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施與孟子的較量

2021-01-21 經濟觀察報

(稷下學宮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文化的江山】

李冬君/文

孟子把楊朱做成了「顯學」

墨子在齊國時,齊還沒有稷下學宮,但那時墨學已是顯學了。

所謂「顯學」,在當時是指起於民間而廣為流行的主張和思想,是被時人擁躉的學說。孟子在諸國推行仁政不成功,便轉身批判「顯學」去了。孟子「闢楊、墨」時,已是墨家後學時代,被稱為「別墨」學派。那時,孟子正在稷下做先生,而「別墨」在稷下正當顯學之時,代表人物是宋鈃和尹文,此二人也是稷下風雲人物。但孟子的「闢楊墨」顯然不是針對稷下別墨宋、尹之流,很可能是惠施。

「楊」,指楊朱,就是那位「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也」的楊朱,「一毛」是楊朱之學的核心。「墨」,就只能表指墨學了。

孟子為什麼要去批判楊朱和墨學呢?表面看來,天下人「不歸楊,則歸墨」,要麼追隨楊朱之學,要麼擁躉墨學。儒學反而在戰國爭霸中顯得不合時宜,孟子行仁政就總碰壁,而惠施發起了具有國際和平意義的「會徐州相王」運動,卻一舉成功。所以,孟子要借「楊墨」來滅惠施。

然而,非常有趣的是,當時的情形並非像孟子說的那樣。事實是,楊朱是個徹底的「為我」主義者,他既不會去著書,也不會去講學,在當時哪裡會有那麼大影響?我們翻遍歷史也沒有找到楊朱有過什麼著述或帶了多少弟子門人,那麼楊朱的影響何來?他和墨子的影響怎能同日而語?可孟子卻偏偏要將一個寂寂無名的楊朱與墨子相提並論,這又是為什麼?

從孟子好辯和常常以氣勢壓倒對方的性格來看,他提楊朱純粹是為了湊成一個人性的對子,有對子就會有排比句般的氣勢。他老師孔子有一句話叫「過猶不及」,從墨翟主張「兼愛」來看,兼愛是無親疏遠近,這是人性善過了頭。而楊朱則與墨子完全相反,認為人性就是「為我」,可以說這是人性的「不及」。墨子的「兼愛」「愛」過了,超越了人性所能承受的能力,人性對博愛能承受多少呢?楊朱的「為我」,又是人性的不及,所謂「過猶不及」,說明墨子「兼愛」與楊朱「為我」是一個毛病,所以兩人都是思想上的偏執狂。孟子就這樣東拉一個楊朱,西扯一個墨子,把他們放在一起,聲東擊西,批判起來才過癮。

孟子說他好辯是不得已,對子式的痛批又來了,他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罵得夠狠!

楊朱原本就沒什麼名氣,西河學派沒見他的身影,稷下學宮也沒他的蹤跡。可孟子偏說,楊朱之言「盈天下」,如洪水滔天,必須滅了它們。不想孟子一罵,楊朱不但沒有被滅,反而出名了,孟子給他戴了一頂「為我」的高帽子,本來就是無中生有,是為了立一塊人慾的靶子進行射擊,孟子萬萬沒沒想到,靶子被打成了主義——個人主義,楊朱風頭無敵。楊朱沒有著述,卻有了主義;沒有弟子,卻成了一派宗師。

孟子闢楊墨,帶有戰國風氣,有一種殺氣和霸氣,不像春秋諸子那樣溫文爾雅講禮節。墨學在當時確實是顯學,不僅與儒學不分上下,關鍵墨子還非儒,竟然還批判到祖師爺孔子頭上了,墨子借用齊景公與晏子的對話,說孔子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會動亂。當然這個故事並非墨子本人所寫,而是後世門人所為。作為孔門再傳中的大儒孟子,當然責無旁貸要出來反擊了。孟子本想將墨學拉下來,降到楊朱那樣的檔次,凸顯其睥睨之勢,結果墨學沒被拉下,反而將楊朱抬舉起來,又無端製造了一個儒學的勁敵和對立面。

