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24年到公元前318年,滕國國君滕文公禮聘孟子,館於上宮。
作為「中國四哲」之一的孟子,是儒家的重要代表。司馬遷用「道既通」一語來描述孟子。儒家觀點認為,讀書人最好的出路就是做官,做官的目的是要用自己的學識來幫助國君推行仁政、教化安撫百姓。戰國時代,孟子懷揣著仁政夢想,先後到了齊、宋、薛、魯、、梁(魏)等國,遊走於各諸侯間。而當時的社會現狀則是各個國家為了生存和發展,都在合縱連橫,或共同對付某一國,或苟全以期相安。每到一個國家,他都不厭其煩地向各國國君宣講「王道」「仁政」,反對「霸道」。在戰火紛飛的時局下,各國擔心實行仁政還未見到效果也許就會被他國所滅,所以,大家並不準備踐行他所言之事。面對不信任「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孟子梁惠王上》)後人廢書而嘆;面對不解,「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日:「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古來聖賢皆寂寞也!
孟子離開齊國,尹士對別人說:「不知道齊王成不了商湯、周武那樣的聖君,那是孟子缺乏眼力,知道他不行,可還是要來,那就是孟子貪圖富貴。不遠千裡來見齊王,不相融就離去,卻在晝邑住了三夜才走。為什麼這麼慢騰騰的呢?我就對這一點不高興。」孟子知道後說:「那個尹士又哪裡了解我呢?不遠千裡來見齊王,這是我的願望,不相融治而離去,難道是我所期望的嗎?我是不得已啊。我在晝邑留宿三夜才走,從我內心來說,還是認為快了點,當時我想,齊王也許會改變態度吧!齊王如果改變了態度,就一定會把我召回去。我走出晝邑而齊王不來追我回去,然後我オ心意已決有了回鄉念頭。齊王也許會改變態度,我天天盼望他能如此!」(《孟子公孫丑下》)浩然歸志慷慨悲觀!
孟子到處遊說,卻沒有多少人真正踐行他的政治理念,可以說到處碰壁。但是,他的「王道」「仁政」理想卻在滕國得到了應用推行。滕文公為世子,「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父老百官對世子也並不看好,擔心他難當重任。面對周邊齊、楚等大國虎視眈眈,以及國內父老百官的擔憂,世子知不足而奮起,一改往昔紈絝作風,推誠不飾,多次拜訪孟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尋求治國之道,毅然肩負起江山社稷。
在滕國期間,孟子得到了應有的禮遇,而這個禮遇除了生活上的待遇外,更重要的是滕文公與孟子朝夕相處,恭敬而誠意地聆聽孟子的王道思想,真正做到了「迎之、致敬,以有禮;言,將行其言也」。孟子對滕文公的教導,也完全是處在長者教海子弟的立場,以師道的誠摯,教導他修身養性的內養之學,並培養他身為人君的內聖風格,儘可能地啟發滕世子自有的靈智和決心,鼓勵他不要懷疑,拿出勇氣,擔當國家大事,把滕國治理成一個至善國度,給世人作出榜樣。
滕文公沒有辜負孟子的教海,也沒有辜負自己的為君之德。他按照孟子「政在得民」的教誨,法先王、行仁政、施善教,為滕國繪就了幅完整的貴民、富民、教民、樂民的「善國」宏圖,使滕國卓然於泗上十ニ諸侯之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歷史奇蹟,而這個奇蹟正是滕文公和孟子兩個人共同締造的。
在孟子一生的得意弟子中,滕文公應該算是其中的第一人了。兩人為此結下的情誼,在《孟子》一書中有所描述。
一是滕文公的弟弟滕更在孟子門下學習,孟子卻不怎麼回答他的詢問,公都子感到十分不解,孟子說:「仗著有功來問,仗著有交情來問,都是我不予回答的,滕更他佔了兩條。」(《孟子盡心上》)
二是「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王驩(huan)朝暮見,反齊滕之路,未嘗與之言行事也。」文公去世,孟子在齊國擔任卿,齊國派他作為使者前往弔唁,龐臣蓋邑大夫王驩作為副使與孟子同行。王驩(同孟子)朝夕相見,但在從齊國到滕國的來迴路上,孟子不曾同他談起出使的事情。一路無語,除了孟子不喜歡王驩獨斷專行,不願和他說話外,亦包含著聞滕文公去世,孟子悲痛之心鬱鬱寡歡,哽咽難言。
在此累述孟子和滕文公的關係交情,目的在於進一步挖掘發揚儒家經典《孟子滕文公》。因為這是歷史留給州最絢麗、最具生命力的寶貴財富之一。
近年來,滕州市姜屯鎮非常重視傳承挖掘《孟子滕文公》儒家思想光輝,加快推進《孟子滕文公》儒家思想研究傳播體系建設,並取得了一批精品成果:成立了善國文化研究會,拍攝製作了《善國善政善治》專題片,出版了《滕國春秋》《滕國風物》《滕國故城》等系列學術書籍。2018年5月中央電視臺播放了以「古滕立國、為善興滕」為主題的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滕州篇》。同時,姜屯鎮也加快了滕國故城文化旅遊發展步伐,將上善公園、秀美荊河、滕國故城位一體聯動建設滕國故城旅遊綜合體景區。打造了善政主題廣場,恢復了靈沼等景點,高起點建設了東、西膝城美麗鄉村,初步形成了歷史文化遊、體閒農業遊、上善觀光遊的旅遊閉合圈,城市近郊遊方興未艾。
目前,社會上系統研究滕國和滕文公的專著較少,鑑於此,姜電鎮黨委、政府聘請中共濟寧市委黨校歷史學教授時鑑同志編著一部專題論述文公與孟子的著作。時鑑教授作為諸子百家研究專家學者先後出版了《孟子傳》《曾子傳》《至聖孔子傳》《易經註譯解讀》等學術專著。時教授旁徵博引,多次實地考察、走訪,四易其稿終成《滕文公與孟子》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