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學院初等教育學院劉振佳老師給我來電話,讓我給他的文化散文著作《走進歷史深處》寫篇序,我答應了,因為無論是於地還是於人,曲阜都有我無法釋卻的一份情懷,首先我是山東人,父親的老家在與曲阜相去不遠的東平縣,母親的老家在濟南長清縣,至今家裡的老屋還在東平縣州城的席捲棚街上,儘管被改建成了東平縣黨史紀念館,那裡不僅是我生命的根,還是心靈的所系處。所以,儘管我一直沒有在家鄉多住過,但是從啟蒙開始,家裡一直伴隨著潛移默化的儒學教育。回想起我的奶奶,一個小腳山東老太太,儘管老人家目不識丁,令人吃驚的是她卻能隨隨時隨地引用一句又一句儒家道理的話,從不同的方面來教育我們,例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直報怨最好」「孝順不是養牛馬」「不孝就是頭等大罪」「能說會道不仁義」等等;在成長的過程中,我的父親不僅以山東人剛正不阿。
誠實厚重的工作作風感染和身教著我們,終其一生持守孝道、對奶奶恭敬相待之情之行,始終重視倫理鄉情的言談舉止,更是讓人倍感其性情中的仁愛關懷;我母親的任勞任怨、忠誠守信、以和為貴等不言之教,讓我們終生受益。它們積澱為我們子女骨子裡山東人重視道德的觀念,存留為一言一行講究禮儀待人之道,養成為平常生活推尊鄉情關愛的情懷,不僅伴隨了我們的一生,甚至成為我們傳給下一代人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正是山東人這特有的鄉土和家庭觀念,讓我不時地會回到老家東平,在家鄉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獲得心靈慰藉的同時,也每每受到更深的文化啟迪和感悟,然後便會增添一種說不出來的心底力量。這一次,振佳老師用他的著作傳來了故鄉更深更重的文化聲音,用他自己數十年行走在曲阜土地上的深度思考與開掘成果,沿著形而下的歷史具象直至傳統形而上的哲理把握。
將歷史上至深的儒家本體文化通過遊走方式予以具體展現和描述,將我們以往不曾關注和涉獵的文化信仰以及彼岸世界還有文化真相,甚至是「鳥的傳人」等文化深度內涵形象性地予以呈現,在中國傳統儒文化序列中增添了極有價值意義的一筆,讀後令我為之耳目一新。振佳老師著作中獨特的哲理深思和跌宕起伏的形象描寫,不僅勾起了我潛在心底的鄉情意緒,引發了我對於故鄉的追憶與思考,也讓我更深地領略感受到齊魯大地濃濃的歷史神韻,領略到民族文化核心區域所滋生的深厚文化底蘊,領略到山東儒文化一路走來坎坷曲折的歷史脈系,並由此進一步認識到齊魯大地不愧為一方聖土,孔聖人的思想理論確然是博大精深,真切而具體地理解所謂「歷史深處」,絕對不是隨意誇飾虛言之詞,只有在山東,只有在曲阜,你才能夠體味到民族歷史的至深意蘊,才能獲得華夏民族歷史表象的真解;進而體會到聖地曲阜不僅是過去。
也不僅是現在,即使在更遠的未來,它都將是民族乃至世界東方的文化淵藪地、整個人類精神財富之家園。由此讓我理解了,為什麼當代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會專門前往曲阜孔子研究院等進行考察,並提出以傳統文化為立足點建構當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為什麼世界上諾貝爾獎獲得者會發出「人類要想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兩千五百年,從孔夫子那裡尋找智慧」這樣至深的感言。故鄉一以貫之的永恆歷史承載和道義擔當讓我為之深思,古地延綿不絕歷久彌新的歷史傳統和文化魅力更讓我為之而驕傲。當然,我們一家與曲阜還有著另一特殊緣分,在曲阜城裡孔廟旁邊,孔氏家族後裔衍聖公府的前面,有一所清末1905年所創辦的師範學校,原來叫做「曲阜縣官立四氏初級完全師範學堂」,辛亥革命以後改為「山東省立第二師範學校」,解放前後改為「山東省曲阜師範學校」,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年的歷史。
