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春風:與孔子有關的尊師重教故事

2020-12-05 新華社客戶端

孔子曾在魯桓公的廟堂中見到欹器,它放在座位的右邊,後世座右銘即來源於此。圖為清光緒年間造銅鎏金欹器,欹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由此感嘆為人處世「滿招損,謙受益」。

圖為孔子觀欹器的場景。

明清兩代出現了大量以孔子生平為題材的連環畫。這是清人焦秉貞所繪《孔子聖跡圖》中的《學琴師襄》。

東漢《熹平石經》殘石。《熹平石經》是我國刻於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它均用典雅的隸書撰寫,在書法史上亦極有價值。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易舜報導 中華民族是尊師重教的民族。正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們將傳授我們技能、啟迪我們心靈的師者,視為生命中可敬可親的長者,以禮相待、深情思念。又到一年丹桂飄香,師者的恩情永不忘,我們從國家博物館推出的「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中,選出相關文物,講述它們的故事。願天下的師者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

座右銘是怎麼來的

畢業紀念冊上常有「座右銘」一欄,座右銘是我們對自己的勉勵與提醒,往往字數不多,卻寓意深刻。有時我們將座右銘鄭重寫下,懸掛在書房一角,讓我們時時得見,加深對它的印象。

座右銘起源於何處?戰國時期的荀子在自己的著作中有一篇《宥坐》,宥通右,這篇講了春秋時期孔子的一則小故事。孔子與弟子們在魯桓公的廟堂中見到了一種欹器即中空傾斜的器皿,孔子不知道這是什麼器皿,恭敬地向守廟者請教,守廟者說這就是放在座位右邊用以自警的器皿。孔子說:「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這種器皿原來中空時是傾斜的,往其中注入適量的水後,它的位置就端正了,如果注入的水過多,就會傾覆,灑出水來。這只是孔子聽說的,是否真實,還要當場試驗一番,孔子讓弟子們往器皿中注水,果然驗證孔子聽說的無誤。孔子由此不禁感慨,天下萬物哪有滿而不覆的呢?

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又問,敢問老師有沒有「持滿之道」?孔子回答:「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

優秀的師者,能從生活中尋找到教育學生的好材料。孔子通過欹器的「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教育弟子為人處世「滿招損,謙受益,戒盈持滿」。

這種欹器容納了如此深刻的做人道理,確乎適合放在座右以時刻提醒自己。但欹器究竟長什麼樣呢?欹器在漢代以後逐漸失傳,後代雖然多有研究和仿製,但存世者寥寥,我們看到的這個欹器是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宮造辦處製造的。此外,在展覽中一幅明代的《孔子觀欹器圖軸》中,我們看到了三個並排懸掛在橫梁上的欹器,它們正好展示了上述欹器的三種狀態。

欹器所蘊含的戒滿與持中的道理影響後世深遠,無論是高居廟堂,還是野處江湖,這一道理都行得通。紫禁城中和殿中,「允執厥中」的匾額高懸,這四字來源於《尚書》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字心傳歷久彌新。而對於市井百姓、鄉野村夫,他們從戲曲、說書中所覓到的,依舊是「三條大路走中央」的勸告。

孔子怎樣向師襄學琴

相傳孔子曾「刪詩書,修春秋,定禮樂,序易傳」,對「六經」做了一番整理,後來由於《樂經》失傳,變成了「五經」。孔子「述而不作」,其學術根本、思想旨趣都體現在對經典的整理,及後世記其言行的《論語》等書中了。除了通過文字了解孔子,我們還可以通過圖像了解孔子,這是一種更直觀也更富趣味性的了解方式。

孔子圖像產生於漢朝,這幾年頗受關注的西漢海昏侯劉賀墓中,出土了有孔子和其弟子形象的衣鏡框,而孔子見老子的故事,則是漢代畫像石上最流行的題材之一。這些圖像都是單幅的,到明清兩朝,講述孔子一生經歷的連環畫大量問世,它們被稱為《孔子聖跡圖》,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一般都有文字予以解說。除了孔子外,孟子等聖賢也有相應的聖跡圖。

