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集注》中的理氣之論,哲學體系的核心概念之心是什麼?

2021-01-09 娛樂這個小圈

孟子在《盡心下》的末章中明確提出了儒家道統的承繼問題。在對這一章的註解中,朱熹說:「(孟子——引者注)此言,雖若不敢自謂已得其傳,而憂慮後世遂失其傳,然乃所以自見其有不得辭者,而有以見夫天理民彝不可泯滅,百世之下,必將有神會而心得之者耳。」朱熹將儒家的大道解讀為「天理民彝」,並認為此「不可泯滅」,結合朱熹的理學思想,不難看出,在朱熹的心中,自己就是那個「百世之下」「神會而心得之者」。朱熹在這裡並沒有像孟子一樣發出「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公孫丑下》)的豪言壯語,而是以一種委婉謙虛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為往聖繼絕學」的情懷。在《孟子或問》中,朱熹就此章說:「至於章末二句,則孟子之致意深矣。觀其所謂『然而無有乎爾』,則雖若託於不居,而其自任之實可見。觀其所謂『則亦無有乎爾』,則雖若嘆其將絕,而所以啟夫萬世無窮之傳者,又未嘗不在於斯也。」

言辭之間,朱熹以孟子自況、以道統自任的胸懷得以流露。就《孟子集注》本身來看,一方面,朱熹借《孟子》詮釋來發揮自己的理學思想,使得二程所開創的理學體系更加精細、完備。另一方面,在《孟子集注》當中,朱熹多次發揮《孟子》的思想批判佛老之說,堅守並捍衛儒家的精神領地。從更廣闊的理論視野來看,朱熹對儒學重振所作的貢獻,較之二程,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此《宋史·道學傳》評價說:「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傳,其學加親切焉。大抵以格物致知為先,明善誠身為要,凡《詩》《書》六藝之文,與夫孔孟之遺言,顛錯於秦火,支離於漢儒,幽沉於魏、晉、六朝者,至是皆煥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此宋儒之學所以度諸子,而上接孟氏者歟。」這正是對朱熹對儒學貢獻的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總之,在《孟子集注》當中,朱熹自覺地以儒家道統的接續為使命,並以其超卓的天分和不懈的勤奮創造了精緻的理學體系,從而使得儒家思想達到了一個高峰,推動了儒學的更新。這正是本文的主體部分所要討論的主題。

《孟子》七篇,內容博大精深,它囊括了中國哲學所討論的心性論、工夫論、政治論、倫理學、教育論等諸方面內容。如果以這種區分的標準為維度,來審視《孟子集注》中朱熹通過對這些思想的詮釋所表達的理學思想,這就會因思想的交叉而導致論說條理的混亂。朱熹的理學思想致廣大而盡精微,是一個嚴密的邏輯系統,因此,本文的論述,以朱熹的理學思想為主線,試圖揭示朱熹的這些思想在《孟子集注》中的表達圖景。這樣一來,就能夠擺脫上述那種研究方式可能會導致的因思想的千頭萬緒而讓人無所適從的困境,從而通過《孟子集注》把朱熹的理學思想清晰地展現出來。

基於這種理解,筆者試圖從三個大的方面展開討論:一是《孟子集注》中的理氣之論,包括「理」概念辨、理一分殊和理氣二分思想;二是《孟子集注》中的理學心性之說,包括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心統性情、已發未發、仁義禮智思想;三是《孟子集注》中的知行之辨,包括格物窮理、主敬涵養、天理人慾思想。相對於以《孟子》文本中的思想內容為主線,筆者立論的視角只是轉移到了朱熹理學的基本觀念上,以期更加清晰地展現朱熹通過《孟子集注》所建構的理學體系。

「理」是朱熹哲學中的本體範疇,也是朱熹哲學體系的核心概念。正因為如此,朱熹的哲學才冠名以「理學」。在朱熹看來,理作為世界的本源,不是創生萬物的始基,而是宇宙萬物存在的終極依據和運行法則。理是宇宙產生的所以然之故,在宇宙產生之先,作為其產生根據的理在邏輯上是現在的;理是宇宙萬物生存發展的所當然之則,是世間萬物生生不息,變換流轉的內在的必然的本質的規律。朱熹就是從「理」出發來解釋宇宙和人生的。他的弟子黃幹曾評價說:「其(朱熹——引者注)為道也,有太極而陰陽分,有陰陽而五行具,稟陰陽五行之氣以生,則太極之理各具於其中。天所賦為命,人所受為性,感於物為情,統性情為心。根於性,則為仁、義、禮、智之德;發於情,則為惻隱、羞惡、辭遜、是非之端;形於身,則為手足、耳目、口鼻之用;見於事,則為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常;求諸人,則人之理不異於己;參諸物,則物之理不異於人。貫徹古今,充塞宇宙,無一息之間斷,無一毫之空缺,莫不析之極其精而不亂,然後合之盡其大而無餘。」

