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大地副刊發表作者範曉波散文《心在鄱陽》
★人民日報海外版旅遊天地發表作者簡梅散文《龍舟夜賽》
★河南日報中原風副刊發表作者鄭彥英散文《蘭考,一個引人向善的地方》
★大河報河南副刊發表作者汪葆夫散文《嫂子,你還好嗎?》
★西安日報西嶽副刊發表作者閆群散文《又到一年粽香時》
★南陽晚報星光副刊發表作者史恆臣散文《舊物》
★三門峽日報伏牛副刊發表作者常幫娃散文《紀念屈原》
★南陽晚報星光副刊發表作者王曉建散文《夏至時節》
王曉建/夏至時節(散文)
夏至,光聽名字就覺得已經浪漫至極,想來做一個溫婉可人的女孩的名字是再合適不過了。
記得兒時亦或許是在夢裡,每逢夏至之時,總會有個小女孩在薔薇叢中或夾竹桃樹下玩耍,其家人輕聲呼喚:「夏至、夏至!」小女孩總是歡快地回應,風一般奔回家去,小女孩的裙子裡,裝滿了夏至的風。
兒時對節氣是沒有概念的,甚至成年後對節氣也是不太在意的。直到壯年,經歷世事滄桑,閱盡人間百態,看多了世事,突然發現原來二十四節氣充滿魅惑和內涵,所以才對節氣重視起來,如今已知天命的我明白,隨著年歲的遞增,人生的時間則是遞減的,屬於自己的節氣是越來越少了。
夏天是多雨的,尤其是夏至時節,烏雲飄來,甘霖灑下,萬物潤澤,綠意更濃。雨後的天空如洗,白雲繞著青山轉,青山和白雲手牽手,縹緲流動間,宛若人間仙境。
青山綠水,白雲藍天,草木蔥蘢。夏至時節的世界是綠色的,神州大地處處綠意盎然。熱浪襲來,樹影婆娑,枝丫搖曳,綠蔭如蓋,芳草萋萋,夏至之美,美在那滿世界肆意流淌的綠。
夏至是歡快的,此時,沉寂了一年的蟬聲再次響起,在大地深處蟄伏了千年的蟬的幼蟲被一聲聲夏至雷聲驚醒,夏天從此不再寂寞。「知了,知了」夜以繼日。那飄逸、俊朗的昆蟲為什麼這麼鳴叫呢?我想它們可能早已知道所有事情都會了結的吧!畢竟,一場緣分總會終結,一段陪伴總會再見,所有的世事紛擾終會煙消雲散。
夏至是忙碌的,太陽還沒露臉,農人就披著晨露荷鋤勞動了。此時的勞作,只圖個早起的涼快。鋤禾半畝,一輪夏日方才升起,看著一壟壟鬱鬱蔥蔥的莊稼,農人陶醉在豐收的夢想裡。
夏至的夜晚,荷塘披上一池銀色月光。月色如水,月華如煉,夜色也一片朦朧。漫步荷塘畔,柔柔的風兒輕撫臉龐,聽取蛙聲一片,蛐蛐兒也加入了這歡快的合奏,天籟之音迴蕩在夜色中。
喜歡在此時,聽著大自然的協奏,在心中默默地種花養蓮,修一身清淨,讓身心通透,安然自在。
夏至時節,夏天也將過半,有一種美麗的植物,因為生在夏至前後,故得名「半夏」。此植物不光美麗,還很實用,止咳化痰少不了它,想來應是有些靈性的。
夏至過半,人生過半。回望來路,感恩家人、朋友一路相伴,感謝相互間的竭盡全力。未來的星辰大海,相信彼此依然會相扶相攙,直到永遠。
那人,那事,那風景,終將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漯河日報水韻沙澧發表作者餘紅麗散文《艾草悠悠粽子香》
★遼瀋晚報遲桂花副刊發表作者徐永清散文《採採艾草》
★新民晚報夜光杯副刊發表作者馬尚龍散文《四季分明即分寸》
★亳州晚報渦河副刊發表作者王秋芝散文《為這場雨駐足》
★邢臺日報百泉副刊發表作者劉秀清散文《草木知本心》
★天津日報聚焦西青·副刊發表作者周童散文《歸來的溫馨》
★重慶日報農村版副刊發表作者趙呈榮散文《端午艾草香》
★西安日報西嶽副刊發表作者白來勤散文《風情萬種說粽子》
白來勤/風情萬種說粽子(散文)