翻閱《孔子聖跡圖》,這位被尊稱為「至聖先師」的師者,本身就是位虛心好學的學生。我們結合相應的圖像,來講兩個孔子問學的故事。

孔子還不到而立之年的時候,曾以博學的郯子為師。郯子有一回來魯國訪問,當被問及少昊氏為何以鳥名官時,郯子因少昊氏是其祖先,故了解個中緣由,少昊氏即位時,恰有鳳鳥來臨,故以鳥名官。孔子聽聞此事後,就去拜訪郯子,討教上古官制,後來孔子深感「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孔子去拜訪郯子的路上,還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他在路上遇見了一位有名的賢士程子,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不一會兒,孔子喚弟子子路取一束帛來贈給先生,子路不答,再過了一會兒,孔子又以相同的話吩咐子路,子路還是不答。子路心中有個疙瘩,他聽說士人之間若不經中間人介紹就相見,就如未有媒妁之言便嫁娶一樣,是君子所不為的。孔子開導子路,程子乃賢士,此時若不向他表示自己的敬意,以後還不知何時能再見,何必拘泥於小節呢?由此可知,孔子重禮儀,但卻不拘泥於繁文縟節。

後來,孔子又向師襄學琴,這時孔子已有了一定的基礎,師襄建議他可以學些新東西了,孔子說:「我還沒有掌握好這曲子的節奏」,於是繼續練習。過了一段時間後,師襄認為他已掌握了節奏,可以往下一步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悟到這曲子的內涵。」過了一段時間後,師襄認為他已能了解內涵了,可以往下一步了,孔子又說:「我還沒有理解這曲子讚頌的人是誰呢。」過了一段時間後,師襄觀察到孔子的神情與之前不太一樣,他分明讀出了他神情中的恭敬,還有一種登高望遠的自信,孔子說他感覺到這曲子所讚頌的人是文王,師襄肅然起敬,說這曲子正是《文王操》。這則故事既是孔子學琴的故事,也是良師善教的故事,教學應循序漸進,不僅教授技術,亦啟迪心靈,最終要達到的是改變人的氣質的目的。

孔子從三十多歲就開始教授學生,他打破「學在王官」的桎梏,讓普通人也有機會接受教育。孔子在杏壇設教,培養出七十二賢,他們又開枝散葉,將文化的星火傳播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師者,夯實文化的根基,壯大文化的規模。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唯有學盛,才能國強。

漢朝人的課本長什麼樣

新學期一到,學生們手捧新課本,對新的學期充滿了期待。那麼古人的課本長什麼樣呢?我們先來看看這件《熹平石經》殘石。

眾所周知,漢代獨尊儒術,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以傳習儒家經典,漢代選拔人才亦注重其經學修養,但當時造紙術和印刷術都還不發達,學生們只能通過傳抄的方式獲得經典文本,而在傳抄的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這對於準確理解經典、通曉聖賢之意帶來了許多障礙。

漢靈帝時,才女蔡文姬的父親蔡邕發現「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後學」,熹平四年(175年),他和其他關心此事的人向朝廷上奏,請求「正定六經文字」,獲得漢靈帝同意。蔡邕是當時知名的書法家,他親自上陣,「書丹於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這批立於都城洛陽太學門外的石碑被稱為《熹平石經》,是我國刻於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熹平石經》面向公眾開放,史書記載石經落成後,前來抄經的學生絡繹不絕,把街道都堵塞了。

《熹平石經》共計46碑,我們如今只能想像它完整立在洛陽太學門外的恢宏場面了,石經落成已在東漢末年,戰亂頻仍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就要來臨了,洛陽城池飽受戰火,石經也殘損嚴重,及至今日,我們只能見到一些殘石,但即便是殘石也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那漂亮的隸書,被認為是漢代書法的高峰。

《熹平石經》開創了後世將儒家經典刻石傳播的傳統,在此之後,曹魏、唐朝、後蜀、北宋、南宋、清朝均刻立儒家石經,其中一些完整保留到了今天。讀者朋友們可以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看到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完成的《開成石經》,114塊高兩米的石經填滿了整個展室,這是一座真正的「經典之林」。在北京的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可以看到完整的《乾隆石經》,這時印刷術與造紙術已相當發達,學生們早已人手一套儒家經書,石經的課本功能不再顯著,而越發彰顯出接續傳統、弘揚儒學的紀念碑功能。

