疾惡如仇,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揭露和批判像今天的騙子國學大師、哲學博士的聖人,他堅決捍衛道家文化,把玷汙道家文化的邵正卯殺掉,詛咒所有的儒家永遠讀不懂《中庸》《大學》等道家經典。
3,孔子親手暫首他所遇到的儒學小人,有人建議孔子應該少殺人,孔子說:「古之聰明睿智神武不殺者夫?」
4,孔子的理想是「天地設位,聖人成能,神謀鬼謀,百姓以能。」
5,兩千多年來,儒學精英中幾乎無一人能讀懂孔子寫給老子的報告《繫辭》,就連孔子的言論集《論語》大家都沒能完全讀懂並踐行。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時期,社會政治制度腐敗,民不聊生。他可憐勞苦大眾,憤恨社會的腐朽,企圖給奴隸制的等級社會注入充滿道德精神的新內容,期望改善民生,重建社會秩序,重新開啟太平盛世的局面。由此,孔子得出了「禮治、德治、賢治」的仁學政治主張,這些主張中的精華部分至今仍被沿用,為當今我國社會我國的道德和人文領域提供了很多建樹性的啟示。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亞聖孟子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他著有《孟子》一書。他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中「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
孟子為何被稱為亞聖?
孟子能夠成為唯一有資格與孔子相提並論的儒家「亞聖」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將孔子的「孝悌」觀念和孔子的「仁愛」觀念推擴到極致,富於原創性地充分展示了傳統儒家的兩大核心價值及其深度悖論。
正是由於孟子的這種對孝的原創性首倡,在後來的主流儒家思潮中,「孝悌」作為「元善」才不僅構成了「仁之本」,而且構成了「人之本」。所以,在涉及血親情理精神的這些重大問題上,孟子可以說都的確是「發孔子所未發」,為儒家思潮做出了獨一無二的貢獻。
雖然孔子也提出了「博施於民而能濟眾」、「泛愛眾」等見解,但孔子畢竟還沒有彰顯「仁愛」適用於所有人的普遍性意蘊,也沒有清晰地指出「仁愛」對於「不害人」前提的依賴。而孟子特別強調「仁者無不愛」,從而無所不包地展示了仁愛針對每個人的群體性內涵。
孟子明白主張「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從而通過「仁義一體」的途徑,有效彌補了孔子沒能自覺指出「仁愛」以「不害人」為前提的思想缺失。尤其是他在獨樹一幟的「心性」理論中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等見解,更是將普遍性的仁愛直接建立在看到他人受到傷害便會生發出來的惻隱同情的基礎之上。
孔子生活在西周末年的春秋時期,這個時候,雖然王室衰微、諸侯坐大,但各路諸侯還能夠勉強維持禮數。正因為此,孔子對恢復「周禮」一直很有信心。可是,到了孟子生活的戰國年代,諸侯之間像動物一樣廝殺,弱肉強食地爭鬥,讓孟子對現實徹底失去了信心。孟子認為,正是人心的墮落和良知的泯滅,才造成了人的野蠻。於是,深受孔子影響的孟子認為,人之所以墮落,並不是因為人心天生就是壞的,而是人善良的本性被物慾蒙蔽了,而拯救社會最關鍵的就是恢復人的本性和仁義之心。由此,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自居的孟子,發展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論,以及施行「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和「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試圖以此拯救亂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