孟子的氣勢雖然很足,但理上難免有虧,說楊朱「為我」是無君,似乎還將就著能說得過去,說墨子「兼愛」是無父,無論如何都說不通,儒家《禮運·大同》篇就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樣的「泛愛眾」與「兼愛」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兩樣,怎能是墨學「無父」呢?這就是孟子好辯的一個特點,他只管意氣風發,不管邏輯。

楊朱沒有非儒,卻被孟子拉來陪綁,被斥為禽獸,就因為孟子說他主張「為我」。注意,這個「為我」是孟子說的,強加給楊朱的,是被「孟子化」了的一說。孟子還說,楊朱以天下之利換他一根毫毛他都不換。孟子太聰明,拋出一個這麼大的、在當時肯定是政治不正確的偽命題,可能把天下都給震動了一把,因為這個命題很嚇人。

為了強調楊朱「為我」的合理性,有人將楊朱的主張上升到個人主義的立場,但卻忽略了個人主義的立場究竟是什麼?個人主義的立場,主要是指個人權利形態,個體生命形態還在其次。而我們從「被孟子化」了的楊朱的「為我」主張來看,他的出發點和立足點都是關乎個體生命形態的,比如「貴己」、「全生葆真」,是強調個體生命的重要,與個人權利無關。

我們再用思辨的眼光來重新審視這個命題,將「天下之利」與「一毛」的關係再作一番考察。「天下之利」是什麼?不就是每個個體的「一毛」之利的集合體嗎?它們不是對立關係,而是互為依存的關係。為政者如果能從這樣的「天下之利」考慮出發,就是德政,就是仁政。

話頭回到孟子,孟子雄辯,往往不是以講道理勝,而常常是以氣勢勝,就看他在「天下之利」與「一毛」之間,以近乎無限之落差,蓄足了他巨量的勢能,其勢一瀉千裡,而沛然無御,所以他只管說得痛快。

可有誰知孟子的論敵「楊、墨」,就是惠施?因為惠施把楊朱與墨學給「合同異」了。

惠施的「合同異」

惠施與孟子相比,兩人都是大名鼎鼎的學者,不過,孟子好辯,而惠施則更是善於哲理性思辨的大思想家,同時,惠施還有審時度勢、治國理政的操作能力,這是孟子所不具備的。

孟子「闢楊墨」,而惠施則將楊墨兩家給「合同異」了。「合同異」的「異」,是不一樣的意思,是把不同的東西放在一起,強調兩家學說的同一性。

惠施是宋國人,與孟子生活於同時代,是莊子的好朋友,是那種辯論起來棋逢對手式的好朋友。當年孟子響應宋君偃的號召,來到宋國行仁政時,惠施剛好在魏國做宰相。

那時,惠施發起了戰國史上著名的「會徐州相王」的國際結盟運動,魏惠王邀約齊威王在徐州會盟。齊威王那時候很威武,整個齊國和稷下學宮正逢盛世,不過齊威王此時還應該叫齊侯。魏惠王帶著一幫小諸侯國嘍囉,在會盟大會上,尊齊侯為「王」,齊威王不好意思獨擔,也尊魏惠王為王,也就是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孟子去行仁政的那個宋國的宋偃君是第三個稱王的。這事兒發生在公元前334年,是戰國初期,那時諸侯們還羞羞答答遮遮掩掩,不敢稱王。因為只有周天子才是名正言順的天下之王。春秋五霸都稱「公」或「侯」,以爵位稱呼,哪敢稱王?但是,自從這次「會徐州相王」運動以後,諸侯們紛紛稱王。

從那時起,惠施就成了孟子的對手。話從九年前說起,即從「會徐州相王」往前推九年,正是齊、魏兩國大戰之際,著名的馬陵之戰,孫臏大敗龐涓,魏國一敗塗地,魏國太子申被齊威王俘虜。此時,魏惠王只好任用惠施為宰相,因為惠施主張「偃兵」和「去尊」。「偃兵」就是偃旗息鼓,不要打仗了,要和平。「去尊」就是不要想著做諸侯國的頭,不要想著當「王」,諸侯們和平共處。魏國遭受重創,又面臨秦、齊兩國夾擊,當然要「偃兵」了。所以,魏惠王對惠施簡直言聽計從,甚至還曾一度想禪讓王位給他。