從《熹平石經》到《乾隆石經》逾一千五百年,課本內容也在不斷增加,《熹平石經》所刻的經典是《周易》《詩經》《尚書》《儀禮》《春秋》及詮釋《春秋》的《公羊傳》,這些是「五經博士」傳習的經典,此外《熹平石經》還刻寫了《論語》,因此共計七種經典。到《開成石經》,又增加了《周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穀梁傳》《孝經》《爾雅》,總計十二種經典。到《乾隆石經》增加了《孟子》,總計十三種經典,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儒家十三經」。

相關焦點

  • 今日輿情解讀:設立教師節的本意是尊師重教
    中國歷來有尊師重教傳統,如果讓教師節太匆忙,這對老師來講就顯得不尊重,學生更難以充分表達。如果選在孔子日,最好不過,畢竟曾經的孔子3000弟子遍布春秋, 而且更是為後人留下寶貴財富。   網友「廖飛童靴」: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深深的影響著中國乃至整個世界。
  • 營造尊師重教良好風尚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在教師節前後,多場獎教活動先後舉行,我市社會各界紛獻愛心,表達尊師重教的真摯情感。教師是興教之源。市人大常委會高度關注教育事業發展,市、縣(區)聯動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實施情況執法檢查,跟蹤督辦。市政府高度重視,出臺相關文件,制定細化措施,持續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改善教師工作生活條件,不斷提高教師待遇,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 尊師重教何在?繼於丹、陳果、蒙曼之後,誰將下一個跌落神壇?
    中國歷史上,關於尊師重教的典故有:程門立雪、李世民教子尊師、張良拜師等。關於尊師重教的成語有:一字之師、春風化雨、師嚴道尊/師道尊嚴等。關於尊師重教的名句有:(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唐)李商隱《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 孔子誕辰日是什麼時候?
    他說,有關職能部門同意在修改教師法時轉達此建議。2012年9月,教育部有了更進一步的答覆,表示修改教師法已列入立法規劃,只待全國人大常委會作決定。  「我們期盼全國人大常委會和教育主管部門能夠順應民心,採取相應舉措,設置一個更合適的中華教師節。」李漢秋說。
  • 故事還跟孔子有關
    孟子被認為是儒家的「二把手」,也就是僅次於聖人孔子的「亞聖」,但是這種說法有點重古輕今的味道,也就是說:越古代越往前就是越好,越現代越往後就是越差,其實,如果我們用一种放眼未來的辦法來看的話,也許孟子比孔子更超越!就像西方基督文化中的耶穌,比摩西更超越那樣!
  • 教師節前,尊師的心為什麼在顫慄?
    再有幾天,教師節就到了,所到之處,尊師重教的氛圍也越來越濃厚了,但是瀏覽9月5日有關教育和教師的新聞,總有一些反面的教育新聞讓我們如骾在喉;總有一些有關教師的反面新聞讓我們忐忑不安,不禁逼著我們追問,教師,叫我們怎麼尊重你?!    9月1日,首次明文規定禁分重點班的新《義務教育法》開始實施。
  • 高明父母丨講給孩子聽,十個古今名人尊師重道小故事
    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儒商始祖子貢:尊師至誠孝道楷模 子貢,孔子傑出弟子。後棄官從商,成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歷來公認他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聖人孔子溘然長逝。孔子死後,眾弟子皆服喪三年,相訣而去,獨有子貢結廬墓旁,守墓六年,足見師徒情深,尊師之誠,實屬中華尊師孝道楷模第一人。後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
  • 【讀傳記】《孔子的故事》之:孔子終於出走
    孔子把情況判明了,知道魯定公原是沒主意的;季桓子又不過是利用自己,替他消除像公山不狃那樣的異己勢力罷了。事實上季桓子也怕孔子長久搞下去會把他的勢力削弱,所以冷淡孔子是勢所必至的。孔子無法和他們合作下去也是一定的。況且另一個貴族孟氏還在為拆城的問題抗拒著呢,再加上齊國的離間,孔子的處境便顯得非常尷尬。
  • 小學教育:孔子誕辰2571年,3則孔子小故事給孩子一生啟迪
    孔子生活在兩千多年前,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2020年9月28日,是孔子誕辰2571周年,下面就和小編一起通過孔子的3則故事,感受這位聞名中外的偉人的人格魅力,接受他浩瀚思想的啟迪。一、孔子向師襄請教學琴師襄是與孔子同時代魯國著名的樂官。本來孔子的琴技已經相當好了,但他不滿足。