按照黃幹對朱熹哲學的總結來看,朱熹把太極理解為陰陽所以生之理,二五之氣生化流行,萬物因之以生,太極之理也就賦予萬物之中了。這理就是天命,人得之以為性,性感物而動就產生了情,性情包在那心之中。性有四德,情有四端,四德四端都是本於理而生。這理賦予感官形體職能,規定人倫世變的規則。人人之間、人物之間所稟受於天之理是相同的。理能超越時間和空間,包攬萬物而又將其分辨地清楚明白。由此,可以說,朱熹的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理」概念,是其哲學體系的核心範疇以及邏輯起點。

在《孟子集注》當中,最能展現朱熹詮釋特色的就是「理」。《孟子集注》當中「理」概念的使用比較頻繁,其表現方式又是複雜的:在很多章節的詮釋中,朱熹直接使用了「理」字,但在一些章節中,朱熹使用「道」字來指代「理」,還有一些章節的詮釋,朱熹使用「天」「天命」來指代「理」。就「理」字和「道」字本身在《孟子集注》中的使用來說,其所表達的具體意義又有所差別,需要具體分析。因此,基於「理」概念的重要性和這一概念在《孟子集注》中使用情況的複雜性,對它進行辨析是首先要進行的理論工作。

相關焦點

  • 解惑丨何為「良知」,中國哲學中的「良知」概念
    原標題:解惑丨何為「良知」,中國哲學中的「良知」概念 在中國哲學中,「良知」的概念來自孟子:「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它不是出於交情和聲譽等名利關係考慮而產生的,而是發端於人在平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就有的惻隱之心、是非之心。明確地把良知提高到心之體和世界本源的地位,還是後來的事情,只不過在孟子那裡已經可以看到這種傾向。
  • 哲學由概念體系和範疇體系構成,是以概念為主的一門學說
    近、當代哲學,若想繼續的往進走,西方哲學需要中國特色哲學體系的陪伴,相向而同行。否則,西方哲學的近期發展將舉步維艱。中國哲學的哲學的本體,是7500年的一貫不斷的連續的延續,這與西方哲學體系中的古希臘哲學、基督教哲學、近代西方哲學、當代西方哲學、近期西方哲學的各立門派聚成一體的發展模式和路徑絕然的不同。
  • 用四方架構解讀孟子思想
    孟子的生平年代雖然沒有定論,但是一般認為他出生在戰國時代中期,當時存在的還有二十國左右,其中七國爭雄,都想兼併天下。孟子用圓熟的思想體系和超高的辯才能力週遊在各個國家,與君王、大臣、學生等等講述他的政治理念。不論孟子的思想是否在當時政治上是否發揮作用,但孟子希望君王行仁政、百姓幸福安康的思想從未改變,每一篇孟子的敘述中都能看到或者感受到。
  • 沒有哲學的國度——胡適,經學壓制了哲學的發展,中國只有思想!
    哲學發展促進之核心就在於這一體系不斷隨著社會發展而產生變化,創新。就拿西方的資本主義哲學思想而言,古典哲學,政治經濟學和各種貨幣經濟理論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先驅。馬克思將他們進行總結歸納並創新,成為一種全新的哲學體系,從而以享譽世界影響世界。其核心並不在於因循守舊,而是在於推陳出新。
  • 墨家——與儒家、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
    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墨家被古代大家認為是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響。法家代表韓非子稱其和儒家為「世之顯學」,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等語,證明了墨家思想曾經在中國的輝煌。楊墨本是硬幣的兩個面,故楊墨互補,然古往今來人們都以孟子「距楊墨」的一般思維方式評價楊墨,這是有失公允的。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
  • 世界哲學五大最佳圖書
    而且,如果你遇到哲學上訓練有素的同行告訴你,這些傳統中存在合理和有趣的哲學,他很高興為你提供有關這些議題的書,但你的反應是在沒有任何調查的情況下先驗性地拒絕承認其他文化中有哲學,這就不僅僅是無知了。這是教育體系中已經內化的結構性種族主義作祟的結果。
  • 孔子和孟子有什麼相似和不同之處?他們是如何影響中國的?
    這是孔子從他的老師老子身上學到的美德,老子是道教或道教哲學的創始人。這就是兩位哲學家的相似之處,他們的不同之處在於強調和實施美德。換句話說,為什麼在儒家思想中,易學必須由人來控制或管理?在今天的現代世界,強大的美帝國確實體現了易建聯的美德,或者至少是他們以自己的名義為之奮鬥的美德。幫助別人是一件合乎道德的事情嗎?搞清楚了,你就知道了任是怎麼回事。
  • 李凱:孟子的「天」與列維納斯的「上帝」
    茲以孟子的「盡心知性知天」之說為例,來說明筆者對儒家的宗教性的理解。《孟子》載:「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其心」之「心」,楊伯峻先生將其直譯為「本心」,「本心」是孟子的重要概念,但由於孟子在使用語言的時候並不是十分嚴格,所以「本心」一語可以有狹義與廣義之分。
  • 魯迅哲學的核心概念是什麼呢?是反抗,是反抗絕望的哲學
    朱大可在《殖民地魯迅和仇恨政治學的崛起》中,把魯迅看作是獨自開闢著"仇恨政治學"的險惡道路,「他靈魂中的全部恐懼和怨恨,只有在口水暴力中才能得到短暫的平息。他殺機日熾,心力交瘁。晚年的魯迅猶如陷入受虐妄想症的精神病人,充滿恐懼和仇恨,靠話語海洛因苟延殘喘。」魯迅的七條遺言被朱大可總結是魯氏仇恨政治學七項基本原則。
  • 學術| 中國哲學英譯的理論與實踐——從一次哲學翻譯(中譯英)工作...
    比如,《孟子》裡面講到「四端」,如果人沒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則「非人也」。那這個時候怎麼來理解這個「人」?在英語裡,即便一個人是個「psychopath」,no sympathy、no shame,可他同樣還是「human being」,你不能把他關到動物園裡。但是在孟子的語境中,「人」不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還具有規範性意義。