盛氣凌人的魏惠王怎麼一下子這麼謙卑起來,還能接受惠施的「去尊」主張呢?因為當年魏國強盛時,曾領十二國諸侯朝見天子,遏制秦國,連尚武的秦國都害怕招架不住魏國。於是商鞅獻了一計,尊魏國為王,並勸魏做天下之主,魏惠王就真自稱「夏王」了。

戰國爭霸,敢稱王者必會成為眾矢之的。因此惠施勸魏惠王「去尊」,把自己徹底放下來,要放得「天與地平」。既然魏國已被齊國打敗,那就尊齊為王吧。與其傾全國之兵力去和齊國拼命,還不如「偃兵」,所以,才有「會徐州相王」之盟。

齊國大將匡章,也是孟子的學生,就很懷疑惠施,所以就質問他:你不是主張「去尊」嗎,為什麼還要尊齊侯為王呢?惠施講了一通大道理之後,說如果尊齊侯為王能免於戰爭,人民不用戰死,何樂而不為呢?這套說辭,當然騙不了匡章,惠施的用意無非是讓齊國來扛大旗,讓齊威王當出頭鳥。所以,當齊魏會徐州相王時,楚國不幹了,果然要出兵。可當時,齊楚勢均力敵,加上楚國剛滅了東南一隅的越王。所以惠施的「偃兵」才得以成功。

惠施「偃兵」,顯然從墨子的「非攻」思想發展而來,但兩者又有所不同。

首先,「非攻」在墨子是絕對的原則,而「偃兵」是一種國家發展戰略。墨子「非攻」,是以民間立場幹預國家主張,以民間實力對抗霸權主義,而惠施的「偃兵」,則是一種國家奉行的國際關係的準則和策略性的外交政策。

其次,「偃兵」是國家行為,當然要談國家利益;而「非攻」則高舉國際正義,要「兼相愛,交相利」,使各國皆「尚同」於「正義」,不拿「正義」來做交易。

還有,「偃兵」的思想基礎也與「非攻」不一樣,「非攻」是基於絕對化和理想化的「尚同」,而「偃兵」就是基於現實的妥協,這在惠施叫「合同異」。

墨子的「尚同」,是向同一個目標看齊;而惠施的「合同異」,則要將不同的勢力和利益合在一起,求同存異,結合成為一個利益共同體。

不同的國家利益要「合同異」,不同的思想流派也如此。惠施本人的思想就是這樣一個「合同異」的標本,與孟子不同,他將完全對立的「楊朱與墨子」「合同異」了。正是他,將「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也」與「摩頂放踵以利天下」這樣兩種思想款式、截然相反的人格和學說「合同異」了。

惠施是怎樣「合同異」的呢?惠施說,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如何能「至大」呢?墨子的「兼愛」夠大了吧,但惠施認為還不至大,「兼愛」還是人道主義,我們還要「泛愛萬物」,天地一體,才是真正的「至大」,大到自然主義者當然無內外了。這就是惠施的「至大無外」。

如何能「至小無內」呢?這就是楊朱的「為我」了。在人際關係中,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每個人都是複雜的身份體系,都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不可能「至小」。只有獨立的「我」,因其獨特的個體性,就是「至小」。

「我」在天地萬物自然循環中,是人道的一個小原子,「至小」不可分,一個人當然不能分兩半了,這就是「無內」,「我」卻因「至小無內」而覺醒了。非常有趣,惠施用「至大無外」和「至小無內」的兩個極端,把兩個對立的思想家的理論給「合同異」了。但,惠施的「合同異」是保持各自不同的邊界的共同體。

孟子闢楊墨,惠施合楊墨,孟子和惠施的差別在哪裡?