1934年,我的父親萬裡在同時考中了濟南省立一師和曲阜二師的情況下,因為家鄉離曲阜近些,讀書的費用也低,再加上曲阜省立二師教學水平以及革命風氣較高,便選擇在這所師範學校就讀,1937年畢業於該校,在這所古老師範學校裡他老人家不僅學業有成,並在此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個追隨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的青年革命者,而後接受黨的指示,回到故鄉東平縣建立起縣委並任第一任縣委書記。父親這段早期成長歷史,在曲阜師範百年校慶的時候,學校專門安排振佳老師經過幾年時間的實地採訪和檔案搜求,精心撰寫出了《萬裡與曲阜師範》一書,將父親青年時期求學以及革命經歷做了深入地發掘整理,不僅為冀魯豫以及山東地方黨史研究提供了一些難得的歷史資料,成為整個萬裡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頁,也為我們子女更深刻全面地理解為革命貢獻一生的老父親提供了一份難得的詳細史實資料。
已成為我們家值得永久珍藏的家教典籍。所以,一直到今天,父親依然心系曲阜師範,稱讚這是一座難得的好學校;我們兄妹幾人包括我們的後代人都多次來到曲阜師範,尋找父親留下的不平凡歲月痕跡,體驗父親曾經的頑強拼搏精神,為此還和曲阜師範的宋校長還有振佳老師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應該說,因為我們與曲阜師範有這樣一層更深的關係,使我們對曲阜這片聖土具有了一種特殊感情和關注,對曲阜有關的任何事有了一種親情性的關愛和牽掛,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近乎親情的情感越發深沉厚重,越發親近和誠篤。所以,接到振佳老師的書稿之後,感覺是那麼樣的欣喜與親切,真有一種風雨故人來的心理激動,急切地展讀之後,方知振佳老師不僅是一位合格的師範老師,曾為山東省著名的特級教師;他還是一個特別勤奮的人,在履行教書育人職責的同時,還能一以貫之地借地利之便致力於儒學以及地方文化研究,
先後寫出了好多部儒學研究著作。讓我尤其覺得難能可貴的是,這麼多年來,他竟然一直保持著銳意進取的精神和不倦怠的求索狀態,並沒有像一般人那樣,因為在一個區域中存留沉浸得時間長了,心理便會漸漸地被同化或變得遲鈍,或者因此失去了可能的文化感受認知能力,而是能夠始終保持文化的敏銳觸角和獨立思考能力,既有一種敢於突破和建樹自己的品質意識,又有一種站在高處的審視甚至是批判能力,能夠大膽地深入到曲阜歷史遺蹟和文化景觀內部,對於儒家傳統思想的諸多文化質因和側面,依據歷史遺存和現實物象做出全新解讀與詮釋,不斷寫出好作品,對於曲阜區域文化研究是一個突破,也將他的學術研究推進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實在可圈可點、可喜可賀。不僅如此,振佳老師這一次選擇文化散文方式呈現自己的儒學研究和思考,而且寫得如此獨具內涵與意蘊,為我們憑空塑造出一個儒學審美藝術時空。
不僅使我們深感曲阜是一方文學藝術的寶地,儒學的世存是一座有待開採的豐富礦藏。還對劉老師文學上的探究與創造表示讚賞,他獨具慧眼選擇了區域儒學這樣一個特殊的題材和視角,又別具匠心選擇了一個具有巨大伸展功能的藝術表現形式,站在儒家學說的至高處,或者以自己的遊蹤為線索,剪輯歷史文化時空片段,輯成涵括深厚的藝術章節,從而揭示古地曲阜千年流傳的仁愛情感內涵;或者以自己的思緒為邏輯,活化曾經的歷史人物和事件,構成具有特殊歷史意蘊的佳作,表達曲阜古城所具有的深邃哲理;或者以自己的情感為結構,刻畫那些歷史極富意味的情節與細節,構成特定的藝術時空畫面,抒發自己對於儒學古今流傳和世事滄桑的感懷,寫得如此獨特厚重,寫得如此豐富多彩,寫得如此形散神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