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比孔子晚了大約200年,但他自稱是孔子的弟子之一,因為他師從孔子的孫子。在中國思想史,孟子被認為是合法的繼承人的孔子儒家思想的哲學傳統,重強調教學的第二儒家美德,易建聯(義),兄弟會或幫助他人在現代語言。孔子教學的最高美德是任正非,收益率在現代的解釋。這是孔子從他的老師老子身上學到的美德,老子是道教或道教哲學的創始人。
這就是兩位哲學家的相似之處,他們的不同之處在於強調和實施美德。換句話說,為什麼在儒家思想中,易學必須由人來控制或管理?在今天的現代世界,強大的美帝國確實體現了易建聯的美德,或者至少是他們以自己的名義為之奮鬥的美德。幫助別人是一件合乎道德的事情嗎?搞清楚了,你就知道了任是怎麼回事。你可以從中國人的社會行為或中國的外交政策中看出如果你密切關注儒家的這種理解。
孔子於公元前551年生於魯國。孟子是鄒國人(公元前372-289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大約在孔子去世100年後,孟子教授並擴展了儒家學說。他們都主張仁政,孟子則主張仁政。孔子比較謙虛,從他的人生經歷中可以看出,他早年生活貧困,遊歷各國,學習和解釋他的哲學,他看到了很多,這些都影響了他的哲學和性格。孔子比孟子早200年出生。孟子的老師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和子思的年代老師是孔子的學生,曾參。孔子生活的時代被稱為「春秋」,和孟子的時代的生活叫做「戰國」。字面意思「戰國」是國家戰爭無處不在的時代。
在孔子生活的時代,中央政府的統治地位被嚴重削弱,但在知識分子中,仍然有關於黃金時代的記憶和夢想。因此,孔子致力於恢復秩序。他認為,無論知識分子自身多麼孤獨,他們對社會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稱之為「命運」。知識分子為了實現自己的「命運」,需要提高自身修養和能力,做好承擔責任的準備,但即使他們處於社會的最底層,他們也不能讓自己沉淪或放棄。
孔子曾從政,成績斐然,但最終被迫退出。他認為教育是他改變世界的方式。在他之前,教育是貴族的特權。他開辦了一所私立學校,向所有人傳授知識和信仰,無論貧富,無論出身如何。事實上,這就是他值得後人記住的原因。即使在今天,當你讀到孔子的故事時,你也看不到他是一個古人。他的許多思想、言行與今天的主流社會觀念仍有重疊。即使在今天,要想像孔子那樣生活,也需要非凡的智慧和非凡的勇氣。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中央政府的統治實際上已經崩潰,人們的信仰也處於崩潰的邊緣。有一個古老的關於那個時代的書叫「戰國策」,這是充滿謊言和技巧。國王們更喜歡他們贏得戰爭的手段,而不是建立一個更好的社會的方式。然而,社會主流思潮仍然有許多從孔子時代繼承下來的信仰,所以即使在國王時期,像孟子這樣的知識分子仍然受到尊重,但沒有人會聽從他的建議。孟子的一生與各種各樣的人爭論不休。他是一個正直雄辯的人。他公開批評國王,甚至強迫國王趕緊轉移話題。他很關心政治。雖然他的政治主張比孔子更具體、更可行,但仍然過於理想化,註定在那個時代是不可能的。
在思想層面上,孔子比孟子更注重個人修養和教育的作用,但直接參與政治治理的地方並不多。主要是把治理看做家庭的延伸,把家庭看作個人修養的延伸。孟子的主張比孔子的主張更直接、更勇敢。他公開宣稱「人民昂貴,社會第二,國王輕」,甚至公開宣稱「人民可以合法推翻暴君」,這也是後世許多知識分子的知識核心。儘管中國經歷了許多黑暗時期,但中國從未缺少敢於冒死為人民說話的人。大概是在孟子這裡。
孔子和孟子有什麼相似和不同之處?他們是如何影響中國的?你是如何理解的呢?談談你的看法和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