孟子,將人體分為大體、小體,將人性分為大性、小性,將人心分為仁、義、禮、智四心。在孟子那裡,大,基本是指道德理性,是仁義禮智;小,都是小我人慾。只要談到人慾,孟子一概否定,且從不反省。

惠施不談人性、人心,卻談第一人稱和個體性的「我」,如楊朱「為我」,用個體性的「為我」,來維護他的「至小無內」。孟子認為這種「小體小性」的格局,是無法天人合一的。孟子的天人合一,是要消滅小我,以成全大我的,大我純然與天為一。這個天是什麼?天是仁義禮智,是天理,這就走到存天理滅人慾的路上了。

惠施與孟子的過節

惠施「去尊」,使魏惠王內政外交雌伏,不得已而隱忍多時。策士張儀一來到了魏國,魏惠王就解僱了惠施,讓惠施走路。人走了,可思想還在,張儀可以為相,但不能解決思想問題,誰能清除其思想?當然是孟子!孟子「闢楊、墨」,主要是在魏國。

魏王請來孟子,奉之如師,為他「闢楊、墨」,對於行仁政,他不過是敷衍孟子而已。孟子也剛好借魏惠王之力「闢楊、墨」,打擊惠施。他早就積蓄了這份攻擊的能量了,他給「楊、墨」之學定了調:「為我」無君,「兼愛」無父。

當年,孟子去宋國行仁政,是看好了宋王偃這塊料,可惜的是,此料卻被「楊、墨」之學染了,而染之者,在孟子看來,就是惠施,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宋王偃除了「賢孟子」外,就是「賢惠子」,而且能「合楊、墨」者,也只有惠施,所以,宋王偃未行仁政,惠子最有嫌疑。因此,孟子來宋國行仁政,首先要過惠施「合同異」這一關。

墨家鉅子孟勝為楚國陽城君守國,率領弟子183人從容赴死。死前,孟勝對弟子說:不死,從今以後,人們求嚴師必不求墨者,求賢友必不求墨者,求良臣必不求墨者,今日之事,唯以一死明志。此語此舉震驚天下,從此天下之人,皆知墨者。梁啓超先生稱墨家為中國的墨俠武士道。

孟勝死後,墨者中心也轉移到宋國,正是在宋國,墨學成為了顯學。墨家能為顯學,除了墨者俠義和墨學思辨,還有惠施在宋國的「合同異」。正是在惠施「合同異」的旗幟下,墨者融合了各家,將墨學做大。孟子「闢楊、墨」,而惠施能「合楊、墨」,所以,惠施之學大。

其實,處於孟子與惠子中間,宋王偃很為難。惠子還好辦,能「合孔、墨」,求同存異,沒讓宋王偃為難。可孟子不幹,藉口對「關市之徵」不滿,說走就走了。

有了惠施的影響力,「楊、墨」之言才能「盈天下」。但讀遍《孟子》,我們發現,孟子之於惠施,可謂「不著一字」,然其「闢楊、墨」時,才寥寥數語便「盡得風流」。諸子罵人,很少罵當事者本人,這倒不是勇氣問題,而是蔑視。假如他們與你相爭,要罵你的話,他們一定會去罵你的祖師爺,而非你本人,如你要問這是為什麼,他們一定會這樣告訴你:你別急,你還不值得一提。孟子「闢楊、墨」而不直接罵惠施是如此,荀子罵「惠施、鄧析」而不罵公孫龍也是如此。

魏惠王死,定了下葬的日子,可連日來天降大雪,城牆被壓壞,太子還要行喪禮。群臣來諫,請改日期,太子不聽,說:以勞民喪財為由,不為先王行喪禮,那是不義。群臣聽了,不再言語,去告訴公孫衍。

但公孫衍也道,我真不知道該怎樣說,能說服太子的人,看來只有惠施了,你們還是去請惠公吧。於是,派人去請惠施,惠施對來人說,行,我同你去。見了太子,惠施這樣說:過去啊,周太王葬於楚山之尾,墓被欒水淹了,文王說,一定是先王在想念我們了,想出來再見一面,讓這欒水來通知。於是,將先王從墓裡請出來,安放在朝廷上,讓百姓們都來見一見,三日以後,重新安葬。現在我們的先王,本來早就定了安葬的日子,可他不願走,還要留一陣子,幫我們扶社稷,安黔首,雪大天留人,讓先王再待些日子吧。太子說:好啊,就改個日期,讓先王多待些日子吧。後來,惠施又以「節葬」說服太子,終沒以儒家喪禮安葬先王。