粽子的由來已久,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已有「粽子」的記載,是一種用蘆葉裹米的食品。不過,在古代,粽子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南北朝時,出現雜粽。品種增多,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慄、紅棗、赤豆、裹成的粽子用作交往的禮品。唐代時期,粽子用米已「白瑩如玉」,粽的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代出現有「以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還有「蜜餞粽」,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明、清時期,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而且,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因地區不同,內包材料以至粽葉,都有很大的差別,連「裹」的形狀,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時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
如今,粽子的品種繁多,南方以燒鴨粽子、八寶粽子、鮮肉蛋黃粽子、椰茸粽子,蓮茸粽子等最為著名。北方則以小棗粽子、雞肉粽子、赤豆粽子等頗享盛譽。
在江浙滬地區,嘉興粽子獨樹一幟,多用箬葉包成,裡面肉汁和醬油白糖滲透的軟糯米。新鮮包出的嘉興粽子,風味溫柔醇厚,香氣四溢,肉質肥瘦相宜,和煮成醬色的糯米搭配,代表了天下糧倉杭嘉湖的滋味。
嘉興旁邊的湖州,粽子不是常見的三角形,而是細細長長地裹成一條,剝開慢咬,相當優雅,不至於像平時吃大粽子一樣的手忙腳亂,十分適合文藝人士,而且湖州粽子口味也相當多樣,有豬油豆沙的甜粽子,也有濃油赤醬的鹹粽子。古人說:「嘉湖熟,天下足」,湖州正是江南的溫柔之鄉,密集的水鄉河浜,藏著南潯、新市等錯落的江南古鎮,也藏著上海人的後花園莫幹山,還有吳昌碩待過的安吉竹海。印象最深刻的還有太湖邊的喜來登酒店,半園沉入水中,深夜看去,如夢如幻。而且,作為一枚有文化的粽子,湖州粽子還讓嘉興人金庸喜愛不已,他在《鹿鼎記》裡借著韋小寶的話,大誇湖州粽子:「韋小寶聞到到一陣肉香和糖香。雙兒雙手端了木盤,用手臂撩開帳子。韋小寶見碟子中放著四隻剝開的粽子,心中大喜,提起筷子便吃,入口甘美,無與倫比。韋小寶當時兩口吃了半隻,就問雙兒:『雙兒,這倒像是湖州粽子一般,味道真好。』」記得當年看到這一段,忍不住偷偷咽了好幾口口水,印象比後來韋小寶遇見陳圓圓還深刻。
而中國北方,華北一帶的粽子,幾乎都是甜的。通常只加點紅棗、豆沙,一般要點白糖來吃。西安的涼粽,也是通體潔白的小清新,切片撒點野生蜂蜜,最適合夏天消暑小吃。北方也喜歡做黃米粽,一般只會放紅棗,黃米也叫糜子,古代叫黍,如果經常看古書的話,這個字會經常看到,黍質感比較粗,沒糯米那麼綿滑。孔子當時黍吃多了,又經常周遊列國坐牛車出差,所以得了胃病。(這是魯迅考證出來的)但黃米做的粽子,口感也很不錯。
裹蒸棕,肇慶的最有名。作為美食之都,廣東人自然不會對粽子無所作為,所以,能想像得到的食材,廣東人都會把它包進粽子裡,什麼鮮肉、板慄、鹹蛋黃、冬菇、蝦米、瑤柱、慄子、花生、雞肉、鴨肉、叉燒、綠豆等等。在海南,還能吃到包鹹魚的粽子,可以說是一種非常有夢想的口感。
到了廣東潮汕,粽子更是超乎你的想像。這裡的粽子,不是甜的,也不是鹹的,而是一半甜的一半鹹的!剝開一隻潮汕粽,一口咬下去,是蛋黃、香菇、豆沙的甜味,用上好的廣東甜品必備豬網油調和,又甜又滑。多咬幾口,口感會慢慢變鹹,下面是蝦米、乾貝等海鮮,口腔裡,鹹香、鮮美和甜潤交織,滋味豐富到不可描述。如果沒親口試過,是無法想像這種甜鹹交織的百變滋味的。
廣西的粽子品類繁多,橫縣的巨粽尤其嚇人,一隻就足夠五六個人吃一頓,其用大如芭蕉葉的冬葉包裹,餡料主要是綠豆和豬肉,一隻粽子至少有兩斤重。這種巨粽子煮起來也費柴火,要煮上近十個小時才熟。橫縣隔壁的靈山縣,更是令人瞠目結舌,會把整隻豬蹄包進粽子裡!
