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故鄉人
文/周長行
孔子的故鄉人,幾乎都與孔子「沾親帶故」。我的朋友章言勁就向我講述過他父親與孔子的故事,還被我寫進了一本書裡。
他的講述如下:
……別看父親沒受過正規教育,可他一談起孔子來話不斷流。孔子名丘,字仲尼。父親的解釋是:仁者愛山,智者樂水。尼山、泗河,都被孔子佔全了。他是有山有河之人。不信你看看古書查查史書,大人物都離不開山與水。這就是一個大人物的元氣呀!好生態造就大人物,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0年(一說生於魯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終年七十二歲。父親說:人這一輩子無論長短,就像一篇文章。能給這文章劃段落的,孔老夫子當是千古天下第一人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不逾矩,七十隨心所欲。人在哪一段,就應該把哪一段做足做好,莫留遺憾!你想想呀,孔老夫子就好像給人類敲鐘的人,到三十歲啦,他就提醒你,應該「立」起來啦,意思是你該有站立起來的樣子啦,能立志經世、幹事創業啦!不是小樹苗啦,一有風吹雨打,就東倒西歪啦!四十不惑,這個不「惑」,就是堅定不動搖,為什麼不動搖啦,是因為有了大主張、大思路、活明白啦,有定力啦,就不會盲打莽撞,人生四十年,就該是這樣的狀態了。五十知天命,天命是個大數,老百姓常說的人不與命(運)鬥。可以說天命是自然規律,人不能與大自然規律反犟!到五十歲上,一個人經過五十年的折騰,就九九歸一啦,自己能實現的東西就落實了,達不到的或無能為力的,通通用天命來平衡,來解脫,是很有道理的。總之,六十,七十,現在八十、九十乃至一百歲的都不稀罕啦,每個年齡段註定有每個年齡段的說法。老百姓說的要知道天高地厚,就是這麼個意思吧!
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孔子出生後不久,叔梁紇亡故,孔子在寡母顏徵在的撫養下,逐漸成長起來。孤兒寡母的家境很苦,於是少年孔子為貧而仕。具體而言,這「鄙事」是指他曾從事的委吏和乘田(分別主管倉庫出納、飼養牛羊)。對於工作他都很稱職。一個人出身貧寒,不一定完全是壞事。講到這段故事時,父親打了個比方,太肥壯的田,不一定都能長出好莊稼。窮山惡水出蛟龍,於無聲處聽驚雷。從絕境裡活過來走出來的人都是不得了的人物。孔子能成大人物,與他的艱難出身大有關係。貧賤憂戚,玉汝於成。孔子最得意的門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歷史上所有的英雄豪傑都是在暴風驟雨的時代才湧現出來。凡是一個傑出的人生,都產生在重重的磨難裡……父親從我幼小時就用「別怕苦,不怕難,怕苦怕難不是男子漢!」來鼓勵我在苦難面前不低頭、不彎腰,同時結合實際給我講一些孔子孟子的有關故事。
每當提到孔子,父親必有自己的一番見解。聽到別人說到孔子哪句話哪個故事,他一定分外興奮,說錯講漏的地方,他也會給人家加以糾正或給以補充。
我還驚嘆於父親能夠背誦宋代的朱熹評價孔子的那句「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曠世名言。父親能把對孔孟文化的理解一點一滴地傳教給他的子女,我記得最深的有這麼幾件事:父親講孔子的「三人行,必有吾師」這句話時,是這樣開頭的——「騾子大馬大值錢,人大不值錢」。意思是你架子拿得再大,越抬高自己,便越讓人瞧不起。孔子說三個人在一起走路,必定有自己的老師在裡面。老夫子是在打比方,不一定是走路,就是說三個人裡面必有你的老師。每個人都有別人值得學習的地方。把自己當成學生,把別人當成先生,這架子擺得小,這位置放得對,你就會大有收穫。人越謙虛,越顯得高尚。把自己看得小一些,而把別人看得高一些,不但掉不了自己的價,反而會贏得別人的尊重。人這一生,有苦的時候,也有甜的時候;有順利的時候,也有倒黴的時候;有默默無聞的時候,也許會有名揚四海的時候;有平頭百姓,也有達官貴人。不管怎樣,以德立世,站得正,行得端,規規矩矩,堂堂正正,不淫不屈不移,堅守道德和靈魂,做人才有價值,才能體味做人的「大氣」。
老人家教育我做人要有禮貌,要站有站相,「周武正王」。這是我們當地的一個土說法,意思是做人要講究形象,做人要周正,不能松松垮垮、吊兒郎當。他把這一層意思說過之後,就拿出孔子的「禮樂其外,仁義其中」的話,就是說形式代表著內容。做人行事一輩子,都要爭取上得大臺面,就是要幹大事,不講究形象,你就幹不成大事情。中國人常講,一看那「樣」就不行!觀其言,察其行,也是要看「樣」。這是說形象的重要性。但是,你缺乏「仁義」的支撐,再好的「樣」也長不了。「樣」子是個中修煉的結果,學生有學生的「樣」,工人有工人的「樣」,軍人有軍人的「樣」,農民有農民的「樣」,就是演員演這樣那樣的人,也得熟悉這方面的生活,也要修煉!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做好「樣」的,才能是好「樣」。人們常說的「榜樣的力量」,也是這個意思,這是人們對完美人生的讚美。父親很重視這方面的修煉……
章言勁越講越來勁,最後居然扔下一句話:在我眼裡,父親就是最好的「孔孟」專家,他就是在雞零狗碎的生活中,及時地給你來上一句半句的,很過癮,也很管用,春風化雨,點滴入土嘛……
筆者我也是土生土長的孔子故鄉人,上述故事司空見慣,耳濡目染,久而久之,隱約感到,即使是《論語》這樣的曠世巨著,大概也是孔子帶領鄉親們一起完成的。孔子故鄉人或許是最好最近的孔子解讀者。從某個角度上說來,歷代的解讀者傳播者,又或許也是《論語》的作者……
(本文資料取自本人的長篇報告文學《大浪淘金》。於2020年5月25日。)
【作者簡介】周長行(男),山東省濟寧市人。1949年出生於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1969年參軍入伍,1990年轉業後供職於電視臺直至退休。農民、老兵、記者、作家集於一身。主要著作:長篇紀實文學《偉大的我們》《鯤鵬騰飛的地方》《大山的呼喚》。長篇人物傳記《不醉不說 喬羽的大河之戀》《大浪淘金》。1995年曾執筆撰寫中央電視臺39集大型電視系列片《大京九》。多次獲得國家「五個一工程」等獎勵。《不醉不說 喬羽的大河之戀》被52個國家和地區圖書館收藏。自2015年以來創辦公眾號平臺,面向社會底層,記錄現實生活,表達百姓悲歡,已發表上百萬字的原創作品。其中,《曾經的二炮工程兵,正經歷著身心的雙痛之痛》《老兵系列》《喬羽二嫂的故事》《故鄉系列》《渾人八斤》等作品分別擁有數萬乃至上千萬讀者。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