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與孟子《前言》

2021-01-13 當代人物網鄒平中心

公元前324年到公元前318年,滕國國君滕文公禮聘孟子,館於上宮。

作為「中國四哲」之一的孟子,是儒家的重要代表。司馬遷用「道既通」一語來描述孟子。儒家觀點認為,讀書人最好的出路就是做官,做官的目的是要用自己的學識來幫助國君推行仁政、教化安撫百姓。戰國時代,孟子懷揣著仁政夢想,先後到了齊、宋、薛、魯、、梁(魏)等國,遊走於各諸侯間。而當時的社會現狀則是各個國家為了生存和發展,都在合縱連橫,或共同對付某一國,或苟全以期相安。每到一個國家,他都不厭其煩地向各國國君宣講「王道」「仁政」,反對「霸道」。在戰火紛飛的時局下,各國擔心實行仁政還未見到效果也許就會被他國所滅,所以,大家並不準備踐行他所言之事。面對不信任「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孟子梁惠王上》)後人廢書而嘆;面對不解,「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日:「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古來聖賢皆寂寞也!

孟子離開齊國,尹士對別人說:「不知道齊王成不了商湯、周武那樣的聖君,那是孟子缺乏眼力,知道他不行,可還是要來,那就是孟子貪圖富貴。不遠千裡來見齊王,不相融就離去,卻在晝邑住了三夜才走。為什麼這麼慢騰騰的呢?我就對這一點不高興。」孟子知道後說:「那個尹士又哪裡了解我呢?不遠千裡來見齊王,這是我的願望,不相融治而離去,難道是我所期望的嗎?我是不得已啊。我在晝邑留宿三夜才走,從我內心來說,還是認為快了點,當時我想,齊王也許會改變態度吧!齊王如果改變了態度,就一定會把我召回去。我走出晝邑而齊王不來追我回去,然後我オ心意已決有了回鄉念頭。齊王也許會改變態度,我天天盼望他能如此!」(《孟子公孫丑下》)浩然歸志慷慨悲觀!

孟子到處遊說,卻沒有多少人真正踐行他的政治理念,可以說到處碰壁。但是,他的「王道」「仁政」理想卻在滕國得到了應用推行。滕文公為世子,「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父老百官對世子也並不看好,擔心他難當重任。面對周邊齊、楚等大國虎視眈眈,以及國內父老百官的擔憂,世子知不足而奮起,一改往昔紈絝作風,推誠不飾,多次拜訪孟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尋求治國之道,毅然肩負起江山社稷。

在滕國期間,孟子得到了應有的禮遇,而這個禮遇除了生活上的待遇外,更重要的是滕文公與孟子朝夕相處,恭敬而誠意地聆聽孟子的王道思想,真正做到了「迎之、致敬,以有禮;言,將行其言也」。孟子對滕文公的教導,也完全是處在長者教海子弟的立場,以師道的誠摯,教導他修身養性的內養之學,並培養他身為人君的內聖風格,儘可能地啟發滕世子自有的靈智和決心,鼓勵他不要懷疑,拿出勇氣,擔當國家大事,把滕國治理成一個至善國度,給世人作出榜樣。

滕文公沒有辜負孟子的教海,也沒有辜負自己的為君之德。他按照孟子「政在得民」的教誨,法先王、行仁政、施善教,為滕國繪就了幅完整的貴民、富民、教民、樂民的「善國」宏圖,使滕國卓然於泗上十ニ諸侯之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歷史奇蹟,而這個奇蹟正是滕文公和孟子兩個人共同締造的。

在孟子一生的得意弟子中,滕文公應該算是其中的第一人了。兩人為此結下的情誼,在《孟子》一書中有所描述。

一是滕文公的弟弟滕更在孟子門下學習,孟子卻不怎麼回答他的詢問,公都子感到十分不解,孟子說:「仗著有功來問,仗著有交情來問,都是我不予回答的,滕更他佔了兩條。」(《孟子盡心上》)