其實,粽子就像人生,不止甜的鹹的,還有酸的辣的苦的。在潮汕,有一種粽子是苦的,叫梔粽。這種在糯米粉裡滲入梔子汁、食鹼液、茶水,再用紗布包裹裝入竹箕蒸熟的另類粽子,走的是苦味路線。吃時切成小片蘸點糖,還有健胃祛溼的功效。酸的粽子也不出奇,在衢州江山,用老壇酸菜配上農家臘肉做粽子,那口感也是相當的酸爽。麻辣粽子則是四川人的專利,川人在粽子中加入大量花椒的赤豆臘肉棕,越麻越香!吃的時候再沾點辣椒粉,外地人吃完了會口舌麻木,大半天不知嘴和臉都是誰的。
粽子的風情萬種,不勝枚舉,麗水遂昌的長粽,蘇州的豬油夾沙粽,金華的火腿粽,江南的灰湯粽,廣西仫佬山的枕頭粽,廣西的三角粽,桂北背包粽,宜州的枕頭粽,博白假蔞肉粽,廣東清遠的黑糯米駝背粽,東莞道滘粽,泉州燒肉粽,臺灣粿粽……實在數不過來。
粽子不僅清香可口,而且營養豐富。中醫認為,粽子的主要原料——糯米味甘性平,有益氣、止瀉、補中之功,其他各種配料也多為食療上品。如:小棗有養胃健脾、益血壯神之效;雞肉有益氣、暖胃、補虛,調經之功;赤豆有利水消腫,清熱去溼、健脾止瀉的功能;鴨肉有滋陰補腎效用;蓮子、椰子肉亦為補虛強壯之上品。
★深圳商報萬象副刊發表作者月如鉤散文《心中無妓》
★江海晚報夜明珠副刊發表作者孫同林散文《端午的綠》
★鹽城晚報登瀛副刊發表作者裴藝元散文《枇杷滿樹金》
★徐州日報放鶴亭副刊發表作者孫愛雪散文《莎草》
★重慶晚報夜雨副刊發表作者龐國翔散文《難忘端陽節趕娃兒場》
★如皋日報水繪園副刊發表作者張立俊散文《媽媽包的花色粽子》
★各界導報老友記憶發表作者李柯漂散文《父親的篾笆扇》
李柯漂/父親的篾笆扇(散文)
現在家鄉家家戶戶早已有了電風扇或空調,可每到夏天,父親仍閒不下來,他戴著老花鏡還在編織篾笆扇——那是用來送人的。
父親是織篾笆扇的好手。
初夏的時候,父親就開始織扇子了。父親總是把劈成條兒的竹篾子揉得又薄又細,這樣編織出的扇子不僅扇起來風大,而且拿在手裡感覺也輕巧。小村裡的人夸父親扇子織得好,都爭著來買。
父親織的扇子經濟實用,既解暑熱又驅蚊蟲。夏夜裡,月亮升起來的時候,人們都喜歡到村東頭的老槐樹下去乘涼,手裡拿著父親織的扇子不停地搖著。大家一邊搖著扇子,一邊搬來一天的話題,七嘴八舌地擺起了「龍門陣」。那些年,儘管小村裡的人生活清苦,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但各家各戶都保證了人手一把篾笆扇。那些扇子,都是父親編織的。
那時,我們家也不寬裕,我讀書的學費和全家下半年的油鹽錢,就靠父親編織的扇子了。每當放了暑假,我就給父親打下手,或是遞篾條兒,或是給父親用扇子扇涼風——為了使他幹活時能涼快些。
