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被認為是儒家的「二把手」,也就是僅次於聖人孔子的「亞聖」,但是這種說法有點重古輕今的味道,也就是說:越古代越往前就是越好,越現代越往後就是越差,其實,如果我們用一种放眼未來的辦法來看的話,也許孟子比孔子更超越!就像西方基督文化中的耶穌,比摩西更超越那樣!
孟子有很多名言名句相當經典,讀之受益匪淺,下面就收集一些孟子名言名句跟大家一起分享,讓我們一起進步吧。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話很好理解,就是教人們不要做一個書呆子,好多人以為讀書了就什麼都有了,更有人把書中的話當成了「聖旨」!孟子是表示反對的!同時,也證明了孟子也是不同意別人把他的話,和別的聖人的話當成「聖旨」的,最起碼孟子是反對讀死書的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話是一種人道主義說法!自己家要敬重老人,也要推己及人理解別人家尊敬老人;如此相對的就是,自己家愛護幼兒(子女),推己及人,也要理解別人家愛護幼兒(子女)的心情。
「養心莫善於寡慾。」,這句話類似於今天養生文化,養好身體,一般認為是從身、心兩個部分來調理,這裡說的是調理心理方面的問題,孟子主張是寡慾的,因為寡慾了之後,人的身體需求就減少,人的心理就會得到平靜安寧,所以,人的情志情緒、心理活動等等方面,就會因為平靜的心靈而得到滋養,心靈的創傷也就被修復了。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句話是講民主的,民為貴,是指人民才是最貴重、寶貴的!社稷,原是指祭祀的,引申意義是指國家的意思,國家還只能排在第二位!最後,他指出了「君為輕」,說明君主是最低的!也反映出來:君主,是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服務的工作者,而不是騎在人民頭上的官老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話也是很著名的,也是勸告人們要遵「道」而行,如果能得」道「,是會有很多人們來支持的,如果是不能得「道」,就會失去人心,終究會被人們拋棄!這句話拿到現在來說,就相當於是主張民主迎合人民需要的。
」君有大過,則諫,反覆(覆)之而不聽,則易位。」,這句話,是孟子教育人們怎樣對待犯錯誤的君主的!如果君主犯了大錯誤,就要勸諫阻止他!多次警告無效,拒絕聽取的,就要「易位」,也就是把他的君主位置給換掉(彈劾)!,降低他的職務,他的才幹不適合擔任這麼高的職務,就像《三國演義》裡面的司馬昭那樣,把劉備的兒子劉禪,從皇帝降級為:安樂公……
從上面的孟子的名言名句來看,還真是讀了讓人受益匪淺,那他的老師是誰呢?跟孔子是什麼關係呢?經過歷代相關人員查考歷史認定:孟子是子思的學生或者是子思門人的學生,也就是子思的徒子或者徒孫。
子思又是何人呢?他是孔子的嫡親孫子,名叫:孔伋,由於儒家有」易子而教「規矩,所以,子思不是他父親孔鯉(孔子的親兒子)教的,而是孔子晚年收的弟子曾參教的,所以,不論是根據《孟子》一書中的話來推斷,還是根據這種師徒關係來推斷,孟子活動時間大約是孔子之後的五代人左右,也就是孔子之後100多年時間。
那麼孟子是怎樣看待孔子的呢?他的原話是:「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符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孟子這話大意是說:堯舜時代到商湯時代約500年,大禹、皋陶等著名人才,有幸見到並了解其中道理,成就了偉大事業;商湯時代到文王時代約500年,商湯只是聽說和明白其中道理(成就事業);商湯到周文王,又是500多年!伊尹、萊朱等著名人才有幸見到並了解其中道理,成就了偉大事業;像太公望、散宜生等人才,也是因為有幸見到並了解其中道理成就了偉大事業;現在從周文王到孔子,又是約500年(好像是聖人500年一個輪迴,也類似於西方基督教文化說耶穌,比孔子、老子、釋迦摩尼晚500年出生那樣!看來聖人約500年出現一次還真是人類歷史之謎。)!孔子就是這樣的聖人,幸孔子到今天才100多年,這種聖人哪裡能多得啊!
這樣看來,孟子是多麼推崇孔子啊!相信他是500年才能遇到的一位聖人!還在孟子話語中其它地方找到一句「聖之時者也。」,這是孟子教導別人,要抓住聖人就在眼前的機會(學習),不要錯失良機,這是歷史上,孔子第一次被認為是聖人。
那麼孟子在人生經歷和行動上面。是怎樣的呢?孟子是效仿孔子的!孟子跟孔子一樣,也是早年父親去世、也是短暫地做過官吏,還有更重要的一點,他還效法孔子周遊列國後著書立說,這就使得孟子的人生經歷,和孔子是極其相似的!
通過以上分析,孔子,成為了孟子一生中的崇拜對象,連他的人生經歷都盡力模仿孔子!所以,孟子的故事,是跟孔子人生經歷有很大關係的,因此,孟子對孔子學說的闡述,更能勝過一般其他儒家人士的解說。
所以,放眼未來,我認為孟子比孔子更超越,就像基督教文化中,耶穌比摩西更超越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