(作者近著《文化的江山》第一輯四卷,中信出版社)

相關焦點

  • 惠施的生平事跡和他的思想源泉
    惠施是莊子的好友,他的年齡大概較莊子為長,因惠施的死,莊子曾為之感嘆。當梁惠王晚年的時候,他曾在梁國為相公元前三三四年,梁和齊會於徐州,相推為王,也還是他出的主。張儀預備以秦韓和梁三國的兵力,去攻打齊荊,惠施反對。由於這一點,再加上惠施所說「愛萬物,天地一體」的話,於是有人便以為惠施和墨家一樣倡導非攻兼愛,而把惠施與公孫龍都歸之於所謂「別墨」。
  • 縱橫家早期代表人物-惠施
    今天主要講下縱橫家的早期代表惠施。有句老話:才高八鬥、學富五車。才高八鬥指的是曹植,學富五車指的就是惠施了,又稱惠子。惠施實際上是個哲學家,一個學者。他要出來合縱,有人就問他:你不在家做學問,出來合縱幹什麼?他說:現在不出來合縱,無以救百姓。還舉了個例子。有人要打你兒子的頭,但是可以用石頭換打你兒子的頭,你換不換,肯定換啊!
  • 滕文公與孟子《前言》
    "」(《孟子梁惠王上》)後人廢書而嘆;面對不解,「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日:「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古來聖賢皆寂寞也!孟子離開齊國,尹士對別人說:「不知道齊王成不了商湯、周武那樣的聖君,那是孟子缺乏眼力,知道他不行,可還是要來,那就是孟子貪圖富貴。不遠千裡來見齊王,不相融就離去,卻在晝邑住了三夜才走。為什麼這麼慢騰騰的呢?我就對這一點不高興。」
  • 孟子被稱為亞聖,那麼相較孔聖,孟子的貢獻有哪些
    那麼,相較於孔聖,被稱為亞聖的孟子,對儒家又做出了哪些貢獻呢?孟子名柯,是戰國時期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以及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為儒家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所以被後世人尊為亞聖。孟子與孔子的思想被後世人合稱孔孟之道,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推動者。
  • 孟子為什麼被稱為「亞聖」?
    孟子能成為儒家的亞聖,其實孟子本人可能都想不到。因為孟子懷有繼承孔子學說的夢想,懷有成為孔子那樣的聖人的夢想,一生也在周遊列國遊說諸侯,一生也在開館辦學,傳播儒家學說。但是孟子在生前,理想破滅,夢想難以實現,沒有人在乎他,即使有一些國家,像魏國、齊國和滕國的國君,一度很重視他,但從來也沒有人願意接受並實施他的仁政主張和王道理想。
  • 孟子的成聖之路歷時千年
    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後人常常把孔子和他並稱為「孔孟」。但是你知道嗎?孟子最早只是儒家八派之一,他被稱為「亞聖」是元朝的事兒。孟子是山東鄒縣人,鄒縣距離孔子的家鄉曲阜很近,只有50裡左右。孟子三歲時喪父,他的母親十分賢惠。她為了讓孟子能夠好好學習,曾經搬過三次家。
  • 孟子被稱為亞聖,但你知道孟子師承何人嗎?這又與中庸有何關係
    世人常說聖人孔子,亞聖孟子,許多人便以為孟子的師傅是孔子。其實孟子與孔子生活在兩個不同的時代,但是他們之間真的就沒有聯繫了嗎?一般認為孟子師承孔伋,而根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及是孔子的孫子。從師承關係來說,子思師從孔子的得意門生曾子,孟子又學於子思。說起來孟子也是孔子思想的傳承。孟子那孔伋又是誰呢?
  • 用四方架構解讀孟子思想
    孟子是孔子孫子子思的門人,因此也是孔子第五代傳人。孟子跟孔子一樣周遊列國,希望君王大臣和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是最終孟子並沒有成功。所以如何用杜教授的四方架構來清楚的解讀孟子思想就是本文所要論述的內容。
  • 楊振寧:讀《孟子》一生受益
    楊振寧的父親是留美數學教授,在楊振寧小時候就發現他在數學方面很有天賦,但他父親並沒有提前教他數學方面的知識,而是請了清華歷史系的高材生在他初中階段的暑假給他講《孟子》,每天兩個小時,以致中學時代他完全可以把《孟子》從頭到尾地背出來。  「回想起來,父親當時如果教我解析幾何和微積分,我一定學得很快,會使他十分高興,可是他沒有這樣做。」
  • 中國古代教育家人物思想——孟子
    一、基本思想(一)最早使用「教育」一詞1.出處:《孟子•盡心上》2.古語: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3.翻譯:君子有三大快樂,稱王天下的人也不一定享受得到。