我們家到小鎮約十裡路,每到趕集的日子,父親起得特別早。有時,他不吃早飯就背起一大捆扇子上街去賣。扇子走俏的那段時間,就是天氣最熱的時候。有一天,我們正吃午飯,父親就賣完扇子回來了。他走到門口就說:「今天扇子好賣,三角錢一把,站著就賣完了。」進了屋,他來不及換口氣,又趕著織扇子去了。我過去給他扇涼風,他只是抬頭望了我一眼,手裡卻不停地擺弄著那細薄的篾條兒。我看得出,父親心裡很高興。
到我讀初三那年,村裡家家戶戶通了電。第二年夏天,就有十幾戶人家相繼買回了電風扇。他們覺得這玩藝兒在農村是最實用的,忙完農活回家,插上電源往電風扇前一站,一會兒就吹涼快了。比起篾笆扇,電風扇方便得多。
後來的日子,父親仍是埋頭編織他的篾笆扇去賣,可是生意卻一年比一年難做。即便是大熱天,仍是幾毛錢一把,也很少有人問津。有一次,父親很早就背起扇子去小鎮上賣,到晌午才回家,扇子一把也沒賣掉。他把扇子往桌子上一甩,罵道:「這扇子沒賣頭了。」
父親坐在涼椅上悶悶不樂,我覺得有些好笑,就走過去對父親說:「您就知道埋頭織扇子,也不想,現在人家都買上電風扇了,哪個還需要這土扇子?再說,現在我們家又不是前幾年,也不缺你賣扇子那點錢……」第二天,我從小鎮上買回一臺落地扇,照著說明安裝好,插上電源,電扇嗚嗚地轉起來。父親站在電風扇前,笑呵呵地說:「這風可大哩!」
都過去好些年了,我後來在城裡生活工作,每每到了夏天天熱的時候,在裝有空調的屋子裡,就會想起父親當初編織篾笆扇的情景。現在家鄉家家戶戶早已有了電風扇或空調,可每到夏天,父親仍閒不下來,他戴著老花鏡還在編織篾笆扇——那是用來送人的。
★今晚報今晚副刊發表作者劉誠龍散文《見賢思敬》
★開封日報艮嶽副刊發表作者誠鋼散文《道不盡父愛如山》
★鹹陽日報鹹陽往事發表作者李勝靈散文《故鄉的端午》
★文藝報文學觀瀾發表作者魏麗敏散文《茶要慢慢品》
★廣州日報每日閒情發表作者錢國宏散文《只管種好你的豆子》
★淮北日報文學副刊發表作者李少華散文《滿眼是目送》
★牛城晚報牛尾河副刊發表作者董蓮芬散文《包粽子》
★今日義龍文藝副刊發表作者施崇偉散文《長夏村墟風日清》
施崇偉/長夏村墟風日清(散文)
孩提時代,到外婆家去度夏,是我翹首以盼的事。
外婆家在鶴山坪。五十多裡外的的路程,要經過一整天的跋涉。終於登上坪頂,望見那一彎彎的大田,一叢叢的竹林,我激動起來。「涼水灣」、「小竹園」、「大石壩」、「大老山」……一串串地名,聽起都覺得涼爽。並真真是,我童年度夏難忘的「樂園」。
外婆家的夏天,是一場接一場的勞動組成。外婆家養著一頭牛,兩頭豬,七八隻雞,這是需要全家人來照料和伺候的。盛夏時,還得搶收玉米、收割新一季稻穀,日頭最旺時曬場,暴雨襲來時搶場,這是一場接一場地與天公競賽,有趣極了。