  • 本體論(二)| 核心概念
    一切東西,都可以用「X是什麼」這樣的句式去追問,一切「XX」都可以稱之為所是,所是或者說在者,就成為泛指一切的概念。在《智者篇》中,柏拉圖提出,哲學的任務在於尋找較為普遍的所是的結合,他們之間結合產生的就是純粹先驗的原理,在超出經驗層面上,以各種所是之間的關係的本體論由此產生。
  • 孟子,一個充滿浩然正氣、悲憫世人的大師,以及他的思想學說
    他是孔子之孫子思的再傳弟子。孟子大約生活在公元前370年到289年之間,名軻,字子輿,今山東鄒縣人。相信大家對孟子很熟悉,小時候就聽過了他的故事《孟母三遷》: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遊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
  • 擔負起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崇高使命
    在此形勢下,誰的思想理論體系引領力強,誰的哲學社會科學支撐力強,誰就擁有更大主導權和主動權。深入研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所帶來的機遇挑戰,正確認識和用好戰略機遇期,給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是當代中國偉大實踐的迫切要求。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
    綜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歷程,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恩格斯從形式及內容兩方面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他不僅參與批判過去舊的哲學體系的僵化形式,即封閉的邏輯和僵化的系統,使哲學真正轉變為開放的結構和動態的思想;而且通過思想論戰等方式,以關於哲學基本問題的重新理解為起點,將存在論、辯證法和歷史觀內在統一起來,使人們得以較為系統地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更好地用於認識和改造世界。
  • 馬克思哲學中的異化概念
    他在1841年23歲的時候獲得耶拿大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馬克思的思想受到了黑格爾、費爾巴哈、李嘉圖、聖西門、洛克的影響,並在龐大的理論體系當中,提煉出一個統一的思想框架,構造出社會分析和社會革命的思想體系。費爾巴哈在他的《基督教本質》一書中認為,人類而非上帝才是基本存在的。
  • 《2008年考研政治應試精華》第一專題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
    【知識闡述與背誦精要】首先,哲學作為一門學問,是同人們的世界觀聯繫在一起的。人們對生活於其中的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所形成的根本看法和觀點就是世界觀。世界觀人皆有之,但人們自發形成的世界觀還不是哲學。「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這是從哲學與世界觀的關係方面來回答什麼是「哲學」的。
  • 孟子為何被稱為亞聖?
    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中「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孟子為何被稱為亞聖?孟子能夠成為唯一有資格與孔子相提並論的儒家「亞聖」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將孔子的「孝悌」觀念和孔子的「仁愛」觀念推擴到極致,富於原創性地充分展示了傳統儒家的兩大核心價值及其深度悖論。
  •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寫給現代人看的中國哲學
    例如,在論述儒家的核心概念之一「禮」時,賴著就參考並引用了Henry Skaja、德效騫(Homer Dubs)、杜維明、信廣來等多位海外中國哲學研究者的觀點,給讀者帶來一個全面且富有彈性的解釋:禮既可以指中國古代的行為規範條文,也可以指這些條文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還可以指古代的宗教活動以及宮廷慶典儀式;禮根據一個人在特點關係中所處的位置來制定出不同的標準以規定得體的行為;禮還具有審美的向度,它把禮儀風度引入了人際交往
  • 世界三大哲學體系,你知道幾個?
    目前公認為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分別為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以宗教為基礎,以各自的思想特點為分水嶺,世界上的哲學體系又可分為三大類,都哪三大類呢?一起來看。1,西方哲學以古希臘哲學起源為代表的西方哲學,以自然科學和神學為出發點,重視理性和邏輯,以實驗和科學分析為核心方法。其目的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最終走向的是一條科學理性之路。
  • 西方哲學中的10個超級問題,了解人生先從這些開始!
    而惟有「蘋果」的概念,才是存在,是真實的。因為「蘋果」的概念是不會隨時空的改變而改變的,而現實中的「這個蘋果」,我們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可能就會有不同的感覺。也許,我們在某一天會看到一個青色的蘋果,會吃到一個酸酸的蘋果……就這樣,在西方哲學的傳統中,感性和理性之間,真理和意見之間,存在和非存在之間,就有了一個無法逾越的鴻溝。