  • 孟子的名言,孟子語錄
    關於孟子的名言 1、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2、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 李凱:孟子的「天」與列維納斯的「上帝」
    茲以孟子的「盡心知性知天」之說為例,來說明筆者對儒家的宗教性的理解。《孟子》載:「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其心」之「心」,楊伯峻先生將其直譯為「本心」,「本心」是孟子的重要概念,但由於孟子在使用語言的時候並不是十分嚴格,所以「本心」一語可以有狹義與廣義之分。
  • 孟子的反義詞--荀子
    孟子的反義詞--荀子 2020-07-14 17: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孟子》10句經典名言,感悟聖人的智慧!
    《孟子》是四書之一,是記錄亞聖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散文集,在儒家經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下面挑選了其中的10句經典名言,讓我們共同感悟一下聖人的智慧!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感悟:大丈夫要能屈能伸,在人生得意之時,就要多為天下眾生著想,多做利益天下蒼生的善事;在人生不得志的時候,更要堅守道義,做好自己,為世人做個榜樣。二、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 【神爾 今日分享】國學一刻-《孟子》盡心章句上 三
    【神爾 今日分享】國學一刻-《孟子》盡心章句上 三
  • 孟子為何被稱為亞聖?
    亞聖孟子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他著有《孟子》一書。他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
  • 孟子名言名句,讀之受益匪淺!故事還跟孔子有關
    孟子被認為是儒家的「二把手」,也就是僅次於聖人孔子的「亞聖」,但是這種說法有點重古輕今的味道,也就是說:越古代越往前就是越好,越現代越往後就是越差,其實,如果我們用一种放眼未來的辦法來看的話,也許孟子比孔子更超越!就像西方基督文化中的耶穌,比摩西更超越那樣!
  • 《孟子》10句勵志經典名言,精闢透徹,足以影響一生
    《孟子》10句勵志經典名言,精闢透徹,足以影響一生《孟子》記錄了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理念,是其與他的弟子記錄並整理而成的,是中國儒家典籍中的一部,有七篇傳世,共十四卷,共三萬五千字。1.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語出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下》。
  • 《孟子集注》中的理氣之論,哲學體系的核心概念之心是什麼?
    朱熹在這裡並沒有像孟子一樣發出「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公孫丑下》)的豪言壯語,而是以一種委婉謙虛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為往聖繼絕學」的情懷。在《孟子或問》中,朱熹就此章說:「至於章末二句,則孟子之致意深矣。觀其所謂『然而無有乎爾』,則雖若託於不居,而其自任之實可見。觀其所謂『則亦無有乎爾』,則雖若嘆其將絕,而所以啟夫萬世無窮之傳者,又未嘗不在於斯也。」
  • 國經典學《孟子》8句處世精髓,讀後脫胎換骨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皺國,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一、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出自《孟子·離婁上》,為人謙恭的人不會欺侮他人,善於自我約束的人不會掠奪別人。二、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選自《孟子·離婁下》,孟子說:一個人有所不為,然後才能有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