我喜歡那些勞動的日子,並積極加入進外婆家每一天的出工。外公專門為我編織了割牛草的背簍,不僅編得比舅舅和小姨的好看、精緻,還特意小一號。我像尾巴一樣跟在小姨後面,我後面的尾巴是「二黃」,「二黃」是一條喜歡叫卻從不咬人的狗。要割到最鮮嫩的餵牛草必須早起,鮮嫩的牛草也是鄰裡間的一場資源爭奪。小姨比我還小一歲,卻是異常的老練。她早已在我來之前「偵察」到了一片藏在「大老山」深澗裡的芳草地。特意給我留下,讓我來斬獲。幸運得很,一直無人發現。即使有好的草源,也需要有技術作支撐,才能既保持青草的鮮嫩,又不會把草浪費。幾年的暑假操練,我割草的技術也是爐火純青。
老練的割草者是先不急於動手的。我放下背簍,環視左右,找準下刀的入口。再蹲下身,撿拾去草叢中暗藏的石頭、瓦礫。掛著露珠的青草在晨曦中似在含笑,輕風徐來,它柔嫩的腰身悠悠搖晃。是展露我技藝的時候了——蹲著的雙腳,變成了弓腰,是為了持刀的手能舒展地揮舞,腳能韻致地移動。頭天晚上就磨亮的月牙刀早已按捺不住。右手持刀,在青悠的草叢划過一道柔美的弧線,空靈的左手迎來幽香傾覆,頃刻之間,五指蔥蘢。一陣子的風捲殘雲,一陣子的手舞足蹈,搶在太陽還沒敢猙獰時,就已將老牛的美食裝滿背簍。收穫歸途,山歌在谷澗迴蕩,溼透的衣褂迎接著清風的獎賞。那份得意,連身後的「二黃」都能懂。咋不?且聽它肆無忌憚的「汪汪」。
勞動中收穫快樂,最淋漓盡致還得算打穀子。
一天天的,谷田由青轉黃。當谷穗馱得谷杆有屈服之意時,外公和舅舅已經在忙著準備了。方形的搭鬥上了新漆,確保它能滴水不漏;再多編了兩幅圍席,泛著竹香;鐮刀的鋸齒格格分明,閃著亮光。
打穀的當天,儼然一次莊嚴的出徵。除了外婆在後方燒水煮飯外,一家老小全部出動。豐收的戰場,六姨和小姨在前頭用鋒利的鐮刀把墜滿穀粒的稻穀苗整齊地放倒,外公和舅舅各自抱著一束稻苗,高高揚起,狠狠砸下,隨著此起彼伏的「梆梆」聲,飽滿的稻穀像一粒粒閃爍的金瓜子,脆聲聲地落入圍席間的搭鬥。我在割開後的水田裡,撿拾遺落的穀粒,顆顆歸倉,是外公交給我的任務,也是那個年代我們最實物的珍惜。
打穀,很辛苦,也是讓人享受的勞動。童稚年月,更興奮的是收谷完成後變成一個泥人,朦朧夜色中投入到清涼的池塘,和遊魚嬉戲,聽蟬兒在林間歌唱。陪我的,是外婆的故事,是月光的明媚。
「長夏村墟風日清,簷牙燕雀已生成。」快樂的日子去得特別的快。秋涼一到,我就被外公送下山了。我向媽媽舉起結實的小臂,得意地說:「看,我長壯了!」
是啊,鄉村夏日,加速了我的成長。生活雖然清貧,沒有農藥、化肥的玉米棒子、小米稀粥餵養了我的身體;烈日炙烤,汗水浸泡的日子,讓我理解了辛苦也是一種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