二是「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王驩(huan)朝暮見,反齊滕之路,未嘗與之言行事也。」文公去世,孟子在齊國擔任卿,齊國派他作為使者前往弔唁,龐臣蓋邑大夫王驩作為副使與孟子同行。王驩(同孟子)朝夕相見,但在從齊國到滕國的來迴路上,孟子不曾同他談起出使的事情。一路無語,除了孟子不喜歡王驩獨斷專行,不願和他說話外,亦包含著聞滕文公去世,孟子悲痛之心鬱鬱寡歡,哽咽難言。

在此累述孟子和滕文公的關係交情,目的在於進一步挖掘發揚儒家經典《孟子滕文公》。因為這是歷史留給州最絢麗、最具生命力的寶貴財富之一。

近年來,滕州市姜屯鎮非常重視傳承挖掘《孟子滕文公》儒家思想光輝,加快推進《孟子滕文公》儒家思想研究傳播體系建設,並取得了一批精品成果:成立了善國文化研究會,拍攝製作了《善國善政善治》專題片,出版了《滕國春秋》《滕國風物》《滕國故城》等系列學術書籍。2018年5月中央電視臺播放了以「古滕立國、為善興滕」為主題的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滕州篇》。同時,姜屯鎮也加快了滕國故城文化旅遊發展步伐,將上善公園、秀美荊河、滕國故城位一體聯動建設滕國故城旅遊綜合體景區。打造了善政主題廣場,恢復了靈沼等景點,高起點建設了東、西膝城美麗鄉村,初步形成了歷史文化遊、體閒農業遊、上善觀光遊的旅遊閉合圈,城市近郊遊方興未艾。

目前,社會上系統研究滕國和滕文公的專著較少,鑑於此,姜電鎮黨委、政府聘請中共濟寧市委黨校歷史學教授時鑑同志編著一部專題論述文公與孟子的著作。時鑑教授作為諸子百家研究專家學者先後出版了《孟子傳》《曾子傳》《至聖孔子傳》《易經註譯解讀》等學術專著。時教授旁徵博引,多次實地考察、走訪,四易其稿終成《滕文公與孟子》一書。