  • 孔子與蘇格拉底:軸心時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中國的思想家孔子代表文明傳統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軸心——人文精神。而西方的蘇格拉底的思想則蘊含著西方傳統文化的主導精神——科學精神。孔子與蘇格拉底都有著深刻而豐富的教育思想,但他們在時代背景、安邦之道、價值取向等方面卻有著不同的表達。孔子處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混戰,整個社會處於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
  • 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推行忠孝仁義,是因為崇拜舜帝嗎?
    根據《尚書》、《史記》等有關典籍,虞舜為人處世、治國理政,皆以德為先導,以和諧為依歸,實施「中和」戰略。這也很可能是孔子推崇舜,提倡「中庸」、「和為貴」的原因!《中庸》記載,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 一位美國大學校長:我為什麼支持孔子學院
    蘭斯戴爾評價說:「從各方面來看,這都是一個精彩的成功故事。」 成立於2010年的西肯孔院,中方合作機構是華北電力大學。成立初始,學院只有11位漢語老師,在肯塔基州4個學區的11所學校裡教漢語。如今,5年之後,西肯孔院已有47位漢語老師在21個學區授課,註冊漢語項目的學生達13580人。
  • 孔子的弟子偷吃食物?這則故事告訴你,眼見不一定為實
    孔子有一個學生叫顏回,他的品行非常高尚,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經常當眾誇獎他。但是這樣一位品德高尚的弟子,卻被孔子發現一個人悄悄地偷吃食物,但是事情的真相不一定是你所看到的。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個故事記載在《呂氏春秋》中,楚昭王想聘請孔子,孔子帶領眾弟子前往楚國答謝楚王好意。
  • 孔子三千弟子廣為流傳,家族墳墓更可謂是世界之最,多達10萬餘座
    像電視劇裡常提到的故事情節——賣身葬父。就可知道他們是如何重視陵墓的。那麼各國著名的王侯將相墳墓最大的是哪位呢?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家族墓地佔地最廣的居然是中國有名的孔夫子,堪稱世界之最,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孔子的影響力  相信每個人都知道孔子其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 紀念孔子誕辰2571周年 文脈傳遞 銘記恩師
    「 孔子講的人格標準,凡是人都要遵守的,並不因地位的高下生出義務的輕重來。常人開口便說:「孔子之教是三綱五倫。」這話很要仔細考究。五倫說是孔子所有,三綱說是孔子所無。……我們只聽見孔子說:「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易經·家人卦》)我們只聽見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還聽見董仲舒解這兩句話,說道:「父不父則子不子,君不君則臣不臣耳。」(《春秋繁露·玉杯》)倒像責備臣子反較寬,責備君父反較嚴了。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從「仁者人也」演繹出來。
  • 散文丨孔子故鄉人
    孔子故鄉人文/周長行孔子的故鄉人,幾乎都與孔子「沾親帶故」。我的朋友章言勁就向我講述過他父親與孔子的故事,還被我寫進了一本書裡。他的講述如下:……別看父親沒受過正規教育,可他一談起孔子來話不斷流。孔子名丘,字仲尼。
  • 奔跑吧漢語:11所豫辦孔子學院紮根亞非歐美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截至目前,河南省在海外創辦海外孔子學院(課堂)十一所,近百名漢語教師、志願者和本土漢語教師培訓萬餘名學員,一年平均舉辦大小文化活動一百餘次,受眾五萬餘人。龐大的數字背後,是一個個感人的故事。第十二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在河南開幕之際,記者採訪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多位國際漢語教師,回望他們的海外教學路,傾聽河南推進中原文化「走出去」的鏗鏘步伐。
  • 葉公和孔子抬了一句槓被嘲笑兩千年,嶽飛站隊孔子,孟子卻更巧妙
    原來在公元兩千多年的孔子時代,葉公是一位勤政為民,治理有方的好官,聲名遠播以至於孔子都聽說了他的名氣,於是孔子就去拜會葉公,兩位賢才在一起自然免不了談論「義」,但葉公是法家,孔子是儒家,倆人三觀不和沒聊幾句倆人就爭辯起來了。爭論什麼呢?
  • 在全世界孔子與屈原誰的影響力更大?
    孔子這事情是偶然的麼?一點也不。原來孔子精神是由社會到個人的,他覺得只要社會建造好了,其中的個人不會不好,他側重社會,他因此常想把個人受拘束於社會之中。他告訴弟子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都是教人犧牲個性,以適應美的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