相關焦點

  • 《孟子》10句勵志經典名言,精闢透徹,足以影響一生
    《孟子》10句勵志經典名言,精闢透徹,足以影響一生《孟子》記錄了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理念,是其與他的弟子記錄並整理而成的,是中國儒家典籍中的一部,有七篇傳世,共十四卷,共三萬五千字。1.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語出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下》。
  • 中國古代教育家人物思想——孟子
    一、基本思想(一)最早使用「教育」一詞1.出處:《孟子•盡心上》2.古語: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3.翻譯:君子有三大快樂,稱王天下的人也不一定享受得到。
  • 用四方架構解讀孟子思想
    孟子是孔子孫子子思的門人,因此也是孔子第五代傳人。孟子跟孔子一樣周遊列國,希望君王大臣和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是最終孟子並沒有成功。所以如何用杜教授的四方架構來清楚的解讀孟子思想就是本文所要論述的內容。
  • 惠施與孟子的較量
    不想孟子一罵,楊朱不但沒有被滅,反而出名了,孟子給他戴了一頂「為我」的高帽子,本來就是無中生有,是為了立一塊人慾的靶子進行射擊,孟子萬萬沒沒想到,靶子被打成了主義——個人主義,楊朱風頭無敵。楊朱沒有著述,卻有了主義;沒有弟子,卻成了一派宗師。孟子闢楊墨,帶有戰國風氣,有一種殺氣和霸氣,不像春秋諸子那樣溫文爾雅講禮節。
  • 孟子被稱為亞聖,那麼相較孔聖,孟子的貢獻有哪些
    那麼,相較於孔聖,被稱為亞聖的孟子,對儒家又做出了哪些貢獻呢?孟子名柯,是戰國時期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以及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為儒家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所以被後世人尊為亞聖。孟子與孔子的思想被後世人合稱孔孟之道,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推動者。
  • 孟子為什麼被稱為「亞聖」?
    孟子能成為儒家的亞聖,其實孟子本人可能都想不到。因為孟子懷有繼承孔子學說的夢想,懷有成為孔子那樣的聖人的夢想,一生也在周遊列國遊說諸侯,一生也在開館辦學,傳播儒家學說。但是孟子在生前,理想破滅,夢想難以實現,沒有人在乎他,即使有一些國家,像魏國、齊國和滕國的國君,一度很重視他,但從來也沒有人願意接受並實施他的仁政主張和王道理想。
  • 孟子的成聖之路歷時千年
    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後人常常把孔子和他並稱為「孔孟」。但是你知道嗎?孟子最早只是儒家八派之一,他被稱為「亞聖」是元朝的事兒。孟子是山東鄒縣人,鄒縣距離孔子的家鄉曲阜很近,只有50裡左右。孟子三歲時喪父,他的母親十分賢惠。她為了讓孟子能夠好好學習,曾經搬過三次家。
  • 孟子被稱為亞聖,但你知道孟子師承何人嗎?這又與中庸有何關係
    世人常說聖人孔子,亞聖孟子,許多人便以為孟子的師傅是孔子。其實孟子與孔子生活在兩個不同的時代,但是他們之間真的就沒有聯繫了嗎?一般認為孟子師承孔伋,而根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及是孔子的孫子。從師承關係來說,子思師從孔子的得意門生曾子,孟子又學於子思。說起來孟子也是孔子思想的傳承。孟子那孔伋又是誰呢?
  • 楊振寧:讀《孟子》一生受益
    楊振寧的父親是留美數學教授,在楊振寧小時候就發現他在數學方面很有天賦,但他父親並沒有提前教他數學方面的知識,而是請了清華歷史系的高材生在他初中階段的暑假給他講《孟子》,每天兩個小時,以致中學時代他完全可以把《孟子》從頭到尾地背出來。  「回想起來,父親當時如果教我解析幾何和微積分,我一定學得很快,會使他十分高興,可是他沒有這樣做。」
  • 孟子的名言,孟子語錄
    關於孟子的名言 1、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2、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 李凱:孟子的「天」與列維納斯的「上帝」
    茲以孟子的「盡心知性知天」之說為例,來說明筆者對儒家的宗教性的理解。《孟子》載:「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其心」之「心」,楊伯峻先生將其直譯為「本心」,「本心」是孟子的重要概念,但由於孟子在使用語言的時候並不是十分嚴格,所以「本心」一語可以有狹義與廣義之分。
  • 孟子的反義詞--荀子
    孟子的反義詞--荀子 2020-07-14 17: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孟子》10句經典名言,感悟聖人的智慧!
    《孟子》是四書之一,是記錄亞聖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散文集,在儒家經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下面挑選了其中的10句經典名言,讓我們共同感悟一下聖人的智慧!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感悟:大丈夫要能屈能伸,在人生得意之時,就要多為天下眾生著想,多做利益天下蒼生的善事;在人生不得志的時候,更要堅守道義,做好自己,為世人做個榜樣。二、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 【神爾 今日分享】國學一刻-《孟子》盡心章句上 三
    【神爾 今日分享】國學一刻-《孟子》盡心章句上 三
  • 孟子為何被稱為亞聖?
    亞聖孟子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他著有《孟子》一書。他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
  • 孟子名言名句,讀之受益匪淺!故事還跟孔子有關
    孟子被認為是儒家的「二把手」,也就是僅次於聖人孔子的「亞聖」,但是這種說法有點重古輕今的味道,也就是說:越古代越往前就是越好,越現代越往後就是越差,其實,如果我們用一种放眼未來的辦法來看的話,也許孟子比孔子更超越!就像西方基督文化中的耶穌,比摩西更超越那樣!
  • 《孟子集注》中的理氣之論,哲學體系的核心概念之心是什麼?
    朱熹在這裡並沒有像孟子一樣發出「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公孫丑下》)的豪言壯語,而是以一種委婉謙虛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為往聖繼絕學」的情懷。在《孟子或問》中,朱熹就此章說:「至於章末二句,則孟子之致意深矣。觀其所謂『然而無有乎爾』,則雖若託於不居,而其自任之實可見。觀其所謂『則亦無有乎爾』,則雖若嘆其將絕,而所以啟夫萬世無窮之傳者,又未嘗不在於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